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旗行動
訊息誤導與造謠 |
---|
假旗行動(英語:false flag)是隱蔽行動的一種,是一種旨在掩蓋實際責任來源並將責任嫁禍於另一方的行為。[1][2]「假旗」一詞起源於16世紀,意思是故意歪曲某人的效忠。該術語最初被用來描述海戰中的一種詭計,即一艘船隻懸掛中立國或敵國的國旗以隱藏其真實身份。[1][2][3]這種策略最初被海盜和私掠船用來欺騙其他船隻,讓它們靠近後再攻擊它們。後來,根據國際海事法,這種做法被認為是海戰期間可以接受的做法,前提是在攻擊開始後需要展示真實旗幟。[4][5][6]
如今,該術語已擴展至包括對自己進行攻擊並讓這些攻擊看起來像是敵國或恐怖分子所為的國家,從而提供了國內鎮壓或外國軍事侵略的藉口。與之類似的,個人或非政府組織在和平時期進行的欺騙活動也可以被稱為假旗行動,但更常見的法律術語是「陷害」。[7]
戰爭中的運用
[編輯]在陸地戰爭中,假旗行動在某些情況下通常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前提是這種欺騙並非背信棄義。在海戰中,只要在戰鬥前放下假旗並升起真旗,這種欺騙行為就被認為是允許的。輔助巡洋艦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以這種方式運作,而商船則被鼓勵使用假旗以進行保護。[8]種偽裝不僅會使敵人陷入混亂,而且歷史記錄也會變得更加混亂。1914年,特林達德海戰在英國輔助巡洋艦和德國輔助巡洋艦之間展開,後者被改裝成卡馬尼亞號。(與某些說法相反,卡馬尼亞號並未被改造為類似於特拉法爾加角巡洋艦。)
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二戰時期德國商船「鸕鶿」號,它於1941年偽裝成荷蘭商船襲擊並擊沉了澳大利亞輕巡洋艦悉尼號,造成了澳大利亞海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員傷亡。雖然「鸕鶿」號在交戰中受到致命傷害並且其船員被俘,但這一結果也使德軍在心理戰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9]
英國軍隊在聖納澤爾襲擊中使用了一名德國海軍少尉並繳獲一本德國密碼本。英軍在這次行動中將舊驅逐艦坎貝爾敦號進行了外觀改造,包括切割艦艇的煙囪和倒角邊緣,類似於德國23型魚雷艇。這種詭計使英國軍隊能夠在防禦部隊作出反應之前進入距離港口三公里以內的範圍,裝備爆炸裝置的坎貝爾敦和突擊隊成功癱瘓了港口的關鍵結構。[10][11]
空戰
[編輯]1922年12月至1923年2月期間,海牙的一個法學委員會起草了一套有關在空戰中無線電報控制的規則。包括:
- 軍用航空器必須帶有表明其國籍和軍事性質的外部標誌。
- 禁止使用虛假的外部標誌。
該草案從未被採納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該草案的介紹中指出:「在很大程度上,草案符合有關條約的習慣性規則和一般原則。」,因此,這兩個條款已經成為國際社會不成文的規定。[12][13]
陸戰
[編輯]在陸戰中,假旗的使用與海戰類似:美國軍事法庭在達豪審判中對策劃獅鷲行動的奧托·斯科爾茲尼進行了審判,其中包括一項裁決,即斯科爾茲尼沒有犯有的罪行:命令他的部下穿着美軍制服採取行動。他向部下轉達了納粹德國法律專家的警告:如果他們穿着美軍制服作戰,就會違反戰爭法,但最後的審判中並沒有將其認定為一種罪行。
在審判記錄中,提到美國陸軍部於1940年出版的《戰場手冊》第43段,《陸戰規則》規定:「國旗、徽章和制服,可以被授權作為詭計使用。上述規則(《第四海牙公約》附件第23條)並不禁止此類使用,但禁止不正當的使用。在向敵人開火之前,必須先將偽裝丟棄。」[14]
作為戰爭的藉口
[編輯]俄瑞戰爭
[編輯]1788年,瑞典皇家歌劇院接到訂單,縫製一些俄羅斯軍裝。隨後,瑞典軍隊於1788年6月27日利用軍服的偽裝對俄瑞邊境的瑞典哨站普馬拉進行了攻擊。這在瑞典國內引起了憤怒,並給瑞典國民議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批准對俄羅斯發動進攻性戰爭。普馬拉事件使得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得以發動俄瑞戰爭 (1788年-1790年)。[15]
普法戰爭
[編輯]1870年7月13日,奧托·馮·俾斯麥發表了《埃姆斯密電》,是德意志就法國大使提出的某些要求的內部回應。俾斯麥在特意向公眾發布的版本中,使用了欺騙拿破崙三世皇帝向北德意志邦聯宣戰的策略,最終目標是統一德國。這一策略取得了成功,六個月後,邦聯獲勝,統一了德國。
抗日戰爭
[編輯]1931年9月18日,板垣征四郎等日本關東軍中下級軍官在東京中央政府不知情的情況下,炸毀了一段位於柳條湖區間的鐵路,編造了入侵滿洲的藉口。儘管爆炸威力較弱,無法擾亂鐵路線的運營,但日軍仍然利用這次的假旗事件占領了滿洲,並建立了一個名義上獨立但實際由日本控制的傀儡政府滿洲國。[16]
德波戰爭
[編輯]1939年8月31日的格萊維茨事件是海因里希捏造的波蘭襲擊德國的證據,以動員德國輿論支持戰爭,並為入侵波蘭進行辯護。阿爾弗雷德·諾約克斯是這次行動的主要組織者。格萊維茨事件與希姆萊行動中的其他假旗行動一起,被用來動員德國民眾支持德國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17]
這次行動未能讓國際輿論相信德國的主張,波蘭的盟友英國和法國在德國入侵波蘭兩天後宣戰。
冬季戰爭
[編輯]1939年11月26日,靠近芬蘭邊境的蘇聯村莊麥尼拉被蘇聯軍隊炮擊。蘇聯當局將這次襲擊歸咎於芬蘭,並以此事件為藉口,於四天後的11月30日發動了冬季戰爭入侵芬蘭。[18][19]
古巴革命
[編輯]1962年的諾斯伍茲行動是美國國防部提議但從未執行的陰謀,其中包括捏造被劫持或擊落的客機和軍用飛機、擊沉古巴附近的美國船隻、焚燒農作物以及美國空軍偽裝成古巴空軍摧毀美國無人機等虛假事件。擊沉一艘滿載古巴難民的船隻,將其認定為古巴在美國境內發動襲擊,干擾美國的航運。[20]這些責任都將歸咎於古巴,並成為美國入侵古巴和推翻菲德爾·卡斯特羅政府的藉口。它得到了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授權,但隨後被約翰·F·肯尼迪總統拒絕。與諾斯伍茲行動相關文件的公開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審查委員會調查約翰·F·肯尼迪總統有關記錄的結果,[21]信息後來被詹姆斯·班福德公布。[22]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編輯]2022年1月和2月,西方國家預測俄羅斯將在烏克蘭使用假旗行動。[23]在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的幾天,俄羅斯政府加強了虛假信息宣傳活動,俄羅斯官媒幾乎每小時都會宣傳虛假信息,聲稱烏克蘭軍隊正在攻擊俄羅斯,試圖為入侵烏克蘭辯護。[24][25]許多虛假信息視頻質量低劣且業餘,數據不匹配,顯示的日期也不正確,而來自Bellingcat研究人員和其他獨立記者的證據表明,所聲稱的頓巴斯襲擊、爆炸和疏散行動都是由俄羅斯策劃的。[26][27][28]
作為削弱政治對手的策略
[編輯]1953年伊朗政變
[編輯]1953年4月4日,美國中央情報局奉命在四個月內破壞伊朗政府,推翻伊朗總理穆罕默德·摩薩台。行動包括「對清真寺和重要公眾人物」進行假旗攻擊,並將其歸咎於忠於政府的伊朗共產黨。[29]
中央情報局的行動代號為"阿賈克斯行動",行動包括冒充共產黨員的中央情報局特工炸毀「至少一所」著名的穆斯林房屋。中央情報局確定的假旗攻擊策略增加了阿賈克斯行動的「積極成果」。[30]
然而,由於中情局幾乎毀掉了所有有關1953年伊朗政變中所扮演角色的檔案」,歷史學家很難辨別這次假旗行動在伊朗政變中的真正影響。[31]
蘇珊娜行動
[編輯]1954年夏,以色列軍事情報局招募的一群埃及猶太人因計劃在埃及境內對美國、英國和埃及的民用目標放置炸彈而被捕。爆炸事件將被歸咎於穆斯林兄弟會、埃及共產黨、「不明身份的不滿者」或「民族主義者」,其目的是製造一種足夠暴力和不穩定的氣氛,以促使英國政府不要撤離占領埃及的軍隊。此舉也將增強埃及總統納賽爾對抗以色列的勇氣。然而,該陰謀在實施前就被曝光,埃及當局成功跟蹤一名特工並逮捕了他,隨後搜查了他的公寓,整個計劃包括其他特工的姓名和爆炸材料都存放在他的公寓裡。以色列總理摩西·沙雷特並不知道,這一事件在以色列引發了一場醜聞,以色列官員互相指責此次行動,以色列國防部長皮尼亞斯·拉馮在壓力下辭職。後來,兩個調查委員會發現拉馮對這次行動並不知情。[32][33]
偽操作
[編輯]偽行動是指一國軍隊或警察偽裝成敵軍的行動。例如,國家可能將特工偽裝成敵人並滲透到敵對地區。[34]偽行動的目的可能是收集情報或特殊行動,包括暗殺重要敵人。然而,暴露的風險隨着時間的推移而增加,而情報收集也可能會導致暴力對抗。偽行動可能由軍隊,警察或兩者共同指揮。警察一般最適合執行情報任務;然而,軍方也可以提供軍事反應部隊支持偽行動。根據美國軍事專家勞倫斯·克萊恩的說法,「這些小組通常由警察部門控制,但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軍事情報系統的弱點。」[35]
間諜
[編輯]在間諜活動中,「假旗」一詞描述的是特工冒充潛在特工的代表,甚至是特工自己的政府代表來招募特工。例如,冷戰期間,幾名西德女公務員被東德情報部門史塔西的特工偽裝成西德和平倡導團體的成員,欺騙竊取機密文件(史塔西特工也被稱為「羅密歐」),這次行動是假旗行動和「美人計」的結合。[36]
前克格勃叛逃者傑克·巴爾斯基表示,「許多右翼激進分子利用假旗行動為蘇聯提供情報,他們偽裝成與美國,以色列等西方盟友的合作者,而事實上他們的聯繫人是克格勃。」[37]
民間
[編輯]該術語在陰謀論者中很受歡迎,指的是各國政府和所謂陰謀集團的秘密活動。據《哥倫比亞新聞評論》報道,由於歷史上發生的假旗事件,歷史學家不應該完全將這個詞的用法讓給陰謀論者。帕爾曼說:「真正的危險在於,如果我們使用非定語『虛假標誌』作為陰謀論的簡寫,而不解釋它們是什麼以及誰在推廣它們。」 帕爾曼也寫道,「人們大喊大叫,稱任何針對『他們一方』某人的攻擊都是『另一方』所為,淹沒了理性的聲音。」[38]
政治競選
[編輯]這種策略在政治競選中有着悠久的歷史,形式多種多樣,包括親自競選、印刷媒體和電子競選。這可能涉及一位候選人的支持者冒充另一位候選人的支持者,或者充當他們喜歡的候選人進行辯論的「稻草人」。無論候選人是否知情,這種情況都可能發生。加納克信函是一名候選人創建虛假文件並將其歸因於另一名候選人以抹黑該候選人的一個例子。
2006年,在新罕布什爾州和新澤西州,[39]自稱來自某位政治候選人支持者的博客評論被追蹤到IP地址後,一些從事虛假舉報行為的個人被發現並被「揭發」 。
一些保守派評論員表示,在2018年美國中期選舉之前向民主黨知名人士發送的管狀炸彈是假旗行動的一部分,旨在抹黑共和黨和時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支持者。塞薩爾·薩約克稱相信民主黨是「邪惡的」,後來因將炸彈郵寄給特朗普的批評者而被定罪。[40][41]
思想
[編輯]政治或宗教支持者有時會使用假旗策略,這樣做可以抹黑或牽連敵對團體,在不存在的情況下製造敵人的形象,或者製造有組織和有針對性的迫害的假象。這可以用來獲得外界尤其是媒體的關注和同情,或者讓團體內的其他人相信他們的信仰受到攻擊並需要保護。
為了報復撰寫《山達基醜聞》的作者,山達基教會的成員從作者莫蘭·庫珀的家中偷走了信紙,然後用該信紙偽造了炸彈威脅,並將其郵寄到山達基教會的辦公室。守護者辦公室還制定了一項名為「瘋狂行動」的進一步行動計劃,以抹黑庫珀,但幾名山達基特工在另一項行動中被捕,該計劃被曝光。[42]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Perlman, Merrill. How the term ‘false flag’ migrated to the right.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2024-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3) (英語).
- ^ 2.0 2.1 The Grammarphobia Blog: The true history of false flags. www.grammarphobia.com. 2018-05-11 [2024-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美國英語).
- ^ False flags: What are they and when have they been used?. 2022-02-18 [2024-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9) (英國英語).
- ^ Politakis, George P. Modern Aspects Of The Laws Of Naval Warfare And Maritime Neutrality. Modern Aspects of the Laws of Naval Warfare and Maritime Neutrality. Routledge. 2018-10-24. ISBN 978-1-136-88577-8 (英語).
- ^ Kert, Faye. Privateering: Patriots and Profits in the War of 1812. Privateering: Patriots and Profits in the War of 1812. JHU Press. 2015-09-30. ISBN 978-1-4214-1747-9 (英語).
- ^ Hickey, Donald R.; Clark, Connie D.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he War of 1812.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he War of 1812. Routledge. 2015-10-08. ISBN 978-1-317-70198-9 (英語).
- ^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Wikipedia. 2023-02-26, p.225 [2024-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5) (英語).
- ^ Nunan, Richard. The Confederate Battle Flag and the Orange Order. Teaching Ethics. 2002, 2 (2). ISSN 1544-4031. doi:10.5840/tej20022210.
- ^ HMAS Sydney found off Australia's west coast - Telegraph. web.archive.org. 2008-03-18 [2024-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18.
- ^ Guinness World Records (2009), p.155
- ^ Young, P (Ed) (1973) Atla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London: The Military Book Society)
- ^ "Rules concerning the Control of Wireless Telegraphy in Time of War and Air Warfare. Drafted by a Commission of Jurists at the Hague, December 1922 – February 1923: Introduction". ihl-databases.icrc.org. [2024-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02).
- ^ Gómez, Javier Guisández. The Law of Air Warfar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Red Cross (1961 - 1997). 1998-06, 38 (323) [2024-01-14]. ISSN 0020-8604. doi:10.1017/S002086040009107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02) (英語).
- ^ Trial of Otto Skorzeny and Others. United Nations War Crimes Commission.. web.archive.org. 2008-10-02 [2024-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2.
- ^ Suomi, Suomi; Suomi, Suomi; Suomi, Suomi. Introduction. Suomen Antropologi: Journal of the Finnish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2019-09-20, 44 (1). ISSN 1799-8972. doi:10.30676/jfas.v44i1.84181.
- ^ Weland, James. Misguided Intelligence: Japanese Military Intelligence Officers in the Manchurian Incident, September 1931. The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1994-07, 58 (3) [2024-01-15]. doi:10.2307/29441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Lightbody, Bradley. The Second World War: ambitions to nemesis. Bradley Lightbody, The Second World War: Ambitions to Nemesis 1. publ. London: Routledge. 2004. ISBN 978-0-415-22405-5.
- ^ Hurskainen, Jari; Reunala, Aarne. Metsätalousaluetoiminnan kehitys ja kehittymisen edellytykset Suomessa.. Silva Fennica. 1974, 8 (4). ISSN 2242-4075. doi:10.14214/sf.a14753.
- ^ The Finnish-Soviet Winter War 1939-40 : Stalin's Hollow Victory | WorldCat.org. search.worldcat.org. [2024-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5) (英語).
- ^ Operation Northwoods: Justification for U.S. Military Intervention in Cuba, 3/13/62. ratical.org. [2024-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08).
- ^ Inside the ARRB. www.maryferrell.org. [2024-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02).
- ^ Body of Secrets. Body of Secrets: Anatomy of the Ultra-Secret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2023-06-15 (英語).
- ^ Walton, Calder. False-Flag Invasions Are a Russian Specialty. Foreign Policy. 2024-01-22 [2024-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6) (美國英語).
- ^ Bowman, Verity. Four Russian false flags that are comically easy to debunk. The Telegraph. 2022-02-21 [2024-01-15]. ISSN 0307-12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2) (英國英語).
- ^ Gilbert, David. Russia's ‘Idiotic’ Disinformation Campaign Could Still Lead to War in Ukraine. Vice. 2022-02-21 [2024-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1) (英語).
- ^ Team, Bellingcat Investigation. Documenting and Debunking Dubious Footage from Ukraine’s Frontlines. bellingcat. 2022-02-23 [2024-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3) (英國英語).
- ^ Russia says it prevented border breach from Ukraine, Kyiv calls it fake news | Reuters. web.archive.org. 2022-02-21 [2024-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1.
- ^ ‘Dumb and lazy’: the flawed films of Ukrainian ‘attacks’ made by Russia’s ‘fake factory’ | Ukraine | The Guardian. web.archive.org. 2022-02-21 [2024-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1.
- ^ Callanan, James. Covert Action in the Cold War: US Policy, Intelligence and CIA Operations. Covert Action in the Cold War: US Policy, intelligence and CIA operations. I.B.Tauris. 2009-11-30 [2024-01-16]. ISBN 978-0-85771-166-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6) (英語).
- ^ Risen, James. SECRETS OF HISTORY: The C.I.A. in Iran -- A special report.; How a Plot Convulsed Iran in '53 (and in '79). The New York Times. 2000-04-16 [2024-01-16].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5) (美國英語).
- ^ Weiner, Tim. C.I.A. Destroyed Files on 1953 Iran Coup. The New York Times. 1997-05-29 [2024-01-16].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美國英語).
- ^ Black, Ian. Israel's Secret Wars: A History of Israel's Intelligence Services. Israel's secret wars: a history of Israel's intelligence services. Grove Press. 1991. ISBN 978-0-8021-3286-4 (英語).
- ^ Cohen, Eliot A.; Teveth, Shabtai. Ben-Gurion's Spy: The Story of the Political Scandal That Shaped Modern Israel. Foreign Affairs. 1996, 75 (5). ISSN 0015-7120. doi:10.2307/20047765.
- ^ blackwaterusa.com - blackwaterusa;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PDF). web.archive.org. 2016-11-16 [2024-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6.
- ^ Excerpt - Pseudo Operations and Counterinsurgency: Lessons from Other Countries. web.archive.org. 2017-05-02 [2024-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2.
- ^ Victims of Cold War 'Romeo spies'. 2009-03-20 [2024-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02) (英國英語).
- ^ Deep undercover : my secret life and tangled allegiances as a KGB spy in America | WorldCat.org. search.worldcat.org. [2024-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6) (英語).
- ^ Perlman, Merrill. How the term ‘false flag’ migrated to the right.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2024-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3) (英語).
- ^ Bass staffer in D.C. poses as blogger - A Concord Monitor Article - Your News Source - Concord NH 03301. web.archive.org. 2007-03-12 [2024-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2.
- ^ After 'false flag' narrative takes hold, some conservatives scramble to drown out far right. NBC News. 2018-10-26 [2024-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0) (英語).
- ^ Bump, Philip; Barrett, Devlin. Cesar Sayoc, who mailed explosive devices to Trump’s critics, sentenced to 20 years in prison. Washington Post. 2019-08-05 [2024-01-17]. ISSN 0190-82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美國英語).
- ^ Columbia, 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 for the District of.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 Jane Kember, Morris Budlong, Sentencing Memorandum.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 Jane Kember, Morris Budlong, Sentencing Memorandum. [2024-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