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威斯敏斯特
新威斯敏斯特 New Westminster | |
---|---|
市 | |
二埠航拍圖 | |
綽號:英語:Royal City(皇家之城)、二埠 | |
二埠在大溫哥華地區的位置 | |
坐標:49°12′25″N 122°54′40″W / 49.2069°N 122.911°W | |
國家 | 加拿大 |
省 | 卑詩省 |
區域 | 大溫哥華區域局 |
開埠 | 1859年[1] |
宣稱設市 | 1860年 |
設立市政架構 | 1872年 |
政府 | |
• 市長 | Patrick Johnstone |
面積[2] | |
• 總計 | 15.63 平方公里(6.03 平方英里) |
人口(2016年)[2] | |
• 總計 | 70,996人 |
• 密度 | 4,543.4人/平方公里(11,767人/平方英里) |
時區 | 太平洋時區(PST)(UTC−8) |
• 夏時制 | 太平洋夏令時區(PDT)(UTC−7) |
郵區編碼前綴 | V3L - V3M |
電話區號 | 604/778 |
網站 | 二埠市官方網頁 |
新威斯敏斯特(英語:New Westminster),當地華人常稱作二埠,是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的歷史名城,於1859年至1866年期間曾經是卑詩殖民地的首府。
二埠位於菲沙河北岸,坐落布勒半島東南方,離溫哥華市東南部約19公里(12英哩),北連本那比市,東接高貴林市,隔菲沙河與素里市相望。二埠亦有一小部分位於菲沙河對岸的魯魯島東邊,稱為昆士堡(Queensborough),與列治文市相接。二埠土地總面積是15.63平方公里。
據2016年人口普查所示,二埠的人口有70,996人。[2]
歷史
[編輯]卑詩殖民地於1858年成立後,其行政總部初期設於蘭里堡。有見該處接近美國邊界,英國當局認為當地不宜建立殖民地首府,遂於其境內另覓地點定都。穆迪上校認為現時新西敏所在的菲沙河北岸一帶容易保衛,水路交通理想,並具日後發展鐵路的潛力,遂於1859年建議將殖民地首府設於此處。[3]時任卑詩總督道格拉斯(James Douglas)接納此建議,並於1859年2月14日宣佈將卑詩殖民地定都此處,取名「昆士堡」(Queensborough,意為「女王鎮」)。[4]
然而,此名稱並不獲倫敦方面所接納,維多利亞女王更親自將此處依英國政治核心所在-西敏市-命名為「新西敏」(New Westminster),[5]該市更因此獲「皇家之城」(Royal City)之別稱。新名稱於1859年7月20日生效,[6]杜格拉斯總督並於1860年宣佈新西敏市成立,而「昆士堡」則成為新西敏在魯魯島上的飛地的名稱。由於此處是前往菲沙河谷淘金熱點的水路交通必經之地,新西敏亦發展成菲沙河谷淘金潮中的主要補給站之一。
另外,淘金熱亦吸引了一批華人進駐新西敏。由於華人當年抵埠時最先聚居於溫哥華島的首府維多利亞,該城被華人認作「大埠」,因此新西敏則成了「二埠」,此名稱並被大溫哥華地區的華人沿用至今。[7]1881年的人口普查顯示,二埠當時的華人人口有485人,在全加拿大僅次於維多利亞,[8]而華人更於二埠的河岸街(Front Street)一帶建立了一個唐人街。[9]
卑詩和溫哥華島兩個殖民地於1866年二合為一,議會亦需從二埠和域多利中選出一個城市作為新殖民地的首府;二埠以8票比13票之差敗於域多利。[10]
卑詩於1871年加盟加拿大聯邦,條件是聯邦政府需修建一條橫跨全國的鐵路連接卑詩和加拿大東部(即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PR)。有見二埠有機會成為該鐵路的西岸總站,其經濟展望亦曾一度改善,但後來CPR宣佈將總站設於滿地寶(後於1887年遷至溫哥華),二埠的美夢亦告落空。二埠更於1898年發生大火,市中心連唐人街付諸一炬。大火後部分華人遷至溫哥華(當時華人稱之為「鹹水埠」)的唐人街[7];而留守二埠的華人卻被市政府禁止於原址重建唐人街,新唐人街於是設於第八街、哥倫比亞街和皇家大道一帶(鄰近現架空列車二埠站所在)。但其後二埠市政府和省防火廳以唐人街內的建築不合防火規格為由,於1912年至1919年間陸續清拆唐人街,[9]二埠唐人街因此一去不復返。
二埠市長賴特於2010年代表市政府,就該市過往歧視華人社區的行為向華社正式道歉。[11][12]
交通
[編輯]二埠市內並沒有高速公路,但居民可從鄰近的本拿比和高貴林駁上橫加公路(卑詩省1號公路)。隸屬91A公路的昆士堡橋連接二埠市區、昆士堡和列治文,並透過阿力克斯·菲沙橋通往三角洲。帕圖洛橋和架空列車博覽線專用的天空之橋則連接二埠和素里。交通流量較少的德爾文大道橋(Derwent Way Bridge)則連接昆士堡和三角洲的安那西斯島(Annacis Island)。
市內的公共交通服務由運輸聯線提供。除巴士線外,溫哥華架空列車系統的博覽線亦駛經二埠,在市內停靠22街站、二埠站、哥倫比亞站、薩珀頓站和布雷德站。二埠屬於架空列車收費架構中的第2區。
教育
[編輯]二埠市內的高等院校包括道格拉斯學院和卑詩省律政學院(Justice Institute of British Columbia)。基礎教育方面,新西敏校區(第40號校區)在市內營運一間高中、三間初中和八間小學。
著名人物
[編輯]來自二埠的著名人物包括:
- 亞歷克斯·約翰遜(Alexz Johnson),藝人
- 雷蒙德·布爾(Raymond Burr),演員
- 格雷格·摩爾(Greg Moore),賽車手
- 里安·曼德雷克(Leon Mandrake),魔術師
- 賈斯汀·摩爾諾(Justin Morneau),職業棒球手
姐妹城市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二埠公共圖書館 本地歷史頁面. [2010-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6).
- ^ 2.0 2.1 2.2 New Westminster, City (Census Subdivision),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2016 Census, Census Profiles. 加拿大統計局. 2018-04-24 [2018-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 ^ Margaret Ormsby, British Columbia, A History, Toronto: Macmillan Company of Canada Limited, 1976, p. 174
- ^ Ormsby, p. 175
- ^ Ormsby, pl 175
- ^ City of New Westminster | About the City | History of New Westminster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11-28.
- ^ 7.0 7.1 卑詩省最古老城市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星島日報》加西版,2009年7月19日。於2010年4月16日查閱。
- ^ 黎全恩,加拿大最早的唐人街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02-27.,《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4月3日。於2010年4月16日查閱。
- ^ 9.0 9.1 「二埠」走過150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6月19日。於2010年4月16日查閱。
- ^ Ormsby, p. 223
- ^ 二埠向華人道歉 中英文宣讀 華裔老兵激動撐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星島日報》加西版,記者馮瑞熊及崔源明,2010年9月21日。於2010年12月20日查閱。
- ^ City of New Westminster issues formal apology to Chinese community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03-04.,二埠市政府新聞稿,2010年9月20日。於2010年12月20日查閱。
外部連結
[編輯]- City of New Westminster Official Websi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New Westminster Public Library
- New Westminster Parks & Recreation
- New Westminster Hyack Festival Associa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ourism New Westminster
- New Westminster News Lead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Royal City Recor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