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布賴特項目
富布賴特項目[1][2](英語:Fulbright Program)是一項由美國政府推動資助的國際教育、文化和研究交流項目,依時任阿肯色州參議員J·威廉·富布賴特的提案於1946年設立。[2]
富布賴特項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聲譽最高的國際交流計劃」之一[1],它通過50所負責機構在155個國家和地區運作。截至2016財年,愈38.7萬名學生、學者、教育工作者、研究生和專業人士獲選參與交流[3],至2019年已誕生60位諾貝爾獎得主、89位普利策獎得主、75位麥克阿瑟獎得主和39名前任或現任政府首腦。[4]
歷史
[編輯]富布賴特項目的宗旨是對世界大事多一點了解、多一點理性、多一點同情心,並以此促使各國最終學會和平友好地生活在一起。
— J·威廉·富布賴特, 1983[1]
作為剩餘資產法案的修正案,來自阿肯色州的J·威廉·富布賴特參議員提出富布賴特法案(Fulbright Act of 1946),主張將美國政府的海外二戰剩餘物資就地變賣為當地貨幣避免加劇美元短缺,並部分用以資助美國與當地的教育交流項目[5]。富布賴特希望通過教育交流增進相互了解、促進世界和平,認為這將成為個人、研究機構和未來領袖之間相互了解的必要手段。
1961年國會通過了富布賴特–海斯法案,即「1961年相互教育及文化交流法案」,擴大了富布賴特項目可支配資金的來源範圍,將其從二戰剩餘資產變為美國國會撥款為主,外國政府及教育機構也需分擔部分經費。
至2010年,富布賴特項目通過50所雙邊協作的專門機構和美國使領館在155個國家和地區運作。
海外
[編輯]1947年11月10日,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王世傑與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簽訂《中美教育交換協定》,隨後在南京設立「美國在中華民國教育基金會」,[6]大陸時期的中華民國成為第一個簽署富布賴特項目協定的國家。[5]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富布賴特項目中止了在中國的項目,直至1979年中美恢復外交關係後即告恢復。[1]
項目存在時,香港和澳門地區的富布賴特項目曾由美國駐港領事館和美國國務院正式負責,並由香港美國中心(Hong Kong–America Center)代表香港教資會研資局和美國領事館協助運作。[7]
國府遷台後,美國與中華民國教育基金會合作,於1957年11月30日重啟台灣的富布賴特項目,後於1979年5月更名為「學術交流基金會」。[6] 為悼念2021年太魯閣號事故中罹難的兩位美籍傅爾布萊特英語教學助理,美國在台協會 (AIT) 將協會內的一張長椅命名為「傅爾布萊特長椅」。[8]
菲律賓則是持續運作富布賴特項目最長的國家,於1948年3月23日成立菲律賓–美國教育基金會(The Philippine–American Educational Foundation)負責富布賴特項目在當地的運作,與同年簽署協定的緬甸和希臘成為最早參與項目的海外四國。[5]
2020年7月,美國根據第13936號行政命令宣佈中止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富布賴特交流計劃。[9]
項目
[編輯]此章節需要更新。 (2019年10月15日) |
富布賴特項目的目的是通過教育、人員交流、知識和技術交換來增進美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和相互理解。它為學生、學者及專業人士提供在海外學習交流的資金。項目最初在美洲和歐洲對美國友好的國家進行,現在則面向全球多數國家和地區。
富布賴特項目分為兩部分:美國學生項目(美國公民接受資助前往其他國家學習)和外國學生項目(外國公民接受資助前往美國學習)。申請人通常需要為35周歲以下,並且擁有學士或更高學位。
外國學生項目資助的外國公民需要熟練掌握英語,並且具有學習和科研能力。美國將為參與者簽發J-1簽證,參與者需要在學習結束後回國服務。為了避免造成參與者所在國人才流失,美國在兩年內不會給參與者簽發移民類簽證或H-1、L-1和K-1非移民簽證。
運作
[編輯]富布賴特項目在美國國務院教育和文化事務局監督下由50所雙邊負責機構、美國使領館及合作組織管理。
國際教育協會下屬的國際學者交流協會協助遴選美國學生和學者參與交換項目,同時也負責安排外國學生和學者到美國大學學習交流。美國教育部負責博士教育及博士後研究資助和海外講座及小組項目。
富布賴特項目資金主要來自美國國會撥款,項目也從合作國政府、研究機構、基金會和其他來源獲得現金資助或非現金形式的支持。2009財年,國會為項目投入撥款為2.349億美元。2008財年,外國政府通過雙邊機構或基金會直接資助約6千萬美元。
學友
[編輯]六十多年來,學術交流基金會已經選送超過一千六百位臺灣獲獎人前往美國深造,亦選送超過一千七百位美國獲獎人來臺交流,如環境學家馬耐德 (Nate Maynard)[10]、學者伊恩 (Ian Rowen)[11] 、作家陳盈涵 (Karissa Chen)[12] 和法學院教授陸梅吉 (Margaret Lewis)[13] 。來自臺灣的傑出學友含聲樂家申學庸、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及作家齊邦媛[14]。每年全球共約7千5百人獲選參與富布賴特項目[3][15]。截至2016財年,已有約38.7萬人獲選參與項目,包括140,844名美國公民和246,709名外國公民[3]。參與者們在政府、科學、藝術、商業、慈善、教育和運動領域成就矚目,截至2021年已有:[4]
協會
[編輯]全球170個國家和地區均有富布賴特學友組織或協會[16],其中獨立於項目和國務院的美國富布賴特協會有近萬名會員,2013年吸收合併的富布賴特學會則關注愈十萬名科學技術及相關領域學友的專業發展與合作。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Kuczynski, R. F. 富布赖特项目. 美國駐華大使館和領事館. 2019年8月16日 [2016年10月3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7) (中文(中國大陸)).
- ^ 3.0 3.1 3.2 J. William Fulbright Foreign Scholarship Board. 2017 Annual Report (PDF). Bureau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ffairs (報告)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42–4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 (美國英語).
- ^ 4.0 4.1 傅爾布萊特計畫歡慶75週年. [2022-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6).
- ^ 5.0 5.1 5.2 The Early Years: An Informal History of the Fulbright Program. Bureau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ffairs.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9年10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美國英語).
There was the necessity of divesting ourselves by the sale abroad of surplus war properties for nonconvertible currencies rather than scarce dollars. The idealism involved using a portion of the proceeds to enable Americans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more about other countries, and the citizens of those countries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more about us." "It was more than a year before the first agreement, with China, was concluded, and after two years only four (with Burma, the Philippines, and Greece added) had been negotiated.
- ^ 6.0 6.1 台灣傅爾布萊特計畫簡介. 學術交流基金會 Foundation for Scholarly Exchange (Fulbright Taiwan). 2009-11-12 (中文(臺灣)).
- ^ Fulbright HK Programs. Hong Kong-America Center. [2019年10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英語).
Fulbright exchanges between the US and HK and Macau are formally administered by the US Consulate in HK and by the State Department in Washington DC. The HKAC administers aspects of the Fulbright program in HK and Macau on behalf of the RGC and the US Consulate.
- ^ 太魯閣號事故2美籍教師罹難 AIT命名館區長椅紀念 | 政治 | 中央社 CNA. www.cna.com.tw. [2022-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1) (中文(臺灣)).
- ^ 港區國安法:美國制裁香港 中大2項科學研究及交流將被叫停. 東方日報. 2020年7月15日 [2020-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8) (中文(香港)).
- ^ 今周刊. 「為何台灣街上沒垃圾?」7 年前因一個問題著迷,美國環境學家談留台經歷-ESG永續台灣. esg.businesstoday.com.tw. [2022-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2) (中文(臺灣)).
- ^ 伊恩的簡介 | Ian Rowen. www.ianrowen.com. [2022-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6).
- ^ Karissa Chen | About. karissachen. [2022-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1) (英語).
- ^ 2021年度傅爾布萊特美籍受獎人教育訓練暨秋季研討會. Fulbright Taiwan, Foundation for Scholarly Exchange. 2021-11-04 [2022-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1) (中文(繁體)).
- ^ 名人堂. Fulbright Taiwan, Foundation for Scholarly Exchange. [2022-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6) (中文(繁體)).
- ^ J. William Fulbright Foreign Scholarship Board. 2016 Annual Report (PDF). Bureau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ffairs (報告)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36. [2019年10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1-02) (美國英語).
- ^ Global Alumni Network. Fulbright Association. 2019年9月12日 [2017年12月19日] [2019年10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3) (美國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