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義性
外觀
單義性 指的是一種對描述上帝本質的詞語的看法。即認為當我們使用詞語來描述上帝和人(物)的性質時,這個詞在二者上體現的意思,究其本質,是相同的(儘管上帝在程度上往往要高得多)。
概述
[編輯]在中世紀關於上帝本質的爭論中,許多神學家和哲學家(例如 托馬斯·阿奎那)認為:當人說,"上帝是善的"的時候,上帝的善僅僅是「類似於」人類的善。 鄧斯·司各脫 則持相反的觀點:當人說,"上帝是善的"的時候,上述上帝的善和我們說「老王是善的」時所指的善,是完全相同類型的善。就是說,上帝與人的不同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因此,例如善良,能力,理智這樣描述性質的詞,應該"單義地"用在任何一種對象上,無論是上帝,人,還是跳蚤。[1]
吉爾·德勒茲借用了司各脫本體論的單義性[2] 的學說。他聲稱,存在是單義的,即它的所有的感知都僅用一種聲音確認。 德勒茲改造了司各脫這一學說,斷言存在是不同的,但是是「單義地」不同。"
德勒茲曾經附和又反轉 斯賓諾莎[3]的觀點。斯賓諾莎主張一切存在是那個獨一本體的變形,這個獨一本體是上帝或者大自然。然而德勒茲聲稱,這種說法只是為了滿足「荷蘭人理念中的組織原則」,儘管斯賓諾莎的作品中從未提及這樣的詞條。對於德勒茲來說,並不存在什麼獨一本體,只有一個「始終區分」 的過程,一個摺紙般的宇宙,一直摺疊,展開,再摺疊。德勒茲和伽塔利總結這一自相矛盾式的本體論為"多元即一元論"。[4]
參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Peter Harrison, Science and Secularization, 2017, p. 56.
- ^ Widder, Nathan. "John Duns Scotus", in Deleuze's Philosophical Lineage, ed. by Graham Jones and Jon Roffe (PDF). Eding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9: 27–43 [2022-06-08]. ISBN 978074863299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7-20).
- ^ Berressem, Hanjo and Leyla Haferkamp. Deleuzian Events: Writing History, ed. Hanjo Berressem and Leyla Haferkamp. Münster: LIT Verlag. 2009: 210 [2018-04-17]. ISBN 978-364310174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0).
- ^ 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 1987, p.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