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多米尼克·阿堅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16年4月的多米尼克·阿堅托

多米尼克·阿堅托(英語:Dominick Argento,1927年10月27日—2019年2月20日)[1],又譯阿爾真托、阿金托,美國作曲家,以抒情式歌劇合唱音樂著稱。他最著名的作品有歌劇《來自摩洛哥的明信片英語Postcard from Morocco》、《郝薇香小姐之火英語Miss Havisham's Fire》、《天使的面具》(英語:The Masque of Angels)和《阿斯彭文稿英語The Aspern Papers (opera)》。他還以聲樂套曲《六首伊麗莎白歌曲》(英語:Six Elizabethan Songs)和《弗吉尼亞·伍爾夫日記英語From 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而聞名;後者為他贏得了1975年的普利策音樂獎。在調性為主流的背景下,他的音樂自由地結合了調性無調性十二音技法的抒情性運用,不過阿堅托的音樂沒有接近二戰後實驗性的前衛潮流。[2]

作為20世紀50年代的學生,阿堅托的時間主要在美國和意大利讀過,他的音樂既受到美國導師的影響,也受到他個人對意大利,尤其是佛羅倫薩這座城市的喜愛的影響。阿堅托的許多作品都是在佛羅倫薩寫的,他在每年都在那裡生活一段時間。[3]他是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蘇達大學的教授。他經常說,他發現這個城市的居民是巨大的支持他的工作,他曾以為在東海岸音樂的高壓世界他的音樂發展會受到阻礙。[3][4]他是中央歌劇公司(英語:Center Opera Company,現在的明尼蘇達歌劇院英語Minnesota Opera)的創始人之一。《新聞周刊》雜誌曾將雙子城稱為「阿堅托的城市」。[4]

阿堅托創作了十四部歌劇以及重大的聲樂套曲、管弦樂作品和許多大小樂團的合唱作品。其中許多作品是由明尼蘇達州的藝術家委託創作並首演的。他把他的妻子,女高音歌唱家卡羅琳·貝莉稱為他的繆思女神,她也常表演他的作品。貝莉於2006年2月2日去世。

2009年,他受到了美國合唱導演協會英語American Choral Directors Association的布羅克委託。[5]

早期生活和教育

[編輯]

作為西西里移民的兒子,阿堅托在賓夕法尼亞州約克長大。他覺得小學時的音樂課是「極度無聊的五十分鐘」。[4]高中畢業後,他應徵入伍,當了一段時間的密碼員。戰爭結束後,利用美國軍人權利法案的資助,他開始在巴爾的摩皮博迪音樂學院英語Peabody Institute學習鋼琴演奏。[2]他很快決定轉向作曲。

他在皮博迪獲得了學士(1951年)和碩士學位(1953年),他的老師包括尼古拉斯·納博科夫英語Nicolas Nabokov亨利·考埃爾雨果·魏斯格爾英語Hugo Weisgall。在那裡,他短暫地擔任了山頂音樂公司(英語:Hilltop Musical Company)的音樂總監,該公司由魏斯格爾成立,目的是照應本傑明·布里頓奧德堡的音樂節,得以讓本地音樂家(尤其是魏斯格爾)呈現新作品。這段經歷讓阿堅托廣泛地接觸到了新歌劇的世界,並積累了經驗。[2]山頂公司的舞台總監是作家約翰·奧隆-斯克林傑(英語:John Olon-Scrymgeour),阿堅托後來與他合作了許多歌劇。在此期間,他還以美國-意大利富布賴特委員會的獎學金在佛羅倫薩度過了一年。他稱這段經歷「改變了人生」;在那裡,他曾與路易吉·達拉皮科拉短暫學習。

阿堅托繼續研究生學習,並在伊士曼音樂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在那裡他與阿蘭·霍夫哈奈斯伯納德·羅傑斯英語Bernard Rogers霍華德·漢森學習。[6]在完成這個學位後,他獲得了古根海姆獎,在佛羅倫薩學習/工作了一年。他養成了在這座城市長期停留的習慣。

明尼蘇達的歲月

[編輯]

阿堅托於1958年和他的新婚妻子、女高音歌唱家卡羅琳·貝莉一起搬到明尼阿波利斯,開始在明尼蘇達大學教授樂理和作曲。幾年內,他幾乎收到了那裡所有主要表演團體的委託。他曾說過,這種持續不斷地感受到社會對他的作品的強烈興趣,使他在明尼蘇達州特別有家的感覺,儘管他一開始不願意搬到那裡去。幾年來,他一直希望能在家鄉東海岸找到一個位置。[4]

阿堅托開始參與為當時新成立的格思里劇院英語Guthrie Theater的劇目創作音樂。1963年,他和斯克林傑成立了中央歌劇公司,後來成為明尼蘇達歌劇院英語Minnesota Opera,常駐格思里。阿堅托創作了短歌劇《天使的面具》,作為沃克藝術中心的第一個表演藝術委約。這部作品以其複雜的和聲語言和對廣闊的合唱寫作的強調,預示着他後來成為一個重要的合唱作曲家,確定了他在當地的突出地位,也為他的妻子提供了一個角色。

到1971年,當他的大膽的、超現實的歌劇《來自摩洛哥的明信片英語Postcard from Morocco》在中央歌劇院上演時,阿堅托全國範圍內的聲譽是安全的,部分歸功於紐約時報首席音樂評論家的一篇盛讚。[4]他最終收到了來自紐約州立歌劇院英語New York City Opera,新成立的明尼蘇達歌劇院,華盛頓國家歌劇院英語Washington National Opera巴爾的摩交響樂團英語Baltimore Symphony Orchestra聖路易交響樂團等的委託。阿堅托還與幾位著名的歌唱家建立了密切的專業關係,特別是弗雷德里卡·馮·斯塔德英語Frederica von Stade珍妮特·貝克英語Janet Baker霍坎·哈格高英語Håkan Hagegård,根據他們的才華,為他們量身定製了一些他最著名的聲樂套曲。

合唱作品的突出和晚年生活

[編輯]

70年代中期,阿堅托開始在明尼阿波利斯為普利茅斯公理會教堂(英語:Plymouth Congregational Church)的合唱團創作合唱作品,他的朋友菲利普·布魯內爾英語Philip Brunelle擔任該教堂的指揮。[4]與布魯內爾的合作尤其富有成效,在普利茅斯教堂和布魯內爾擔任音樂總監的明尼蘇達歌劇院進行了幾次委託和首演。在此期間,阿堅托創作了《約拿與鯨》(英語:Jonah and the Whale,1973年),由普利茅斯公理會教堂和聖馬克大教堂(英語:Cathedral of St. Mark-Episcopal)共同委約。他開始接到更大的合唱作品委託,最終為戴爾·沃蘭德歌手團英語Dale Warland Singers布法羅愛樂樂團英語Buffa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布法羅唱詩班(英語:Buffalo Schola Cantorum)以及哈佛和耶魯大學的歡樂合唱團創作了重大作品。

由弗雷德里卡·馮·斯塔德和明尼蘇達管弦樂團錄製的他的聲樂套曲《加薩古伊迪》(英語:Casa Guidi)獲得了2004年格萊美最佳當代古典樂作曲獎。阿堅托的《作為回憶錄的詳細目錄》(英語:Catalogue Raisonné as Memoir)一書於2004年出版,該書是對其作品的自傳性討論。

阿堅托從教學工作中退休,但保留了明尼蘇達大學名譽教授的頭銜,直到去世。他住在明尼阿波利斯。2008年3月,大教堂合唱協會英語Cathedral Choral Society華盛頓國家座堂舉行了《晚禱:愛與天使》(英語:Evensong: Of Love and Angels)的世界首演。這部作品是為紀念他已故的妻子和華盛頓國家座堂的百年紀念而創作的。2014年7月,在老朋友戴爾·沃蘭德英語Dale Warland的執導下,明尼蘇達貝多芬節日合唱團(英語:Minnesota Beethoven Festival Chorale)在明尼蘇達州威諾納市首演了由朋友帕特·索爾斯塔(英語:Pat Solstad)設置文本的合唱套曲《季節》(英語:Seasons)。

作品

[編輯]

歌劇

[編輯]
2017年,多米尼克在他的歌劇《粗人》排練現場

阿堅托的歌劇作品不拘一格,內容廣泛。他撤回了兩部早期的歌劇,在他還是學生的時候寫的——《西西里青檸》(英語:Sicilian Limes)和《聖徒喬納森上校》(英語:Colonel Jonathan the Saint)。《粗人》寫於1957年,是他博士作品的一部分,由博浩出版社出版,於2017年演出。[7]他與約翰·奧隆-斯克林傑合作了多部作品,包括《天使的面具》;根據《馴悍記》中的一個片段改編的《克利斯朵夫·斯賴英語Christopher Sly》(1962年);根據托馬斯·德克爾英語Thomas Dekker (writer)的劇本改編的「民謠歌劇英語Ballad opera」《鞋匠的假期》(英語:The Shoemaker's Holiday,1967年)。

在1971年《來自摩洛哥的明信片》(劇本由喬恩·多納休編寫)獲得成功後,他接到了更大的委託。1975-76年,明尼蘇達大學和明尼蘇達歌劇院共同委託創作了《埃德加·愛倫·坡的航行》(英語:The Voyage of Edgar Allan Poe),劇本由查爾斯·諾爾蒂英語Charles Nolte編寫。由於該作品好評如潮,[4]紐約州立歌劇院委託了他。他創作了《郝薇香小姐之火英語Miss Havisham's Fire》(1977年),劇本由斯克林傑編寫。該劇起初並不受歡迎,阿堅托將其修改為單幕獨角戲《郝薇香小姐的洞房花燭夜》(英語:Miss Havisham's Wedding Night),1981年5月1日,明尼蘇達歌劇院在明尼阿波利斯的格思里劇院首演該劇,由菲利普·布魯內爾指揮。[8]1995年,他對《郝薇香小姐之火》進行了修改,此後該劇成功復排和演出。

1984年,明尼蘇達歌劇院委託作曲家創作了《卡薩諾瓦回家之路英語Casanova's Homecoming》,該劇在紐約州立歌劇院上演後廣受好評。在當時公司音樂總監貝弗利·希爾斯的堅持下,這部歌劇是紐約市第一部用英語演出並配有英文字幕的歌劇。她希望確保觀眾能理解所有的笑話。[4]這部歌劇獲得了1986年的國家音樂劇院獎(英語:National Institute for Music Theatre Award)。

阿堅托接下來創作了《阿斯彭文稿英語The Aspern Papers (opera)》(1987年),作為弗雷德里卡·馮·斯塔德施展才華的機會,劇本由他自己編寫,改編自1888年亨利·詹姆斯同名小說英語The Aspern Papers。他的下一部歌劇,也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最大的作品是《瓦倫蒂諾之夢》(英語:The Dream of Valentino),1993年在肯尼迪中心首演。《紐約時報》的評論家安妮·米吉特英語Anne Midgette曾指出,阿堅托的歌劇在首演後往往會受到熱烈歡迎,但缺乏「容易受歡迎的魚鈎」,很少被重演。[9]

聲樂套曲和「獨角戲」

[編輯]

阿堅托的聲樂套曲以他經常使用戲劇性的、不尋常的文本而著稱,最常見的是沒有明顯音樂可能性的散文。他的作品模糊了直白的歌曲組曲和戲劇性作品之間的區別,他稱之為「獨角戲英語Monodrama」。他最著名的聲樂套曲是《弗吉尼亞·伍爾夫日記英語From 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文本由他根據同名書收集而成。這部作品是為珍妮特·貝克創作的,於1974年獲得了普利策音樂獎,並經常表演。

類似的著名作品還有《作曲家的信》(英語:Letters from Composers,1968年),以肖邦普契尼等人寫的信為文本;《加薩古伊迪》(1983年),集伊麗莎白·巴雷特·勃朗寧寫的信;《關於契訶夫的幾句話》(英語:A Few Words About Chekhov,1996年),改編自安東·契訶夫的信。

阿堅托的其他聲樂套曲高度多樣化:

阿堅托創作的其他的獨唱作品包括:

  • 《關於春天的歌》(英語:Songs About Spring,1950–55年),文本來自E·E·卡明斯,為人聲和鋼琴而作
  • 《西風頌》(英語:Ode to the West Wind,1956),文本來自珀西·比希·雪萊,為女高音和管弦樂團而作
  • 《在水面上歌唱》(英語:To Be Sung Upon the Water,1972年),文本來自威廉·華茲華斯,為人聲、單簧管和鋼琴而作
  • 《不來梅的城市樂手》(1948年),文本由作曲家本人編寫,有旁白和管弦樂團的「兒童娛樂」

重大合唱作品

[編輯]

阿堅托的《天使的面具》(1963年)有一些部分,如《光榮頌》和《歡呼歌》,經常被選出來單獨表演。他的下一部主要合唱作品是《聖者約翰的啟示》(英語:The Revelation of St. John the Divine,1968年),它將《聖經》中的《啟示錄》部分內容集結在一起;配器包括男聲合唱、銅管樂和一系列打擊樂器。

《鋼琴旁的彼得·昆斯》(英語:Peter Quince at the Clavier)是華萊士·史蒂文斯的詩集,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委託創作,以紀念該州的三百周年(史蒂文斯和阿堅托都是賓夕法尼亞州人)。阿堅托為戴爾·沃蘭德歌手團創作了《我恨與我愛》(英語:I Hate and I Love,1981年),文本來自卡圖盧斯,以及根據梭羅作品節選改編的的《瓦爾登池》(1996年)。

1987年,阿堅托將拉丁語原文與中世紀英國民間詩歌融合,創作了一部的大型《讚美頌》。A Toccata of Galuppi's(1989年),改編自羅伯特·勃朗寧的詩歌,時長約20分鐘,是阿堅托受到佛羅倫薩歲月啟發的許多作品之一。2008年,哈佛大學歡樂合唱團首演了他的《阿波羅在劍橋》(英語:Apollo in Cambridge),改編自19世紀哈佛附屬作家的文本的多樂章作品。

阿堅托其他合唱作品包括:

  • 《櫻草之國》(英語:A Nation of Cowslips,1968年),七首音樂小品,基於濟慈的文本
  • Tria Carmina Pasachalia(1970年),為女子合唱團而作的復活節康塔塔
  • 《約拿與鯨》(1973年),基於中世紀英語文本的大型清唱劇
  • 《靈歌和瑞典合唱團》(英語:Spirituals and Swedish Chorales,1994年)
  • 《瓦爾登池:夜曲和音樂小品》(1997年,SATB(S:女高音、A:女低音、T:男高音、B:男低音)合唱團,3把大提琴,豎琴)
  • 《重訪多佛海灘》(英語:Dover Beach Revisited,2003年),與維多利亞詩人馬修·阿諾德的作品《多佛海灘》有關;阿堅托為耶魯大學歡樂合唱團創作這部作品
  • 《四海景》(英語:Four Seascapes,2004年);基於赫爾曼·梅爾維爾馬克·吐溫亨利·詹姆斯以及桑頓·懷爾德的話
  • 數部為合唱團和管風琴而作的頌歌,以及無伴奏經文歌
  • 《晚禱:愛與天使》(2008年,完整的管弦樂團,SSAATTBB合唱團,2名女高音獨唱)
  • 《季節》(2014年,SATB無伴奏合唱團

管弦樂作品

[編輯]

阿堅托的非聲樂作品相對較少,沒有交響曲,只有一部弦樂四重奏,是他在學生時代寫的。他根據自己的歌劇創作了許多管弦樂組曲,包括改編自《埃德加·愛倫·坡的航行》的《埃德加·坡之墓》(法語:Le tombeau d'Edgar Poe,1985年)和流行於世的《瓦倫蒂諾舞曲》(英語:Valentino Dances,1994年),改編自《瓦倫蒂諾之夢》。他創作的兩部芭蕾舞劇被改編成管弦樂組曲,《唐璜的復活》(英語:The Resurrection of Don Juan,1956年)和《皇家邀請(向湯加女王致敬)》(英語:Royal Invitation (Homage to the Queen of Tonga),1964年)。1982年,他的《火焰變奏曲》得到肯尼迪中心的弗里德海姆音樂獎英語Kennedy Center Friedheim Award提名。

其他管弦樂作品包括:

  • 《嬉遊曲》(1954年),為鋼琴和弦樂而作
  • 《為管弦樂團而作的變奏曲(夜之面具)》(英語:Variations for Orchestra (The Mask of Night),1965年)
  • 《好極了莫扎特》(英語:Bravo Mozart,1969年),一部「虛構的傳記」
  • 《時間之環》(英語:A Ring of Time,1972年),為管弦樂團和鍾而作
  • 《音樂禮讚》(英語:In Praise of Music,1977年),為管弦樂團而作的一套「歌曲」
  • 《「羅西尼在巴黎」隨想曲》(英語:Capriccio ‘Rossini in Paris’,1985年),本質上是一部單簧管協奏曲
  • 《夢幻曲(對一首讚美詩旋律的思考)》(英語:Reverie (Reflections on a Hymn Tune),1997年)
  • 其他為室內樂團而作的小型作品

參考文獻

[編輯]
  1. ^ Paige, Tim. Dominick Argento, composer who was a modern master of opera, dies at 91. The Washington Post. [21 April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2. ^ 2.0 2.1 2.2 Saya, Virginia. "Dominick Argento," Grove Music Online, ed. L. Macy. (Accessed 15 December 2006).
  3. ^ 3.0 3.1 Waleson, Heidi. "An Introduction to Argento's Music." Boosey & Hawkes online (accessed 15 December 2006). Artic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Argento, Dominick. Catalogue Raisonné as Memoir. Minneapolis: U of M Press, 2004. ISBN 0-8166-4505-1.
  5. ^ Archived copy. [2016-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8). , Retrieved March 2016
  6. ^ "Dominick Argento: Minnesota Romantic"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innesota Public Radio, 2002
  7. ^ Schrickel, William. The Boor Program Notes. Metropolitan Symphony Orchestra. MSO. [2020-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8. ^ Miss Havisham's Wedding Nigh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博浩出版社
  9. ^ Midgette, Anne英語Anne Midgette. "In Search of the Next Great American Oper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New York Times, 19 March 2006. Accessed 8 April 2008.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