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里 (上海)
此條目講述上海市處於施工或詳細計畫階段的工程。 |
斯文里 | |
---|---|
概要 | |
建築風格 | 石庫門 |
所屬國家/地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行政區 | 上海市靜安區 |
起造 | 1914年 |
竣工日 | 1920年-1921年 |
斯文里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靜安區新閘路北面,由大田路分割為東西斯文里,是一片後期老式石庫門里弄。門牌號為新閘路568弄、620弄,大田路464弄、492弄、546弄和南蘇州路1463-1475號[1]。其曾是上海規模最大的舊式里弄[2],共占地4.66公頃,有706幢房屋[3]。
但是西斯文里現已經被拆除,而東斯文里的拆遷工作也已經在進行之中。
歷史
[編輯]20世紀初,斯文里所在的區域地處上海公共租界西區,曾是一片荒蕪的亂墳地,後來在此建造了廣肇山莊[2]。1914年,一名為阿谷的英國籍猶太婦人購得此地,並將其開發為商業地產。西斯文里最早被興建起來,當時全是磚木結構二層房屋。1918年,東斯文里啟建。到1920年至1921年,斯文里建成,被命名為忻(新)康里。但忻康里原是一片亂墳地,故房子銷路並不好。之後,阿谷家道衰落,里弄所有權先後轉手於通和洋行、益豐洋行,最後由斯文洋行得到[4]。斯文洋行遂將里弄名稱更改為東、西斯文里[2]。
八一三事變後,大量來自閘北和虹口的難民南下,斯文里的房屋需求陡然上升,人口繼而驟增。二房東以及二、三層閣樓也開始成為司空見慣的現象[2]。斯文里一下子就從原先的「上只角」變成了凌亂、嘈雜的里弄[1]。
改造
[編輯]1992,斯文里開始着手拆遷以改建商業住宅。1997年,西斯文里被拆除。2012年6月,東斯文里拆遷工作開始,到2013年5月已有超過一半居民搬走[1]。在後續建設中,可能會考慮保留部分建築。[5]2015年,東斯文里(屬於靜安區67街坊)連同東八塊中的另一地塊靜安區59街坊被列入上海市城市更新首批試點項目。[6][7]
建築特色
[編輯]斯文里總占地4.66公頃,建築面積達4.8萬平方米,由706幢二三層磚木結構房屋組成。其中西斯文里有318幢,東斯文里有388幢。斯文里沿大田路段長約270米,沿新閘路段長約108米。房屋與其它石庫門建築一樣採取西方聯排式,為行列式。東斯文里按照地形共有13排房屋;西斯文里則有11排。斯文里符合後期老式石庫門的特點,多為單開間。後天井為豎向布置,且面積縮小到3平方米。毗鄰住宅的後天井採取兩兩相對的形式並降低了院牆,以改善通風和採光的條件。有些地方如曬台地坪、過梁已經採用了混凝土結構[2]。
石庫門大門門楣上有精緻的巴洛克風格的雕花[1]。室內房間布置上,底層為約23平方米的客堂和廚房,兩樓有等面積的臥室以及亭子間及曬台。房屋室內並不設衛生設施。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搬迁人家已超半数 上海最大石库门“斯文里”面临拆迁. 東方網. 2013-05-08 [2014-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3).
- ^ 2.0 2.1 2.2 2.3 2.4 區縣誌 >> 區志 >> 靜安區志 >> 第八編房屋建築 >> 第三章舊有住宅 >> 第四節 舊式里弄住宅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 ^ 婁承浩,薛順生著. 上海老房子.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12: 54–55. ISBN 978-7-5326-2590-1.
- ^ 靜安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斯文里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上海靜安.
- ^ 静安区规土局成功召开“苏州河滨河区城市设计方案征集”终期成果汇报及专家评审会. [2014-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5).
- ^ 市區6大地標啟動首批「城市更新」 市規土局:倡導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各方面品質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解放日報
- ^ 看上海:上海推進城市更新,具體怎麼做?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澎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