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區
嘉定區 疁 | |
---|---|
市轄區 | |
位於嘉定城內州橋的法華塔 | |
嘉定區的地理位置 | |
嘉定區在上海的地理位置 | |
坐標:31°23′N 121°15′E / 31.383°N 121.250°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中國上海市 |
設立 | 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1218年1月7日[1])設嘉定縣 1992年10月,撤縣設區 |
政府駐地 | 新成路街道 |
下級行政區 | |
政府 | |
• 區委書記 | 陸方舟 |
• 區長 | 高香 |
面積 | |
• 總計 | 463.55 平方公里(178.98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2] | |
• 常住 | 1,834,258人 |
• 密度 | 3,957人/平方公里(10,249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1,550,388人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201800 |
電話區號 | 21 |
行政區劃代碼 | 310114 |
網站 | www |
嘉定區 (吳語拼音:ka din chiu),又稱疁城,簡稱疁,是上海市的市轄區,原稱嘉定縣,位於上海市西北郊。1992年10月11日撤縣建區。區境與寶山區、普陀區、長寧區、閔行區、青浦區和蘇州市下轄的崑山、太倉兩縣級市相接。下轄嘉定鎮、新成路、真新3個街道、菊園新區1個類街道以及南翔、馬陸、江橋、安亭、徐行、外岡、華亭等8個鎮和市級的嘉定工業區。嘉定區全境地勢平坦,東北略高,西南稍低。區政府設新成路街道博樂南路111號。
歷史
[編輯]建縣之前
[編輯]三國時期,在今安亭東北境內出現了第一座寺廟菩提教寺,至南朝梁天監時期,方泰教寺、南翔講寺相繼建立。同時,廟會也隨之出現,並形成集市。至唐代,嘉定地區已經成為崑山縣東部較為繁榮的地區,出現了如練祁市(今嘉定鎮街道)、槎溪市(今南翔鎮)等一批集鎮[3][4]。
宋元時期
[編輯]隨着人口的增加,至宋寧宗嘉定年間,朝廷決定將春申、安亭、臨江、平樂與醋塘等5鄉27都自崑山縣內劃出,新置一縣,縣名以當年的年號命名,稱嘉定縣。該縣仍屬兩浙西路的平江府。縣治設於當時的練祁市(即今嘉定鎮街道)。此後,自1218年至1219年間,陸續完成了縣署、縣學以及夯土城牆的建設[5]。
到了元代,由於未受到宋元之際戰爭的破壞,嘉定已逐步發展成一個人口眾多的大縣。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隨着戶籍與人口的增加,根據元政府的慣例,嘉定縣升格為嘉定州。元末農民起義時,兩浙一帶成為了義軍張士誠的勢力範圍。至正十八年(1358年),張士誠始委派部將以磚石改建城牆,並加闊城濠[5]。
明代嘉定
[編輯]洪武二年(1369年),嘉定仍改為縣,隸屬蘇州府。天順四年(1460年),時任知縣龍晉在縣學南側增築土山,並命名「應奎」[6]。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文學家歸有光自崑山遷居安亭的吳淞江邊,同時講學授徒[7]。嘉靖中後期開始,倭患開始侵擾南直隸各地。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首度侵襲嘉定縣城。經知縣萬思謙率眾抵抗得以暫時擊退來犯之敵。隨後萬思謙開始擴建並加高城牆防禦[8]。此次修葺後,嘉定縣城的規模基本確定。次年四月,倭寇再襲嘉定,因署理知縣退敵無方,縣內民眾自發上城守衛。期間,倭寇曾打算夜襲城牆,終被一童子發現而作罷。該童子卻被倭寇殺害,縣內民眾特別雕刻一石像以作紀念。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六月,曾率眾於上海縣擊退倭寇的僉事董邦政率部進剿蘇松地區倭寇的基地。此後境內的倭患逐漸平息。
至萬曆十六年(1588年)春,知縣熊密於縣學和應奎山之間開鑿匯龍潭。天啟元年(1621年),在舉人孫元化的邀請下,意大利籍的天主教傳教士曾德昭和郭居靜前來嘉定傳教,並興辦教堂。這也成為了天主教進入嘉定的開端[5]。
嘉定三屠
[編輯]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突破江北四鎮防線攻克揚州、應天府。原鎮守徐州的闖軍降明將領李成棟歸附清軍。並於閏六月初七日抵達嘉定城外,十二日,清廷宣布推行薙髮令,引發民眾不滿。十七日,黃淳耀入縣城商議抗清。兩日後,侯峒曾入城再議守城抗清一事。隨後,守軍於北門倉橋炮擊清兵,並打死李成棟之弟李成林。七月初三日,清兵圍攻嘉定縣城。次日城陷,李成棟屠城,侯、黃兩人殉國。二十四日,趁李成棟率部離開,邑人朱瑛聚眾再次占領縣城。李成棟命部眾鎮壓義軍,縣城再遭屠戮,尤以葛隆、外岡等地死亡人數最多。八月二十七日,因原南明總兵綠營把總吳之藩反清投明,攻打縣城,城內民眾相應。遭鎮壓後,清兵再度屠城。史稱「嘉定三屠」。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嘉定全縣的教職員與學生為紀念黃淳耀與候峒曾兩人率眾抵抗並殉國的事跡,設立「明忠節侯黃二先生紀念碑」(現位於匯龍潭公園內)[9]。
清朝時期
[編輯]經過戰亂後幾十年的發展,人口得到恢復。清雍正二年(1724年),原屬蘇州府的太倉州升為太倉直隸州,嘉定縣由蘇州府改隸之。雍正三年(1725年),縣境東部劃出,另置寶山縣,同屬太倉直隸州。在清朝前期與中期,嘉定地區的教育文化在原有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嘉慶二年(1797年),錢大昕所著的《廿二史考異》付梓刊印。道光八年(1828年),江蘇巡撫陶澍在歸有光講學處創辦震川書院[10]。
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隨着鴉片戰爭的持續,英軍於五月初八日進攻位於吳淞口的炮台,吳淞戰役爆發。此役最終以江南提督陳化成的犧牲和清軍的失敗告終。至五月十八日,嘉定縣民眾將陳化成遺體自吳淞炮台運回,並在城內武廟舉行殮儀。咸豐三年(1851年),因「羅漢黨」和南翔寺僧人間的矛盾,爆發「羅漢黨」反清起義,但不久即遭鎮壓[11]。
咸豐十年(1860年)五月,太平軍李秀成部又沿蘇州進攻嘉定縣城,並前後三次攻克。最終因李鴻章與英法聯軍的配合下於同治元年徹底退出。在此期間,林樂知來到嘉定傳播基督新教。同光時期,嘉定縣開始近代化進程。1872年,牛尚周作為第一批留美幼童前往美國留學[12]。美監理會牧師於1878年開設了嘉定第一家西醫診所。監理會的南翔分支於同年創辦了縣內第一座女校。1896年,嘉定首家新式學堂私立淞婁育才館在古猗園成立[13]。包括報紙、郵政、幼兒教育、中小學、內河輪船等都在這一時期成立。1908年,已建造了四年的滬寧鐵路正式通車,在嘉定縣內共設有南翔、黃渡與安亭三站。
中華民國時期
[編輯]1911年11月6日,嘉定縣自治公所響應武昌起義,宣布嘉定光復[14]。12月30日,孫中山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消息傳到本縣。縣城及南翔各界均集會以示慶祝。
北洋時代
[編輯]民國元年(1912年)7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嘉定分部,稍後由於同盟會的改組,改稱國民黨嘉定分部。次年因大總統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而隨之取消。此後北京政府加強了中央集權,宣布停辦地方自治,而嘉定地區的自治機關也由縣府一併接收。民國8年(1919年)5月,為響應北京學生發起的「五四運動」,全縣各界千餘人也舉行集會表示聲援,號召抵制日貨,要求北京政府懲辦國賊。至民國13年,又因江蘇、浙江兩省的軍閥齊燮元和盧永祥為爭奪上海地區的控制權而爆發江浙戰爭。此次戰爭波及嘉定長達20餘日,導致出現難民10餘萬人。次年,由於五卅事件的發生,嘉定縣城的商界舉行罷市活動,而婁塘、南翔等地的學生也通電錶示抗議。與此同時,為解決多年來的軍閥割據與混戰,中國國民黨主政下的國民政府於民國15年起宣布北伐。至民國16年3月,國民革命軍第26軍所部抵達南翔。次日,已秘密運行了逾一年的國民黨嘉定縣黨部轉為公開狀態,並宣布接管縣政府。至此,嘉定縣完成國民革命。
雖然此一期間,嘉定的政治受到上海乃至全國政治運動的影響,但同時嘉定的近代化卻進一步得到發展。民國3年6月,經縣教育會的籌備,全縣首家公共圖書館在孔廟內成立。民國8年,邑人孟季生創辦的華興電燈廠,成為境內第一家發電廠[15]。次年,致力於社會教育的縣立通俗教育館開館。民國10年,公共體育場也已告竣。隨後銀行、紡織業、長途電話、紅十字會等也在這一時期開始逐漸出現。
訓政時期
[編輯]民國17年(1928年)4月,經中共嘉定縣委的領導,嘉定西鄉農民舉行了抗租、抗債、抗糧、抗捐和抗稅為主的「五抗」農民暴動。最終迫使江蘇省政府民政廳及淞滬警備司令部派兵進行彈壓。次年10月,又因縣黨部處理教職員問題不當,引發教職員罷教並引發赴京請願事件。隨後經省黨部出面處理相關人員,該事件得以平息。
民國20年(1931年)9月,因九一八事變,東四省淪陷,嘉定縣各界於公共體育場舉行遊行示威。至11月,國民革命軍第19路軍所部進駐嘉定、南翔一帶。次年1月28日,一二八事變爆發。2月,日機兩次轟炸位於南翔的十九路軍軍部。3月2日,日機轟炸縣城,並於次日攻占嘉定,縣府播遷至青浦。直至5月9日因《淞滬停戰協定》的簽訂,日軍撤離嘉定。
民國26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自8月17日起,縣城及南翔、真如、馬陸、方泰、外岡等地遭到日軍飛機不間斷轟炸。23日起,縣北部淪為戰區。24日,國民革命軍主要作戰力量抵達嘉定,並於各要點構築防禦工事。11月12日,嘉定全縣淪陷,縣府隨國軍撤至吳縣,再遷鎮江。
這一時期,除政治與軍事上的波動外,在經濟與基礎建設上也有了更多的發展。1928年,縣城、婁塘、陸渡橋等地開始裝設電話,稍後嘉定電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次年,嘉定往羅店的嘉羅公路開始興建並於同年通車,上海往嘉定的長途汽車同時開辦。至1933年,平民產院開辦,引入現代接生方法。1934年,縣教育局開始推廣電化教育。1935年,滬寧鐵路上海至南翔區間的雙線鐵路完成。年中,無錫往上海的錫滬公路也實現了貫通。次年,繞城的環城路開始闢築。歷時三年的土地清丈也宣告完成。
淪陷八年
[編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起,日軍在嘉定縣派駐警備隊和憲兵隊,成立地方維持會。同時,嘉定民眾以及國民政府與共產黨等勢力各自組成抗日武裝,與日軍和其扶植勢力進行對抗。期間,國共之間亦有摩擦。後日軍於1944年起,開始進行清鄉以掃除各反日勢力。民國34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的游擊隊隨後抵達縣城接收,淪陷時期結束。
戰後時期
[編輯]戰後初期,嘉定縣主要完成接收工作,同時為行憲作預先的準備。民國35年3月,縣臨時參議會成立,翌年民選後的參議會正式組建。同月,國民黨嘉定縣黨部指令清理全縣保甲與戶籍情況。民國36年(1947年)11月,全縣舉行首次大選,選舉國民大會江蘇省代表與立法委員。民國38年5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28軍進占嘉定縣。次日,嘉定縣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6月10日,中國國民黨、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國青年黨、民主社會黨的嘉定縣黨部被勒令解散。7月24日,4906號颱風正面登陸上海後,於當日經過嘉定,造成較大破壞。
1949年以後
[編輯]建政初期
[編輯]在1949年至1953年間,嘉定縣主要是開展清理國民黨及其殘餘勢力的工作。包括破獲反共救國軍、反共救國縱隊等多個武裝組織。1951年12月起,基於「抗美援朝」運動,開展「三反」運動。1953年2月開始,又清理縣內以一貫道為首的反動會道門組織。同時恢復戰後工作也在此期間繼續展開,包括開辦國營工業企業(國營嘉定米廠),成立嘉定縣供銷合作總社,並自1953年11月起,全縣糧食實行統購統銷。公共衛生上則主要針對釘螺與血吸蟲病的開展防治工作。1953年起,公費醫療制度在縣機關和全民所有制企業中開始推廣。1953年5月,嘉定縣選舉委員會成立,開始逐級組織鄉鎮及全縣的人民代表選舉。
1954年5月,第一屆嘉定縣人民大表大會舉行。次年,縣人民政府更名為縣人民委員會。1956年1月起,全縣開始實行公私合營,隨後全縣私立的中小學也均改制為公辦學校,農業合作社逐步建立。至1957年,全縣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同時,反右運動也在此期間展開。
1958年1月,嘉定縣由江蘇省劃歸上海市。同年,「大躍進」活動在全縣展開,並修改了1958年的計劃指標。6月,作為三面紅旗之一的「人民公社」由馬陸地區開始,此後逐步擴展至全縣,成為政社合一的體制。同年,城廂鎮、安亭鎮以及桃浦公社被確定為上海市衛星城鎮和工業區,之後一些科研單位和工廠機構逐漸遷入。至1966年,全縣完成了通電到村的工程,興建了工人新村、農民新村和漁民新村,完成了全縣第一家自來水廠,開始供應管道煤氣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
文革時期
[編輯]1966年6月起,隨着文化大革命的開始,大字報、游斗、破四舊等事件大量湧現。11月,因王洪文組織兩千餘人臥軌安亭火車站導致「安亭事件」爆發。12月,「造反」組織在嘉定縣體育場揪斗時任上海市市長曹荻秋。次年,又揪斗市委第一書記陳丕顯。隨後,嘉定縣內各種造反與批鬥活動時有發生。直至1968年,公檢法機構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軍管,嘉定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後逐漸停止。此後,共產黨和共青團開始恢復組織活動。
十年期間,全縣完成了第三和第四個五年計劃。至1975年末,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4.91億元。
開放以來
[編輯]文革結束初期,全縣進行了一系列的運動,以清理與江青反革命集團有關的成員。同時,也開始了新的建設時期。隨後出現了住宅商品房、敬老院等新的行業。1981年,嘉定縣革委會撤銷,恢復為縣人民政府。1984年,大陸首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開工建設,並於1988年建成通車。同年,上海與德國大眾合資項目談判成功,新廠落戶安亭鎮,並於1985年正式投產桑塔納轎車。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嘉定縣正式撤縣建區,改制為嘉定區。
地理
[編輯]地貌
[編輯]嘉定現代地貌主要為基岩,產生於距今7000萬年前。隨着氣溫變化和海水的侵襲變化逐漸形成了厚約300米的鬆散地層。距今7500年前,受到海侵的影響,海水淹沒全境直至鎮江地區。在此時期,鬆散地層上淤積了黏土夾粉細砂地層。
在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海面上升逐漸減緩。境內自西向東形成了黃渡、外岡、方泰、青岡和石岡等五列沙堤,即岡身。在岡身以西形成了嘉定最早的一片陸地。隨着夏、商、西周時期人口的遷徙與活動,長江中下游流域的水土流失,加上吳淞江攜帶太湖流域泥沙的下泄,位於長江口處的海岸線逐漸向東推進。嘉定東部的沖積平原逐漸形成。
水系
[編輯]嘉定地區的水系屬於太湖區黃浦江水系。嘉定南部的吳淞江和西北側的瀏河是天然沖刷形成的天然河道,為太湖宣泄的主要通道,向東流入黃浦江及長江。除兩條主要河流外,根據河流的流向,區內的其他河流可分為如薀藻浜、練祁河、婁塘河之類的東西向干河和鹽鐵河、橫瀝河、新槎浦等南北向的干河。根據水系分布情況,練祁河以北為瀏河水系、以南屬吳淞江水系。1978年重新疏浚薀藻浜後,該河成為吳淞江與瀏河間的主要河道。
嘉定地區為平原河網感潮區,區內東北地區河網密度較高,南部較為稀疏。
氣候
[編輯]嘉定地區氣候上屬於北亞熱帶東南季風盛行區,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降水豐沛,氣候暖濕,光溫協調,日照充足。春季溫涼多雨,夏季炎熱濕潤,晝長夜短,秋季先濕後干,冬季寒冷乾燥,晝短夜長。夏初,嘉定地區受梅雨帶的影響,進入一周至一月不等的梅雨季。隨後受副熱帶高壓影響,進入夏季伏旱期。自7月末起至9月,容易受到進襲大陸東南沿海的颱風影響,此外仍以伏旱氣候為主。自10月起,受北方冷空氣影響,氣溫逐漸降低。1月至2月上旬為全年氣溫最低時期。
行政區劃及沿革
[編輯]行政區劃
[編輯]截至2017年,嘉定區共有3個街道、1個類街道、7個鎮以及1個類鄉級行政區。其中3個街道為新成路街道、嘉定鎮街道和真新街道。類街道為菊園新區。7個鎮為馬陸鎮、南翔鎮、江橋鎮、安亭鎮、外岡鎮、徐行鎮和華亭鎮。類鄉級行政區為嘉定工業區。[16]
嘉定區行政區劃 | 代碼 | 區劃名稱 | 街道及鎮駐地 | 戶數(2015年) | 人口(2015年) | 面積 (km²) |
---|---|---|---|---|---|---|
— 街道 — | ||||||
310114001 | 新成路街道 | 迎園路 | 12,127 | 26,819 | ||
310114002 | 真新街道 | 清峪路 | 20,551 | 47,553 | ||
310114004 | 嘉定鎮街道 | 塔城路 | 24,500 | 60,399 | ||
— 籌辦街道 — | ||||||
310114401 | 菊園新區街道(籌) | 勝竹路 | 10,496 | 27,011 | ||
— 鎮 — | ||||||
310114102 | 南翔鎮 | 滬宜公路8號 | 20,824 | 55,381 | ||
310114103 | 安亭鎮 | 墨玉路79號 | 28,687 | 90,213 | ||
310114106 | 馬陸鎮 | 滬宜公路2228號 | 18,297 | 55,894 | ||
310114109 | 徐行鎮 | 澄瀏公路542號 | 10,344 | 31,100 | ||
310114111 | 華亭鎮 | 嘉行公路3188號 | 8,559 | 24,603 | ||
310114114 | 外岡鎮 | 瞿門路518號 | 10,271 | 31,158 | ||
310114118 | 江橋鎮 | 金沙江西路555號 | 25,800 | 73,631 | ||
— 類鄉級行政區 — | ||||||
310114501 | 嘉定工業區 | 葉城路555號 | 22,889 | 64,544 |
沿革
[編輯]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嘉定地區最初屬於吳國,後隨着越王勾踐滅吳,而歸入越。此後楚國伐滅越國,嘉定地區又為楚國所有。
秦漢實行郡縣制,嘉定地區屬於會稽郡婁縣。漢順帝永建四年(129年),因分會稽郡西置吳郡,婁縣改屬吳郡。
至南朝梁天監六年(507年),因分婁縣置信義縣,後又裁撤婁縣,嘉定地區改歸信義縣。至大同元年(535年),又析信義縣置崑山縣。隋平南朝以後,廢除信義縣、崑山縣,併入吳縣。此後經過幾經廢設,境域仍屬崑山縣。至宋紹興初年,嘉定地區屬兩浙西路平江府崑山縣。
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因崑山過於廣大,管轄不便,經朝廷核准,析置崑山縣以東五鄉置嘉定縣,新縣仍屬於平江府。元元貞二年(1296年),嘉定縣總戶口逾五萬戶,按例升格為嘉定州。
明洪武初年,復改為嘉定縣,隸屬於直隸蘇州府。弘治十年(1497年),析北境部分地區改屬太倉州。清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分省,嘉定縣屬江蘇省蘇州府。至雍正二年(1724年),析嘉定東部為寶山縣。次年,因太倉升為直隸州,嘉定改屬太倉州。咸豐十年至同治元年,因太平軍攻克嘉定縣,嘉定屬太平天國的蘇褔省。
民國元年(1912年),原府、州建置廢除,嘉定直屬江蘇省。民國3年(1914年),新建滬海道以後,嘉定縣屬之。民國16年(1927年),國民革命軍攻克嘉定後,廢除道,嘉定再次直屬江蘇省。至民國22年(1933年),新設行政督察區,嘉定縣受江蘇省第六行政督察區管轄,次年,江蘇省府更新督察區,嘉定改為第三行政督察區管轄。淞滬會戰後,嘉定淪陷。
民國30年(1941年)2月,汪精衛政權將嘉定縣改為嘉定區,並歸屬其設立的上海特別市。民國32年2月,嘉定區改稱嘉定特別區,並於4月屬上海特別市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33年,嘉定特別區復稱嘉定縣。
民國34年,抗戰勝利光復,嘉定縣歸屬江蘇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38年(1949年)5月,改屬蘇南行政區松江專區。1952年,嘉定縣屬江蘇省松江專區。1958年,改屬上海市至今。
經濟
[編輯]農業
[編輯]嘉定自宋代以來逐漸成為中國主要的糧食產區之一。明朝初年,嘉定盛產稻穀,後因吳淞江和長江的淤積,致使境內東部地區逐漸成為適宜棉花種植的地區。加之此後松江棉布的暢銷,使得嘉定的官府也鼓勵民眾植棉紡織。至明朝萬曆年間,嘉定地區的稻田僅占耕地的1/10,糧食則依靠向他縣購買。
清末以後,隨着傳統織布業的衰落,改種稻穀者又逐漸增加。民國25年(1936年),秋熟作物的種植面積中,棉花為50.48%、水稻為34.89%、大豆為14.63%。
1949年以後,由於推行土地改革以及政府開始的互助合作化運動,開始增加機械化、電氣化和化學化的現代種植。1960年代末,農田灌溉和稻麥脫粒率先實現電氣化和機械化。至1975年,農田機械耕種面積增加到87.8%,化肥的使用由1950年的2.8公斤增長至117公斤。同時,水利的興建、良種的推廣和現代耕作方式也促進了嘉定地區的農業發展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1970年代起,為解決上海市的副食品問題,農產品的商品化率逐漸提高。1978年後,又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並發展鄉鎮工業。1980年代又培育出唐行長毛兔,食用菌和魚苗生產也成為中國內地的主要產區之一。
工業
[編輯]明清時期,嘉定也是江南重要的棉紡織區之一。當時,傳統紡織業遍及家家戶戶,產品遠銷中國內地。此外,草編、竹編等家庭手工業也逐漸發達。清代末年,由於機器織布紡紗產品的傾銷,傳統紡織逐漸衰落。之後,由於毛巾織造技術的傳入,嘉定的毛巾業開始興起。
民國時期,出現了以電力為主的近代工業企業,產品也是以加工農產品為主,包括碾米、軋花、榨油等。隨後紡織、機械、金屬製品的加工也逐漸出現。到1949年,嘉定共有工業企業213家,其中紡織業的產值占比達65.93%。
1949年後,原有的棉紡織業進行了重新組合。在大躍進期間,縣人委開辦了機械製造、化肥和農藥工業生產的企業,同時各生產社也開辦各類小型工業。1958年比1957年工業產值增加了53.3%,達1.39億元。但因發展無規律,導致不久就難以為繼。隨後直到1970年,因響應國家的縣、社、隊三級農機修理網建設,小型工業發展步伐加快。1970年至1976年間,年均增速為18.7%。
1978年以後,鄉鎮工業進一步發展,在1980年代開始城鄉一體化發展。在1978年至1987年間,工業產值年均增速為22.41%。2015年,嘉定區的工業產值為4895.3億元。
服務業
[編輯]早期的嘉定服務業以商業為主,早在明清時期,境內形成了眾多市鎮,成為了江南地區主要的棉布集散中心之一。隨後,其他商業也隨之興起,包括米業、酒業、布業公所等陸續成立。1905年起,嘉定縣商會成立。
民國13年,嘉定縣受江浙戰爭破壞嚴重。民國26年,又因淞滬會戰,使得縣城及南翔鎮遭日軍轟炸,商業停頓。民國29年,又因日本占領當局實行清鄉封鎖,使得境內米業畸形發展。1956年,境內商業收到社會主義改造後,國營商業機構及集體商業成為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1979年起,商業體制改革後,開始興辦農工商聯合企業,同時允許私營商業出現和發展。
人口與語言
[編輯]人口與家庭
[編輯]嘉定自成縣後,原多以本地居民為主。民國37年(1948年),全縣共有59430戶,人口265,668人。1949年至1987年間,人口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長,其中1963年,嘉定人口增長最快達3.06%。1990年代以後,隨着勞動力需求的增加,外省市常住居民逐年增加。至2015年,嘉定的常住人口156.8萬人,其中戶籍常住人口66.01萬人,外來常住人口90.79萬人。嘉定區戶籍人口59.8萬人。
2022年初全區戶籍家庭戶數27.2萬戶,戶籍人口70.1萬人,同比增長4.1%。其中女性34.8萬人,同比增長3.8%。全年戶籍出生人口3875人,同比減少2.3%,其中,女性出生人口1847人,同比減少3.1%;戶籍死亡人口5986人,同比增長5.4%,其中女性死亡人口2796人,同比增長5.2%。[17]
語言
[編輯]嘉定地區語言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雖位於上海市,但嘉定方言與蘇州、松江、太倉等地的方言更為接近。
科教
[編輯]教育
[編輯]古代教育
[編輯]嘉定建縣以後,縣署即置學田,創辦縣學,鼓勵設立書院。嘉定十二年,首任知縣高衍孫主持修建「文宣王廟」,廟東即建有縣學。此後歷年修繕,至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孔廟與縣學基本定型。
除官立縣學外,嘉定自宋至清先後出現了12所書院。宋代,曾任嘉定錄判的龔天定在縣城建北府書院。由此開啟了嘉定一帶的興辦書院的風氣。明代,出現了練川書院、明德書院。清代,又有六德書院、清廉書院、興文書院、當湖書院、凝秀書院、博文書院,位於南翔的馬公講院,白鶴寺香林堂前的惠民書院,安亭菩提寺東的震川書院,外岡的石民書院等。
同時,各鄉鎮設立的社學、民辦的義塾與縣學和書院共同構築了古代嘉定的教育體系。
近代教育
[編輯]隨着近代西方文化的進入以及對甲午戰爭失敗的反思,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在南翔出現的淞婁育才館,成為嘉定地區出現的首家新型學堂。至宣統三年(1911年),全縣共創辦小學123所,其中私立學校98所,女校9所。根據當時的統計,到宣統二年,小學在校學生2425名,占學齡兒童的5.9%。之後,為了更好的適應新學的發展,嘉定成立了學務公所(後改稱勸學所)和教育會。並創辦單級教授練習所,以培訓小學教師。
民國建立以後,除中小學發展外,像法律、商業、農業等中等職業學校也陸續開辦。民國17年(1928年)起,實行中心小學區制度,之後基礎教育事業有較大進步。至戰前,嘉定的小學校共有172所,在校學生1.4萬餘人,入學比率達30%以上。戰後,縣立學校逐步恢復。至民國37年(1948年),嘉定的小學校恢復到166所,在校學生增長到2.29萬名,入學率達63.6%。同時有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5所,在讀學生1735名。
1949年以來的教育
[編輯]1949年以後,嘉定地區的教育恢復和發展。從1951年起,掃除文盲運動開始在青壯年中舉行。到次年,全縣已有小學校234所。此後,雖有「大躍進」時期的教育革命。但至1965年,嘉定已完成了所有學齡兒童入學的工作。同時,1958年5月,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主辦的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在嘉定城中路創辦。文革開始後,因師生造反等因素,教育工作一度出現混亂。但1976年以後,教育體製得到恢復,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到重建和發展。1994年,上海科技大學與原上海大學、上海工業大學、和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組建新的上海大學,原位於嘉定的上科大校區成為上海大學嘉定校區。2004年8月,作為上海國際汽車城的配套項目,同濟大學嘉定校區在安亭正式開學。
科研
[編輯]- 10餘家科研機構
文化遺產
[編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文物保護
[編輯]嘉定地區歷史悠久,因而區內歷史遺存較多,目前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單位10處,另有區級文保、不可移動文物及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點等193處。其中擴建於明清的嘉定孔廟原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後於2013年升格為境內唯一的全國文保單位。此外,如五代時期南翔寺的磚塔及宋代的山門、水井,明代園林秋霞圃和古猗園,明代法華塔,明清以來興建並留存至今的嘉定城牆遺址,黃淳耀與錢大昕的墓園,婁塘的天主堂以及印家住宅、沈家祠堂等都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非物質文化遺產
[編輯]除歷史古蹟外,嘉定地區還有不少手工技藝得到傳承。在已經公布的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中,嘉定區的嘉定竹刻、徐行草編、南翔小籠饅頭製作技藝獲得入選。除了國家級的非遺項目外,上海市於2007年起也公布了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其中,江南絲竹、道教音樂、江橋羊肉加工技藝、馬陸篾竹編織技藝、古本易筋十二勢、鬱金香酒釀造技藝、藥斑布印染技藝和小青龍舞龍會等都是嘉定地區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
宗教
[編輯]嘉定地區最早興建的宗教場所為佛教的菩提教寺,始建於三國時期東吳赤烏二年(239年)。南朝梁時期,佛寺的修造較為風行,出現了如方泰教寺、吳興教寺、護國教寺、南翔講寺等。宋朝末年,嘉定境內的佛寺多達75座,包括禪寺、講寺、教寺、庵等各類形式。明初,嘉定的佛寺達120餘處,僧尼600多名。明萬曆年間,縣署設僧會、道會兩司,掌管僧尼、道士。至1911年全縣有寺院141座。民國19年(1930年)3月,成立嘉定縣佛教會。1949年以後,由於原佛教協會的解體及土改的進行,僧尼大多還俗。1978年開始,佛教恢復活動。
道教場所的出現則在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興建的景德觀。到紹興年間,又有了崇真道院。民國19年起,出現了道教會,並設辦事處於外岡鎮。土地改革後,道教會逐漸解體。
天主教傳入嘉定源於明天啟元年(1621年),舉人孫元化邀請意大利神父曾德昭、郭居靜兩人到嘉定傳教。同時,其出資在嘉定建造教堂,設立學校,開闢園林。天啟七年(1627年),耶穌會艾儒略、金尼閣、曾德昭等人在孫元化宅邸集會即「嘉定會議」。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吳漁山往來上海嘉定傳教,至清雍正二年(1724年),宣布禁教。同治元年(1862年)起,中斷了逾100年的天主教重新恢復活動,石岡鎮的善終堂興建,此後教堂規模和人數逐漸增加。1984年12月,嘉定縣天主教愛國會成立。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美監理會牧師林樂知赴南翔傳播基督新教。同治二年(1863年),興建監理會耶穌堂。光緒六年(1880年),美國聖公會也開始在南翔設耶穌堂進行傳教。此後浸禮會、長老會、使徒信心會、復臨安息日會等均派人前往嘉定傳教。1949年時,全縣共有新教教堂11座,教徒773名。文革開始後,活動一度中斷。至1982年恢復宗教活動,並成立嘉定縣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
衛生醫療
[編輯]在清末前,嘉定的醫療完全依賴中醫。光緒六年(1880年),美國監理會在縣城內設置西醫診所,近現代醫學開始進入嘉定。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南翔的陸昌恩於北洋醫學堂畢業,成為嘉定第一位研習西醫的人。民國年間,出現了一批縣立或私立的醫療機構,如嘉定縣衛生院、嘉定縣立醫院、縣立平民產院、太嘉寶醫院等等。
1949年以後,醫療衛生開始以面向底層民眾和倡導預防醫療為主,建立了縣、鄉鎮、村的三級醫療網絡。到1987年,嘉定縣內共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542所。2012年起,瑞金醫院北院在嘉定新城開診,成為嘉定地區的首家三級甲等醫院。
交通
[編輯]鐵路
[編輯]嘉定境內鐵路始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是年,經過數年籌備的滬寧鐵路正式開工,以境內的南翔為分界點,以東為第一段,以西至無錫為第二段,分段開工建設。至光緒三十四年,全線通車。滬寧鐵路最初在境內設南翔、黃渡和安亭三個主要站點,另有真如等小站。1930年代初,京滬滬杭甬兩路管理局又在上海至南翔間沿京滬線修建複線,但因信號機等原因最終仍單獨運營,直至淞滬會戰時修築工事拆除。
1956年,鐵道部與上海市決定,擴建南翔站為上海地區的樞紐編組站。此後於1958年正式開工,隨後1962年、1966年分別完成了東西兩區駝峰的改造,最終於1970年10月基本完成了南翔編組站的改建工作。1989年又完成了南翔編組站的升級改造。2008年7月,滬寧高鐵正式開工建設,並在境內設南翔北站與安亭北站,並於2010年7月起正式運行。滬蘇通鐵路在境內設有安亭西站。
公路
[編輯]航運
[編輯]公共交通
[編輯]- 城市軌道交通:上海地鐵11號線、13號線、14號線,嘉閔線(建設中)
- 2021年6月16日,上海嘉定智慧車列示範線開通,示範線自稱是全球首套平均運營車速最快、單位時間運量最大的公共交通骨幹系統[18]。
郵政
[編輯]嘉定在出現現代郵政通信機構前,主要依賴傳統的遞鋪和民信局進行信件和包裹的傳遞。其中遞鋪以官方公文傳遞為主,而民信局則負責私人業務。明朝正德四年(1509年),嘉定縣城設總鋪,並負責管理月浦、馬陸、南翔、真如、黃泥涇等地的遞鋪。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遞鋪改稱急遞鋪。乾隆二年(1737年)又改稱郵遞,並一直存在至清末。民信局則出現在鴉片戰爭以後,縣內出現了永義昶、寶順、信誠、全盛等。民信局最後於民國23年(1934年)停業。
現代郵政的出現,是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上海郵政總局在縣城及南翔設立郵政信箱。延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二月,黃渡開設商鋪代辦所,南翔則設置郵政代辦所。兩年後,總局在嘉定縣城南門外設置郵政代辦處,負責信件、包裹的傳遞,但不辦理匯兌業務。宣統元年(1909年),上海郵政總局籌設嘉定郵政分局,並在次年開業。
民國元年,縣內大清郵政改稱中華郵政,嘉定郵政分局改稱郵政局,並分類為二等局,同時設立南翔郵政局也作為二等局。民國九年,增設安亭郵政局,同時有三等局的黃渡郵政局。至1949年,嘉定共有郵政局4個,代辦所和代售處11個,通信站30個。其中,南翔、安亭與黃渡的郵政業務通過京滬鐵路運送直達。而外岡、葛隆、石岡三地的郵政則有長途汽車往來直送郵件。
1951年9月,郵政局與電信局合營,成為郵電局,嘉定縣郵電局負責管理南翔、安亭、黃渡的郵電支局。此後增設馬陸、婁塘、徐行、城廂、江橋等郵電支局。1998年,根據郵電分營,嘉定地區的郵電局拆分為郵政局與中國電信。
電信
[編輯]民國十一年(1922年)起,隨着上海電話局在南翔設立分局,電信業務開始進入嘉定。此前,僅南翔站等滬寧鐵路沿線車站電報房有零星的電報傳送。民國12年,上海電話局南翔分局兼辦電報業務。民國22年,嘉定縣城的報話營業處開辦,由上海電話局南翔分局代管。之前在民國19年(1930年)1月,專門負責政府電信業務的專用電話交換所在縣政府設立。抗戰期間,嘉定地區的電信業務由華中電氣通信公司經營。民國31年(1942年)11月,成立嘉定電報局建立,承辦收發國內及東南亞電報。勝利光復後,國民政府交通部接收電信業務,並由嘉定電信局管理轄內各電信業務。同時,民間資本也開始涉入電信業務。民國17年,民間籌資的嘉定電話有限公司成立。民國37年,南翔商會創辦的南翔電話交換所開業。
1951年,嘉定電信局與嘉定縣郵政局合併,改稱嘉定縣郵電局,1970年一度分出,1973年後又合併。1998年,因郵電業務拆分,相關業務歸屬中國電信。
參考文獻
[編輯]- ^ 嘉定孔庙举办嘉定建城800周年书画公益笔会. 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政府. [2018-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1月8日).
2018年1月7日是嘉定建縣八百周年的紀念日,嘉定從今年10月起啟動了「金聲玉振、嘉定儒風」的系列紀念活動。
-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上海名镇系列之一千年古镇嘉定. 上海檔案信息網. 2012-03-13 [2017-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5) (中文).
- ^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槎溪古镇:南翔镇. 《上海名镇志》.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3] [2017-01-05]. ISBN 780681285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5) (中文(中國大陸)).
- ^ 5.0 5.1 5.2 上海市嘉定縣縣誌編纂委員會. 大事记. 《嘉定县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2017-01-05]. ISBN 7208014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中文(中國大陸)).
- ^ 明清时期嘉定的科举民俗. 《嘉定報》數字版. 2013-01-29 [2017-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8) (中文).
- ^ 安亭江畔:归有光的读书地. 新華網. 2016-04-19 [2017-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5) (中文).
- ^ 嘉定:城墙根下埋着的故事,你知道吗?. 上觀網. 2017-01-30 [2017-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中文).
- ^ 上海市区、县文物保护单位、纪念地点、保护地点一览表.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04-03-11 [2017-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7) (中文(中國大陸)).
- ^ 生活娱乐>休闲旅游>旅游景点>震川书院. 上海嘉定·安亭頻道. 2014-06-17 [2017-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9) (中文).
- ^ 嘉定县志>>卷二十四军事>>第六章兵事>>第三节 罗汉党起义.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17-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6) (中文).
- ^ 晚清留美幼童——牛尚周. 東方網. 2017-01-18 [2017-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中文).
- ^ 嘉定县志>>卷二十五教育>>第三章小学教育>>第一节 学校学生.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17-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6) (中文).
- ^ 張振德主編,嘉定古今,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04,120頁
- ^ 上海名镇系列之--千年古镇嘉定. 東方網. 2013-06-25 [2017-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中文).
- ^ 2023年嘉定區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 ^ 2021年[上海]嘉定区人口第七次人口普查和普查人口数据-红黑人口库. www.hongheiku.com. [2023-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1).
- ^ 上海嘉定智慧车列示范线试运行,通过小程序和APP免费预约. [2021-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