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安平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安平橋(五里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南宋
編號59
認定時間1961年3月4日

安平橋,又稱五里橋西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是橫跨晉江市安海鎮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面上的一座中式古代長橋,橋上刻著「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對聯,為中國古代第一長橋。據記載,此橋共長八百一十一,闊十六[1](也有說一丈四尺的)[2]末名將鄭芝龍鄭成功父子故鄉即在此橋附近,現存的安平橋,實際共長2070公尺(約合中國古代里程五,故亦稱五里橋),橋寬3至3.8公尺,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3]

建造歷史

[編輯]
安海鎮的安平橋

安平橋身處晉江、南安水路要衝,是宋代泉州對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建橋以前,兩邊民眾來往只能坐船[1],十分危險[4]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安海財主黃護和僧人智淵帶頭各捐一萬,由僧人祖派主持,開始在兩岸間建橋[5][2]。但因工程浩大,加上建到一半時黃護和祖派相繼亡故,而未能完成[2]。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郡守趙令衿來到泉州上任,主持續建,又經一年才完成[6]。工程在當時來說可謂浩大艱巨。

五里橋是梁式石橋,建橋所用石料系從金門島上開採,船運而來。全橋由花崗岩石板築成,每塊石板重約三噸,橋有疏水道三百六十二孔[1]。其橋板石皆是堅實的花崗岩石。其橋墩利用長條石和方形石橫縱疊砌成,分長方形、半船形、雙邊船形三種形式,但由於年代久遠目前尚存331座。整橋狀如長虹,銜接安海水頭兩鎮。時為古代世界上最長的梁式石橋,故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稱號。明代永樂天順成化嘉靖萬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等朝代有十餘次重修[7]

1905年平漢鐵路鄭州黃河橋建成之前,安平橋是中國最長的橋。[8]

1961年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曾多次撥款維修。1980年政府又撥巨款進行全面整修,於1982年1月正式動工,1985年5月竣工。這次整修不但修復了橋墩、補齊了橋板、恢復了橋欄,而且將橋之兩側沉積的泥沙各挖開30米,使之從陸上橋變回水上橋,同時在橋的南面50多米處開闢了一條新公路,禁止車輛和馬匹在安平橋上通行,從而更有效地來保護安平橋。

橋體建築

[編輯]

全橋由花崗岩石構成,橋面用長8至11米、寬厚各0.5至1米的石板鋪造,兩側有石欄杆。整座橋上面的東、西、中部分別置有五座「憩享」(涼亭),以供人休息,並配有菩薩像。涼亭兩翼的水中築有對稱方形石塔四座,是為「防波塔」,用於減輕潮水對橋的衝擊。又有圓形翠堵婆塔一座,高6米,塔身雕刻佛祖釋迦牟尼相[9]。 橋頭橋尾各有門樓一座。橋頭的門樓為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時建造,稱為「望高樓」,上嵌有里人黃章烈所題的楷書「望高樓」、「金湯永固」等石匾額和石刻,背面的石匾額上則刻有「寰海鏡清」。橋尾的牌樓為嘉慶十三年建造,石匾額上有當時南安知縣盛本所寫「水國安瀾」,民國時牌樓被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建,但石匾額一直保存。牌樓旁邊有一方殘碑,原來刻有南宋紹興末年南安縣縣尉陳大方所寫篆書「安平橋」三字,但現在僅剩「橋」字龔顯增,《亦囪脞牘》:「丁丑由安平趨漳郡,道出西橋,見篆書豐碑,幾立橋上……碑題『安平橋』篆書三字,字徑二尺,配搭勻整,氣象崚嶒,旁款一行,正書雲『右迪功郎南安縣尉陳大方立』,刊者劉長岳大方紹興末任南安縣尉。」。

安海鎮上的白塔

安平橋中界橋段處的憩亭叫「水心亭」,現稱泗洲亭,俗名中亭。亭側有一寺廟,祭祀釋迦牟尼佛。廟的門柱上刻有一副對聯:「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10]。」中亭有二尊護橋石將軍,軀高1.6米左右,披甲執劍,形象威武,為宋代石雕。橋尾有一座亭,名為超然亭(現稱「水心亭」,又名橋頭亭,而原水心亭現名中亭)。超然亭的東北側有一塔,是用當時造橋余資所建,五層六角,內空心,為樓閣式仿木結構。塔的原名為瑞光塔。明朝萬曆年間重修後,曾改稱文明塔,現俗名西塔、白塔。

安平橋底的橋墩分三種形式。水較淺、水流緩慢的水域中採用長方形石墩,較深時就改用半船型石墩,最深處則採用雙頭尖的筏形墩。這樣的設計,配合四座防波塔,可以減輕水流對橋的衝擊力。

安平橋的橋基不像洛陽橋一般,完全採用筏形基礎。有些港道水深泥爛,石頭容易下陷,就先用木頭為墊,然後壓上石條,使得木頭逐漸沉陷至港底的承重層,從而奠定橋基,稱為睡木基礎。在港道較深處,則先打下木樁,再將木頭稀疏地架在樁上,兩旁由二樁擋住,防止木頭向外滾落。最後壓上石條,讓木頭沉底,稱為木樁基礎[11]。後兩種方法都是當時首創。

評價

[編輯]

安平橋是繼泉州洛陽橋(又名萬安橋)後又一次使用「筏形基礎」建造的梁式石橋,但其長度遠遠超過了洛陽橋,並產生了泉州府地的建橋熱潮。古人有「閩中橋梁甲天下」的說法。明代陳紫峰,與友人暢遊安平橋時,正好遇上暴雨,於是他們就都在橋上暢談長橋勝景,並作對聯:「暴雨驟傾萬斛珍珠浮水面,長虹多掛一條金帶束天腰。」 [9]

當時主持建橋的趙令衿在築成天下第一長橋之後有感而發的寫下一首詩[5]

為問安平道,驅本夜已分;
人家無犬吠,門巷有爐熏;
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斷鄉;
梅花迎我笑,書報小東君;

石碑

[編輯]
在大橋之西端站的石碑

橋上共有十四方石碑。現存最早的石碑是明代天順三年(1459年)的《重修安平橋記》。這以後,每次大修橋均有刻碑立文,從各碑文所描述可看出,修橋的經費大多靠民間的募捐和樂施而來。

清代乾隆年間的《重修安平西橋記》碑文曰:「一方之人乃能樂義急公,集腋成裘,此足以見是鎮之風俗厚」[11]

萬古流芳」大石碑為清代嘉慶十三年(1808年)一月所立,這是刻有募捐人名最多的石碑。碑文開頭便是:「重修安平橋捐題,姓名開列於左,晉江縣事今升台灣府知府徐捐銀伍佰大元……」這位樂捐500銀元修橋的台灣知府徐汝瀾,當時剛任滿晉江縣知縣,要往台灣赴任。立在碑旁的另一塊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的石碑刻的碑文便是徐汝瀾撰文的《重修安平橋記》石碑和《安海志》,此時徐汝瀾已於一年前回調,成為泉州知府了[12]

安平橋為晉江南安二縣歷來的交通要道。其間碑文也記載了二縣共修長橋的史實[13]

現狀

[編輯]

由於城市的建設,加上人為的破壞,安平橋逐漸成了陸上橋。再加上周邊環境的破壞,原本美麗潔淨的水域也逐漸的變黑,變髒、變臭,許多在安平橋上舉行的民俗活動也不得不改變地方。由於近年來中國政府的重視才漸漸得到了改善,但距離原始的安平橋風貌還需要一定的努力。現今因安海鎮的拆遷活動,安平橋改建為安平橋生態公園[14]

接駁交通

[編輯]
  • 公交站:
    • 安海側
      • 安平橋景區站:晉江公交26、28、38、39、44、Z5路
      • 安平橋公園站:泉州公交K608路、晉江公交3路
    • 水頭側:暫無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泉州府志:「晉江、南安之界,舊以舟渡,宋紹興八年,僧祖派始築石橋未就。二十一年,守趙令衿卒成之。酈水三百六十二道,長八百十有一丈,寬一丈六尺。」
  2. ^ 2.0 2.1 2.2 《清源舊志》:宋紹興八年戊午,僧祖派始為石橋,鎮人黃護與僧智淵各施錢萬緡為之倡,功將半,派與護歿,越十四載未竟。二十一年辛未,太守趙公令衿卒成之。其長八百十有一丈,廣一丈四尺,疏為水道三百六十有二,自為記,榜曰『安平橋』。
  3. ^ 黃冬虹. 安平桥获评国家4A级景区. 泉州網. 2016-12-24 [2016-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1). 
  4. ^ 趙令衿,《石井鎮安平橋記》:「颶風潮波,無時不至,船交水中,進退不可,失勢下顛,漂墊相保,從古已然,大為民患者。」
  5. ^ 5.0 5.1 《石井鎮安平橋記》
  6. ^ 《泉州人名錄·趙令衿》
  7. ^ 晉江縣誌:明永樂間,里人黃韋脩。天順間,耆民安固募脩。成化間,里人蔡守輝、劉耿等脩。國朝康熙二十二年,邑人施琅脩。五十一年,施韜倡脩。雍正四年,知府張無咎脩。
  8. ^ Ministry of 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ping Bridge (Five Li Bridge). ChinaCulture.org. 2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1). 
  9. ^ 9.0 9.1 虞兮. 安平桥介绍. 人民網. 2006-03-23 [2006-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5) (中文(中國大陸)). 
  10. ^ 茅以升,《安平橋》: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修建中亭,門口石柱上,刻有對聯一副: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
  11. ^ 11.0 11.1 泉州历史网,安平桥. [2008-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7). 
  12. ^ 泉州府志卷二十八,職官志
  13. ^ 《晉江縣誌》
  14. ^ 福房網. 安海镇安平桥生态文化公园规划效果图 首度曝光. 福房網. 2013-05-20 [2016-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