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日本氣象廳震度等級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本氣象廳震度等級
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的震度分布圖。宮城縣栗原市觀測到計測震度6.67,即震度7。

日本氣象廳震度等級(日語:気象庁震度階級きしょうちょうしんどかいきゅう kishōchō shindo kaikyū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譯名為日本氣象廳地震烈度表[1][2],是日本採用的表示地震烈度地震度量,目前僅在日本國內使用。韓國曾有一段時期採用過,而台灣震度分級則取自日本的震度等級[3]。不同於矩震級黎克特制地震震級以一個數字描述地震的震級(地震的能量),日本氣象廳震度度量描述某一具體位置的搖晃程度。所以,每個地點量得的震度都可以不同。

截至2024年5月16日 (2024-05-16),在日本全國範圍內被日本氣象廳用於震度觀測的觀測點共有4,374個,其中屬於氣象廳的有671個,屬於自治體的有2902個,屬於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的有801個。[4]

歷史

[編輯]

日本僅占世界總面積的0.25%,但1996年至2005年間,日本發生6級以上地震的次數占世界的20.8%[5]。1884年,日本氣象廳的前身中央氣象台首先發表一個四級震度表,包括:微震、弱震、強震、烈震。1898年增補為微震(感ナシ)、微震、弱震(弱キ方)、弱震、強震(弱キ方)、強震、烈震七個等級。

1908年,又增加了與各等級相對應的現象的文字描述。1936年,《地震觀測法》開始施行,七個震度等級改稱為:無感、微震、軽震、弱震、中震、強震、烈震。[6]

因為震度6未能描述1948年6月28日福井地震中超過90%房屋倒塌的受災程度,1949年1月通過的地震觀測法增設震度7,從0至7共八個等級。震度7列入了「房屋倒塌率30%以上」的標準,但其制訂的詳細過程仍然不明[7]。八個級別分別是:無感、微震、輕震、弱震、中震、強震、烈震、激震。

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因為震度5和震度6的地方過多,被批評導致評估地方受災程度出現過輕或過重的情況,為了提升救災效率和重建工作,需要更細緻的分級。所以1996年10月1日起震度5和震度6分別被細分為兩個等級,共十個等級:0、1、2、3、4、5弱、5強、6弱、6強、7,而且微震輕震之類的名稱被取消,沿用至今。[8][9]另外從1996年4月開始,氣象廳發布的震度由根據人的體感得出改為由震度計觀測得出。

引發震度7的搖晃並被監測到的地震迄今只有七次,分別是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兵庫縣南部地震)、2004年的新潟縣中越地震、2011年的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2016年的熊本地震(前震和主震均達震度7)、2018年的北海道地震以及2024年的能登半島地震

計測震度

[編輯]

計測震度是指由震度計測定的,將地震動的強弱數值化的震度。依照日本氣象廳的規定,震度由震度計觀測到的計測震度對應得出,對應關係如下節的表所示。1996年以前,日本氣象廳向公眾發布的震度都是由觀測點的職員的體感得出。為了更迅速地向公眾提供地震速報等服務,以及為了減輕主觀因素對震度觀測的影響,氣象廳對震度進行計測化,即由地震計的觀測數據得出震度。

特點

[編輯]
  • 使用東西、南北、上下3個方向的加速度波形
  • 考慮地震對建築物造成的損害,用來進行的計算的地震動的周期範圍擴大
  • 考慮地震動的持續時間

計算方法

[編輯]
  • 對東西、南北、上下3個方向的加速度波形進行傅里葉變換,得到3個頻譜
  • 對3個頻譜分別消除噪聲
  • 對3個頻譜進行逆傅里葉變換,得到3個新的加速度波形
  • 對3個波形進行合成,得到1個合成加速度
  • 對合成加速度取持續時間為0.3秒的部分,並取絕對值
  • 根據公式計算
  • 四捨五入保留兩位小數,再捨去小數點後第二位,得到計測震度

震度說明

[編輯]

氣象廳震度等級由震度0至震度7,以震度7為最強。麥加利地震烈度有時亦一併使用,但在日本很少這樣做。

震度表[10]
震度 計測震度 人的感受[11] 屋內情形[11] 屋外情形 木屋 鋼筋混凝土建築 維生管線 地面和斜坡
0 0–0.4 人感覺不到搖晃
1 0.5–1.4 室內有人感到輕微搖晃
2 1.5–2.4 室內大部分人感到搖晃 電燈等懸吊物輕微搖晃
3 2.5–3.4 室內幾乎所有人感到搖晃 碗櫥里的餐具有的發出聲音 電線有少許搖晃。
4 3.5-4.4 幾乎所有人感到害怕 電燈等懸吊物大幅搖晃,底座不穩的物品有的傾倒 電線大幅度搖晃,路上行人和駕駛者都感受到搖晃。
5弱 4.5-4.9 大部分人感到恐怖,感覺想抓住穩固的物體 碗櫥里的餐具、書架上的書籍有的掉落 行人可見電燈柱搖晃。部分玻璃窗破裂墮下,非鋼筋混凝土的磚牆倒塌,道路受損。 防震不良的房屋,部分會有牆身或柱子損壞。 防震不良的房屋,部分會有牆壁出現裂痕。 有安全裝置的管線會截斷部分家居的氣體燃料供應。較少見的情況亦包括水管被破壞以致食水供應受阻,部分房屋電力供應中斷。 部分鬆軟土壤出現裂痕,部分山區斜坡出現損壞及落石。
5強 5.0–5.4 大部分人感到行動不便 未固定的家具有的傾倒 大部分時候,非鋼筋混凝土的磚牆倒塌,墓碑倒下。很多汽車因為難以駕駛而停下。安裝不穩固的自動售賣機也倒下來。 部分耐震能力較差的房屋,牆壁和柱子受嚴重損毀和倒塌。 部分耐震能力較差的房屋,牆壁、橫樑和柱子出現大裂痕,耐震能力較強的房屋牆壁亦出現裂痕。 部分氣體燃料管道和水管受損,部分地區的氣體燃料和食水供應中斷。 部分鬆軟土壤出現裂痕。山區斜坡出現損壞及落石。
6弱 5.5–5.9 站立困難 門有時打不開。牆壁的磚塊或窗玻璃可能破損或掉落 部分房屋的牆面磚和玻璃窗受損下墮。 部分耐震能力較差的房屋倒塌。耐震能力較強的房屋,牆壁和柱子亦受損。 部分耐震能力較差的房屋,牆壁和柱子損毀。耐震能力較強的房屋,牆壁、橫樑和柱子亦出現大裂痕。 氣體燃料管道和水管受損。在部分地區氣體燃料和食水供應中斷,電力供應亦可能中斷。 部分地面出現裂痕,並發生山泥傾瀉
6強 6.0–6.4 不能站立,左搖右擺 幾乎所有未固定的家具發生移動,多數傾倒 大部分房屋的牆面磚和玻璃窗受損下墮。大部分非鋼筋混凝土的磚牆倒塌。 大部分耐震能力較差的房屋倒塌。有時耐震能力較強的房屋亦嚴重受損。 部分耐震能力較差的房屋倒塌。部分耐震能力較強的房屋,牆壁和柱子損毀。 主要的氣體燃料管道和水管受損。部分地區電力供應中斷。有時候大範圍地區的氣體燃料和食水供應中斷。 部分地面出現裂痕,並發生山泥傾瀉
7 6.5 或以上 被劇烈搖晃以致無法憑自己的意思移動。 幾乎所有未固定的家具發生移動、傾倒、跳起 大部分房屋的牆面磚和玻璃窗受損下墮。部分鋼筋混凝土的磚牆倒塌。 部分耐震能力較強的房屋亦嚴重受損並倒塌。 部分耐震能力較強的房屋亦嚴重受損並倒塌。 大範圍地區的電力、氣體燃料和食水供應中斷。 地面被大量的裂痕所扭曲,山坡受損和發生山泥傾瀉,整體地貌亦可能改變。

應用

[編輯]

當地震發生時,日本氣象廳將地震烈度,地震震中,是否有海嘯的風險等以「地震消息」形式對外發表。其中,以下列出與地震烈度相關的數據[12]

  • 「震度速報」 - 地震發生後約1分半,公布地震烈度3以上的報告地域名注1
  • 「震源及震度關聯消息」 - 當地震最大烈度達3以上時,將震度3以上的報告地域名和市區町村名、預計震度5弱以上但尚未判明的市區町村名注2予以公布;
  • 「各地震度關聯消息」:當震度1以上時,將1個以上地震強度的地震烈度觀測點和預計震度為5弱以上的觀測點予以公布;
  • 「其他消息」 :根據情況,如發生頻繁地震時,將震度1以上的地震發生次數予以公布。
  • 「推計震度分布圖」 :地震烈度5弱以上時,為震度4以上的地震烈度分布提供詳細的分布圖。
注1:「報告地域名」分為各都府縣的若干地區和北海道的三十多個分區[13]截止2014年4月8日,氣象廳將全日本被劃分為188個報告地域[14]
注2:「市區町村名稱」是指基礎自治體下的每個市町村特別區政令指定都市下的每行政區。當地區有多個地震烈度觀測點時,其中最大的觀測點的地震烈度被公布為市區町村的地震烈度。

氣象廳

[編輯]

2013年3月7日,為了適應色盲患者的情況,日本氣象廳將主頁上公布的地震信息配色方案予以修改。原本氣象廳採用紅色x標記震中(x),但2013年3月6日起改為添加一個帶有黃色框架的紅色x標記。此外,地震烈度則以不同顏色表示。震度7為紫色)、震度6強為深紅色)、震度6弱為紅色)、震度5強為橙色)、震度5弱為黃色)、震度4為米白色)、震度3為青色)、震度2為水色)、震度1為白色[15]

廣播電視機構

[編輯]

對於NHK而言,當地震震度低於2時,會在區域廣播網播發「地震消息」。而當地震震度超過3時,就會在全國廣播網播發地震速報。NHK在震度5弱以上時稱「強烈地震」(日語:強い地震)、震度4時稱「較強地震」(日語:やや強い地震)、震度3時稱「地震」。

每個電視台在播發地震烈度分布圖時會使用氣象廳發出的地震消息、震度速報內的詳細震度信息,對188個報告區域的震度加以註明,但各電視台所使用的配色則有所不同。

各電視台震度配色方案
震度 7 6強 6弱 5強 5弱 4 3 2 1
NHK [16] 7 6+ 6- 5+ 5- 4 3 2 1
NNN [17] 7 6+ 6- 5+ 5- 4 3 2 1
ANN(全日本新聞網) 7 6強 6弱 5強 5弱 4 3 2 1
JNN [18] 最大震度7時
最大震度6強時
最大震度6弱時
最大震度5強時
最大震度5弱時
最大震度4以下時
TXN(東京電視網)[19] 7 6+ 6- 5+ 5- 4 3 2 1
FNN(富士新聞網) [20]※1 7 6強 6弱 5強 5弱 4 3 2 1
兩者都顯示地震發生時間。
※1:僅用於富士電視台新聞畫面。

與其他震度的關係

[編輯]

與中國(CSIS)、美國(MMI)儀器烈度標準的比較

[編輯]

時任福建省地震局局長、地震學者金星團隊的研究指出,日本(日本氣象廳計測烈度)、美國(基於ShakeMap標準計算的麥加利地震烈度)、中國大陸(中國地震烈度表)三種不同的烈度標準可以統一地換算為由有效峰值加速度Am表示的關係,具體如下[21]

中、美、日儀器烈度標準的對應關係
中國(CSIS) 美國(ShakeMap) 日本(計測烈度) 日本(對應烈度等級)
I度 <2.0 <0.8 烈度0
烈度1
II度 2.0~2.6 0.8~1.5 烈度1
烈度2
III度 2.6~3.2 1.5~2.1 烈度2
IV度 3.2~3.9 2.1~2.8 烈度2
烈度3
V度 3.9~4.6 2.8~3.5 烈度3
VI度 4.6~5.7 3.5~4.2 烈度4
VII度 5.7~6.5 4.2~4.9 烈度4
烈度5弱
VIII度 6.5~7.4 4.9~5.6 烈度5強
烈度6弱
IX度 7.4~8.2 5.6~6.3 烈度6弱
烈度6強
X度 8.2~9.0 6.3~7.0 烈度6強
烈度7
XI度 9.0~9.8 7.0~7.7 烈度7
XII度 >9.8 >7.7 烈度7

與俄羅斯MSK烈度表的比較

[編輯]

在1967-1970年間,日本氣象廳轄下的106個氣象台同時使用此震度等級和梅德韋傑夫·史邦豪雅·卡尼克地震烈度表(MSK)進行觀察。結果顯示日本氣象廳較適合較低烈度的地震而MSK震度較適合較高烈度的地震。研究結果亦顯示,對於日本氣象廳震度等級低於3的地震,將該震度等級乘以1.5再加1.5便可大概換算成MSK震度,而對於較強的震度則可乘以1.5加0.75。[22]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徐世芳,李博. 地震学辞典.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0-08: 277 [2023-08-06]. ISBN 7-5028-1785-9. [失效連結]
  2. ^ 徐世芳, 雷姚桃琪, 郁春霞. 英汉汉英灾害科学词典. 北京: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2-02 [2023-08-06]. ISBN 7-5304-0950-6. [失效連結]
  3. ^ 吳逸民. 震度Intensity.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2015-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2). 
  4. ^ 震度観測点の数. [2024-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0). 
  5. ^ 平成18年版 防災白書:1災害を受けやすい日本の国土. 日本內閣府防災情報. 2006 [2024-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2) (日語). 
  6. ^ 震度の活用と震度階級の変遷等に関する參考資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気象庁
  7. ^ 福井地震50周年特集 震度の歴史と福井地震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5-02. なゐふる第9號, pp.4-5, 日本地震學會。
  8. ^ 気象庁震度階級(明治17年~昭和23年)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4-22. in Japanese
  9. ^ 震度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6-18. in Japanese
  10. ^ JMA seismic intensity scale. [2011-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2). 
  11. ^ 11.0 11.1 地震信息 : 烈度说明. 日本氣象廳. [2024-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2). 
  12. ^ 地震情報について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気象庁、2014年10月25日閲覧。
  13. ^ 北海道では2010年の総合振興局設置時に2町が管轄支庁(振興局)を変更したが、現在もこれが反映されず舊支庁のまま(幌加內町が空知管內、幌延町が留萌管內のまま)報道される場合がある。
  14. ^ 気象庁「震度速報和緊急地震速報使用的地域名稱(震度情報や緊急地震速報で用いる區域の名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5. ^ 気象庁ホームページにおける気象情報の配色に関する設定指針PDF 」6頁、気象庁、2012年5月24日、2013年6月12日閲覧
  16. ^ 地震情報. [2017-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6). 
  17. ^ 日テレお天気Web:防災情報. [2017-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18. ^ 地震情報. [2017-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3). 
  19. ^ 青森で震度5強 津波の心配なし. テレ東BIZ. [2021-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3). 
  20. ^ 気象・災害一覧. [2017-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13). 
  21. ^ 金星,張紅才,李軍,康蘭池,韋永祥,馬強. 地震仪器烈度标准初步研究. 地球物理學進展 (北京). 2013, 28 (5): 2336-2351 (中文(簡體)). 
  22. ^ 広野卓蔵; 佐藤馨. MSK震度と気象庁震度の比較. 気象研究所研究報告 (気象庁気象研究所). 1971, 22: 177–19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3-20) (日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