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Yinweichen/Testpage3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的新定义于2019年5月20日《米制公约》144周年纪念之日生效。[1][2]根据新定义,公斤、安培、开尔文及摩尔四个基本单位改为以固定物理常数的精确值的方式定义,这些常数分别为普朗克常数(h)、基本电荷(e)、波兹曼常数(kB)及阿伏伽德罗常数(NA);秒、米和坎德拉此前已经以固定物理常数值的方式定义,它们的新定义在旧定义的基础上作了修正。这些定义上的改变都以不变动基本单位的数值为前提,如此确保之前的各种测量数值可以继续使用,不受影响。[3][4]在过去几十年内,科学家致力于研发精确测量物理常数的实验方法,直到2018年,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认为实验条件成熟,因此向国际计量大会提交修改国际单位制定义的提案。[5]:23提案在2018年11月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上一致通过。[6][7]
在此之前,公制在1960年有过一次大幅改动,国际单位制(SI)正式面世。米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其原先定义为国际米原器的长度,后改为氪-86某一条特定谱线的波长的倍数。[注 1]米的定义自此可以从测量自然现象而得,而不再依赖于某个人造物件。然而,公斤仍然定义为国际公斤原器的质量,是当时的国际单位制中唯一一个仍依赖人造物件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在当时是以七个基本单位为基础,它们的十进制幂则用于定义其他所有单位。2019年的新单位制则以七个物理常数为基础,所有单位都能从这些物理常数直接定义。“基本单位”不再是一个必需的概念,但在新单位制中仍予以保留。[4]
公制是国际单位制的前身,其设计初衷是,所有单位都应能从不变的自然现象中推导而得,[8]但由于现实测量技术上的局限性,单位的实际定义只能依赖于人造物件。1799年公制在法国面世时,科学家分别制造了国际米原器和国际公斤原器作定义之用。尽管这两件原器的设计均以长期稳定不变为原则,这些原器及其复制品之间还是随时间出现了细微的质量差异。科学进步必将超越这些原器所能提供的准确度,因此寻找新的定义取代它们成为了当务之急。另外,虽然一些单位是以自然现象定义,但这些现象不容易准确测量(如水的三相点曾用于定义开尔文)。2019年的新定义对这类单位做了改动,并淘汰了人造原器,自此所有单位都以可以准确测量的物理常数来定义。
背景
[编辑]在1791年至1960年间,国际单位制的基本结构经历了约170年的发展。1960年以后,随著科技的日益进步,国际单位制的诸多缺陷也得到了一步步解决。
国际单位制的发展
[编辑]法国革命早期,国民制宪议会的几位领头人物决定设立一套以逻辑和自然现象为基础的新计量系统。米被定义为从北极至赤道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公斤则被定义为一立方米纯水质量的千分之一。虽然这些定义意味著这些单位不再受强权一手掌握,但它们测量不易,使用不便。在现实使用上,分别以米原器(法语:mètre des Archives)和公斤原器(法语:kilogramme des Archives)作为这些单位的定义标准。[9]
到了1875年,公制在欧洲和拉丁美洲已有广泛的使用。那一年,共二十个工业发达国家签署《米制公约》,设立了三个国际组织,负责保管国际米原器和国际公斤原器,并监督各国原器的校准。[10][11]这三个国际组织分别为:
- 国际计量大会(法语:Conférence générale des poids et mesures):每四至六年举办一次,由各成员国代表组成,目的是讨论与国际单位制推广和改进有关的各项安排,以及对新的计量学测量数值进行审核。
- 国际计量委员会(法语:Comité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由十八名国际计量大会选出、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组成,每年在国际度量衡局召开会议,并对国际度量衡大会提出行政上和技术上的建议。国际计量委员会以下有若干附属委员会,其中的单位顾问委员会负责向国际计量委员会提供和计量单位有关的建议。[12]
- 国际计量局(法语: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负责保管国际公斤原器,并定期将各国的米和公斤原器与国际公斤原器进行比较。国际计量局是国际计量大会和国际计量委员会的秘书处。
1889年的第1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采用40个米原器和40个公斤原器,作为《米制公约》所规定的定义基准。原器均由英国庄信万丰公司制造。[13]国际计量大会随机选出各一个作为国际原器,再保留几个作为复制品,其馀的则分配到各个成员国作为国家原器。每隔40年左右,各国的国家原器须与国际原器进行比较。[14]
《米制公约》在1921年经过修订,国际计量大会须对所有计量单位设立定义标准,而不仅限于质量和长度。国际计量大会分别在1946年、1946年、1948年、1956年和1971年设立了电流、光度、温度、时间和摩尔质量的定义标准。[15]1948年第9届国际计量大会委派国际计量委员会为一种单一整合、能供遵守《米制公约》的世界各国使用的单位制提出建议。[16]国际计量委员会在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上提交了这份建议书,大会正式通过议案,并将新的统一计量系统称为国际单位制(法语:Système International d'Unités,简称SI)。[17]
更改定义的必要性
[编辑]在2019年之前,国际单位制曾经经历过多次重新定义。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将米重新定义为氪-86某一特定谱线波长的倍数,并淘汰先前的米原器。1967年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将秒重新定义为铯-133原子在基态下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波动周期的倍数,取代原先基于地球自转的定义。[18]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又再次重新定义米:先固定光速在米每秒单位下的准确数值,然后利用秒来定义米。[19]
各个公斤原器从制成至今,质量都已有所变化。以国际公斤原器为准,它们每年的质量改变幅度在×10−8公斤以下。没有任何方法能判断,究竟是这些复制品的质量有所提高,还是国际公斤原器本身质量有所降低。 2[21]质量漂移的可能原因包括,原器吸收了汞蒸汽,或受到了碳化合物的污染。[22][23]在1999年第21届国际计量大会上,专家敦促各国研究出一种不以某件实物为基准的公斤定义方法。计量学家一共提出了多种依赖基础物理常数的公斤定义方法,其中的阿伏伽德罗计划和基布尔秤(在2016年之前称为瓦特秤)都能够间接但精确地测重。[24]
2007年,测温法顾问委员会向国际计量委员会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当时的开尔文定义并不能有效适用于以下或 20 K以上的温度。报告认为 1300 K波兹曼常数比三相点更适合作为测温的基础,因为前者在更大的温度范围内仍然适用。[25]
2007年第23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大会要求国际计量委员会研究如何利用物理常数来定义所有的计量单位,从而淘汰当时所用的人造原器。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IUPAP)在翌年表示支持这一建议。[26]2010年9月,单位顾问委员会在英国雷丁召开会议,原则上通过了《国际单位制手册》的修订草案。[27][28]单位顾问委员会在同年10月向国际计量委员会提交草案,但后者认为,第23届大会所定下的条件还没有被满足,[注 3]所以暂时不建议对国际单位制做任何修订。[30]在一年后召开的第24届大会上,国际计量委员会提出决议,从原则上同意国际单位制的新定义,但新定义仍有待具体细节落实后才可生效。[31]大会通过了此项决议,[32]第25届大会也从2015年提早至2014年。[33][34]2014年11月20日召开的第25届大会上,专家承认在必要条件上有所进展,但条件并未完全达到,因此这届会议不会通过国际单位制的修订议案。[35]直到2017年,各常数测量方法的精确度终于能够满足大会的条件,[36]国际单位制的修订议案因此在2018年11月13至16日的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上成功通过。
新定义
[编辑]1983年,米的定义改为以固定光速的准确数值为基础推算而得。建立在这一原则上,单位顾问委员会和国际计量局提倡固定以下四个常数的准确数值,从而得出基本单位的定义:
- 普朗克常数(h)固定为07015×10−34 焦耳·秒(J⋅s); 6.626
- 基本电荷(e)固定为176634×10−19 库仑(C); 1.602
- 波兹曼常数(k)固定为649×10−23 焦耳每开尔文(J⋅K−1); 1.380
- 阿伏伽德罗常数(NA)固定为14076×1023 个每摩尔(mol−1)。 6.022
2006年版《国际单位制手册》就已有描述这几个常数,但在此版本中后三个常数被定义为“由实验所得的常数”,而不是“定义所用的常数”。
以下常数的数值则应继续保持不变:
- 光速(c)固定为792458 米每秒(m⋅s−1); 299
- 铯-133原子在基态下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频率(ΔνCs)固定为192631770 赫兹(Hz); 9
- 频率为×1012 Hz的单色辐射的 540发光效率(Kcd)固定为。 683 流明每瓦特(lm⋅W−1)
根据第9版《国际单位制手册》,将以上七项定义中的导出单位(焦耳、库仑、赫兹、流明及瓦特)以基本单位(秒、米、公斤、安培、开尔文、摩尔、坎德拉)重新表示。[4]以下sr表示球面度,是一个无因次单位。
- ΔνCs = Δν(133Cs)hfs = 192631770 s−1 9
- c = 792458 m⋅s−1 299
- h = 07015×10−34 kg⋅m2⋅s−1 6.626
- e = 176634×10−19 A⋅s 1.602
- k = 649×10−23 kg⋅m2⋅K−1⋅s−2 1.380
- NA = 14076×1023 mol−1 6.022
- Kcd = 683 cd⋅sr⋅s3⋅kg−1⋅m−2
在新定义下,国际公斤原器正式淘汰。公斤、安培和开尔文的定义完全改变,摩尔的定义也有所修订。这些改变会影响到基本单位的定义,但不会影响导出单位的表达形式。
对基本单位定义的影响
[编辑]根据单位顾问委员会的提案,所有基本单位的定义都有所修改或重写,定义的主要对象从基本单位转移到物理常数的值。[38]以基本单位为定义对象,也就是取该单位的某个现实范例作为其定义标准,例如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二世在1324年把三颗大麦粒之长定义为一英吋,[39]以及自1889年起以国际公斤原器的质量作为一公斤的定义。相对之下,以物理常数的值作为定义对象,也就是先把一些自然界物理常数固定成某个特定的数值,再指定基本单位与这些常数之间的关系,例如在1983年,光速被固定为792458米每秒,由于已经有了秒的定义,所以一米的确切长度就可以推算得出。下文为每个基本单位分别列出2019年以前的定义 299[19]及2019年生效的新定义[4][37]。
秒
[编辑]秒的定义没有重大改变,只是其重点从单位本身转移至物理常数的固定值。
- 旧定义:一秒等于铯-133原子在基态下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192631770个周期的时间。 9
- 2019年定义:秒,符号为s,国际单位制时间单位。其定义是,将铯-133原子不受扰动的基态超精细能级跃迁频率ΔνCs的值固定为192631770 9赫兹,赫兹等于s−1。
秒和定义所用常数之关系如下:
- 1 s = 192631770 9/ΔνCs
米
[编辑]米的定义没有重大改变,只是表达的语言更为严谨。
- 旧定义:光在1/792458 299秒内在真空中行进的距离。
- 2019年定义:米,符号为m,国际单位制长度单位。其定义是,将真空中的光速c的值固定为792458米每秒,秒是以铯频率 299ΔνCs来定义的。
米和定义所用常数之关系如下:
- 1 m = 192631770 9/792458 299c/ΔνCs
公斤
[编辑]公斤的定义有根本性的重大改变。旧定义依赖于人造国际公斤原器,[41]新定义则是用普朗克常数得出某特定频率的单个光子的能量,再用质能等价原理得出该光子能量所等同的质量。
- 旧定义:公斤是质量单位。一公斤等于国际公斤原器的质量。
- 2019年定义:公斤,符号为kg,国际单位制质量单位。其定义是,将普朗克常数h的值固定为07015×10−34 J⋅s,J·s等于kg⋅m2⋅s−1,其中的米和秒是以 6.626c和ΔνCs来定义的。
以上的新定义还可以这样等价地表达:一公斤等于和频率总和为392489652×1050赫兹的一组光子具有相同能量的物体的 1.356静止质量。[42]
公斤和定义所用常数之关系如下:
- 1 kg = (792458)2 299/(07015×10−34)( 6.626192631770) 9hΔνCs/c2
一些推导单位和各常数之间的关系如下:
- 1 J⋅s = h/07015×10−34 6.626
- 1 J = hΔνCs/(07015×10−34)( 6.626192631770) 9
- 1 W = h(ΔνCs)2/(07015×10−34)( 6.626192631770)2 9
- 1 N = 792458 299/(07015×10−34)( 6.626192631770)2 9h(ΔνCs)2/c
安培
[编辑]安培的定义有根本性的重大改变。旧定义在现实中不容易应用,新定义则易明易用。
- 旧定义:在真空中相距一米的两根横截面为圆形、粗度可忽略不计的无限长平行直导线,各通上相等的恒定电流,当两根导线之间每米长度所受力为×10−7 2牛顿时,各导线上的电流定义为一安培。
- 2019年定义:安培,符号为A,国际单位制电流单位。其定义是,将基本电荷e的值定义为176634×10−19 1.602库仑,库仑等于A⋅s,其中的秒是以ΔνCs定义的。
安培和定义所用常数之关系如下:
- 1 A = eΔνCs/(176634×10−19)( 1.602192631770) 9.
以上的新定义等同于把一库仑定义为基本电荷的倍数:
- 1 C = e/176634×10−19 1.602
旧定义提到了力的单位,而力的因次是MLT−2,因此必须先定义公斤、米和秒之后,才能定义安培。在旧定义下,真空磁导率(μ0)的准确值固定为×10−7 H⋅m−1。 4π[43]由于光速(c)的准确值也是固定的,所以根据以下公式
- ,
真空电容率(ε0)和自由空间阻抗(Z0)都有固定的准确值。[44]
在新定义下,安培的定义不再提到公斤和米,但仍然依赖于秒的定义。另外,真空磁导率、真空电容率和自由空间阻抗的数值不再是固定的,而是会随实验改变,并带有不确定度。[45]例如,真空磁导率的相对不确定度与精细结构常数α相同。[46]根据CODATA 2018,α的标准相对不确定度为×10−10。 1.5
一些推导单位和各常数之间的关系如下:
- 1 V = 176634×10−19 1.602/(07015×10−34)( 6.626192631770) 9hΔνCs/e
- 1 Wb = 176634×10−19 1.602/07015×10−34 6.626h/e
- 1 Ω = (176634×10−19)2 1.602/07015×10−34 6.626h/e2
开尔文
[编辑]开尔文的定义有根本性的重大改变,不再用水的三相点,而是固定波兹曼常数的准确值。
- 旧定义:开尔文,热力学温度单位,等于水的三相点热力学温度的1/273.16。
- 2019年定义:开尔文,符号为K,国际单位制热力学温度单位。其定义是,将波兹曼常数的值k固定为649×10−23 J.K-1,J·K−1等于kg⋅m2⋅s−2⋅K−1,其中的公斤、米和秒是以 1.380h、c和ΔνCs定义的。
开尔文和定义所用常数之关系如下:
- 1 K = 649×10−23 1.380/(07015×10−34)( 6.626192631770) 9hΔνCs/k
摩尔
[编辑]摩尔的旧定义依赖于公斤的定义,新定义则不再提到公斤,而是直接固定一摩尔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目。
- 旧定义:一摩尔物质所含的基础单元数量相等于0.012公斤碳-12所含的原子数量。当使用摩尔时,必须指定基础单元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还是其他粒子或粒子集体。
- 2019年新定义:[5]:22摩尔,符号为mol,国际单位制物质量单位。一摩尔所含的基础单元数量等于14076×1023个。此数字称为阿伏伽德罗数,是 6.022阿伏伽德罗常数NA以mol−1单位表达时的固定值。[5][47]
摩尔和定义所用常数之关系如下:
- 1 mol = 14076×1023 6.022/NA.
新定义意味著,12C原子质量、原子质量单位(又称道尔顿)、公斤及阿伏伽德罗数之间的关系不再成立。以下两句陈述之中,有一句必须改变:
- 一颗12C原子的质量等于12道尔顿;
- 与一道尔顿质量相同的克数等于阿伏伽德罗数,即1 g/Da = 1 mol ⋅ NA。
根据第9版《国际单位制手册》,第一句仍然成立,也就是第二句不再成立。[4][注 4]摩尔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又称摩尔质量常数)曾经是1 g/mol,但在新定义下不再是这个数值,但仍然极为相近。《国际单位制手册》附录2写道:“碳-12的摩尔质量M(12C)等于,其相对不确定度与 0.012 kg⋅mol−1NAh的相对不确定度相同,在此决议通过时为×10−10。数值在未来将通过实验测量而得。” 4.5[48][49]这句话没有提到道尔顿,而且和以上两句陈述都不矛盾。
坎德拉
[编辑]坎德拉的定义没有重大改变,只是它所依赖的公斤、米和秒有所改变。
- 旧定义:频率为×1014 Hz的单色光源在特定方向辐射强度为 5.41/683 W/sr时的发光强度。
- 2019年定义:坎德拉,符号为cd,国际单位制中某特定方向发光强度的单位。其定义是,将频率为×1012 Hz的单色辐射的 540发光效能Kcd固定为,lm⋅W−1等于cd⋅sr⋅W−1,即cd⋅sr⋅kg−1⋅m−2⋅s3,其中的公斤、米和秒是以 683 lm.W-1h、c和ΔνCs定义的。
坎德拉和定义所用常数之关系如下:
- 1 cd = 1/683(07015×10−34)( 6.626192631770)2 9Kcdh(ΔνCs)2/sr
可重现度
[编辑]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单位均以固定数值的常数定义,其中六个为自然界物理常数,一个为表达个数的常数。[注 5][50]定义所用到的常数共有七个,但除了秒和摩尔以外,其他基本单位与常数之间并没有一对一的关系,而是需要多个常数相互结合而得。
科学家在设计新国际单位制的时候,可选择做定义标准的物理常数不止六个。例如,只要长度和时间单位确定后,万有引力常数G从因次分析的角度来说也可以用做质量单位的定义标准。不过事实上G的测量不确定度约为10−5,[注 6]意味著公斤定义的最高可重现度约为10−5。相比之下,国际公斤原器质量的测量可重现度为1.2 × 10−8。[45]新定义选用物理常数的条件是,常数的测量不确定度必须很低,而且测量方法必须尽可能独立于其他所用常数。在正式定义以外,国际计量局还研发了一套可供实现定义的实用方法,[51]但这些实用测量方法并不属于正式定义的一部分。
采纳过程
[编辑]国际计量委员会的不少工作,都是由附属其下的不同顾问委员会所负责。单位顾问委员会提出单位重新定义的方案,其他顾问委员会则对方案提出建议。在接受单位顾问委员会的方案之前,必须先满足以下条件:
- 在公斤的重新定义方面,须进行三个测量普朗克常数的不同实验,每个实验的95%相对不确定度均在×10−8以内,其中一个实验须比 5×10−8更加准确。这些实验须包括 2基布尔秤和阿伏伽德罗计划,两者结果必须一致。[52][53]
- 在开尔文的重新定义方面,分别用声气测温法和介电常数气体测温法测量波兹曼常数,相对不确定度均在10−6以内,实验结果须经其他实验证实。[54]
2011年3月,国际阿伏伽德罗协调小组达到了×10−8的不确定度,而美国 3.0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则达到了×10−8的不确定度。 3.6[24]2012年9月1日,欧洲国家计量学研究所联会正式启动项目,目的是把基布尔秤和阿伏伽德罗计划之间的相对差从±5)×10−8降低至 (17×10−8以内。 2[55]2013年3月,重新定义后的国际单位制被称为“新SI”,[3]但有科学家认为,由于新制用到了原子尺度上的量子现象,因此应更准确地称为“量子SI”。[56]
CODATA于2016年发布了直至2014年底所测得的基本物理常数之建议值。所有测量皆符合国际计量大会的条件,重新定义的时机终于成熟,只待2018年末的下一届国际计量大会。[57][58]2017年10月20日,国际计量委员会第106次会议正式采纳了国际单位制修正草案,并呈交至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投票决议。[5]:17–23同日,[5]:22CODATA基础常数任务组发表了2017版常数测量值,不但列出了四个即将用于定义国际单位制的常数的不确定度,还列出了新制下他们所建议的固定精确值。[37]2018年11月16日,国际计量大会一致通过提案,国际单位制新定义于2019年5月20日正式生效。[59]
顾虑
[编辑]2010年,澳洲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科学家马库斯·福斯特(Marcus Foster)发表了一篇评判国际单位制的论文。论文提到了国际单位制的一些基本问题,如Ω等符号输入不便,单位制所用的计量学概念缺乏严谨的数学表述,等等。他还认为,新制所保留的坎德拉和摩尔并非真正的基本单位。[60]
以单位还是常数为定义对象
[编辑]有科学家对以常数为对象的单位定义方法提出质疑,认为如果不以某个实例来直接定义单位,会有不理想的后果。[61]在新定义下,要得出一公斤质量,无法再直接测量国际公斤原器,而是必须先测量普朗克常数h,然后运用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原理进行换算。[62]不过,安培的新定义则比旧定义更接近于“某个实例”。[63]先前的定义提到带电流的平行直导线之间的力,但电磁相互作用在量子尺度和经典宏观尺度下并不相同,所以有科学家认为,用宏观现象来定义在量子尺度上所用的计量单位,有失妥当。[45]
质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
[编辑]自从科学家在2005年发现国际公斤原器和各个国家公斤原器之间出现了质量偏差,科学界就展开了有关公斤应该如何定义的讨论,可供选择的定义方法共有两个。第一,通过固定阿伏伽德罗数,经阿伏伽德罗计划测量单个矽-28原子的质量,从而直接定义公斤。第二,利用基布尔秤精确地测量普朗克常数,通过推算定义公斤。[64]有科学家批评,新单位制选择了第二种定义方法,断开了原先摩尔、公斤、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常数(NA)之间的紧密关系。[注 7]不少学者认为,摩尔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计量单位,而只不过是个比例因子。[60][65]
第8版《国际单位制手册》把道尔顿定义为单个12C原子的质量,[66]并以道尔顿和公斤来定义阿伏伽德罗常数。沿用新定义的第9版《手册》[4]则固定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并保留道尔顿的定义,但道尔顿和公斤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断开。[67][68]
1993年,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认可道尔顿为等同于原子质量单位的单位,[69]国际计量大会也接著在《国际单位制手册》中收录了道尔顿。[70]公斤和摩尔的新定义生效后,第9版《手册》仍然将道尔顿视为和原子质量单位相等的单位,两者皆等于单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此定义完全独立于公斤的定义。[4]美国艾克朗大学科学家布莱恩·伦纳德(Brian Leonard)曾在2012年提出,道尔顿(Da)应该用以下公式定义:NA = (g/Da) mol−1,而原子质量单位(mu)则应仍然等于碳-12原子质量,也就是道尔顿不再等同于原子质量单位,两者的相对差约为10−10。[71]
温度
[编辑]不同温度范围须用到不同的测温方法:室温附近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中液体的热胀冷缩测得,更高的温度则往往通过黑体辐射的颜色推算。沃伊切赫·T·黑拉(Wojciech T. Chyla)在《波兰物理学会期刊》上发表论文,从哲学的角度审视国际单位制的结构,认为温度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基本单位,而只是一组粒子的平均热能。[45]论文指出,不少理论物理论文都将温度(或其倒数)写作Θ或β:
- ,
其中k是波兹曼常数。不过黑拉也承认,温度在宏观世界里还是起到了基本单位的作用,是热力学中不可或缺的概念。[45]
在测温法顾问委员会于1990年所公布的现实测温方法中,极低和极高的温度都是先测量其对应的能量,然后用波兹曼常数换算而得。[72][73]
发光强度
[编辑]福斯特认为,以坎德拉为单位的发光强度并不是一个物理量,而是光生物学中有关人类视觉的量,因此坎德拉不应该被视为基本单位。[60]1979年,科学界转为用光通量来定义各种光度学单位,取代先前使用的发光强度。但在此之间,就有不少科学家质疑光度学是否真的需要一个特别的基本单位。此外,科学界已经公认,流明是比坎德拉更为基础的单位。然而,为了国际单位制的连贯性,新制的基本单位中,仍保留了坎德拉。[74]
参见
[编辑]备注
[编辑]- ^ 1983年,米的定义又一次改变,这次是基于光速。2019年的提案保留了这一定义。
- ^ 8(41)号公斤原器被误标为41号,但它所携带的所有配件皆正确标为8号,因此这件原器今天的编号记作8(41)。
- ^ 其中一项条件是,国际计量委员会必须为第23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定下的公斤、安培、开尔文和摩尔的新定义分别提供详细的现实测量方法。[29]
- ^ 有关非国际单位制单位的表格8的一项脚注写道:“道尔顿(Da)和统一原子质量单位(u)指的是同一个单位,相等于一颗自由碳-12原子静止且处于基态时的质量。”
- ^ 坎德拉比较特殊,要将发光效能的单位转换为坎德拉,还需要一个描述人眼对不同波长的感测强度的模型。模型由光度函数表达,记作V(λ),由国际照明委员会所判断和颁布。
- ^
此处所用术语的详细定义请见:International vocabulary of metrology – Basic and general concepts and associated term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7-03-17.
- 测量可重现度(measurement reproducibility),定义2.25
- 标准测量不确定度(standard measurement uncertainty),定义2.30
- 相对标准测量不确定度(relative standard measurement uncertainty),定义2.32
- ^ 阿伏伽德罗常数NA和阿伏伽德罗数NN尽管数值相同,但前者的单位是mol−1,后者则不带任何单位。
参考资料
[编辑]- ^ BIPM statement: Information for users about the proposed revision of the SI (PDF). [2018-05-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1-21).
- ^ Decision CIPM/105-13 (October 2016). [2017-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4).
- ^ 3.0 3.1 Kühne, Michael. Redefinition of the SI. Keynote address, ITS9 (Ninth International Temperature Symposium). Los Angeles: NIST. 2012-03-22 [2012-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8).
- ^ 4.0 4.1 4.2 4.3 4.4 4.5 4.6 9th edition of the SI Brochure. BIPM. 2019 [2019-05-20].
- ^ 5.0 5.1 5.2 5.3 5.4 Proceedings of the 106th meeting (PDF).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Sèvres. 2017-10-20 [2018-01-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1-27).
- ^ Historic Vote Ties Kilogram and Other Units to Natural Constants. NIST. 2018-11-16 [2018-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8).
- ^ Milton, Martin. Highlights in the work of the BIPM in 2016 (PDF). SIM XXII General Assembly. Montevideo, Uruguay: 10. 2016-11-14 [2017-01-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9-01).大会在11月13至16日举行,各代表在最后一天投票决议。哈萨克斯坦代表缺席。
- ^ Crease, Robert P. France: "Realities of Life and Labor". World in the Balanc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011: 83–84. ISBN 978-0-393-07298-3.
- ^ Alder, Ken.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 The Seven-Year-Odyssey that Transformed the World. London: Abacus. 2002: 1. ISBN 978-0-349-11507-8.
- ^ Metric Convention of 1875 [English translation].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18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3-01).
- ^ The Metre Convention. Sèvres, France: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2013-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6).
- ^ CIPM: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Sèvres, France: BIPM. [2010-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4).
- ^ Resolution of the 1st meeting of the CGPM (1889). Sèvres, France: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2013-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1).
- ^ Jabbour, Z.J.; Yaniv, S.L. The Kilogram and Measurements of Mass and Force (PDF). Journal of Research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01, 106 (1): 25–46 [2011-03-28]. PMC 4865288 . PMID 27500016. doi:10.6028/jres.106.0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6-04).
- ^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PDF) 8th: 95, 97, 138–140, 2006, ISBN 92-822-2213-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8-14)
- ^ Resolution 6 of the 9th meeting of the CGPM (1948): Proposal for establishing a practical system of units of measurement. [2011-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4).
- ^ Resolution 12 of the 11th meeting of the CGPM (1960): Système International d'Unités. Sèvres, France. [2011-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4).
- ^ Stephenson, F. R.; Morrison, L. V.; Hohenkerk, C. Y. Measurement of the Earth's rotation: 720 BC to AD 2015.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2016-12, 472 (2196). §4(a). Bibcode:2016RSPSA.47260404S. PMC 5247521 . PMID 28119545. doi:10.1098/rspa.2016.0404.
- ^ 19.0 19.1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PDF) 8th: 112–116, 2006, ISBN 92-822-2213-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14)
- ^ Girard, G. The Third Periodic Verification of National Prototypes of the Kilogram (1988–1992). Metrologia. 1994, 31 (4): 317–336. Bibcode:1994Metro..31..317G. doi:10.1088/0026-1394/31/4/007.
- ^ Peter, Mohr. Recent progress in fundamental constant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PDF). Third Workshop on Precision Physics and Fundamental Physical Constant. 2010-12-06 [2011-01-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8-24).
- ^ Whipple, Tom. The dirty secret of why you are not quite as heavy as you think. The Times (London). 2013-01-07: 15 [2011-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7).
- ^ Ghose, Tia. The Kilogram Has Gained Weight. LiveScience. 2013-01-06 [2011-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6).
- ^ 24.0 24.1 Crease, Robert P. Metrology in the balance. Physics World. 2011-03-22, 24 (3): 39–45 [2012-06-28]. Bibcode:2011PhyW...24c..39C. doi:10.1088/2058-7058/24/03/34.
- ^ Fischer, J.; et al. Report to the CIPM on the implications of chang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base unit kelvin (PDF). 2007-05-02 [2011-01-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1-23).
- ^ Resolution proposal submitted to the IUPAP Assembly by Commission C2 (SUNAMCO) (PDF).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 2008 [2015-09-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5).
- ^ Mills, Ian. On the possible future re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the SI (PDF). CCU. 2010-09-29 [2011-01-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1-13).
- ^ Mills, Ian. Draft Chapter 2 for SI Brochure, following redefinitions of the base units (PDF). CCU. 2010-09-29 [2011-01-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6-23).
- ^ Resolution 12 of the 23rd meeting of the CGPM (2007). Sèvres, France: General Conference on Weights and Measures. [2013-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1).
- ^ Towards the "new SI".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BIPM). [2011-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4).
- ^ On the possible future re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the SI – Draft Resolution A (PDF).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CIPM). [2011-07-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8-06).
- ^ Resolution 1: On the possible future re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the SI (PDF). 24th meeting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n Weights and Measures. Sèvres, France: International Bureau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2011-10-21.新定义至少在2014年之前不会生效,参见:Possible changes to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IUPAC Wire. 2012-02, 34 (1).
- ^ General Conference on Weights and Measures approves possible changes to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including redefinition of the kilogram. (PDF) (新闻稿). Sèvres, France: General Conference on Weights and Measures. 2011-10-23 [2011-10-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2-09).
- ^ Mohr, Peter. Redefining the SI base units. NIST Newsletter. NIST. 2011-11-02 [2012-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2).
- ^ Resolutions adopted by the CGPM at its 25th meeting (18–20 November 2014) (PDF). Sèvres, France: International Bureau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2014-11-21 [2014-12-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3-25).
- ^ 36.0 36.1 Draft Resolution A "On the re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to be submitted to the CGPM at its 26th meeting (2018) (PDF). [2018-05-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4-29).
- ^ 37.0 37.1 37.2 Newell, David B.; Cabiati, F.; Fischer, J.; Fujii, K.; Karshenboim, S.G.; Margolis, H.S.; de Mirandés, E.; Mohr, P.J.; Nez, F.; Pachucki, K.; Quinn, T.J.; Taylor, B.N.; Wang, M.; Wood, B.M.; Zhang, Z. The CODATA 2017 Values of h, e, k, and NA for the Revision of the SI. Metrologia. 2017-10-20, 55 (1): L13. Bibcode:2018Metro..55L..13N. doi:10.1088/1681-7575/aa950a.
- ^ Mills, Ian. Part II – Explicit-Constant Definitions for the Kilogram and for the Mole. Chemistry International. 2011-10, 33 (5): 12–15 [2013-06-28]. ISSN 0193-64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9).
- ^ Travenor, Robert. Smoot's Ear – The Measure of Humanity.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35–36. ISBN 978-0-300-14334-8.
- ^ 40.0 40.1 The BIPM watt balance.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2012 [2013-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1).
- ^ Taylor, Barry N. The Current SI 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posed New SI. Journal of Research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11-12, 116 (6): 797–80. PMC 4551220 . PMID 26989600. doi:10.6028/jres.116.022.
- ^ Taylor, Barry N; Mohr, Peter J. On the redefinition of the kilogram. Metrologia. 1999-11, 36 (1): 63–64. Bibcode:1999Metro..36...63T. doi:10.1088/0026-1394/36/1/11.
- ^ Unit of electric current (amper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SI. NIST. [2015-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7).
- ^ Orfanidis, Sophocles J.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Antennas (PDF). ECE Department, Rutgers University. 2010-08-31. 1.3 Constitutive Relations [2013-06-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9-15).
- ^ 45.0 45.1 45.2 45.3 45.4 Chyla, W.T.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Metric System of Units SI. Acta Physica Polonica A. 2011-12, 120 (6): 998–1011. doi:10.12693/APhysPolA.120.998.
- ^ Davis, Richard S. Determining the value of the fine-structure constant from a current balance: getting acquainted with some upcoming changes to the SI.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2017, 85 (5): 364–368. Bibcode:2017AmJPh..85..364D. arXiv:1610.02910 . doi:10.1119/1.4976701.
- ^ Redefining the Mole. NIST. NIST. 2018-10-23 [2018-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4).
- ^ Resolutions adopted (PDF). 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2018-11 [2020-02-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2-04).
- ^ Nawrocki, Waldemar.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Metrology: The Revised SI System and Quantum Standards. Springer. 2019-05-30: 54. ISBN 978-3-030-19677-6 (英语).
- ^ Wyszecki, G.; Blevin, W.R.; Kessler, K.G.; Mielenz, K.D. Principles covering Photometry (PDF). Sevres: Conférence général des poids et mesures (CGPM). 1983 [2012-04-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0-11).
- ^
What is a mise en pratique?. BIPM. 2011 [2015-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2).
is a set of instructions that allows the definition to be realised in practice at the highest level.
- ^ Recommendations of the 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Mass and Related Quantities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PDF). 12th Meeting of the CCM. Sèvres: 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2010-03-26 [2012-06-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5-14).
- ^ Recommendations of the 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Amount of Substance: Metrology in Chemistry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PDF). 16th Meeting of the CCQM. Sèvres: 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2010-04-16 [2012-06-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5-14).
- ^ Recommendations of the 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Thermometry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PDF). 25th Meeting of the 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Thermometry. Sèvres: 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2010-05-07 [2012-06-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5-14).
- ^ kilogram NOW – Realization of the awaited definition of the kilogram.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National Metrology Institutes. [2012-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Mohr, Peter J. The Quantum SI: A Possible New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53. Academic Press. 2008: 34 [2012-04-02]. Bibcode:2008AdQC...53...27M. ISBN 978-0-12-373925-4. doi:10.1016/s0065-3276(07)53003-0.
|journal=
被忽略 (帮助) - ^ Universe's Constants Now Known with Sufficient Certainty to Completely Redefine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新闻稿). NIST. 2016-11-22 [2016-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1).
- ^ Mohr, Peter J.; Newell, David B.; Taylor, Barry N. CODATA recommended values of the fundamental physical constants: 2014.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2016-09-26, 88 (3): 035009–1–73. Bibcode:2016RvMP...88c5009M. arXiv:1507.07956 . doi:10.1103/RevModPhys.88.035009.
This is a truly major development, because these uncertainties are now sufficiently small that the adoption of the new SI by the 26th CGPM is expected.
- ^ Conover, Emily. It's official: We're redefining the kilogram. Science News. 2018-11-16 [2018-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6).
- ^ 60.0 60.1 60.2 Foster, Marcus P. The next 50 years of the SI: a review of the opportunities for the e-Science age. Metrologia. 2010-10-05, 47 (6): R41–R51 [2013-06-24]. Bibcode:2010Metro..47R..41F. doi:10.1088/0026-1394/47/6/R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 ^ Price, Gary. A sceptic's review of the New SI. Accredit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2011, 16 (3): 121–132. doi:10.1007/s00769-010-0738-x.
- ^ Censullo, Albert C. Part I – From the Current "Kilogram Problem" to a Proposed Definition. Chemistry International. 2011-10, 33 (5): 9–12 [2013-06-28]. ISSN 0193-64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9).
- ^ Burns, D Thorburn; Korte, EH. The Background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New SI" for Analytical Chemists (PDF).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Public Analysts (Online). 2013, (41 2): 28–44 [2013-06-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6).
- ^ Davis, Richard. Proposed change 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kilogram: Consequences for legal metrology (PDF). OIML Bulletin. 2011-10, LII (4) [2013-06-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3-27).
- ^ Johansson, Ingvar. The Mole is Not an Ordinary Measurement Unit. Accredit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2011, 16 (16): 467–470. doi:10.1007/s00769-011-0804-z.
- ^ http://www.bipm.org/utils/common/pdf/si_brochure_8_en.pdf SI Brochure (8th edition)
- ^ Leonard, B.P. Comments on recent proposals for redefining the mole and kilogram. Metrologia. 2010, 47 (3): L5–L8. Bibcode:2010Metro..47L...5L. doi:10.1088/0026-1394/47/3/L01.
- ^ Pavese, Franco.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proposed redefinition of the unit for the amount of substance and of other SI units. Accredit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2011, 16 (3): 161–165. doi:10.1007/s00769-010-0700-y.
- ^ Mills, Ian; Cvitaš, Tomislav; Homann, Klaus; Kallay, Nikola; Kuchitsu, Kozo. Quantities, Units and Symbols in Physical Chemistry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Physical Chemistry Division 2nd.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Blackwell Science Ltd. 1993. ISBN 978-0-632-03583-0.
- ^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PDF) 8th: 114, 115, 2006, ISBN 92-822-2213-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8-14)
- ^ Leonard, Brian Phillip. Why the dalton should be redefined exactly in terms of the kilogram. Metrologia. 2012-05, 49 (4): 487–491. Bibcode:2012Metro..49..487L. doi:10.1088/0026-1394/49/4/487.
- ^ Mise en pratique for the definition of the kelvin (PDF). Sèvres, France: 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Thermometry (CCT),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CIPM). 2011 [2013-06-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5-08).
- ^ 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Thermometry (CCT). The International Temperature Scale of 1990 (ITS-90) (PDF). Procès-verbaux du Comité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78th Meeting. 1989 [2013-06-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6-23).
- ^ The International Temperature Scale of 1990 (ITS-90) (PDF). Procès-verbaux du Comité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66th Meeting. 1977: 14, 143 [2019-09-01] (法语).
延伸阅读
[编辑]-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SI Brochure: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PDF) 9th, 2019-05-20, ISBN 978-92-822-2272-0
-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BIPM). Input data for the special CODATA-2017 adjustment. Metrologia Updated. 2017-08-10 [2017-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