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中華民國的名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飄揚中的中華民國國旗

中華民國的稱號隨著國家政局的轉變而有不同。中華民國自1912年成立以來曾一度盛行「中國」或「」之通稱及簡稱,直到1971年退出聯合國,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別,對「中國」或「華」的使用逐漸減少。當今中華民國因實際管轄領土僅限於臺澎金馬,因而常以「臺灣」做為國家通稱,國家簡稱方面,政府多使用代表臺灣的「[1],有時也使用「[2]。在參與國際活動或組織時,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影響力而無法使用正式國號,中華民國的稱號被迫改為使用「中華臺北」、「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等權宜名稱。[3][4][5]

由來

[編輯]

1905年,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中國同盟會中國同盟會盟書》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將未來推翻滿清後的中國命名為「中華民國」[6][註 1]。其中,「中華」代表中華民族,「民」代表主權在於全體國民[7]

1911年成立民國時,革命黨公開五項聲明中明確指出,把中國實施共和制的政體命名為「中華民國」[8]

各式稱號

[編輯]

中國

[編輯]

清朝起,官方對外正式文書上有時以「中國」做為國家的稱號,至清末為甚。辛亥革命後,新成立的中華民國自清朝傳承中國法統,曾一度盛行「中國」或「」之通稱及簡稱,使「中國」這一稱謂首次具有了現代法律意義[9][10]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遷往臺灣以來,國際社會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稱呼為「國府中國」、「自由中國」或「民主中國」[11],以與被稱為「紅色中國」、「共產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別[12]。雖然中華民國政府繼續擁有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但因1971年通過《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而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13];自此「中國」逐漸成為國際社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11],臺灣則被部分國家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份[14]

支那共和國

[編輯]

自晚清開始,支持軍國主義大日本帝國逐漸拒絕使用中國一詞來稱呼中國,轉而使用支那(在日本社會具有貶意),自民國建立以後,則開始使用「支那共和國」的名稱,直至日本戰敗跨台,二戰結束為止。

台灣

[編輯]
Taiwan字樣加大的新版中華民國護照(2020年9月2日公布,自2021年1月11日開放申請)

1990年代中華民族主義解構、臺灣主體意識增強,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正名運動臺灣獨立運動主流化,更多臺灣人認為戰後接管的中華民國政府是外來政權,對中華民國的合理性持有異議[15],而開始以「臺灣」做為中華民國的通稱[16][17]

2005年8月2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提出「中華民國四階段論」,形容中華民國國家政權的變遷:中華民國在大陸中華民國到臺灣中華民國在臺灣中華民國是臺灣[18]。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後,將「中華民國」與「臺灣」兩詞整合為具有權衡用法的「中華民國臺灣」,以表今日的中華民國已與臺灣合而為一。

中華民國(台灣)

[編輯]

中華民國(台灣)是自2005年7月30日至2008年5月19日,在陳水扁擔任中華民國總統期間,在總統府外交部行政院新聞局等政府部門的官方網站上使用的非法定稱謂[19]。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陸續去除這些網站上的括號「台灣」加註,但仍保留英文國名後面的「Taiwan」字樣[20]

中華民國台灣

[編輯]

中華民國台灣,是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在2019年提出的概念,被認為是兩國論的延伸。這個概念,將台灣認同和中華民國認同,兩者視為同一認同。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延伸出:「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和「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兩者可以相互轉換和運用於內政與外交場合,所發佈的官方正式談話、新聞以及文件上。[21]

中華台北

[編輯]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會旗,又稱「梅花旗

在1979年之前,中華民國奧林匹克運動會代表團曾先後以「中國」、「福爾摩沙-中國」、或「中華民國」參加國際比賽[22][23][24]。1981年通過一系列的申述與規則調整,[25][26][27]1984年以後,中華民國的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代表團開始以「中華臺北」作為其代表名稱[28][29]

中華台北也是中華民國參加不限定以主權國家身分為會員的國際組織時所採用的官方名稱,例如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APEC)、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世界衛生大會(WHA)、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等。[30]

中華民國於世界貿易組織(WTO)之正式名稱為「臺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個別關稅領域」,在WTO中簡稱「中華台北」[31]

中國台北

[編輯]

中國台灣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中華民國實際統治的臺灣地區視為其領土的一部分,將國府遷臺後的中華民國稱為「中國台灣」或「臺灣地區[32][33][34]。在臺灣,除了統派人士以外,「中國台灣」這個稱呼被認為矮化中華民國主權、帶有貶義而不被使用,支持中華民國第二共和華獨)、和主張台灣獨立運動台獨)的支持者更是極力反對和抵制。

聯合國官方自1971年起不再承認現今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並以「中國臺灣省」或「中國臺灣」來稱呼中華民國實際統治的台灣地區[35][36][37]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孫中山《建國方略》:「前此雖身當百難之沖,為舉世所非笑唾罵,一敗再敗,而猶冒險猛進者,仍未敢望革命排滿事業能及吾身而成者也。其所以百折不回者,不過欲有以振起既死之人心,昭蘇將盡之國魂,期有繼我而起者成之耳。及乙已之秋,集合全國之英俊而成立革命同盟會於東京之日,吾始信革命大業可及身而成矣。於是乃敢定立中華民國之名稱而公布於黨員,使之各回本省,鼓吹革命主義,而傳布中華民國之思想焉。」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毛揆:感謝美國商會對強化臺美經貿關係的關切與協助 - 即時新聞 -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2015.07.08. [2016-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4). 
  2. ^ 「聯合國學者專家訪華團」一行8人應邀訪華 - 新聞稿及聲明 - 中華民國外交部「參與國際組織」主題網站 2015.02.16. [2016-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3). 
  3. ^ 林義鈞. 第三章、國際因素對台灣認同的影響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國立政治大學. 2003年 [2016年2月24日] (繁體中文).
  4. ^ 潘俊鐘. 第四章 台灣民眾族群認同、國家認同與統獨態度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國立政治大學. 2003年 [2016年2月24日] (繁體中文).
  5. ^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政府開放政策對兩岸關係發展之影響與展望》. 臺灣: 威秀代理. 2009-07-01: 第114頁至第115頁 (英語). 
  6. ^ 李雲漢. 中國同盟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華百科全書》. [2015年12月13日] (繁體中文).
  7. ^ 黎民. 歷史追蹤:中華民國國號的來由和意義. [2016-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3). 民國是以四萬萬人為主。 
  8. ^ 「稱中國為中華民國」,張難先 《湖北革命知之錄》,1946年5月,上海出版社;《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選輯 》武漢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室,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49頁
  9. ^ 魏根深. Chinese History: A Manual, Revised and Enlarged. 美國劍橋: 哈佛大學亞洲中心英語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0-03-01: 第32頁 [2014-02-23]. ISBN 978-067400249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7) (英語). 
  10. ^ Olympic Games Official Report Los Angeles 193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A84基金會英語LA84 Foundation. 1998年1月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11. ^ 11.0 11.1 洪健昭. Taiwan, Taipei — What’s in a nam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英文中國郵報》. 2009年10月15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12. ^ 汪園斐. 臺灣是中國一省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黃花崗雜誌》.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13. ^ 中華民國外交部. The Birth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行政院新聞局. 2009年4月30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14. ^ 陳禕璠. 潘基文對中國台灣省地震表示關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聯合國. 2016年2月9日 [2016年2月14日] (簡體中文).
  15. ^ 陳禕璠. 台灣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傅柯權力/知識的觀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東海大學. [2016年2月14日] (繁體中文).
  16. ^ 林朝億. 馬提台灣是國家 小英:歡迎跟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天空傳媒. 2011年12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17. ^ 柳嘉峰. 2011 國情調查記者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台灣智庫. [2013年10月17日] (繁體中文).
  18. ^ 扁︰中華民國就是台灣 - 自由時報 2005.08.03. [2016-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4). 
  19. ^ 論壇:台總統府網頁加注"台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05年8月29日 [2016年8月15日] (繁體中文).
  20. ^ 總統府網站又見「中華民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聯合報,2008-05-21,李明賢
  21. ^ 柳金財. 從「中華民國到台灣」、「中華民國在台灣」,到融為一體的「中華民國台灣」.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2020-03-23 [2021-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4). 
  22. ^ 申辦奧運 我有權利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自由時報, 2005/7/12
  23. ^ 京奧政治味濃大打民族狂潮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新台灣新聞周刊, 2008/08/07
  24. ^ Formosa-China Team. 1956. [永久失效連結]
  25. ^ 趙麗雲. 「中華臺北」會籍名稱使用事略.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1-11-02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4) (中文(臺灣)). 
  26. ^ 廖清海、郭信聰. 臺灣參加國際運動賽會使用名稱問題探討 (PDF). 高苑技術學院. 2009-10-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01) (中文(臺灣)). 
  27. ^ 奧運知識庫.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31) (中文(臺灣)). 
  28. ^ CHINESE TAIPE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2014年2月28日] (英文).
  29. ^ Katie Reid. Taiwan hopes WHO assembly will help boost its profi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路透社. 2009年5月18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30. ^ 林全:中華台北就是中華民國. 臺北市: 中央通訊社. 2016-06-07 [2016-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9) (中文). 
  31. ^ 卓慧苑. 论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WTO代表团地位 (PDF). [2016-09-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8-29). 
  32. ^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關於正確使用涉台宣傳用語的意見》. 中國北京: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2002年11月1日 (簡體中文).
  33. ^ 2004年4月27日外交部發言人孔泉在記者招待會上答記者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挪威王國大使館. 2004年5月17日 [2013年10月17日] (簡體中文).
  34. ^ 組織體系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13年10月17日] (繁體中文).
  35. ^ 潘基文对中国台湾省地震表示关切. 聯合國. 2016-02-09 [2016-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0). 
  36. ^ 中国台湾林义杰为联合国跑越撒哈拉.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2006-11-28 [2016-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1). 
  37. ^ 联合国报告:东亚与南亚的经济增长将小幅提高 (PDF). 聯合國新聞部. [2016-09-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5-19). 去年中國台灣省以及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受困於出口不振。在 2016-2017 年,預計出口回升以及穩定 的個人消費會導致這兩個經濟體的增長溫和復甦。緬甸和越南是東亞經濟在 2015 的亮點,而其中的 支撐因素,包括新投資以及穩健的個人消費,都預期會持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