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存心善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位於外馬路的存心善堂與存心學校

存心善堂,是中華民國時期汕頭的五大善堂之首,也是目前中國潮汕地區規模最大的潮汕善堂[參 1]。最初的全稱為存心善堂念佛社,現全稱為汕頭慈善總會存心善堂福利會,舊址位於中國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外馬路57號,現址位於烏橋北海直路115號,並設有金韓敬師堂分堂以及舊址的存心外馬聯絡處[參 2]。現有社工一百多人,義工有一千多人[參 3]

背景

[編輯]

汕頭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根據《中英天津條約》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開始迅速發展起來。而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即光緒期間,全球鼠疫第三次大流行中,華南地區也爆發大規模的鼠疫,該瘟疫導致許多人喪生,城市許多的流動人口倒斃街邊而無人收埋。

創辦

[編輯]

早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汕頭埠已有了同濟善堂,但隨着大量流動人口湧入汕頭,以及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鼠疫在汕頭埠(時潮汕地區還有潮陽棉城,海陽縣庵埠)集中爆發,汕頭埠單一的善堂的慈善行為捉襟見肘。同年,潮陽棉城棉安善堂社員趙進華到汕頭埠打工,看到汕頭埠街邊無人收埋的流民貧民遺屍很多,便從棉安善堂念佛社請來了大峰祖師木雕像,並由士紳李泰豐出面向當時的同濟外局借地,設壇辦起存心善堂念佛社。後李泰豐逝世,由趙進華繼任。不久因同濟外局要收回所用場所,善堂暫遷移至華佗廟內。後首先由於元興洋行的商人倡導,得到當時汕頭埠郭麗州等四十八家商界名流支持,由他們出面作為善堂司事籌辦建堂,並得到了官府的重視,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由澄海縣(時汕頭埠屬澄海縣管轄)正堂出示曉諭,於汕頭埠營盤角擇地一區,東至義冢(今張園內街),南至水溝(今外馬路 (汕頭)),西至順興街高牆,北至乞食寮前(現存心小學)建存心善堂,並先後築造義冢多處。時由袁忠信負責募捐、趙進華負責督建,並得到怡和洋行蕭犀珊、太古洋行林邦傑、南記洋行林兆齡、元興洋行蕭展初、同泰洋行薛子珊、光興洋行陳吉六等紳商支持,於當年興建,人力方面由玉峽宏志善堂、存心老社以及汕頭埠近郊的達濠、華塢等地社友助工。建設歷時三年,至光緒三十年(1903年)落成,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參 4]

運作模式

[編輯]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編輯]

初有總理公推1人,司庫1人。至1930年代開始實行理事會制度,設理事長一名,而理事大多為當時汕頭埠的工商業名流。下設法事股、福利股、教育股、掩埋隊、消防隊、救護隊等機構,並開辦有存心醫院、存心學校、汕頭第一兒童教養院、存心善堂、存心善堂水龍局、存心汕頭義冢並附設弔唁廳等附屬機構。當時工作人員100多人,社友2000多人。其中存心善堂水龍局設有1支專職消防隊、3支義務消防隊和2支義務救護隊,配備滅火機汽車2部。

資金依靠捐款,有本土紳商平民百姓,也有東南亞僑胞、港澳同胞,尤其是來自香港善慶善堂以及泰國華僑報德善堂[參 5]

中華人民共和國

[編輯]

根據2003公布的《汕頭慈善總會存心善堂福利會管理規則》,在社團地位上,存心善堂等幾個善堂屬於汕頭慈善總會的分支機構,不具法人資格,須承認和執行汕頭慈善總會《章程》和宗旨,服從汕頭慈善總會的領導,其領導班子須報汕頭慈善總會審批,由後者決定任命與否。在重大活動上,須向汕頭慈善總會做請示報告,而涉及外事的則要提前10天打報告[參 6]。儘管存心善堂仍被視是一個社團實體,但實際上被分割成三個經濟上相對獨立的分堂。另一方面,由於政府規定民間社團要有相應的活動範圍,無法再維持民國時期的總-分堂關係,其影響力多少相對降低。財政上,可自行設立一個銀行賬戶,但收支情況每季度上報汕頭慈善總會並接受其年檢。存心善堂原有動產不動產歸存心善堂福利會集體所有;組織結構上,善堂理事會由會長、秘書處、財務部、法事部、總務部、後勤部、堂務部、福利部和業務部構成[參 7]

發展

[編輯]

中華民國

[編輯]

民國政府破除迷信活動的大氛圍下,潮汕善堂體系在汕頭存心善堂與潮陽棉安善堂的主導下,在1928-1929年發起宋大峰祖師保存運動,最終成功保留信仰。大峰祖師也成為當時少數幾種合法而公開的信仰之一[參 8]。而當時存心善堂的主要善舉有:

施食施衣

[編輯]

據統計1932年至1933年:存心善堂共施米袋378件、麻袋衫1668件、舊衣2831件、平買14次、施賑13次、1937年統計:施麻袋衫和舊衣3888人,施粥26885人。而在夏季期間則會設茶站,廣施茶水竹笠草蓆等,在1937年度共施茶13461人,施笠扇320人。

施醫贈藥

[編輯]

存心醫院免費為窮苦人家留醫並施增藥物。每天門診600至800人,最多達1000人。

過境救濟

[編輯]

存心善堂每月施救過境難民十至數十人。

施棺收殮

[編輯]

存心善堂的掩埋隊每月掩埋屍體約200具,最多時達600具。據統計,1924年收屍2052具;1932年8323具,施棺6819口,施壽衣1911件;1933年收屍2465具,施棺1642口,施壽衣80件[參 9]

義務消防

[編輯]

存心善堂水龍局設有1支專職消防隊、3支義務消防隊和2支義務救護隊,配備滅火機汽車2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

[編輯]
存心善堂舊址
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金平區外馬路83號
分類古建築
時代清代
認定時間1994年10月6日

1950年起存心善堂停止運作。1960年因存心善堂的建築具有嵌瓷木雕石刻等地方特色的有文物保護價值的雕飾,時汕頭市人民委員會專門撥款進行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間存心善堂遭嚴重破壞,現僅存部分木雕、石刻。1994年9月5日正式恢復活動,與泰國報德善堂交往密切,時有鄭午樓胡玉麟等僑領被聘為名譽董事長。1995年,汕頭市政府指示:存心善堂從外馬路57號搬出,交給市文化局作為潮汕泥塑展覽館,同年10月,汕頭市人民政府將存心善堂舊址公布為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原汕頭市存心善堂慈善會被撤銷。1998年6月23日,由汕頭市民政局召集原善堂慈善會工作人員召開工作會議,對原善堂慈善會的財務進行清理。之後,經汕頭市民政局和汕頭慈善總會批准,由原善堂慈善會工作人員成立新的「汕頭存心善堂理事會籌備組」。1999年11月27日,存心善堂新堂址籌劃建設。2000年6月10日,在汕頭市民政局等部門的協調下,請諸佛菩薩、大峰祖師遷移至潮汕路153號。2003年7月1日經汕頭市民政局、民間組織管理局批准,汕頭慈善總會存心善堂福利會作為汕頭市慈善總會分支機構,並在汕頭市烏橋北海直路購地重建新址。9月19日,汕頭慈善總會存心善堂福利會進行揭牌、授印儀式。

慈善救濟

[編輯]

主要對每月固定特困戶、臨時性賑濟、年終和普渡集中救濟。在救濟物質的分配工作上採取與基層街道居委會合作的方式,由善堂根據能力確定救濟總戶數平均講救濟物質和名額分配給各街道辦事處,再由街道將名額分給下屬居委會,而貧困戶就根據由善堂發放的憑證本,每月15日到所屬居委會領取救濟物質。截止2003年,固定救濟名單有400多戶。2006年8月5日開設免費快餐廳,早餐提供的是麵包豆漿,午餐與晚餐提供每份價值4元的盒飯,每天有100人左右前往領取免費快餐[參 10]

興學

[編輯]

2009年9月25日汕頭市存心特殊教育學校開學[參 11]

喪葬服務

[編輯]

對外提供有償或隨緣的喪葬服務。存心善堂的骨灰堂是汕頭市三大靈堂之一。

外部連結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王昌熹、李中榮《潮汕地區規模最大的汕頭存心善堂》
  2. ^ 汕头慈善总会存心善堂福利会. 汕頭慈善總會存心善堂福利會. [2010-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0) (中文(簡體)). 
  3. ^ 岭南写真:汕头存心善堂 百年慈善“扶危济困”. 廣東新聞網. 2009-05-17 [2010-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24) (中文(簡體)). 
  4. ^ 王昌熹、李中榮《潮汕地區規模最大的汕頭存心善堂》見《昇平文史》創刊號,頁23
  5. ^ 林俊聰《潮汕的善堂》
  6. ^ 300余老人20年筹集200万善款救助千余人. 南方日報. 2009-12-22 [2010-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7. ^ 徐苑《大峰祖師、善堂及其儀式:作為潮汕地區文化體系的潮汕善堂綜述》
  8. ^ 徐苑《大峰祖師、善堂及其儀式:作為潮汕地區文化體系的潮汕善堂綜述》,頁41
  9. ^ 王昌熹《解放前汕頭市善堂組織簡介》見《昇平文史》創刊號,頁3。
  10. ^ 百年历史存心善堂提供免费一日三餐. 南方都市報. 2006-08-15 [2010-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11. ^ 广东首所全托式特殊教育学校今日开学. 中國新聞網. 2009-10-08 [2010-01-13]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