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主题:恒星/特色条目/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哈伯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天狼星联星系统,在左下方可以清楚的看见天狼伴星(天狼 B)。

白矮星(white dwarf),也称为简并矮星,是由简并态物质构成的小恒星。它们的密度极高,一颗质量与太阳相当的白矮星体积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微弱的光度则来自过去储存的热能。在太阳附近的区域内已知的恒星中大约有6%是白矮星。这种异常微弱的白矮星大约在1910年就被亨利·罗素爱德华·皮克林威廉敏娜·弗莱明等人注意到。白矮星的名字是威廉·鲁坦在1922年取的。

白矮星被认为是中、低质量恒星演化阶段的最终产物,在我们所属的星系内97%的恒星都属于这一类。中低质量的恒星在渡过生命期的主序星阶段,结束以融合反应之后,将在核心进行氦融合,将燃烧成3氦过程,并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如果红巨星没有足够的质量产生能够让碳燃烧的更高温度,碳和氧就会在核心堆积起来。在散发出外面数层的气体成为行星状星云之后,留下来的只有核心的部份,这个残骸最终将成为白矮星。因此,白矮星通常都由碳和氧组成。但也有可能核心的温度可以达到燃烧碳却仍不足以燃烧的高温,这时就能形成核心由氧、氖和镁组成的白矮星。同样的,有些由 组成的白矮星是由联星的质量损失造成的。

白矮星的内部不再有物质进行核融合反应,因此不再有能量产生,也不再由核融合的热来抵抗重力崩溃;它是由极端高密度的物质产生的电子简并压力来支撑。物理学上,对一颗没有自转的白矮星,电子简并压力能够支撑的最大质量是1.4倍太阳质量,也就是钱德拉塞卡极限。许多碳氧白矮星的质量都接近这个极限的质量,通常经由伴星的质量传递,可能经由所知道的碳引爆过程爆炸成为一颗Ia超新星

白矮星形成时的温度非常高,目前发现最高温的白矮星是行星状星云NGC 2440中心的HD62166,表面温度约200000K,但是因为没有能量的来源,因此将会逐渐释放它的热量并解逐渐变冷,这意味著它的辐射会从最初的高色温随著时间逐渐减小并且转变成红色。经过漫长的时间,白矮星的温度将冷却到光度不再能被看见,成为冷的黑矮星。但是,现在的宇宙仍然太年轻 (大约137亿岁),即使是最年老的白矮星依然辐射出数千度K的温度,还不可能有黑矮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