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呂碧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呂碧城
《歐美之光》內載「編譯者呂碧城女士之像」
出生1883年
 大清安徽省寧國府旌德縣
逝世1943年1月24日(1943歲—01—24)(59—60歲)
日佔香港九龍
國籍 中國
教育程度哥倫比亞大學
職業作家詞人教育家
活躍時期20世紀
政黨無黨派人士
信仰大乘佛教
父母父:呂鳳岐
母:嚴士瑜
親屬大姐:呂湘
二姐:呂美蓀
小妹:呂坤秀
經歷
  • 《大公報》編輯
    北洋女子公學總教習、監督
    大總統府機要秘書
    上海《時報》特約記者
代表作

呂碧城(1883年—1943年1月24日),女,行名賢錫,後更名碧城,一名蘭清,字遁夫,號明因,後改號聖因,晚號寶蓮居士,法號曼智安徽旌德人,中國作家、詞人、教育家、政治人物。她提倡女學,是素食主義者和動物保護主義英語Animal protectionism者,佛教居士。她是20世紀在歐美提出禁止殺害動物的先驅者之一。[1][2]

生平

[編輯]
天津大公報之呂碧城。坐者為該報總理英華君之夫人
教育家呂碧城女士小影
北京之呂碧城
哥倫比亞大學之呂碧城

早年生活

[編輯]

呂碧城出生於官宦之家,其父呂鳳岐光緒三年丁丑科進士,曾出任國史館協修、玉牒館纂修、山西學政等官職,家中藏書頗豐,共計三萬卷。[1]

呂碧城9歲便和同邑汪氏議婚。12歲時,她父親去世,其遺產均被族侄們強行瓜分,她只能和母親相依為命。過了幾年,她的舅舅嚴朗軒直隸塘沽做官,她母親嚴氏送她到塘沽投靠舅舅,並在塘沽念書。其間,呂碧城的母親被匪徒擄去,呂碧城遂以年家侄女的身分向江蘇布政使樊增祥求援,使母親脫險。但呂碧城的夫家汪氏以女性被擄不名譽為名,遂提出退婚。呂家無力反對。此後呂碧城終身未嫁。[3][4][1]

從大公報到女學

[編輯]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春,呂碧城自塘沽到天津天津《大公報》創辦人英斂之賞識其才華,聘她為該報編輯。呂碧城初到天津時,寓居英斂之宅,結識了秋瑾。此後英斂之在直隸總督袁世凱天津道唐紹儀以及士紳嚴范孫傅增湘方藥雨等人支持下,於同年創設北洋女子公學,呂碧城任總教習,後任監督。光緒三十二年(1903年),該校師範科成立。宣統元年(1909年),師範科第一屆畢業,此屆畢業生共10名。[3]

1907年1月,秋瑾在上海創辦《中國女報》,該刊僅出版過兩期,每期都刊登了呂碧城的文章。創刊號上刊登了她所撰的《發刊辭》,第二期上刊登了她寫的《女子宜急結團體論》。[5]1907年7月,秋瑾被清政府處決。呂碧城聞訊後,派僕人偷偷將秋瑾的屍骨收斂起來,安葬在杭州西泠(後來徐自華吳芝臻重新安葬了秋瑾),後來曾經親自拜謁秋瑾墓。[6][7]

在她任教期間,1908年《大公報》刊登了題為《師表有虧》的短文,批評稱幾位教習打扮妖艷,招搖過市,有損師德。呂碧城認為此文在諷刺自己,遂於《津報》上發表文章駁斥,並聲言今後永遠不再到《大公報》館。此後她和英斂之關係惡化,雖然後來有所恢復,她還曾到香山看望參與創辦了香山慈幼院的英斂之,但二人關係始終未恢復到原有水平。[8]

倫敦之呂碧城
紐約之呂碧城

北京、上海、美國

[編輯]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北洋女學曾一度停辦,後改為天津女子師範學校。呂碧城在學校停辦時離職,任袁世凱總統府秘書,1915年辭職。此後她和母親在上海安居。在上海期間,她繼續學習英文,同時兼任上海《時報》特約記者,並且因投資西商開辦的貿易公司而迅速致富。1918年到1919年間,她母親病逝於上海。她安葬了母親後,準備出國留學,行前到北京、天津向朋友們告別。1918年底,她因患病,到了香港休養, 延至翌年9月,才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當旁聽生,主修美術,兼學歷史和文學。[3][9]1920年春,她回國探親,住北京飯店[9]釋諦閒在北京講經說法,她拜見釋諦閒,遂信佛。[3]

遊歷歐美

[編輯]
巴黎之呂碧城
瑞士之呂碧城

1922年夏,她學成回國,住在上海,並且加入南社。1924年,她再度出國,遊歷歐美七國,寫下《歐美漫遊錄》(又名《鴻雪因緣》),在北京《順天時報》以及《半月》雜誌連載。[9]

維也納之呂碧城。一九二九年在奧京維也納萬國保護動物大會演說時之服裝

1928年,她在法國巴黎從事佛教活動。後來她在定居瑞士以後,弘揚佛法,編譯了《歐美之光》等書。1928年冬,她提出成立「中國保護動物會」的倡議,號召禁止殺害所有動物,提倡素食。1929年5月,她應國際保護動物會(德語:Internationale Tierschutz-Kongreß,英語:International Animal Protection Congress)的邀請,到維也納參加大會(又稱萬國保護動物大會)。在會上,她發表了題為「廢屠」的演說,在到會的二十五個國家的公使以及5000多名代表中反響強烈。維也納六大報紙均於頭版發表其講稿和個人照片,她還受到維也納市長接見。[9]

1930年春,她在瑞士皈依佛門,成為在家居士,法號曼智[9]她曾編過中英文對照的《法華經普門品》,1933年由上海佛學書局出版。一些資料稱她曾英譯佛經若干種,此乃誤傳。[3]

維也納大會合影。前排右起第四人為呂碧城

1933年冬,她離開瑞士回中國,仍住在上海,其間,她完成了《觀無量壽經釋論》等佛學方面的著作。1936年曾來香港跑馬地山光道購置樓房自住,後因樓房有白蟻繁殖,她不忍滅蟻殺生,最終以低價售出物業[10]。同年冬天,她到北京,修訂畢生詞作,定名為《曉珠詞》刊行。[9]

1937年七七事變後,她第三次出國到歐洲,後來在歐美宣傳慈悲佛學,護生戒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呂碧城在1940年離開歐洲到香港,原本準備回中國內地,但戰火令歸途受阻,遂留居香港。1941年聖誕日,日軍占領了香港。[9]

1943年1月24日,她在香港東蓮覺苑病逝[10]。親友們遵照她的遺囑,將其全部財產布施佛事,遺體火化,骨灰成丸,投入大海以澤及動物[9]

個人生活

[編輯]
呂碧城女士背影

愛情

[編輯]

呂碧城曾被中華民國各界名流爭相追慕,知名人士有著名詩人樊增祥易實甫袁世凱之子袁寒雲李鴻章之子李經羲等。[1]

呂碧城和自己的密友談起感情問題時曾說:「生平可稱心的男人不多,梁啓超早有家室,汪精衛太年輕,汪榮寶人不錯,也已結婚,張謇曾給我介紹過諸宗元,但年屆不惑,鬚眉皆白,也太不般配。我的目的不在錢多少和門第如何,而在於文學上的地位,因此難得合適的伴侶,東不成、西不就,有失機緣。幸而手頭略有積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學自娛了。」[1]

友情

[編輯]

呂碧城和秋瑾是至交好友,兩人曾呼籲社會變革和民主思想以及女權運動,秋瑾在被捕遭到處死後,呂碧城設法將其屍體埋藏。後來呂碧城在歐美遊歷期間,曾撰文《革命女俠秋瑾傳》,發表在美國紐約芝加哥等地區的報刊,引發強烈反響。[1]

宗教信仰

[編輯]

中華民國初年,呂碧城在北京見過天台宗高僧諦閒,頓悟佛法。後遊歷歐美時,在倫敦街頭「撿得印光法師之傳單,及聶雲台君之佛學小冊」,回到寓所後念佛。1930年,呂碧城正式皈依三寶,成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1]

著作

[編輯]
  • 呂氏三姊妹集(呂清揚、呂美蓀、呂碧城)
  • 呂碧城詞箋注

家庭

[編輯]
  • 父:呂鳳岐清朝進士,曾任山西學政
  • 母:嚴士瑜(繼室)(嚴士瑜的外祖母沈善寶(1808 - 1862)是清朝著名女詩人)[11]
  • 長兄:(早夭)
  • 次兄:(早夭)
  • 大姐:呂湘,行名賢鍾,字蕙如
  • 二姐:呂美蓀,行名賢鈖,後改名眉孫,眉生,又易名美蓀,字清揚,號仲素,別署齊州女布衣。女詩人。
  • 小妹:呂坤秀,行名賢滿

呂碧城是家中幼女,姐妹中排行第三。

評價

[編輯]

嚴復:「此女實是高雅率真,明達可愛,外間謠諑,皆因此女過於孤高,不放一人於眼裡之故。故我看甚是柔婉服善,說話間除自己剖析之外,亦不肯言人短處。 」[1]

龍榆生將呂碧城的作品收錄入《近三百年名家詞選》,稱她是:「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鳳毛麟角之才女」。[1]

陶傑:「並非首首閨秀纖巧,而是烙印了時代的烽煙。手筆婉約,別見雄奇,敏感玲瓏,卻又暗蓄孤憤。」[1]

詩人柳亞子:「足以擔當女詩人而無愧」[1]

詩人易實甫:「其所為詩文見解之高,才筆之艷,皆非尋常操觚家所有也。 」[1]

現代著名女作家蘇雪林:「美艷有如仙子」。[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民国第一奇女子”看上梁启超与汪精卫 终身未婚. 鳳凰網. [2012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8) (中文(中國大陸)). 
  2. ^ 馮慧蓮/中國新聞網,"民國「黃金剩女」呂碧城談感情:稱心男人不多"[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鳳凰歷史,2014年05月02日15:04.
  3. ^ 3.0 3.1 3.2 3.3 3.4 于凌波,宣扬戒杀护生的吕碧城,载 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2012-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4. ^ 存档副本. [2012-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3). 
  5. ^ 我與大公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6. ^ 程必定等,徽州五千村:黟縣卷,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第190頁
  7. ^ 人物(1-6),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年,第135頁
  8. ^ 風華絕代民國剩女呂碧城,金羊網,2012-02-13[永久失效連結]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吕碧城,新华网,2009-09-28. [2012-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3). 
  10. ^ 10.0 10.1 潘惠蓮. 尋找呂碧城的香江足跡. 2013-04-07 [2021-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3). 
  11. ^ 黃坤堯,香港舊體文學論集,香港:香港中國語文學會,2008年

延伸閱讀

[編輯]
  • 王忠和,呂碧城傳,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年,ISBN 9787530656419
  • Grace S. Fong, "Alternative Modernities, or a Classical Woman of Modern China: The Challenging Trajectory of Lü Bicheng's (1883-1943) Life and Song Lyrics", Beyond tradition & modernity: gender, genre, and cosmopolitanism in late Qing China, By Grace S. Fong, Nanxiu Qian, Harriet Thelma Zurndorfer, BRILL, 2004, p.12-59.
  • 梁羽生,筆·劍·書,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85年,ISBN 7-5404-0305-5
  • Magnus Schwantje, Der Internationale Tierschutz-Kongreß in Wien, 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