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康布雷同盟戰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康布雷同盟戰爭
War of the League of Cambrai
義大利戰爭的一部分
1494年的北義大利
1494年的北義大利。1508年戰爭爆發,法王路易十二斯福爾扎家族米蘭公國驅逐,並將米蘭併入法國。
日期1508年-1516年
地點
結果

法國-威尼斯勝利

參戰方
1508–1510:
1510–1511: 1510–1511:
1511–1513:
1513–1516: 1513–1516:
指揮官與領導者
1508–1510: 1508–1510:
1510–1511: 1510–1511:
1511–1513: 1511–1513:
1513–1516: 1513–1516:
拉文納戰役 (1512年),義大利戰爭中少數非常血腥的戰鬥

康布雷同盟戰爭(法語:Guerre de la Ligue de Cambrai),有時也被稱為神聖同盟戰爭[註 1](法語:guerre de la Sainte Ligue),部分史觀認為此次戰爭中可分為數個時期,各個時期都各自是獨立的戰爭,因此會有不同的名稱去對應各時期的戰爭[註 2]。康布雷同盟戰爭是在意大利戰爭期間,於1508年至1516年時期發生的一場主要戰爭,主要參與方有法國教皇國威尼斯共和國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英格蘭蘇格蘭王國米蘭公國佛羅倫薩費拉拉公國瑞士分別在不同的時期加入了同盟,可說幾乎每一個在西歐的重要勢力,都參與了這個同盟。

教皇儒略二世為了遏制威尼斯對意大利北部的影響,締結了一個反威尼斯聯盟——康布雷同盟。同盟成員包含尤利烏斯二世、法國國王路易十二、神聖羅馬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和西班牙費迪南德二世。最初,聯盟是成功的,後來卻因為尤利烏斯二世和路易十二之間的摩擦,導致聯盟在1510年崩潰。在此之後,儒略二世改為聯合威尼斯一起對抗法國。

當法國於1512年侵略意大利時,威尼斯-教皇聯盟最終擴大到神聖聯盟;戰利品分配的分歧和爭執導致了威尼斯脫離聯盟,轉而支持法國。而之後在繼承了路易十二王位的弗朗索瓦一世的領導下,法國和威尼斯人於1515年在馬里尼亞諾戰役取得了勝利,重新奪回了失去的領土。最終各方在諾揚布魯塞爾締結的條約,結束了這場戰爭,實質上也恢復了1508年意大利版圖。

前奏

[編輯]

15世紀,威尼斯共和國在總督萊昂納多·洛雷丹的統治下,經濟和軍事實力均達到了頂峰:它在地中海擁有多個領地,並以此為基地在威尼斯和倫巴第大陸大舉擴張,有時是通過軍事征服,有時則是收買和甚至自請歸附。這引起了亞平寧半島各國統治者、尤其是教皇的擔憂,他們在1503年眼睜睜地看着羅馬涅許多重要城市主動歸降威尼斯。

第一次意大利戰爭之後,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在法國的幫助下將勢力範圍擴大到意大利中部之外,征服了整個羅馬涅地區[1](pp. 56-57)。到1503年8月18日亞歷山大去世時[2](p. 390),身為教皇國旗手切薩雷·博爾賈已將本蒂沃格里奧家族驅逐出博洛尼亞,那裡曾是本蒂沃格里奧的領地。博爾賈的意圖是建立由自己家族統治的穩定國家[3]

儘管切薩雷·博爾賈擁有教皇留下的財富可供支配,但當法國和西班牙軍隊集結在羅馬,試圖影響教宗選舉時,他未能保衛這座城市;繼任教宗庇護三世剝奪了博爾賈的頭銜,並將他降級為步兵連的指揮官,而庇護三世不久後就被儒略二世取代[4](pp. 102–109)。被驅逐的羅馬涅領主抓住了博爾賈的嚴重弱點,提出向威尼斯共和國歸降,條件是恢復他們的古老領地。威尼斯元老院接受了,未來教宗儒略二世的壓力在這一事件中也起了作用,他對博爾賈家族深表痛恨:後者在1503年說服威尼斯人占領了羅馬涅和馬爾凱的許多城市,包括里米尼法恩扎[2](p. 391)

儒略二世逮捕和監禁了切薩雷·博爾賈,並取得教皇軍隊的完全控制,隨後試圖重新建立教皇對羅馬涅的主權。由於威尼斯共和國在最近的戰爭中毫髮無損,教皇不願與此意大利強國斷然決裂,因此打算透過外交途徑要求威尼斯歸還被吞併的羅馬涅城市[5](pp. 127-132, 135-139)。威尼斯共和國,儘管願意承認教皇對阿普利亞海岸沿岸港口城市的主權,並每年向儒略二世進貢,但拒絕放棄這些城市[1](p. 85)。共和國的拒絕促使教皇與法國(有意收復威尼斯占領的米蘭)和神聖羅馬帝國(有意征服維羅納維琴察帕多瓦特雷維索等城市)組成反威尼斯聯盟。三國的聯盟協定於1504年9月22日在法國布盧瓦簽署,作為討論荷蘭局勢的條約的一部分,秘密決定了如何滅亡驕縱的共和國,並分割其領土。布盧瓦條約暫時沒有導致武裝衝突,這一方面是因為威尼斯同意與教皇談判(1505年將羅馬涅的一些小城鎮獻給教皇)[2](p. 392),另一方面儒略二世也認為他沒有足夠實力與共和國對抗。因此,在接下來的兩年裡,他致力於重新控制位於教皇國和威尼斯領土之間的博洛尼亞和佩魯賈,這兩個地方當時處於半獨立的狀態[4](pp. 174–175)

1507年,儒略二世再次要求共和國歸還之前佔領的城市,這次遭到了威尼斯參議院的嚴厲拒絕[2](p. 393)

戰爭經過

[編輯]

背景:占領卡多雷(1508年冬)

[編輯]

1508年2月,哈布斯堡王朝的馬克西米利安以前往羅馬進行加冕禮為藉口,要求穿越威尼斯領土,但他真實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從塞雷尼西馬的控制下奪取弗留利[6](p. 115)。威尼斯元老院對馬克西米利安的回應很友好,但也宣布不會讓整支軍隊穿越領土護送哈布斯堡王室。皇帝眼看自己最初的計謀落空,下令以5000人的軍隊入侵卡多雷(威尼斯共和國最北部的省份)。攻下之後,由於正值寒冷多雪的冬季,他不得不遣送大約3000名士兵回家,剩餘的軍隊駐紮在皮耶韋[2](p. 393)[6](pp. 115-116)

威尼斯決定不再忍耐,當場組建了一支2000人的軍隊,集結在巴薩諾的營地,由巴爾托洛梅奧·達爾維亞諾率領,以期利用冬日嚴寒、積雪深深將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趕走。威尼斯人用計伏擊了哈布斯堡軍隊,使其離開皮耶夫城堡,然後在1508年3月2日魯塞科戰役中將其消滅。幾周後蒂羅爾軍隊的第二次進攻以更大的失敗告終:達爾維亞諾不僅擊敗了帝國軍隊,還征服了的里雅斯特波代諾內菲烏梅,迫使馬克西米利安向威尼斯求和[2](p. 393)[6](pp. 115-116)。馬克西米利安對屢次慘敗深感恥辱和羞愧,馬克西米利安聯絡了法王路易十二,以便就反威尼斯聯盟達成一致[6](p. 116)

在康布雷簽署簽署密約(1508年12月10日)

[編輯]

1508年3月中旬,威尼斯共和國自行提名了自己的主教頂上維琴察主教區的空缺,這為反威尼斯同盟提供了口實(這一提名符合普遍習慣,但儒略二世卻認為這是挑釁)。歐洲主要大國一個接一個加入反威尼斯聯盟,更新了教皇於1504年在布盧瓦與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協議[6](pp. 115)。尤其是在第二次意大利戰爭後控制了米蘭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二,對法國在意大利的進一步擴張表現出了興趣。在當年剩餘的時間裡,聯盟進行了長時間談判,最終於1508年12月10日,法國、神聖羅馬帝國和阿拉貢費爾南多二世的代表在康布雷會面[7](p. 64)康布雷聯盟隨後在這個法國小鎮成立,就建立一個反威尼斯大聯盟的達成了秘密初步協議,還邀請了教皇儒略二世和匈牙利國王烏拉斯洛二世[2](pp. 394-395)[6](pp. 115-116)

教皇並沒有親自參與簽署,但他授權的宗座代表與路易的首相熱奧爾熱·德昂布瓦塞達成了協定[6](pp. 116-117)。儘管昂布瓦塞是儒略二世強有力的反對者,但教皇仍然決定站在聯盟一邊,因為他相信他可以重新征服當時由威尼斯控制的羅馬涅地區。他們協商由法國在倫巴第開始軍事行動後,教宗的軍隊才需加入,在這點取得一致意見後,1509年3月23日,教皇正式加入了聯盟[6](pp. 116-117)

儘管所有這些設想使得聯盟的各個參與方都能滿意,但康布雷聯盟名義上的目標是反抗奧斯曼帝國。事實上,條約的內文提到動員簽署國的軍隊抗擊土耳其人:「他們的貪婪是基督教國家分裂的一個因素」;然而很明顯,真正的目標卻是威尼斯共和國[6](pp. 115-116)。確切地說,在這個聯盟中達成的秘密協議規定了以如下方式劃分威尼斯領土[4](pp. 248–251)[5](pp. 228-234)[6](p. 116)[8](p. 284)

第一階段:康布雷聯盟(1508-1509)

[編輯]

儘管危機迫在眉睫,威尼斯於1509年4月4日提出將法恩扎和里米尼歸還教宗國,但在3月23日,儒略二世公開加入康布雷聯盟,並於4月27日將威尼斯革除教籍,並任命費拉拉·阿方索公爵一世為羅馬天主教會的旗手。威尼斯禁止在自己的領土上將絕罰公開,並重罰那些違反的人。感到身陷重圍的威尼斯人也考慮過與奧斯曼人結盟,但最終他們準備採取拖延戰略,因為他們確信聯盟會因為內部衝突的發展而瓦解[6](p. 117)

1509年4月15日,路易十二率法軍離開米蘭,迅速進入威尼斯領土。為了反擊,威尼斯僱傭了一支由奧爾西尼表兄弟指揮的僱傭軍,尼科洛·迪皮蒂利亞諾任指揮官,巴爾托洛梅奧·達爾維亞諾任副指揮官,但他們對怎樣才是阻止法國前進的最佳方式上,存在着無法調和的分歧。事實上,前者被認為是一個精明的戰略家,傾向於以達成政治均勢為目標,意大利諸國長期以來就是這麼行動的;而後者提出了一種更冒進的策略,符合他的急躁性格[6](pp. 117-118)。因此,當路易十二於5月初帶着近四萬人渡過阿達河時[8](p. 285),達爾維亞諾向前新軍來直面他,奧爾西尼則向南撤退,認為避免戰鬥才是最佳解決方案。1509年5月14日,阿尼亞德洛戰役打響,達爾維亞諾發現法軍人數遠遠壓倒了己方,便向堂兄請求增援,但後者命令他停止戰鬥並繼續行軍[6](pp. 120-121)[10](p. 119)。達爾維亞諾無視新命令,繼續戰鬥,直到他的軍隊被包圍並徹底殲滅。尼科洛·奧爾西尼設法避開了法國軍隊,但他的僱傭並得知達爾維亞諾戰敗,第二天早上集體潰散,迫使他帶着剩下的威尼斯軍隊撤退到特雷維索和梅斯特雷。大約只有6000名騎兵和7-8000名步兵剩下[2](pp. 399-400)[6](p. 121)

由於新近的慘敗,威尼斯共和國知道無力對抗強敵,於是決定撤離其大陸領地,專注於防守瀉湖地區的防禦,免除各省的效忠義務。5月15日,卡拉瓦喬守軍向法國人敞開大門,5月16日,它的堡壘也陷落了。5月17日,貝加莫將城市的鑰匙交給路易吉,而布雷西亞則封鎖了撤退的威尼斯人的大門,並於5月24日與克雷莫納和克雷馬一起在沒有任何頑強抵抗的情況下向法國投降[1](p. 90)。沒有被法國占領的主要城市,如帕多瓦、維羅納和維琴察、巴薩諾和費爾特雷,由於皮蒂利亞諾的撤退而失去了武裝,並在馬克西米利安的帝國使者抵達威尼托時迅速投降[8](p. 286)。這些慘敗如此嚴重,以至於瀉湖地區的居民甚至開始擔心共和國即將滅亡[6](pp. 121-122)。與此同時,儒略二世在阿方索一世的幫助下,對威尼斯發布了禁令,將所有共和國公民逐出教會,入侵羅馬涅並占領了拉文納。在阿方索加入聯盟並於4月19日出任教會旗手之後,波列西納也被他收入囊中。在半島南部,阿拉貢的費爾南多也奪回了普利亞的港口[2](pp. 401-402)[6](pp. 121-122)

1509年5月31日,威尼斯下令將加爾達湖的艦隊鑿沉,以防止它落入法國人的手中。簡而言之,聯盟的軍隊占領了整個大陸,直逼瀉湖邊緣。在梅斯特的大路口,皮蒂利亞諾設置了路障。6月10日,一些貴族試圖向神聖羅馬帝國獻出特雷維索的稅收,被起義民眾阻止,這為他們贏得了700名步兵的支援,並獲得了這座城市15年的免稅期。這樣的事在那個時代相當罕見,當時公民們被從一個政權移交到另一個政權時,沒有反抗是相當正常的[6](p. 122)

在被占領的城市,神聖羅馬帝國所派的總督剛上任就變得不受歡迎。7月中旬,帕多瓦市民發動起義,行政長官安德里亞·格里蒂指揮的威尼斯騎兵分隊向他們提供了幫助[1](p. 94)。事實證明,駐紮在該市的帝國傭兵人數太少,難以抵抗,最後威尼斯人於1509年7月17日重新控制了帕多瓦[2](p. 404)。起義的成功促使馬克西米利安採取行動:8月初,一支龐大的帝國軍隊在法國和西班牙的支援下離開特倫托,向威尼托方向前進。由於缺乏馬匹,以及普遍的混亂,帝國軍隊直到9月才到達帕多瓦,這讓皮蒂利亞諾的軍隊有時間在城市內集結。圍攻帕多瓦於1509年9月15日開始。雖然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大炮成功地在帕多瓦城牆中打開了缺口,但擁有20000名戰士的守軍頑強地堅守這座城市。馬克西米利安越來越不耐煩,軍隊由於疾病、營養不良和沮喪而陷於危境。9月30日,他被迫撤圍,率軍隊主力撤退到蒂羅爾[2](p. 405)[6](p. 123)

11月中旬,皮蒂利亞諾恢復進攻;威尼斯軍隊輕鬆擊敗了剩餘的帝國軍隊,奪回了維琴察、埃斯泰、費爾特雷和貝盧諾。儘管隨後對維羅納的攻擊失敗了,但在行動中皮蒂利亞諾摧毀了弗朗切斯科二世指揮的教皇國軍隊。波萊塞拉戰役中,安傑洛·特雷維森指揮的威尼斯帆船艦隊在河上對費拉拉發動突擊,沒能成功,因為停泊在費拉拉波河的威尼斯船隻被大炮擊沉[2](p. 406)[4](pp. 322–323)。之後,法國的繼續進軍迫使皮蒂利亞諾再次撤退到帕多瓦[6](p. 125)

由於兩線作戰、兵源不足,威尼斯元老院決定於6月20日派大使遊說教皇,以談判達成和解,並揭示外國軍隊的存在會威脅整個意大利。教皇提出的條件很苛刻:共和國將失去自行在其領土上任命神職人員的傳統權利,歸還以前受教皇國管轄的所有城市,並且支付一大筆賠款。元老院的使者談了兩個多月,但最終在1510年2月24日被迫接受教皇的要求。事實上,威尼斯十人委員會已經決定,這個協議僅僅是權宜之計,一旦有了機會,他們就把它徹底推翻[2](pp. 408-409)

威尼斯和教皇之間的和解並沒有阻止法國人在3月份再次入侵威尼托。一月,皮蒂利亞諾去世,這意味着安德里亞·格里蒂將獨自指揮威尼斯軍隊;即使馬克西米利安無法幫助法王路易,法國軍隊也足以在五月前將威尼斯人逐出維琴察。格里蒂駐防帕多瓦,以防備法軍發動聯合進攻。但路易由於他的顧問、紅衣主教熱奧爾熱·德昂布瓦茲突然病倒而憂心忡忡,放棄了圍城計劃[2](pp. 410-41)

與此同時,9月11日,威尼斯甚至命令駐君士坦丁堡的執達吏和駐亞歷山大埃及的領事分別向奧斯曼朴特馬穆魯克蘇丹施壓,這兩個派系和共和國在歷史上是敵人,但商業上是盟友。它們給了威尼斯大量貸款,並減少和其他歐洲國家的貿易。一旦威尼斯被擊敗,那些歐洲國家就沒有機會反抗穆斯林勢力[11]

與此同時,戰地局勢越來越有利於威尼斯。11月26日,維琴察向格里蒂敞開了大門,三天後聯盟的駐軍放棄了城堡。巴薩諾、費爾特雷、貝盧諾、奇維達萊新堡蒙塞利切蒙塔尼亞納波萊西內被重新奪回[12]

相關條目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在歐洲歷史上有數個同名或類似名稱的聯盟
  2. ^ The conflict comprising the 1508–16 portion of the Italian Wars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parate wars: the War of the League of Cambrai (1508–10), the War of the Holy League (1510–14), and Francis I's First Italian War (1515–16). The War of the Holy League may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e Ferrarese War (1510), the War of the Holy League proper (1511–14), an Anglo-Scottish War (1513), and an Anglo-French War (1513–14). Certain historians (notably Phillips and Axelrod) refer to each of the component wars separately, while others (notably Norwich) treat the entire conflict as a single war.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Michael Edward Mallett; Christine Shaw. The Italian Wars, 1494-1559 : war, state and society in early modern Europe First edition. Harlow, England: Pearson. 2012. ISBN 9781317899396. OCLC 7420412906 (英語).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John Julius Norwich. A history of Venic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89. ISBN 9780679721970. OCLC 671845121 (英語). 
  3. ^ Paolo Grandi. La Cessione Di Castel Bolognese A Cesare Borgia. castelbolognese.org/. [2021-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1). 
  4. ^ 4.0 4.1 4.2 4.3 Francesco Guicciardini. Costantino Panigada , 編. Storia d'Italia. Scrittori d'Italia Laterza (Online). v. 2. Libri V-VIII. Bari: G. Laterza. 1929 [2022-08-28]. OCLC 56494249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8). 
  5. ^ 5.0 5.1 Christine Shaw. Julius II, the warrior pope. Oxford, UK: Blackwell. 1993. ISBN 9780631167389. OCLC 26799981 (英語).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Marco Pellegrini. Le guerre d'Italia : 1494-1530. Bologna: Il mulino. 2009. ISBN 9788815130464. OCLC 320314980 (意大利語). 
  7. ^ Michael Edward Mallett; J. R. Hale. The military organization of a Renaissance state : Venice, c. 1400 to 1617.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ISBN 9780511562686. OCLC 715166234 (英語). 
  8. ^ 8.0 8.1 8.2 Alberto Tenenti; Ugo Tucci (編). Storia di Venezia : dalle origini alla caduta della Serenissima. Libro IV. Il Rinascimento : politica e cultura ; a cura di Alberto Tenenti e Ugo Tucci. 1996. OCLC 607693196 (意大利語). 
  9. ^ Massimo Marocchi. I Gonzaga a Lonato, 1509-1515 : documenti inediti dall'Archivio di Stato di Mantova e dalla Biblioteca di Ugo Da Como. Lonato del Garda: Associazione Amici della Fondazione Ugo Da Como. 2010. ISBN 9788895839813. OCLC 1001031001 (意大利語). 
  10. ^ F. L. Taylor. The art of war in Italy, 1494-1529.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1973. ISBN 9780837150253. OCLC 517146 (英語). 
  11. ^ S. Romanin. Storia documentata di Venezia 2nd. Venezia: G. Fuga. 1912-1921. OCLC 907720723 (意大利語). 
  12. ^ Histoire des republiques italiennes du Moyen Age. 1846: 32 [202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