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赫奈宮
41°02′02″N 28°56′25″E / 41.0339°N 28.9403°E
布拉赫奈宮(希臘語:τὸ ἐν Βλαχέρναις Παλάτιον)[1]是拜占庭帝國的皇宮,位於君士坦丁堡西北方的布拉赫奈郊區(現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市,法蒂赫區,阿克薩賴地區)。現在布拉赫奈宮原址被許多建築覆蓋,對其描述僅存於文學作品中。
歷史
[編輯]布拉赫奈宮大約在公元500年修建於城市的第六座山丘上(君士坦丁堡與羅馬同為七丘之城)。[2]因此這座山丘也被改造了一部分,特別是在之後的時間裡,為了支撐起山丘上各式各樣的宮殿建築群而修建了大量的階台。[3]儘管在4-11世紀裡,皇帝的主要居住於城市最東端的大皇宮,但在10世紀君士坦丁七世皇帝(通統治間:913-959年)的著作《典儀論》(闡述宮廷的禮儀與規則的著作,其中第一章第27,34節、第二章第9節、第三章第12節的記載)中證實了皇帝有時也會移駕布拉赫奈宮。[4]這段時間裡,許多宮殿相關建築相繼出現:包括阿納斯塔修斯一世修建並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臥躺餐廳阿納斯塔修斯大廳(希臘語:Τρίκλινος Ἀναστασιακός),海洋大廳(希臘語:Τρίκλινος Ὠκεανός,或作俄刻阿諾斯大廳),約瑟夫門廊(Πόρτικας Ἰωσηφιακός優塞菲科斯門廊)和多瑙大廳(Τρίκλινος Δανουβιός丹烏比俄斯大廳,多瑙的希臘語名稱)。並通過一連串樓梯與附近的希臘東正教聖地—布拉赫奈的聖瑪麗亞教堂連接起來。[5][6]
到11世紀,阿萊克修斯一世皇帝(統治時間:1081-1118年)將布拉赫奈宮作為自己的主要寢宮,他的孫子曼努埃爾一世(統治時間:1143-1180年)則對宮殿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包括加固宮殿的防禦工事並建造新的大廳。[7]特別是曼努埃爾一世修建一座精緻的外城牆(布拉赫奈城牆,與狄奧多西城牆連為一體以防衛布拉赫奈宮)[8]和幾座華麗的大廳,諸如伊琳娜大廳(以其母匈牙利的伊琳娜命名)和波呂提摩斯大殿(Polytimos Oikos,意為貴重的宮殿),當時也將這一片宮殿群稱為「新皇宮」。[9]現在僅有宮殿群下方的阿涅馬斯監獄遺存下來。[10]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拉丁帝國的皇帝們更青睞於紫衣貴族宮(τὸ Παλάτιον τοῦ Πορφυρογεννήτου),直到1261年君士坦丁堡光復後,巴列奧略王朝的皇帝們重新將布拉赫奈宮作為自己的主要居所。[11][12]紫衣貴族宮的記錄可以追溯至13世紀晚期,儘管它比布拉赫奈宮殿群稍微偏南,通常也被認為是其一部分。同時紫衣貴族宮也是現代唯一一座保存相對完好的拜占庭宮殿。[13]
參閱
[編輯]參考
[編輯]- ^ van Millingen 1899,第128頁.
- ^ ODB,第293頁 .
- ^ van Millingen 1899,第129–130頁.
- ^ ODB,第293頁 .
- ^ van Millingen 1899,第128頁.
- ^ van Millingen 1899,第128頁.
- ^ ODB,第293頁 .
- ^ van Millingen 1899,第122–123頁.
- ^ van Millingen 1899,第128–129頁.
- ^ van Millingen 1899,第131–153頁.
- ^ ODB,第293頁 .
- ^ van Millingen 1899,第129頁.
- ^ Kazhdan 1991,第2021–2022頁 .
來源
[編輯]- 亞歷山大·卡日丹 (編). 牛津拜占庭辭典. 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1. ISBN 0-19-504652-8.
- van Millingen, Alexander. Byzantine Constantinople: The Walls of the City and Adjoining Historical Sites. London, United Kingdom: John Murray. 1899 [2020-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7).
外部連結
[編輯]- Blachernae Palace. Byzantium 1200. 2008 [30 Dec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