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朱執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朱執信
朱執信
出生朱大符(字執信)
1885年 (1885)
 大清廣東省廣州府番禺縣豪賢街
逝世1920年9月21日(1920歲—09—21)(34—35歲)
 中華民國廣東省虎門
墓地先烈東路駟馬崗(1921-1936年)
廣州市執信中學校園內(1936年至今)
配偶楊道儀(1907-1920年)
父母朱埭詫(父,1853-1899)
汪若昭(母)
親屬外祖父:汪瑔
堂舅:汪精衛
弟:朱秩如
學歷

朱執信(1885年—1920年9月21日),名大符,字執信以字行。廣州人,祖籍浙江蕭山,落籍並出生於廣東廣州府番禺縣(今廣州市越秀區豪賢路)。中國近代革命家、理論家。他是孫中山文膽,孫在軍事上十分倚重他。他是最早把馬克思階級鬥爭和剩餘價值等理論介紹給中國讀者的理論家。

生平

[編輯]
執信學校
沙河頂的朱執信墓

朱大符父親朱埭詫曾做過兩廣總督劉坤一張樹聲曾國荃張之洞等人的幕僚,因崇拜清初學者趙執信故為兒子取字「執信」。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朱執信入廣州教忠學堂粵語廣州市第13中學#私立教忠學堂時期學習,在校組織群智社。1904年朱執信官費留學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速成科讀經濟。在日本期間,他結識了孫中山。1905年7月他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任評議部評議員兼書記。1905年起,他還在《民報》上接連發表文章。1905年至1907年間,他參與同立憲派大論戰,發表《論滿洲雖欲立憲而不能》等文,駁斥立憲派保皇論調。1906年1月,朱執信寫《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介紹馬克思恩格斯活動和《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片段,最早把馬克思階級鬥爭剩餘價值等理論介紹給中國讀者。[1]

1907年他回國,先後在廣東高等學堂、政治學堂及兩廣方言學堂任教。1908年,他和趙聲鄒魯等策劃發動廣州新軍起義,但因事泄而流產。1910年他參加廣州新軍起義。1911年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參加「選鋒」(敢死隊),隨黃興攻打督署,失敗後逃往香港[1]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他在廣東發動民軍攻打省城廣州,此後任廣東軍政府總參議,幫助姚雨平組成北伐軍。南北議和成功後,他任廣陽軍務處督辦和廣東核計院院長,遣散民軍,整飭財政。1913年他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與廖仲愷逃到日本。1914年9月,他奉命返回廣東,幫助鄧鏗主持廣東討袁的軍事指揮,並且受鄧鏗委派到新加坡馬來亞等地籌款,後來又主持了驅逐袁世凱手下的廣東都督龍濟光的軍事活動,但遭到失敗。1915年11月,他到日本加入孫中山中華革命黨,12月任中華革命軍廣東司令長官[1]

1917年爆發護法運動,他任廣州大元帥府軍事聯絡,並掌管機要文書,成為孫中山主要助手,隨孫中山率北洋政府起義海軍南下護法。1918年5月,護法運動失敗,孫中山辭去大元帥職務,朱執信隨孫中山從廣州到上海,參與辦理海外華僑捐款事宜,並負責聯絡福軍陳炯明軍,以驅逐占據着廣州的舊桂系五四運動期間,他協助孫中山撰寫《建國方略》,並發表了《革命黨應該如何》等文章讚頌俄國十月革命。他還在上海創辦《民國日報》副刊《星期評論》以及《建設》雜誌,並參加編輯[1]

1920年6月,他被派往漳州,督促駐紮漳州的粵軍西進討伐桂系。此後他到廣州,策動軍隊討伐桂系。經他策動,虎門要塞司令丘渭南宣布獨立。1920年9月21日,朱執信到虎門調停桂軍東莞民軍衝突,不幸被亂槍擊中身亡,時年35歲[1]

1920年12月15日,朱執信靈柩由寶璧艦運回廣州。1921年1月16日,下葬於東沙馬路駟馬崗(即今先烈路[1]

朱執信突然過世,使孫中山失去軍事上一個重要依靠,使學習軍事的蔣中正在孫中山面前地位不斷提高。孫在給蔣的電文中提到「執信忽然殂逝,使我如失左右手,計吾黨中知兵事而且能肝膽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惟兄之勇敢誠篤與執信比,而知兵而又過之。」蔣中正亦在《祭總理文》中稱,朱執信死後「吾師(指孫中山)並以執信之責任歸諸中正。」

相關史蹟

[編輯]

孫中山為了紀念他對民主革命的卓越貢獻,以他的名字在廣州市開辦了執信中學。初時有衣冠冢位於該校內,每逢清明,都會有大量的師生校友前來悼念緬懷。其主墳位於沙河頂先烈路,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後因為白蟻問題主墳遷至執信中學,原執信中學內的衣冠冢遷至沙河頂。

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內有執信西齋

故居

[編輯]

其故居原位於廣州豪賢路倉邊路交匯處,為二層磚木結構的洋樓,與胡漢民故居相連,於2003年左右被廣州市房管局清拆用於擴建新辦公大樓。

[編輯]
朱執信墓
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 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
先烈東路127號
執信南路152號
分類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
時代1921年
編號1-4
認定時間1963年

朱執信遺體於民國十年(1921年)1月16日葬於先烈東路127號的駟馬崗上,墓園占地6670平方米,四周有圍牆。園門為西式花崗石牌坊,拱形門、兩邊各有一根圓柱,牌坊的額板上刻陽文「朱執信先生墓道」。墓道兩旁有兩座六角亭,墓道中央有一亭,亭中在一個方形青石碑上刻有孫中山題的「朱執信先生墓」。墓後有5米高的墓表,正面陰刻「朱執信先生墓表」、為汪兆銓題、內文為汪兆銘撰並書,刻1千多字的朱執信生平事跡。在墓園西北角有朱執信生平史跡展覽館。1936年秋季發現該墓地有白蟻,將遺骸遷至執信中學內,此墓則改為衣冠冢。沙河頂墓地在1983年歸屬廣州市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管理處管理。而執信中學內的朱執信墓,占地500平方米,墓包呈饅頭形,高3米多,周長10餘米。1963年3月廣州市人民委員會公布兩處墓址均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

著作

[編輯]

著作編成《朱執信文集》。[1]

紀念

[編輯]

在臺灣的台7線上有「執信橋」[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朱執信,廣州市地方志,2008-04-02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02.
  2. ^ 文化天河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02.
  3. ^ 《橋上英名 尋訪33座以人名命名之橋梁及隧道》.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二區養護工程處、識之創意行銷有限公司. 2015-01: 42–47. ISBN 978-986-04-4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