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學
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學 | |
---|---|
地址 | 中國呼和浩特市回民區環河街 |
其它名稱 | Huhhot NO.1 Middle School |
類型 | 公立完全中學 |
創辦日期 | 1903年 |
學區 | 中國呼和浩特市回民區 |
校長 | 馬波 |
年級 | 高中 |
校園面積 | 88,000平方米 |
校訓 | 做人 為學 健體 發奮 有為 |
校歌 | 呼市一中校歌 |
建築面積 | 約65,000平方米 |
學校前身 | 古豐書院 |
電話號碼 | 0471-6362638 |
學校網址 | http://www.hhyz.net/index.php |
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學,簡稱呼市一中,位於中國呼和浩特市的回民區,是內蒙古自治區省級重點中學,也是內蒙古自治區最早建立的中學之一。
學校歷史
[編輯]晚清時期
[編輯]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朝第41位任歸綏道道員安祥創建「古豐書院」,因呼和浩特地區古時稱豐州而得名。
光緒二十年(1903年)清朝第四十六任歸綏兵備道道員朴壽根據清朝學務大臣令和《奏定學堂章程》改古豐書院為「歸綏中學堂」
十九世紀中期,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多,清政府於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在綏遠城(新城)建立一所只招收滿族貴族子弟入學的長白書院。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清朝第41位任歸綏道道員安祥創建「古豐書院」,因呼和浩特地區古時稱豐州而得名。初成立時,規模很小,人數也很少,書院的山長(負責人,也是主講人)都是從外地請來的老舉人。書院平時沒有學生,也不是每天開課。每隔數日開講一次。
關於古豐書院,地方志上只給我們留下了這樣簡單的記載:
——古豐書院,在舊城太平召東南,光緒十一年創設,以教諭兼任監院,聘崞縣申舉人際昌為山長,盂縣張舉人祖配繼之。月……,官課堂課各三次。住院童生額六名,月各給膏火銀六錢。……閱二年改為每月官課堂課各二次。官課生員取超等四名,第一給銀一兩五錢,余各給一兩。特等六名,各給七錢。生童上取四名,第一,給銀八錢,余各給六錢;中取八名,前四名各給四錢,後四名各給二錢。學堂課生童各取五名:生第一名六錢,餘四錢;童第一名六錢,余兩錢。
二十世紀初,隨着「廢科舉,興學堂」運動的興起,清政府於1901年(清光緒廿七年),下令將全國所有書院,設在省城者改為大學堂,設在府縣直屬州者改為中學堂,設在州縣者改為小學堂,並隨即頒布了《中學堂章程》。古豐書院就「改定月考課程,廢止八股文,試貼詩。以經義,史論及時事策論出題課士。」(見《綏遠通志稿》)1902年(光緒廿八年),歸綏道道員朴壽(清朝政府的中級地方行政機構)遵照清政府命令及《中學堂章程》,決定將古豐書院改為學堂。經過一年多的籌備,於1903年(光緒廿九年)9月,古豐書院正式改為歸綏中學堂,並招生開學。
《綏遠通志稿》中關於一中的史料:
——光緒二十九年秋,古豐書院改為歸綏中學堂。七廳儒學暫仍舊制,至宣統元年始裁撤。古豐書院,自光緒二十七年秋,改定月考課程,廢止八股文、試貼詩。以經義史論及時務策出題課士,並遵照新定學堂章程,就書院擴充齋舍,招生肄業。二十九年九月,歸綏道朴壽就古豐書院地址款目,改設歸綏中學堂。事屬草創,規模狹小,僅收學生三十名,即以舊有院長為堂長,由道署派員督辦。三十二年,歸綏道胡孚宸到任,自兼督辦,大加擴充,而歸綏中學堂之始基以奠,本省學校,實權輿此。書院既改學堂,月課之制,仍舊舉行,所以體恤寒士也。至三十一年底歲科考場停止。宣統元年最後撥貢試場後,七廳儒學始奉裁。蓋為本省學務結束舊制,開始新制之時期也。當中學堂開辦後,並於中學內附設師範學堂,以養成小學之師資。附設模範高等小學堂,以作各廳辦理小學之表率。而歸、薩、托、和、豐、寧、清、五、興、陶各廳亦皆成立初、高等小學堂,或就舊有義學改設,或則籌款創設。惟武川、東勝以地理風氣關係,從緩興辦。蓋自歸綏創設學堂以來,中學由道署直轄,各廳小學在歸綏道責成下,由廳員承辦。惟中學創始之時,七廳儒學尚未裁撤,官學到任,以新學方興,對於舊所管理,幾於無事可辦,每由道署函聘主授中國之國文、修身學科,以調劑之。光緒末年,綏學雖在草創,而氣象至為蓬勃,中學則慎重師資,各科教員皆極一時之選,寬籌基金,至十數萬之巨。各大廳如歸、薩、豐鎮,則改良私塾,推廣鄉學,亦均積極進行。
案:觀察胡公在任五年,於興辦歸綏學務,厥功甚偉,籌集巨額基金,發交各縣商生息,復購置學田三十餘頃,次第拓展校基,添築堂舍。而對於中學學生,朝夕督課維勤,每遇課期,親身較閱,仍進諸生,口講指畫,娓娓不倦。時捐廉俸,給獎高才生,以資鼓勵。各廳員辦理學務不當或不力者,則札飭詳撤不少貸。故在當時各廳同、通各官,均視辦學為考成之最要,兢兢奉行,罔敢懈忽。凡所以恢宏其規制,鞏固其基礎,使綏省後來教育日見進展者,皆其力也。公嘗於中學講室前刊制一聯曰:重譯共軌文,異學分岐,願多士勿忘國粹;十室有忠信,及時思奮,雖邊地豈乏人材。其辦學之精神意志,可概見矣。
從1903年——1905年,嚴格講起來歸綏中學堂僅是一個名義上的、形式上的新學堂而已,到1906年,學堂才有較大的發展和充實。學堂相繼從湖北、湖南、浙江等地請來一批講授近代科學課程的教師,據一些老校友(當時的學生)回憶,教師們大都是留過洋的人(即留學生),年紀都在四十歲左右,對待學生很厲害,最初四、五人,增到十餘人。後來又從山西請來幾個老師,並且學堂也有了負責教學的領導人。
1906年,通過招生,學生人數也顯著增加;先後成立了甲、乙兩班,約有一百餘人。當時為鼓勵人們投考學堂,實行了津貼制度,即上學後學堂每月發給學生銀錢。每人每月三兩五錢(數字以後逐漸減少,後取消)。1907年,為了給新辦小學培養師資,將原在書院學習的年長學生組成一個師範班(附屬於歸綏中學堂內)。同時為了擴大中學堂學生的來源,在學堂內附設了高小兩班。這樣在光緒末年,學堂師生人數已達200餘人。隨着師生人數的增加各種教學制度也都建立起來,各門新課程也都相繼開設。當時根據1904年清政府頒布的「奏定中學堂章程」,實行五年制,共開設12門課程,每天上4、5節課(每節也是45分鐘)。課程包括:修身,讀經,中國文學,外國語,歷史,地理,算學,博物,物理及化學,法制及理財,圖畫和體操。最初上課是打梆子,後來搖手鈴。月有月考、期有期考,畢業有畢業考試。各門課程也先後有了課本。這時期,學堂校舍、設備也擴大起來。光緒末年,學堂將巷南的大慶昌商號的地皮、房舍買了過來,並在大店的院子裡蓋了一座有台階設置的理化儀器室。
1911—1912年,甲、乙兩班及師範班先後畢業(甲班畢業36人,乙班畢業18人,師範班畢業43人),並招收了丙班(即民國後歸綏中學堂的第一班)。這時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被推翻,1912年10月歸綏正式脫離清政府的最後統治。
中華民國時期
[編輯]1912年,綏遠城將軍貽谷創建了「綏遠中學堂」,同年,綏遠城將軍裁撤,「綏遠中學堂」併入「歸綏中學堂」, 後「歸綏中學堂」更名為「歸綏中學校」,張璞出任歸綏中學校長,結束了呼市地區滿、漢、蒙分教的歷史,歸綏中學校成為呼市地區的最高學府。當時的民國政府教育部通令將學堂改為學校的同時,宣布將原來的五年制改為四年制,原中學堂時期的「講經、讀經」的課程被廢除。接着,1913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學課程標準。根據這個標準,當時的歸綏中學校的課程實行了一些改革。民國初年,隨着學校規模的發展,教員也有些增換。1915年(民國四年),袁世凱政府對學校的教育宗旨有一個重新規定:「愛國、尚武、崇實、法孔孟、重自治、戒貪爭、戒躁進」。這時,歸綏的封建軍閥都力爭來控制歸綏中學校,校長由當時所謂綏遠特別區任命,學校沒有什麼真正的發展和改革。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在五四運動的衝擊和影響下,學校在教育方針、教學內容等方面都有所變化。就全國來說,當時曾提出學校的教育宗旨為「養成健全人格,發展共和精神」。1922年,北洋政府頒布了「學校系統改革案」,隨後即規定中學學業年限為6年,並分為高級初級兩級,各為3年。歸綏中學校從1923年起開始實施6年制,本年8月招收的十三班即為6年制初中一年級。6年制的課程同4年制比較起來有如下幾點重要的不同:從原來的固定課程改為有必修課程,也有選修課程;從原來的學年制改為學分制;從原來的課時(按鐘點)制改為分數制;從原來的文言文改為語體文(即白話文)。其他如課程名目和內容也有所不同,如取消了修身,代之以公民;高、初中課程內容的設置和比重也有所不同。在1924年(民國十三年),歸綏中學校第一次招收了四名女生。這是歸綏、綏遠中學男女同校的開始。
1925年「歸綏中學校」改名為「綏遠區立第一中學」,趙允義(國民黨綏遠省執委)任校長。1929年因綏遠特別行政區改為綏遠省,綏遠區立第一中學改為綏遠省立第一中學 ,庫耆雋任校長。
在1937年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局勢所迫學校解散,學校被日軍占領。
1939年流亡到後套(今巴盟杭錦後旗)的綏遠省政府成立了「國立綏遠中學」(綏中),由當時綏遠省教育廳長閆偉籌辦兼作校長,後綏中流亡寧夏,後又回到巴盟梅令廟,49年「國立綏遠中學」正式改名為「綏遠省立綏遠中學」。
1946年春,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幾個月後,綏遠省教育廳決定恢復歸綏中學,由閆秉乾籌辦 並任校長。1947年校長為劉佐儒。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編輯]1949年歸綏解放,綏遠省人民政府將省立歸綏中學和省立綏遠中學(即綏中)改稱「綏遠省立歸綏第一中學」和「第二中學」,將原私立「正風、新綏」兩校合併為省立第三中學。1950年將省立一、二、三中學合併。正式命名為「綏遠省立歸綏中學」,第一位校長是冀丕楊。1954年5月30日,根據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令改「歸綏中學」為「呼和浩特第一中學」至今。
1960年呼和浩特第一中學被定為省級重點中學,1978年自治區政府重新確定一中為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
1999年被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標兵」。
2000年被評為首批「普通中學示範性高中」。
辦學成果
[編輯]學校榮譽
[編輯]學校先後榮獲內蒙古自治區首批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內蒙古自治區義務教育示範學校、內蒙古自治區現代教育技術優秀學校、內蒙普通高中管理先進學校內蒙古自治區文明單位標兵、「九五」國家級重點課題「德育科研先進單位」、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先進單位、全國體育鍛煉達標先進單位、內蒙古標兵基層黨校、全區黨的基層組織先進單位、內蒙古自治區「五·四」紅旗團委創建單位、內蒙古教育科研規劃重點課題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德育實驗基地、內蒙古自治區教育科學研究實驗基地、中國新世紀中學教學論壇教學實驗基地、中央教科所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研究聯誼校、內蒙古自治區綠色學校、呼和浩特市育人環境優秀學校、呼和浩特市十佳中學生實踐教育基地、呼市回民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際生態學校等榮譽稱號。
2020年6月17日,獲得2020年度「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動特色單位」稱號。
教師獲獎
[編輯]2007年,教師張浩韞 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校園文化
[編輯]校訓
[編輯]呼市一中的校訓是「做人、為學、健體、發奮、有為」。
校徽
[編輯]校徽的設計依據中國「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設計為圓形,由大小雙環構成基本圖形。雙環上方為「呼和浩特第一中學」代表天,雙環下方為英文名,代表地。 中間圖案為篆體「一中」和「一九○三」(建校時間)變形組成。
校旗
[編輯]校旗為兩面。一面為藍色,一面為白色。藍色代表深邃、冷靜,是呼和浩特第一中學的校色,取意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藍色也是蒙古民族的吉祥色,象徵廣闊。白色代表純潔無暇。中間圖案由「徽標」和「呼和浩特第一中學」組成,上為「徽標」;下為「校名」,構成一個漢文「旦」的圖形。 校旗象徵「一中人」永遠是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做事;象徵「呼和浩特第一中學」象初升的太陽,在藍天、白雲間冉冉升起,蓬勃向上。
校歌
[編輯]呼市一中的校歌由任衛新作詞,劉青作曲。
歌詞
[編輯]做人!為學!健體!發奮!有為!鍾靈毓秀,塞外青城,芳華茂盛,桃李園丁。我們的母校,呼市一中,歷史熔鑄驕傲的名稱。同學們,同學們,今日用功,我們珍惜母校的光榮;同學們,同學們,明天馳騁,我們增添母校的殊榮。今是一團火,嘿!明是漫天星,嘿!我們永遠都是這裡的學生!
做人!為學!健體!發奮!有為!刻苦勤勉是優秀傳統,端正品行優良作風。思想立校,整體育人,為國棟梁,有志竟成。同學們,同學們,今日用功,我們珍惜母校的光榮;同學們,同學們,明天馳騁,我們增添母校的殊榮。今是一團火,嘿!明是漫天星,嘿!我們永遠都是這裡的學生!
歷任校長
[編輯]歸綏中學堂(1903年-1912年)
[編輯]歸綏中學校(1912年-1924年)
[編輯]- 1912年1月 張璞
- 1913年8月 史真修
- 1914年1月 成章
- 1914年4月 王定圻 中國民主革命家。曾擔任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眾議員。
- 1915年10月 閃欽辰
- 1916年4月 楊澤濡
- 1916年5月 李文鼎
- 1916年8月 王大年
- 1916年9月-1918年 俞箴璽
- 1916年10月 閃欽辰
- 1918年10月 張德珍
- 1919年8月 邱豫聰
- 1921年10月—1924年3月 祁志厚 在任期間曾積極宣傳民主思想,推動學生運動。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回國後曾擔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
- 1924年4月—1924年6月 閻 肅
- 1924年7月 周炳章
綏遠省區立第一中學校(1925年-1928年)
[編輯]綏遠省區立第一中學(1929年)
[編輯]綏遠省立歸綏中學 (1930年-1937年)
[編輯]- 1930年2月 馮光榮
- 1930年3月—1930年9月 李正樂
- 1930年2月—1931年4月 班浩
- 1931年5月 崔毓珍
- 1931年6月—1931年10月 趙允義
- 1932年2月—1932年7月 李耀春
- 1932年7月 候璠
- 1932年8月—1933年2月 於純齋
- 1933年—1934年 郭良田
- 1934年—1937年 霍世休
國立綏遠中學(1939年-1949年)
[編輯]綏遠省立歸綏中學(1946年-1949年)
[編輯]綏遠省立第一中學(1950年-1954年)
[編輯]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學(1954年至今)
[編輯]- 1954年—1957年 田耕
- 1958年—1960年 書路
- 1961年—1966年 王文鼎
- 1970年—1972年 劉玉成
- 1973年—1974年 於潔
- 1974年—1978年 董正榮
- 1978年—1984年 劉憲文
- 1984年—1994年 謝茂才
- 1994年—2010年 郭小明
- 2011年—2019年 湯俊文
- 2019年—2022年 付東燕
- 2022年—至今 馬波
著名校友
[編輯]政經界
[編輯]- 吉雅泰: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蒙古人民共和國首任特命全權大使。曾任中共八大代表、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
- 呂聰敏:中國資深外交家。曾任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機關黨委書記、十屆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 鄭天翔: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中共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書記、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 蘇謙益:原北京工業學院(今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兼院長。曾擔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委員、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全國政協常委。
- 靳崇智:曾任中國人民建設銀行總行副行長、全國政協副秘書長。
- 安立敏: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現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紀委書記。
- 邸鴻勛:曾任教育部中央教育行政學院研究室主任、輕工業部教育司副司長,中國輕工業出版社總編輯。
- 李光斗:北京華盛時代廣告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十大策劃人,品牌競爭力學派創始人,兼任中央電視台廣告部顧問。
學術界
[編輯]- 董志偉: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癌症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 關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主任。
- 郭義: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
- 康樂:中國昆蟲與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
- 楊英:中科院物理所半導體研究室研究員、冶金部有色金屬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半導體材料學術委員會秘書長。
- 班效侯: 高級工程師。曾任中國工程設計計算機委員會常委,中國水電、水利計算機專委會副主任、水利部南水北調辦公室副主任。
- 崔玉琦: 教授級工程師。中國輕工業成都設計工程有限公司(原中國輕工業成都設計院)總經理。
- 張帆: 國際經濟學家。曾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美國經濟研究協會理事。
- 張強: 汶川地震應對政策專家行動組秘書長、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北京師範大學風險治理與社會創新中心主任 。
文化藝術體育界
[編輯]- 紀海平:中國著名射擊運動員。德國慕尼黑第十四屆世界盃總決賽手槍速射項目個人冠軍。
- 邸力: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和電影表演教育家、原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主任。
- 王新民:著名導演。曾策劃、導演電視劇《馬鳴風蕭蕭》,《鐵道游擊隊》,《連城訣》,《俠客行》,《大清御史》等。
- 宋汝昭:劇作家。中國文聯第一、二屆委員,中國作協第一屆理事,中國政協第一屆常務理事。
- 熊一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教學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