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用户:Aotfs2013/Sandbox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File:Zengwun Dam.png
石门水库台湾面积最大的水库

台湾供水现时由台湾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台北自来水事业处等两机构负责,而水库管理及修筑则由台北市政府台北翡翠水库管理局经济部水利署北区水资源局经济部水利署中区水资源局经济部水利署南区水资源局等四机构负责。

台湾公共供水的发展,可追朔自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于台南府兴建可灌溉500馀公顷的27公顷灌溉用水库-虎头埤水库,该水库为台湾第一座水库,也奠定今台南市的发展基础。

台湾自来水的发展,最早可追朔自1896年,鉴于香港淡水短缺,加上缺乏天然湖泊,当时的香港政府已经在不同地区兴建多个称为“水塘”[注 1]储水库(两个围海筑成的水库并不称为水塘)。直到现在,多个香港水库的总储水量约5.86亿立方米。

因水库收集雨水量不足以应付人口需求,1960年,香港政府已经向中国广东购买达2,270万立方米的东江水,随著用量增加,至2000年,香港已经向广东省购买了7.8亿立方米的东江水。

除了提供主要用于食用、灌溉等用途的淡水外,香港供水系统亦供应咸水,主要用作冲厕之用,而淡水和咸水分别由两组完全独立系统所供应[1]。而为了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用水计划,香港正研究再造水及海水化淡等方案是用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后补水源[2],以免过份依赖东江水供应,因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东江流域未来会受到降雨减少的挑战[3]

主要水源

[编辑]
香港储水量最大的水库──万宜水库

香港现今主要有两大水源[4],除了降雨(天然集水方式所收集到的雨水)外,主要是由东江水供应到港。在1960年代时,鉴于香港食水严重缺乏[5],当时香港政府大胆构思在大埔船湾兴建两条堤坝把岛屿连起来成为船湾淡水湖[6],成为全球第一个“海中水库”[7];在1970年代,政府也以同样方法,在西贡粮船湾洲兴建万宜水库[6]。现在,香港17个水塘的总储水量达5.86亿立方米。

现时,香港的用水分为食水和咸水(海水)两种。食水主要用于食用、灌溉等用途;而咸水则用作冲厕之用。食水和咸水分别由两组完全独立系统所供应[1]。水在离开滤水厂或由海中抽取后,便由抽水机或水向低流原理输送到各个位于不同地点和高度的配水库,然后再供应给附近地区[8]。食水系统从遍布香港山头和郊野公园的引水道开始;海水系统则从海旁抽取海水所经的进水口结构及隔滤网开始[9]

供应历史

[编辑]
香港首个水塘──薄扶林水塘

香港缺乏湖泊、河流及地下水等天然水源,降雨量亦不足以维持食水供应,19世纪中、开埠前后主要依靠山涧溪水地下水源[10],大多数中国居民从私人开凿的井水和溪涧取水,原居民甚至用竹枝筑建渡槽,把山上的河水引进家园和耕地,而当时的欧洲人则通常在住所附近开掘私家水井取水[10]。以往,黄泥涌附近的溪涧是比较可靠和充裕的水源,政府便参考中国传统农业灌溉技术,利用竹筒接驳成水管以供应附近洋人住宅区[11]。山水后来不敷应用,政府便于1851年开凿五口水井,但这种水源经常受到污染,成为传染病温床。在1860年以前,政府亦在主要河流上游地区为公众兴建小型池塘储水。

1850年代,香港政府因应洋商要求,积极考虑公共供水计划。时任港督威廉·罗便臣爵士于1859年悬奖1,000英镑征求供水计划[12];最后采纳英国皇家工程署工程监督罗宁(S.B. Rawling)的建议[10],决定利用水塘储存雨水,以求穏定的淡水供应,并于1863年完成兴建香港首个水塘——薄扶林水塘。水塘成为了殖民地时期香港的主要饮用水来源,政府先后建成了17个水塘及水库。重光后的数十年,由于人口急剧增长,经济资源充沛,新兴建的水塘工程,规模相当庞大。当中著名的有在海上兴建的船湾淡水湖万宜水库

虽然不断兴建水塘,但供水量仍不足以支持快速增长的人口。在1963年6月至1964年5月,香港就因严重天旱,实施最高等级的制水[13],市民每4天才能获得供水4小时[5]。1960年代,在船湾淡水湖和石壁水塘建筑工程进行的同时,香港政府亦开始跟广东省购买饮用水[14]。不过在往后年代仍需不定时制水,从而出现《制水歌》和歌谣[注 2]反应当年制水的情况[15]。在1960年至1989年之间,香港政府和广东有关当局签署了五份供水的协议。自此开始,香港的饮用水主要来源就变成依赖广东省的东江。在1982年6月1日,香港政府亦解除长达60年的限制用水法例,实现24小时供水[16]。2008年至2009年,香港的食水每日消耗量为262万立方米[4]

购买东江水

[编辑]
东江水输港地理资料

现在广东省东江水是香港的主要水源。香港购买东江水的历史可追溯到1960年,当年港府每年从东江引进2,270万立方米的淡水,解决了香港水源不足的问题。1960年11月,香港政府与广东省宝安县人民委员会达成协议,香港每年会和当局购买2300万立方米的水[17],每年供应增加1千万立方米以应付人口增长的需要。

1964年,港府与广东省当局达成协议,香港每年会从广东省购入6,800万立方米淡水,及后在1972年增至8,400万立方米[18],至1976年更增至1.09亿立方米。在1978年所达成的协议中,广东省当局同意将年供水量由1979年的1.45亿立方米逐步增至1982年的1.82亿立方米[18]。双方又在1979年12月进一步磋商,并于1982年再作修订。根据新协议,双方同意广东省在1982年为本港提供2.2亿立方米饮用水,其后每年可增加供水量直至1995年[18]。1989年广东省当局和港府签署长期供水协议,规定供水由1995年的6.9亿立方米,续年增加,在2000年时已达到7.8亿立方米。供水系统现时的设计最高供应量是每年11亿立方米[18]

1990年代开始,香港工业北移,用水量显著下降。经长时间商议后,港府与广东省当局在1998年达成协议,双方同意1998年至2004年内供水量的每年增幅可减少2,000万立方米[18]。结果,7年内的总供水量累积减少了5.6亿立方米[19]。广东省方面也同意有关每年最终供水量11亿立方米的条文会维持不变。2008年12月签订新协议,根据这项综合协议安排,港府会每年一次过向广东省方面付款,在现行协议下,每日供水比率会有较大灵活性,以配合于本地收集所得的雨水在季节上的变化,这会使香港能更有效地控制水塘的存水水平,从而减少浪费情况,并节省抽水成本[18]

2011年12月5日,时任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与广东省水利厅厅长黄柏青在深圳签署2012年至2014年东江水供水的新协议[20]。根据新协议,香港将于2012年缴付35亿3,870万港元、2013年缴付37亿4,330万港元和2014年缴付39亿5,934万港元的固定总金额,作为购买东江水的费用。这增幅反映了粤港两地预测的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兑换港元的升值[21]

为了应付百年一遇的大旱,香港每年地购买上限为8亿2千万立方米的东江水,但是实际上供应香港的东江水数量视乎需求而定[22],即使当年实际供应水量低于上限,中国大陆亦不会退回多收取了的水费。2012年11月30日,水务署表示香港于同年耗资了35亿4千万元购买最多8亿2千万立方米东江水,但是实际上只有7亿1千万立方米东江水供应香港,亦即香港购买每立方米东江水多支付了6角6仙,总共涉逾5亿1千5百万港元[23]

2013年3月19日,发展局表示将会于2014年与广东省洽谈于2015年后购买东江水的价格[24],价格将会按照运作成本及物价升幅等洽谈[25]

用水收费

[编辑]
居民排队取水

1897年首先在九龙引进水表及收费制度,当时的九龙水务办事处推出以水表量度住宅和商业楼宇的用水量。每户每人每天耗水限于15加仑(68公升)。水费以每1000加仑(4.5立方米)收费2.5角计算。有关使用水表的收费规例于1897年获得通过,为今后的水费制度奠定基础[10]

参考1902年《查维克报告》作出的建议,政府于1902及1903年通过新法规,授权全港安装水表和推行“用者自付”的政策[10]

由于港岛区的商人跟九龙区同业不同,一直享有著免费的供水服务[26],为避免缴费,一些私人用户非法接驳喉管到公共水管取水,立法局就此进行激烈辩论。1903年,政府宣布私人用户每三个月可免交首2000加仑(9立方米)的水费,之后每1000加仑(4.5立方米)用水收取5角,水表租金则按接驳喉管的大小及用水流量而定,从1至11元不等[10]

在1995年2月16日定下的渐进式收费率计算水费延用至今(1995年4月1日引入污水处理服务收费计划,向市民开征与用水量挂钩的排污费),水费持续“冻结”19年[27]。住宅用户的水费一般是每4个月结算一次。计算水费的方法是将用水量分为4级,然后按每级的渐进式收费率计算水费,首12立方米的用水量免费,其后每31立方米用水收费4.16元,商业用水方面,每一立方米收费4.58元[28]。不过2014年财政预算案表示,政府将检讨水费等多项公共收费,基于用者自付原则,年底前检讨是否加水费[27]

价格争议

[编辑]
佐敦谷水塘剩馀主坝

2008年10月28日,香港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一份关于东江水的供应的文件显示;香港用水量没有显著的增加,香港水塘储水充足,出现水塘满溢的情况,在1998年至2003年期间已把约值30亿港元的多馀东江水排入大海[29],引发传媒大幅报导,称此举为“倒钱下海”。2005年香港各水塘总存水量为5.54亿立方米,占总容量94.64%。而于同年,因连场豪雨,导致水塘满溢而要排出大海的淡水达1.09亿立方米,如以当时东江水价计算,即逾3亿元[30]

2010年,香港有立法会议员抱怨广东东江水价过高,就以过去5年来说,每年向广东买水的花费是24亿港币[31]。以2002年为例,合约订定买水量是8亿立方米,但香港实际用水是7亿4千4百万立方米,按东江水价每立方米港币3元8角半计,这样就有1亿7千3百万港币倒在海里。但广东和香港的供水合同要2010年届满后方可检讨,香港建制派政党民建联立法会议员陈鉴林多次和广东省官员会面,希望更改目前的不平等条约,改成供水量实报实销,他还准备带团到北京向中央请愿。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研究员王家英认为,东江水供应香港是在英国殖民地时代达成的,当时香港政府高估了香港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用水,而形成当前东江水供多于求,他称透过中央的压力要广东省减价违反了商业行为,因为这个先例一开就破坏了香港一贯行之有效的商业的精神[32]

根据2011年9月5日《信报》报道,维基解密于2011年9月公开的近千份美国驻港总领事馆的机密电文,当中涉及跟香港民生相关的事务,有电文透露原来在2009年广东省出现严重旱灾时,港方曾提出透过减少输港供水以助纾缓旱情,但建议被婉拒,报章认为这跟有关方面更希望确保高达30亿元的供水协议可全面落实有关,报道又指广东省供水生意,原来利润高达5成,丰厚程度犹如无本生利[33]

人们常以香港购买东江水价格跟新加坡[注 3]马来西亚购买价格作比较,以2002年计算,新加坡向马来西亚购入水是每4540升0.8美分,两国曾经因为供水而发生纠纷。2002年8月,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反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表示,香港从中国大陆购水的价格是每4540升2.1美元,比较马来西亚向新加坡提供的水价贵260倍,暗示马来西亚向新加坡供水的价格很低廉[34]。就香港购买东江水的价格及多次加价所引起的争议,有评论指责广东当局开天索价,香港政府软弱[35]。根据中国大陆《瞭望东方周刊》于2011年年底的报道,香港于2012年购买东江水约每立方米4.32元,比较供予东莞的东江水价格0.5元及供予深圳的价格0.96元高出数倍[36]。香港思汇政策研究所刘素向该周刊表示,香港从东江获益,饮水思源,有责任有义务“反哺”水源地,尤其是经济欠缺发达地区[37]

海水化淡

[编辑]

香港过去曾有乐安排海水化淡厂进行海水化淡,因为中国在1960年代发生文化大革命政治争斗,与英国关系变差,香港政府为免过于依赖中国东江水,所以曾考虑以海水化淡的方法来取得淡水[38]。香港第一个海水化淡厂——乐安排海水化淡厂,于1975年建成并开始运作,采用高温蒸馏技术。但后来因为运行成本高昂及来自东江的供水日趋稳定的关系,海水化淡厂在1982年关闭及停用,并在1992年以爆破方式拆卸[39]

而在此之后社会虽有零星讨论使用海水化淡,但因成本、技术、需求和可行性等(成本过高须增加水费及其他税收[40]),政府一直没就此展开新的讨论和研究,只是表示密切留意有关海水化淡的技术发展[41],直至2003年展开先导研究,在屯门鸭脷洲试验采用“逆渗透技术”作海水化淡[42],并在2007年完成海水化淡技术的先导研究,确定在香港采用逆渗透技术的可行性,生产的食水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所定的饮用水标准[43],加上海水化淡因科技进步而大降成本[44],故在2013年2月27日再次展开海水化淡研究。

财政司司长曾俊华透过《2013年至2014年度香港政府财政预算案》表示,国家的淡水资源有限度,广东省对东江水的需求亦日益增加。面对资源缺乏的挑战,香港政府一方面需要加强公众教育,鼓励香港市民节约用水,同时亦需要探索开发新水源,在气候变化香港人口增长下,亦足以维持用水。他表示,香港政府已经在将军澳预留土地,并且于2012年展开于上述土地兴建中型海水化淡厂[45],引入海水作为水源的详细规划及勘查,包括可行性和成本效益研究。该海水化淡厂的预期产水量只占全香港用水量的5至10%,政府期望将来随著技术改进及成本下降,海水化淡长远可以成为香港的另一水源,减低香港对其他水源的倚赖[46],以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47]

政府在将军澳为兴建海水化淡厂预留的土地,位于将军澳137区,面积约10公顷。而海水化淡厂建造费约40亿元,预计于2020年落成,将采用逆渗透技术[48]。海水化淡厂落成初期,海水化淡年产量为5,000万立方米,占全港用水量的5%[49];当厂房规模完成进一步扩建,每年产量将可达9,000万立方米,所占百分比将可提升至10%。而政府会致力探索其他供水水源,包括研究使用再造水及雨水集蓄方案[50]

冲厕水供应

[编辑]
沈云山海水抽水站

由于香港淡水资源缺乏,水务署自1950年开始引入咸水(即海水)作冲厕用途[51]。在此时期香港曾建有如佐敦谷水塘马游塘水塘等露天的咸水水塘[52]。咸水的供应范围最初限于政府及政府补助的高密度住宅,其后扩展至市区及新市镇。系统起初并不受欢迎,因为每栋楼宇必须兴建另一管道设备,才能配合系统运作。自1972年起,海水改为免费提供[53],当局透过征收水费收回系统成本。至1991年,全港约有六成半住户使用海水冲厕;至2014年,香港已有约八成人口使用咸水冲厕[54]。咸水冲厕是完全免费的;淡水冲厕的水费,则每4个月结算一次,但首30立方米用水免费[28]

2007年,香港的冲厕用量平均每日727,000立方米[55]。厕水所需的标准虽较食水为低,但仍需一些基本的处理程序。海水自海中抽取后,先由隔滤网除掉较大的杂质,之后再用氯气次氯酸盐漂白剂的主要有效成份)消毒后,才供应给用户[51]

供应系统

[编辑]

冲厕水供应系统采用“调节池”式配置[9]。海水从抽水站的输水管直接抽送到用户单位,而剩馀的水则送往海水配水库储存。整个冲厕水系统包括接近40个抽水站、总储存量近25万立方米的50多个配水库和约1,600千米长的水管[56]。喉管物料主要为水泥内搪的球墨铸铁管、水泥或环氧树脂内搪的软钢管,及塑料聚乙烯)管。大部分海水抽水站都位于海堤边或附近,方便直接地把海水抽进冲厕水的分配网络[26]。海水首先经过隔滤网隔去秽土,然后流进抽水站。抽水机设置于深层泵房内及装嵌在海平面下,一般以不锈钢制造。海水加入由电解氯气机所产生的次氧酸钠作消毒后,才加压抽送往用户。次氧酸钠所产生的馀氯,亦可防止海产在配水管内生长[9]

淡水冲厕

[编辑]

直至2013年7月31日为止,香港有两成人口,即130多万人口使用淡水冲厕[57],地区包括南区山顶西贡北区(粉岭、上水)、元朗、屯门东及离岛区[58],因为港岛山顶、南区、西贡及离岛区人口比较分散,所以并无制定海水冲厕的计划。而北区未获提供海水冲厕,是因为人口比较密集的上水粉岭区不贴近任何海岸。至于元朗区,因为后海湾的海水水质仍未能符合冲厕用水标准,增设水质处理设施又费用昂贵,把海水由屯门输往元朗,成本、运作及保养费用亦非常高昂。为了达到善用资源之目的,政府表示并无计划向上述地区提供海水冲厕[58]

淡水冲厕年耗8200万立方米淡水[59]。住宅使用之冲厕淡水由政府补贴,一年花去超过三亿公帑[60]。水务处现正开始扩建于薄扶林、元朗及天水围冲厕用的海水供应系统,料2014年底至2015年完工后,获供海水冲厕的人口提升至八成半[57]东涌海水供应系统的规划工作亦已展开[61]。而上水和粉岭区则研究使用再造水冲厕[62]

水质监控

[编辑]
沙田滤水厂

香港水质采用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准则》的严格标准,并在此标准下推行了《水安全计划》[63]。整个供水系统的水质,是由水务署水质科学部的专业化验师不断进行物理、化学、细菌学、生物学和辐射学等化验,监察水质。在整个供水及输水系统中,有关人员经常从滤水厂、配水库、输水干管、供水接驳位置和用户水龙头抽取样本进行化验。

香港食水属于软水类别,含有微量的矿物质[64]

食水处理

[编辑]

香港现时共有21间滤水厂,负责处理食水。在滤水过程中,原水(即未经处理的水)会先被混入化学品(如明矾熟石灰),进行搅拌,然后流入澄清池凝聚和沉淀,再流进快速重力滤水池,利用无烟煤进行过滤[65]

过滤后的会在接触池内加入氯气和熟石灰,进行消毒及调节酸碱度,并加入氟化物,以保护牙齿。为避免食水在送往用户途中滋生细菌,微量的氯气仍然会保留在水中。经处理后的食水会直接输送到接驳至用户的供水系统,或储存于配水库,供应市民饮用[65]

再造水

[编辑]

由水务署、渠务署环境保护署合作之《再造水使用试验计划》于昂坪污水处理厂石湖墟污水处理厂展开[42],按计划经二级净化处理的污水进一步净化及消毒成为再造水,用于冲厕、灌溉及清洗马路等其他非饮用用途[66]。因为1立方米再生水成本仅1元,较东江水及海水化淡比较,认为相当具吸引力[67]。2006年秋季曾展开北区示范计划,每日向上水的住宅、学校及安老院,提供再生水作冲厕、淋花和其他非饮用用途[68],效果良好;但2008年年底试验计划完成后环保署却将相关水管拆除,并表示无正式实行时间表[60]

不过2014年政府表示正研究在远离海边的地区如上水粉岭以再造水作冲厕用途,因为上述地区安装和操作海水供应系统的成本相当高昂,水务署已展开相关的规划工作,预计由规划到开始供应再造水需时约八年[62]

试验计划

[编辑]

首项计划在2006年随著大屿山的昂坪污水处理中心启用而正式投入运作[66]。昂坪污水处理中心是香港首间处理再造水的三级污水处理厂[40],采用生物反应池、双滤层三级滤池和消毒程序,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悬浮固体、营养物以及病原微生物减至极低水平。经再造的水安全无味,现在用于附近的公共洗手间及昂坪缆车站作冲厕用途[66],部份再造水亦会用于饲养污水处理厂内鱼池的观赏鱼,及作为厂内有监控的灌溉之用[69]

沙田污水处理厂的再造水生产设施于2011年年初投入运作,设施主要由三组过滤部件组成,包括碟形过滤器、超过滤薄膜及逆渗透薄膜,这个再造水设施每日可产生1000立方米的再造水,用作灌溉绿化厂房的植物和稀释污水处理过程所需的化学品[69]

除了大屿山昂坪污水处理厂及沙田污水处理厂外,香港还有13间污水处理厂设有再造水设施[69]

供水系统

[编辑]
位于菠萝山的屯门北海水配水库

在香港,水务署负责管理供水系统,而污水和雨水管道系统则由渠务署管辖[70]。香港的食水系统分成17个主要供应区,每区基本上设有数个抽水站和配水库及各自的管道分配网[71]。当中包括多条横跨维多利亚港的海底管道。

水塘联网

[编辑]

香港目前共有17个水塘,但只有两个独立“小联网”,包括船湾淡水湖、万宜水库、下城门水塘可“互通”;城门水塘的雨水亦可单向分流至九龙水塘群组,共有4个小水塘[72]。政府于2007年计划兴建输水隧道,把九龙水塘群组的溢流转运往容量较大的下城门水塘,但计划仍在地质勘探和设计阶段[73]

供水管道

[编辑]

香港的输水网络因应用水需求而逐渐发展,系统规模庞大而复杂,截至2012年4月,香港水管总长约7800公里[74],当中6200公里为食水管,1600公里为咸水管。大部分水管在地底敷设。食水管的使用年限由30至50年不等,视乎地质状况和喉管物料的种类而定。咸水管的使用年限较短,因为海水具腐蚀作用[56]

水管主要为水泥内搪的球墨铸铁管,或水泥或环氧树脂内搪的软钢管[9]。一些新建或较细小的喉管,或会选用胶管。所有喉管在一定距离,皆装设隔离,以确保当喉管进行局部维修时,只有少数用户的供水受影响。在喉管放置方面,倘若环境许可,喉管会尽量沿路边小径或行人道铺设,而不选行车道。水管沿线通常每隔250米会设置沙井,以备维修之用[9]

水管渗漏

[编辑]

现时香港每年平均有1,300多宗水管爆裂个案,漏走之食水占全香港供水量达两成[60]。根据香港审计处的估计,2011年因水管渗漏及爆裂所造成的食水浪费高达2亿立方米[56]。因此水务署自2000年起推出《更换及修复水管计划》,2015年前分阶段更换约3000公里的老化水管,以改善供水网络的状况。渗漏率由2001年25%减为2013年17%至18%,期望两年后减为15%[75]。整项水务工程可于2014年8月底完成[76]

另外也实施水压管理[9],水压视乎水管位置的高低及距离配水库的远近而定。香港食水供水水压平均介乎60至80米水压[71]。由于各配水库大多位于高地,以确保有足够的水压供水,所以低地水管的水压较高,导致较易爆裂和渗水,于是设置减压阀来减低水压。水压管理工程正陆续伸展到所有主要供应区,并已经完成12个区的水压管理研究,其馀五个现正进行研究,于2014年中完成[77]。此外,正在七个已完成研究的供应区内进行设置水压管理系统工程,工程包括建造地下井及安装减压阀和流量计[77]

楼宇供水

[编辑]
屋宇洗水槽

楼宇内部水喉系统,食水首先从供水喉管输送到有关大厦的地下水箱,然后经大厦的内部抽水系统抽送至天台水箱,再分配到不同楼层的用户。内部供水系统不属于公共供水基建,须由大厦业主或物业管理公司负责管理及保养[9]

一般楼宇会混合采用直接式、间接式及加压式的供水系统[78]

  • 直接式供水系统即利用政府自来水主喉的压力,将食水直接输往低层的用户单位;
  • 间接式供水系统即先在大厦地下设置贮水缸,用抽水机加压提升至天台的水箱,再利用配水支管由天台输水至各层用户;
  • 加压式供水系统即在供水喉管上安装加压水,增加供水的水压,例如消防喉管;

供水系统设备包括水泵、上升管道、储水缸、自动开关掣及配水支管。

香港自1995年起,已禁止新建大厦使用无内搪层镀锌钢管。若大厦仍然使用无内搪层镀锌钢管,则应更换有内搪层镀锌钢管、铜管、不锈钢管或聚乙烯[14]

耗水量

[编辑]

以下为2003年至2011年各年度的供水消耗量(以百万立方米为单位):[4]

淡水 2003年至2004年 2004年至2005年 2005年至2006年 2006年至2007年 2007年至2008年 2008年至2009年 2009年至2010年 2010年至2011年
每年耗用量 963.99 954.62 966.92 963.59 950 957.31 949.13 930.94
每日平均耗用量 2.63 2.62 2.65 2.64 2.60 2.62 2.60 2.55
每日最高耗用量 2.91 2.79 2.82 2.84 2.81 2.86 2.83 2.72
海水 2003年至2004年 2004年至2005年 2005年至2006年 2006年至2007年 2007年至2008年 2008年至2009年 2009年至2010年 2010年至2011年
每年耗用量 244.31 259.83 261.63 261.66 274.23 271.08 271.96 269.38
每日平均耗用量 0.67 0.71 0.72 0.72 0.75 0.74 0.75 0.74

雨量及集水量

[编辑]

香港总面积为1 098平方公里,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土地已发展为集水区,其中包括:引水道、引水隧道、水塘、滤水厂、抽水站、配水库及水管等。

以下为2003年至2009年各年度的降水量及供水量:[4]

降水量 (毫米) 2003年至2004年 2004年至2005年 2005年至2006年 2006年至2007年 2007年至2008年 2008年至2009年
香港天文台雨量纪录 2 073.6 1 609.2 3 239.2 2 589.6 1760.8 3070.0
集水区平均雨量纪录 2 099.5 1 179.2 2 732.6 2 356.5 1533.6 2520.9
集水量 (百万立方米) 2003年至2004年 2004年至2005年 2005年至2006年 2006年至2007年 2007年至2008年 2008年至2009年
旧水塘组 112.34 58.49 122.31 110.23 87.07 113.52
船湾淡水湖万宜水库 140.09 51.66 176.74 208.21 100.67 219.00
广东省输入水量 764.40 815.28 729.64 613.17 754.28 620.76
合计 1 016.83 925.43 1 028.69 931.61 942.02 953.28

水库储水量

[编辑]

香港需有足够的存水量,始能维持正常的食水供应。各水塘及其存水量表列如下:

水库   (开始供水年份) 水库最大储水量(千立方米)
   薄扶林水塘   (1877年) 233
   大潭上水塘   (1889年) 1 490
   香港仔下水塘  (1890年) 486
   大潭副水塘   (1904年) 80
   大潭中水塘   (1907年) 686
   九龙水塘    (1910年) 1 578
   大潭笃水塘   (1917年) 6 047
   石梨贝水塘   (1925年) 374
   九龙接收水塘  (1926年) 121
   香港仔水塘   (1931年) 1 259
   九龙副水塘   (1931年) 800
   城门水塘    (1936年) 13 279
   大榄涌水塘   (1957年) 20 490
   石壁水塘    (1963年) 24 461
   下城门水塘   (1965年) 4 299
   船湾淡水湖   (1968年) 229 729
   万宜水库    (1978年) 281 124

参见

[编辑]

注释参考

[编辑]
  1. ^ 是指人造的湖泊,较小的称为水塘,一般目的是蓄水以提供食水,但亦有水库能提供水力发电或以防洪为目的。水库一般是在河流的中上流建造堤坝,河水把河谷淹没而形成。建造水库可能破坏域生态系统特有的功能和结构,香港的水库一般用于收集雨水作食用用途。
  2. ^ 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阿姐担水去,阿妈上佛堂,唔知(不知道)几时无水荒。
  3. ^ 除了买水外,香港与新加坡的水资源政策也常作比较,皆因两地环境和面对问题相似,新加坡为了国家用水的“四大水喉”计划之中,但如其中一项大面积扩大本地集水区,有时会忽视了新加坡位于赤道多雨的气候地区,降雨较香港充足。

资料来源

[编辑]
  1. ^ 1.0 1.1 立法局. 有關供應海水作沖廁用途的資料文件. 规划环境地政事务委员会. [2014年8月23日]. 
  2. ^ 雨量增 東江買水用唔晒. 苹果日报. 2013年11月08日 [2014年9月6日查阅]. 
  3. ^ 再造水冲廁勝海水化淡 逆滲透淨化成本較低. 明报. 2011年10月18日 [2014年9月6日查阅]. 
  4. ^ 4.0 4.1 4.2 4.3 政府新闻处. 香港便覽- 水務、電力及氣體燃料供應 (PDF). [2014月8月21日]. 
  5. ^ 5.0 5.1 中国文化研究院. 水荒. [2014年8月24日]. 
  6. ^ 6.0 6.1 黄棣才. 圖說香港歷史建築 1841-1896. 中华书局(香港)出版有限公司. 12 July 2012: 108–110. ISBN 978-988-8148-00-4. 
  7. ^ 水务署. 船灣淡水湖. 水塘简介. [2014年8月22日]. 
  8. ^ 水务署. 輸水過程. [2014年8月22日].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水务署. 從水源到水龍頭 (PDF). 知水‧惜水第三册. [2014年8月22日].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水务署. 香港供水里程碑 (PDF). 知水‧惜水第二册. [2014年8月22日]. 
  11. ^ 见奥古斯特·波塞尔(Auguste Borget,1838年):《A Bamboo Aqueduct》石版画,香港艺术馆馆藏。
  12. ^ 吴昊(2001年):《老香港·岁月留情》,第128-129页,香港次文化堂。ISBN 962-7420-23-9
  13. ^ 刘素. 只懂依賴東江水 港不思進取. 经济日报. 2013年12月31日 [2014年9月4月查阅]. 
  14. ^ 14.0 14.1 香港政府. 香港食水水質. [2014年8月21日]. 
  15. ^ 水与香港. 2013年12月16日 [2014年9月6日查阅]. 
  16. ^ 梁颖文. 東江水保證香港安定繁榮. 商报. 2009年10月10日 [2014年9月3日查阅]. 
  17. ^ 彭琪瑞、薛凤旋、苏泽霖编著(1986年):《香港与澳门》,第75-88页,香港:商务印书馆。ISBN 962-07-5035-7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水务署. 廣東省東江水. [2014年8月23日查阅]. 
  19. ^ 粵港篇:供水量無彈性 一渴死一浪費. 文汇报. 2012年12月19日 [2014年8月23日]. 
  20. ^ 粵港簽署東江水新協議. 星岛日报. 2011年12月6日 [2014年8月24日查阅]. 
  21. ^ 供水協議確保東江水穩定供港. 发展局 - 新闻公报. 2011年12月5日 [2014年8月26日查阅]. 
  22. ^ 水务署. 水務署年報2012⁄13-管理香港供水. [2014年8月23日]. 
  23. ^ 收回成本 水費要加兩倍. 苹果日报. 2014年4月4日 [2014年8月23日查阅]. 
  24. ^ 東江水明年議價 暫不加水費. 《东方日报》. 2013年3月20日 [2014年9月4日查阅]. 
  25. ^ 發展局明年洽東江水價 現無計劃調整水費. 香港电台. 2013年3月19日 [2014年8月25日查阅]. 
  26. ^ 26.0 26.1 坐言集之水務工程 (PDF). [2014年8月25日]. 
  27. ^ 27.0 27.1 林晓晴; 吴卓峰. 檢討水費最快明年加. 大公报. 2014年2月27日 [2014年8月25月]. 
  28. ^ 28.0 28.1 水务署. 水費及排污費. [2014年8月25日]. 
  29. ^ 為何香港人對「大陸自由行」這麽反感?. 头条日报. 2014年2月17日 [2014年8月23日]. 
  30. ^ 香港发展局 CB(1)90/08-09(03).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東江水供應 (PDF). 2008年10月28日 [2014年9月5日查阅] (中文(繁体)). 
  31. ^ 財務委員會討論文件 (PDF). 购买食水. [2014年8月23日]. 
  32. ^ 周幼康. 香港議員報怨東江水價過高. 美国之音. 2003年9月23日 [2014年9月5日查阅] (中文(简体)). 
  33. ^ 維基解密爆東江水秘聞 疑利字當頭拒港助抗旱. 《信报》. 2011年9月5日 [2014年9月5日查阅] (中文(繁体)). 
  34. ^ 大馬就供水問題向新施壓力. BBC中文网. 2002年8月6日 [2014年9月5日查阅] (中文(繁体)). 
  35. ^ 烽火台:污水供港春去也. 太阳报. 2012年1月22日 [2014年9月5日查阅] (中文(繁体)). 
  36. ^ 丘亦生. 金融雲端:無拖無欠的東江水. 苹果日报. 2012年10月29日 [2014年8月26日查阅]. 
  37. ^ 深圳香港与粤港供水公司之间的三赢《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伊曼 广东、江西报道 2011年11月
  38. ^ 邓咏骏. 清新雋永:海水化淡自治訴求. 太阳报. 2013年3月4日 [2014年8月25日]. 
  39. ^ 海水化淡 港多一選擇. 文汇报. 2014年4月3日 [2014年8月23日]. 
  40. ^ 40.0 40.1 香港水資源. 明报. 2011年3月7日 [2014年9月5日查阅]. 
  41. ^ 財爺籲做好準備免臨渴掘井. 头条日报. 2014年3月30日 [2014年9月4日查阅]. 
  42. ^ 42.0 42.1 立法會十二題:節約用水. 政府新闻网. 2014年2月26日 [2014年9月5日查阅]. 
  43. ^ 财政司司长曾俊华. 海水化淡. 财政司司长-我的网志. 2014年3月30日 [2014年8月23日查阅]. 
  44. ^ 東江水價升政府要節流. 星岛日报. 2014年4月3日 [2014年9月6日查阅]. 
  45. ^ 海水化淡廠料2020年投產 財爺:水署評估技術方案. 文汇报. 2014年3月31日 [2014年8月23日]. 
  46. ^ 預算案:將軍澳地研設海水化淡廠. 《星岛日报》. 2013年2月27日 [2014年8月26日查阅]. 
  47. ^ Tom Freyberg. SWRO and Wastewater Redesign to help Hong Kong Reduce Water Reliance on China. [2014年9月4日查阅] (英语). 
  48. ^ 静态组. 財爺促莫再依賴東江水. 新报. 2014年3月31日 [2014年8月26日]. 
  49. ^ 陈美玲. 港過度依賴東江水 實難持續. 经济日报. 2013年3月19日 [2014年9月5日查阅]. 
  50. ^ 海水化淡廠料2020投入服務. 香港政府新闻网. 2013年5月22日 (中文(繁体)). 
  51. ^ 51.0 51.1 水务署. 海水沖廁. [2014年9月5日查阅]. 
  52. ^ 香港地方-香港水塘 ( 一 ) 香港九龍. [2014年9月6日查阅]. 
  53. ^ 廁所革命. [2014年9月6日查阅]. 
  54. ^ 立法会. 污水處理和使用再造水. 立法会十九题. [2014年8月25日查阅]. 
  55. ^ 本港水管滲漏流失三成食水. 大纪元. 2010年5月19日 [2014年8月25日]. 
  56. ^ 56.0 56.1 56.2 香港审计署. 第8章 水務署管理及減少水管爆裂及滲漏 (PDF). [2014年8月21日]. 
  57. ^ 57.0 57.1 沖廁水用量10年增15% 思匯倡徵費. 明报. 2013年7月31日 [2014年8月26日]. 
  58. ^ 58.0 58.1 立法會十二題:使用淡水沖廁的問題. 政府新闻网. 2001年5月2日 [2014年9月6日查阅]. 
  59. ^ 斥資1500萬 設再生水設施. 《明报》. 2008年3月10日 [2014年9月5日]. 
  60. ^ 60.0 60.1 60.2 香港亚洲电视《时事追击》2009年11月21日
  61. ^ 发展局. 立法會十七題: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及相關措施. 政府新闻网. 2013年4月17日 [2014年9月6日查阅]. 
  62. ^ 62.0 62.1 立法會十九題:污水處理和使用再造水. 政府新闻网. 2014年2月26日 [2014年9月4日查阅]. 
  63. ^ 水务署. 優質食水 (PDF). 知水‧惜水第四册. [2014年8月22日]. 
  64. ^ 水务署. 水的真相 (PDF). [2014年8月22日]. 
  65. ^ 65.0 65.1 水务署. 濾水過程. [2014年8月21日]. 
  66. ^ 66.0 66.1 66.2 发展局. 立法會十六題:污水循環再用. 政府新闻网. 2006年5月17日 [2014年9月5日查阅]. 
  67. ^ 马耀森. 130萬人每年「沖走」3.3億公帑 再生水代食水沖廁擬擴大範圍 (PDF). 明报. 2008年3月10日. 130页
  68. ^ 环境保护署. 北區再造水使用示範計劃. [2014年9月4日查阅]. 
  69. ^ 69.0 69.1 69.2 使用「再造水」. [2014年8月21日]. 
  70. ^ 渠务署. 抱負和使命. [2014年8月22日]. 
  71. ^ 71.0 71.1 审计署. 《審計署署長第五十五號報告書》管理及減少水管爆裂及滲漏 (PDF). 水压管理. [2014年8月23日]. 
  72. ^ 豈能把食水倒落鹹水海. 明报. 2013年11月25日 [2014年9月3日]. 
  73. ^ 擴建水塘貴過買水. 苹果日报. 2013年12月9日 [2014年9月3日查阅]. 
  74. ^ 立法会. 立法會十八題:食水管的保養及維修. 2011年3月16日 [2014年8月23日]. 
  75. ^ 张琦. 水務署三招減少爆街喉. 大公报. 2013年12月23日 [2014年8月21日]. 
  76. ^ [[陳茂波]]:全港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料本月底完成. 经济日报. 2014年8月17日 [2014年8月25日].  网址-维基内链冲突 (帮助)
  77. ^ 77.0 77.1 立法會十二題:水管爆裂. 立法会事务. 2013年1月23日 [2014年8月23日]. 
  78. ^ 民政事务总署. 供水系統. [2014年8月21日].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