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ʅ,是表示舌尖後不圓唇元音的音標符號。在漢語中,此音就是「之、痴、師、日」(漢語拼音順序是「zhī、chī、shī、rì」,注音符號依序爲「」)的元音。

由於此音標現在並不獲官方的國際音標接受,語音學界提出了多種新說。

其中,傳統的語言學者描述它有「buzzing聲」。不少現代的語言學者[1][2]則描述它是音節化的輔音,但有很弱的摩擦,把它寫作[ʐ̩][3]。以「shī、rì」爲例,相應地就是[ʂʐ̩˥]、[ʐʐ̩˥˩]。

而對多數人來說,擦音僅持續在元音之前[4],舌頭和牙齒的位置不變,但是舌頭的接觸略微降低,以從一開始排除高度近似的元音。UCL的John Wells[5]使用了更詳細的轉寫,把它寫作[ɻᶤ](如「shi」寫作[ʂɻᶤ]),以上標符號表示元音化的特徵。Sang-Im Lee-Kim則將它定爲音節性捲舌近音/ɻ̩/[6]

另有學者建議將它定爲閉央不圓唇元音/ɨ/(如「shi」寫作/ʂ͡ɨ/),以表示擦音的發音機制會衍生爲元音[7]

註釋

[編輯]
  1. ^ Jerry Norman (1988). Chinese (Cambridge Linguistic Survey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42.
  2. ^ S. Robert Ramsey (1987). The Languages of Chin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45.
  3. ^ San Duanmu (2008). "Syllable Structure in Chines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h. 4). In Syllable Structure. Oxford. 304 pp. Accessed Feb 21, 2013.
  4. ^ UCLA Phonetics Lab Data: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 John Wells (March 15, 2007). "Chinese apical vowel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ohn Wells's phonetic blog. Accessed Feb 21, 2013.
  6. ^ Sang-Im Lee-Kim. Revisiting Mandarin 'apical vowels': An articulatory and acoustic study.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Cambridge Journals Online). 2014-11-25, 44 (3): 261–282 [2019-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1). 
  7. ^ 張群顯, 1992. "北京話「知」「資」二韻國際音標寫法商榷" [IPA transcription of the so-called 'apical vowels' in Pekinese], in T. Lee, ed., 香港漢語語言學研究論文集, 香港語言學學會.

參見

[編輯]
ISO基本拉丁字母
Aa Bb Cc Dd Ee Ff Gg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
S 的修飾字母

歷史古文字變體連字衍生字母附加符號標點符號數字Unicode字母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