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啦啦文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啦啦仔和啦啦妹口頭語:Lala zai、lala mui),或啦啦族,是一個馬來西亞俚語,用來形容過份追求潮流,但卻沒有成熟的時尚觸覺,以及表現出低俗浮夸、穿搭不適合自己風格的年輕人。[1] 一般而言,「啦啦」的言行舉止會表現出教育程度不高,講話經常刻意加入各種髒話,喜歡染髮、刺青、穿環和前衛潮服,並經常留連潮流商品林立的購物商場及娛樂場所,相當於香港所謂的MK文化

一般認為啦啦文化起源於吉隆坡金河廣場,即是馬來西亞最早建設的時尚購物商場。[1][2]不同年代的啦啦與其時的潮流文化有連帶關係,1990年代受到香港電影的影響最大,例如《天若有情》、《古惑仔系列》等電影;2000年代是日本流行文化台灣偶像劇的高潮時期;2010年代之後由韓流取而代之。啦啦喜歡模仿當代流行偶像的髮型及服飾裝扮。現今則普遍存有柔佛新山一帶盛產「啦啦仔」的偏見,認為當地青年的裝扮風格大多浮誇俗氣,如紋身、染髮、背「阿窿包」(斜背或側背式長方形扁平包)、穿戴仿冒名牌衣服等[3][4]

「啦啦」一詞與某種海鮮俗稱同名,即是「蜊仔」(lâ-á)[5];與之衍生出「啦啦妹」也被稱為「西蚶妹」(siham mui),即「螄蚶」(sai-ham)。但不確定「啦啦文化」與其之間是否有關係。有一種間接的解釋認為,或許是因為蛤蜊為海洋生物,而大海「豐富多彩」,因此用來指稱染髮鮮艷、穿着花哨的年輕人為「啦啦族」[2]。也有認為「啦啦」本身並無實際含義,可能是源自馬來西亞式華語英語中的常見語氣助詞 「啦」("la"/ "lah"),暗指這一群體教育程度不高,口語中經常摻雜許多非正式的語助詞。

另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鄧雁霞. 金河广场过去与现在(二)·70~90年代·啦啦文化朝圣地. 星洲網. 2017-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9) (中文(馬來西亞)). 
  2. ^ 2.0 2.1 李系德. 金河广场书香vs啦啦文化. 星洲網. 2019-11-11 (中文(馬來西亞)). 
  3. ^ “新山都是啦啦仔!” 受访青年:装扮属于个人风格. 中國報. 2019-05-12 (中文(馬來西亞)). 
  4. ^ 【柔佛人头条】“我们没闹事不是“啦啦仔” ” 喜欢文身染发有个性. 中國報. 2019-05-13 (中文(馬來西亞)). 
  5. ^ 李成鋼. 从蜊仔到啦啦 | 龙门阵 | 评论. 東方網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2013-02-14 (中文(馬來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