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宗暢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宗暢寺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河北省承德市平泉縣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宗暢寺,俗稱喇嘛廟,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平泉縣,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

歷史

[編輯]

京劇蘇三起解》中有一段道白:「去南京的都走了,就剩熱河八溝喇嘛廟拉駱駝的了。」熱河八溝喇嘛廟即今承德市平泉縣的宗暢寺。八溝即如今的平泉縣。清朝康熙三十一年(1703年),朝廷在熱河(今承德)建避暑山莊,建設了熱河到盛京(今瀋陽)的道路。平泉是從承德向東過五烈嶺的第八條大溝,故名「八溝」。雍正七年,設八溝直隸廳,廳治位於如今的平泉縣。[1]

宗暢寺位於平泉鎮以北的瀑河右岸七家村後道,是平泉縣城寺廟中規模最大者。該寺創建於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承德府志·寺廟》記載:「喇嘛廟在州北五里,蒙古名沙金泥巴達拉固魯克齊索木。內奉三皇,旁列羅漢,殿後為御膳房,乾隆曾駐蹕於此。」其中的州指平泉州,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溝直隸廳降為平泉州,隸屬承德府

清實錄》記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八月十六日,乾隆帝避暑山莊東巡,到盛京謁祖陵,此為乾隆帝第四次東巡。八月十七日駐蹕金家莊大營(今七溝鎮東六溝村),翌日繼續東行,途經宗暢寺,作《宗暢寺》詩一首:「停蹕值村寺,錫名宗暢崇。欲因闡黃教,兼以獎丹衷。內外一家信,覲瞻萬姓同。致予心喜者,滿谷稼登豐。」可見乾隆帝在八月十八日駐蹕宗暢寺。乾隆帝在此詩中自註:「寺在八溝東北七家村,康熙年間喀喇沁蒙古部眾所建也。乾隆癸卯秋,喀喇沁王拉特納錫第略為整飭,以備巡幸初頓。因賜名宗暢寺,以志宣揚黃教中外一家之盛雲。」

宗暢寺喇嘛農曆每月的初一、十五日集中念經。早晨打開寺門後,兩名小喇嘛站在寺門兩側吹號,標誌着念經等活動開始。舊時,七家村及周邊凡是經濟狀況尚可的家庭,逢家人死亡,必請宗暢寺的喇嘛到場念經超度。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宗暢寺舉辦廟會,燃放煙花,但不舉辦商業活動。

文革爆發後,宗暢寺被迫停止宗教活動,1967年宗暢寺建築和古樹被毀,在舊址建起七家小學。到21世紀初,七家小學已經被改建成台商王永慶捐建的希望小學「明德小學」。2006年春,宗暢寺西院的古槐樹被該校砍掉。但是學校院內仍保存有一株古松,高數丈。院外尚存十多米甬道。小學操場等處分布有大塊石條,東西配殿的兩塊上馬石以及寺碑碑額仍在,碑額上隱見祥雲紋。寺碑早已被七家村村辦磚廠挪用去壓機器。

2014年,平泉縣啟動平泉縣宗暢寺復建工程。[2]該年,平泉縣開始了宗暢寺、平安寺等文物古蹟的復建工作;完成了會州城遺址地上保護規劃,已將地下考古勘探規劃上報國家文物局[3]

建築

[編輯]

宗暢寺建在七家村西坡地的平台上面,占地面積50多畝,坐北朝南。東部為生活區,中部為宮殿區,西部為園林區,周圍有高牆。

園林區內以及大殿兩側種有松、柏、文光果樹、紅黃玫瑰。文革開始後,宗暢寺內尚存六、七株古松,羅漢堂前的文光果樹仍在,西院有一株古槐。

生活區即配殿,俗稱「東西廊房」,位於該寺兩側,長60多米、寬6米多,有牆同宮殿區相分隔,兩側的配殿都有便門,但沒有門樓。西配殿供喇嘛、雜役居住,東配殿或許是倉房。

宮殿區有四層大殿。前三層大殿內部雕梁畫棟,塗繪彩壁。

  • 甬道:院外有一條長約60米、寬3米的坡狀甬道,用來自猴山溝的礫岩石條鋪成。
  • 月台:走上甬道是十多米見方的月台。
  • 影壁:位於月台後面。影壁後面是大殿。
  • 天王殿:第一層殿。左右各開有一個便門。殿門上方懸掛一塊滿文漢文合璧藍底金字「宗暢寺」匾。殿內有四大天王塑像。
  • 老爺殿:第二層殿。殿前有蒙古文漢文二體石碑一通,該寺碑的碑文記述了該寺的建立緣由和經過。殿內有關公和赤兔馬的塑像,左右兩側是黑臉周倉、白臉關平的立姿塑像。殿門內有香爐,前置供桌。天王殿、老爺殿均有壁畫,內容源自《西遊記》、《三國演義》。老爺殿粉壁牆上有一首詩(據說是乾隆帝御製詩):「春花竹影幾千秋,雲鎖高峰水自流。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遠看湖北三千里,近視江南十六州。美景一時觀不盡,天緣有份再來游。」
  • 正殿:俗稱「樓子殿」,為第三層殿。殿分上下兩層,殿頂採用滾龍脊,上層頂部有高2米多的圓銅頂。殿前的月台與香亭是喇嘛誦經處。殿內供奉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高15米,和承德普寧寺木雕佛形制類似。香案兩側的牆上設有銅佛龕,內有各類佛像,分別是歷史上成佛之人。兩層殿之間有木梯。佛龕內的銅佛後多被日本人拿走。
    • 古松:據七家村的老人們說,正殿前有棵松樹,人稱「龍帽松」,傳說乾隆帝駐蹕該寺時,翌日早晨在院中洗臉,順手將帽搭在該松樹上,此後松樹不再長高,形狀奇特。但是據曾在該寺上小學的幾個人回憶,正殿前面確有一株古松,人稱「龍頭松」,因松枝頂端全部向上揚起而得名,直徑2米多,遮蔭2至3畝,每根樹枝前後用兩三根檁條支撐,每根樹枝下都有一條粗壯樹根。每年喇嘛都為該樹剪枝。文革爆發,宗暢寺改為小學教室後,古松被砍伐做成學生桌椅。
  • 羅漢殿:第四層殿。傳說該殿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朝廷撥十萬帑銀興建。該殿無彩繪,風格清素。殿內有三皇塑像,中間為天皇在,兩旁為地皇、人皇。兩廂是十八羅漢塑像。殿內東、西兩側各開有一個便門,便門邊各有一扁鼓。便門內為面闊三間的居室,有龍床,供皇帝休息用。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