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洞召
喇嘛洞召 | |
---|---|
基本資訊 | |
國家 | 中國 |
位置 |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 |
座標 | 40°48′5.72″N 111°17′19.97″E / 40.8015889°N 111.2888806°E |
宗教 | 藏傳佛教 |
宗派 | 格魯派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廣化寺造像 | |
地址 | 內蒙古自治區土默特左旗 |
分類 | 石窟寺及石刻 |
時代 | 明至清 |
編號 | 7-1514 |
認定時間 | 2013年 |
地圖 | |
喇嘛洞召,清朝賜名「廣化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畢克齊鎮,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喇嘛洞召是呼和浩特地區「八小召」之一。[1][2]
歷史
[編輯]喇嘛洞召位於呼和浩特舊城西北大約80多里的大青山南麓,地處今土默特左旗境內。因位於東喇嘛洞召以西(崇禧寺),故又稱「西喇嘛洞召」。[1]
相傳,該寺由來自西藏的高僧察罕博格達活佛於明朝萬曆初年興建。[1]該寺是呼和浩特地區興建的第一座藏傳佛教寺院。21世紀初,喇嘛洞召一層外面懸掛的一塊黃色牌子上寫着:「喇嘛洞俗稱銀洞,是開山祖師博格達察罕喇嘛修行的山洞。博格達察罕喇嘛於明朝萬曆年間在此山洞長齋誦經,坐禪苦修,收徒度眾,講經說法,1627年(明天啟七年)坐化。眾弟子將其靈體以坐姿密閉於山洞內,被尊為一世活佛,後將山洞修為佛寺。從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開始,在山下修建殿堂,形成廣化寺。」博格達察罕喇嘛是來自西藏的一位高僧,曾遊歷呼和浩特地區的不少地方,最後在喇嘛洞召一帶修行,還在此建造了喇嘛洞召。博格達察罕喇嘛圓寂後,其弟子查干·迪彥齊、察哈爾·迪彥齊、額爾德尼·迪彥齊繼承其衣缽,在明末清初於呼和浩特地區先後建造什報氣召(慈壽寺)、烏素圖召(廣壽寺)、東喇嘛洞召(崇禧寺),並分別成為各寺的第一代活佛。[2]
另一種說法稱,明朝崇禎初年,道寶迪彥齊赤列扎木素喇嘛始建該寺。這種說法和上述第一種說法相矛盾,無法斷定哪種說法為實。[2]
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年),在銀洞山下擴建該寺殿堂。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擴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廷賜寺名「廣化寺」。[2][1]
喇嘛洞召的屬召有珠爾溝召、阿魯板召、祝樂慶召、明安召、黑格林召等10餘座,就連包頭的沙爾沁召(西廣化寺)也是喇嘛洞召的屬召。[2]
建築
[編輯]喇嘛洞召依山而建,與懸崖峭壁合為一體。喇嘛洞召三面環山,東為銅山,西為獅山,中間有奇峰聳立。召廟兩旁遍布怪石,松柏參天。[2]
喇嘛洞召由前、後兩寺組成。[2]
- 前寺:有天王殿3間,供奉四大天王。大經堂49間,為兩層樓,每層7楹。大殿25間,供奉三世佛,殿前懸掛着蒙古文、滿文、漢文、藏文4種文字燙金的「廣化寺」匾額。二殿是歡喜佛殿。東、西八角樓供奉十八羅漢以及觀音菩薩。各個殿的佛像多是用黃銅鑄成,製作精美。前寺還有佛爺府、禪房、僧房等建築,以及多座白塔。[2]
- 後寺:位於銀洞山半山腰,和銀洞連成一體,倚山樓三層,是一座藏式樓房,樓內有全寺最大的坐佛塑像。[2]
- 喇嘛洞(銀洞):根據記載,喇嘛洞召一世活佛博格達察罕喇嘛早期便在這裡修行。傳說過去博格達察罕喇嘛的遺體存放在洞內。清朝詩人范大元作《喇嘛洞》詩:「洞裡人何在?尋來總未逢。石床高臥處,只有綠苔封。」1985年,土默特左旗人民政府重修此洞,將博格達察罕喇嘛的靈骨迎請到佛爺府供奉。過去洞內收藏有釋迦摩尼佛、十八羅漢、歡喜佛、觀音菩薩、彌勒佛雕像,還有絹本的經文。[2]
- 其他:喇嘛洞召的124級石階直抵山腳下,東側懸崖上有大小不同的摩崖造像多處。[2]
在岩洞旁邊的100多米長、2米多高的岩石上,刻有古代蒙古文、藏文、梵文,還刻有十幾尊佛像。這些岩刻有不少名人題記落款,其中包括溫布洪台吉,以及彭順召喇嘛的記名。溫布洪台吉是16世紀土默特部領主阿拉坦汗之孫。[2]
此處岩刻採用浮雕技法,線條粗獷,形象生動,是呼和浩特地區最為精美的岩刻之一。《土默特左旗志》記載:「銀洞山唐古特經字,在畢克齊鎮北喇嘛洞(廣化寺)銀洞山崖上,凡數十處,單刻一字者,大至五六尺,小亦尺許。鐫經文者,字大者二三寸,小僅寸許。風雨侵蝕,大多不易辨認。」「喇嘛洞銀洞山山崖上,有大小摩岩造像多尊,為釋迦、彌勒、長壽、藥師等佛像,還有菩薩及各種護法神像。大者數尺,小者不足一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