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宋伯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宋伯魯
個人資料
字子鈍,一字芝洞
號竹心
出生咸豐丙辰十一月二十四日(1856年12月21日)

宋伯魯(1856年12月21日—1932年8月7日),字芝棟,亦作子鈍芝洞子棟,號竹心、芝田,晚年又號鈍叟,筆名別號九嵕山樵瓶園老人心太平軒老人陝西禮泉人,清朝官員。戊戌變法中的重要人物。[1]

宋伯魯

生平

[編輯]

光緒五年己卯科優貢,光緒十一年(1885年),以優貢中舉,光緒十二年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2]。光緒十五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3]。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時,宋伯魯任監察御史,以個人名義為康有為上書光緒帝,有《請講明國是正定方針摺》、《請催舉經濟特科片》、《請改八股為策論摺》等。宋與楊深秀聯名上疏光緒帝《請將守舊禮臣立賜降斥疏》,痛斥禮部尚書許應騤守舊迂謬,阻撓新政。不久六品官禮部主事王照請禮部尚書許應騤代奏《請皇上奉皇太后聖駕巡幸中外摺》,又被許扣壓,使光緒帝一氣撤銷許應騤等里六人職務,是為「禮部六堂官事件」。[1]

此外,雷家聖《力挽狂瀾:戊戌政變新探》[4] 一書指出,戊戌變法期間,至中國訪問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與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向康有為提議進行「中美英日四國合邦」,於是康有為於八月初三晚間要求楊深秀、宋伯魯等人向光緒帝上奏合邦的計劃。楊深秀在八月初五(陽曆9月20日)向光緒帝奏請「聯合英、美、日本,勿嫌合邦之名不美」,宋伯魯更在八月初六(陽曆9月21日,亦即戊戌政變發生的當天)向光緒帝奏言:

渠(李提摩太)之來也,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別練兵若干營,以資禦侮。…今擬請皇上速簡通達外務、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學士李鴻章者,往見該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與之商酌辦法。[5]

雷家聖指出,慈禧太后於獲知此事之後,驚覺事態嚴重,當機立斷發動政變,重新訓政,結束了戊戌變法。

按照李提摩太向康有為的建議,是要中美英日四國將軍事、財政、外交等權力交給一個「百人委員會」來管理,建立一個比現在歐盟更緊密結合的聯邦,藉以對抗俄國,這在當時是完全不切實際的。但身為高級知識份子的李提摩太卻向康有為提出這種建議,動機令人懷疑,可能是以合邦為名,誘使中國先交出軍事、財政、外交等權力;宋伯魯更向光緒建議要向李提摩太與伊藤博文「商酌辦法」,則控制權將完全掌握在外人手中。因此李提摩太「合邦」的計畫,可以說是一個外交的騙局,利用康有為、宋伯魯等人對國際知識所知有限的弱點,誘騙康有為等人與光緒將中國各種重要權力交給外國人,任由外國操控宰割。然而,慈禧在9月21日訓政當天頒佈的捉拿康有為的上諭中並未提到康有為賣國,只說:「諭軍機大臣等:工部主事康有為結黨營私,莠言亂政,屢經被人參奏,著革職,並其弟康廣仁,均著步軍統領衙門拿交刑部,按律治罪。[6]」此外,楊深秀和宋伯魯都曾上奏倡議四國合邦,但慈禧在戊戌政變之後定他們的罪中都未提到他們這條罪名;宋伯魯的罪名是「濫保匪人」、「聲名惡劣」,楊深秀的罪名是與康有為結黨。雷家聖指出這是因為慈禧當時還不知道英、美、日等國的參與程度,如果貿然指責英、美、日等國,外交糾紛更難收拾,故只能以含混之罪名帶過。

戊戌變法失敗後,宋伯魯被清廷下令革職拿問。他事先得李岳瑞密報,避於意大利使館,旋攜眷匿居上海三年余,期間一度赴日本。1902年,宋伯魯返回陝西,被陝西按察使樊增祥抓捕,囚禁三年後獲釋出獄,應伊犁將軍長庚之邀請赴新疆,主持新疆通志局,纂修新疆省志。1908年寫成《新疆建置志》、《新疆山脈志》各四卷。宣統元年(1909年)長庚調任陝甘總督,宋隨長庚東返。宣統三年(1911年)夏返回家鄉。[1]

1918年,宋伯魯當選中華民國第二屆國會參議員。1920年,中華民國第二屆國會解散。[7][1]晚年,宋伯魯任陝西省通志局(館)總纂、館長,主持續修《陝西通志》。[1]

1932年8月7日,逝世[8]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汪運渠,碩學鴻儒 帖學一脈——陝西民國書畫家宋伯魯,收藏2011年第12期
  2.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八):光緒十二年。丙戌。五月。癸巳朔……○壬寅。諭內閣、新科一甲進士三名趙以炯、鄒福保、馮煦、業經授職外。彭述、姜自騶、蔡金台、周爰諏、張星吉、姚丙然、陳昌紳、華學瀾、吳慶坻、劉啟襄、吳鴻甲、王蔭槐、王榮商、於齊慶、馮芳澤、丁秉乾、張燮堂、連捷、楊士驤、孫錫第、宋伯魯、王廷相、朱延熙、淩彭年、葛振元、陳志喆、劉玉珂、徐嘉言、羅光烈、沈曾桐、周承光、陳遹聲、李端榘、陸壽臣、宋滋蘭、韓培森、柯劭忞、楊天霖、李煥堯、陳文塽、李瑋堂、徐世昌、盛沅、徐受廉、李子榮、劉學謙、余贊年、孫綜源、鹿瀛理、高熙喆、孔憲教、高覲昌、仇繼恆、江希曾、沈維善、丁良翰、馬芳田、余朝紳、吳炳、尹殿揚、渠綸閣、徐敏中、闊普通武、林鑒中、賀沅、瑞洵、陳田、梅汝鼎、林仰崧、李子茂、張元奇、鍾大椿、承德、榮慶、淩芬、陳兆葵、莊鍾濟、楊森、王新楨、謝崇基、宋育仁、葉在琦、王榮先、景厚、王守訓、黃紹曾、格哷鏗額、俱著改為翰林院庶吉士。
  3.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二百六十九):光緒十五年。己丑。夏四月……○癸卯。引見丙戌科散館人員。得旨、修撰趙以炯、編修馮煦、業經授職。二甲庶吉士孫錫第、韓培森、熊亦奇、陳遹聲、華學瀾、姜自騶、秦綬章、徐受廉、朱延熙、曾宗彥、榮慶、余贊年、張元奇、於齊慶、王廷相、馮芳澤、秦夔揚、孫綜源、宋伯魯、張星吉、蔡金台、楊天霖、吳慶坻、王蔭槐、姚丙然、江希曾、周承光、吳鴻甲、陳田、高覲昌、彭述、淩彭年、王榮商、劉玉珂、周爰諏、張燮堂、吳炳、童祥熊、徐世昌、鹿瀛理、劉學謙、柯劭忞、羅光烈、沈曾桐、承德、陳兆葵、闊普通武、俱著授為編修。
  4. ^ 雷家聖,力挽狂瀾:戊戌政變新探,台北:萬卷樓,2004年。
  5. ^ 宋伯魯,掌山東道監察御史宋伯魯摺,載 戊戌變法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70頁
  6. ^ 《清實錄》
  7. ^ 錢實甫,北洋政府職官年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8. ^ 「關中耆宿宋伯魯七日逝世」(《大公報》(天津)版,1932年8月11日第三版「宋伯魯突染疫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