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李思忠 (魚類學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思忠
攝於1950年代
出生(1921-02-19)1921年2月19日
 中國河南省輝縣
逝世2009年1月11日(2009歲—01—11)(87歲)
 中國北京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知名於
頭銜中國魚類學會副理事長 (1989年-1993年)
學歷
經歷
學術背景
學術導師張春霖
學術工作
學科魚類學魚類演化英語Evolution of fish動物地理學魚類區系水產資源調查
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著名作品

李思忠(1921年2月19日—2009年1月11日),男,河南輝縣人,中國魚類學家,中國海洋魚類淡水魚類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3][4]

生平

[編輯]

1937年至1940年就讀於河南省立汲縣師範學校;因戰事該校曾在黃河南岸的禹縣南陽等地漂泊。畢業後,考入經濟部農本局福生莊業務人員訓練班[註 2];而後曾在韓城等地擔任福生莊基層工作人員。1942年進入蘭州西北師範學院博物系學習。1946年畢業後相繼任職於開封黎明中學、河北灤縣師範學校。1947年暑後應好友柏楊之邀去瀋陽,時值國立長白師範學院國共內戰由吉林南遷至瀋陽,在該校教授脊椎動物學[5]。1948年夏長白師範學院繼續南遷至北平時,考入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院併兼任師大助教[5][6],師從中國魚類學研究先驅張春霖教授。1950年5月畢業,最初任職於楊鍾健領導的中國科學院編譯局(科學出版社前身);1950年10月中國科學院動物標本整理委員會動物研究所前身)於北京西郊公園成立,由陳楨出面被調至該委員會,全職負責原靜生生物調查所國立北平研究院動物學研究所動物標本的整理、整合 [7][5][1][註 1],並參與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自1950年代初開始的籌建。[8]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室、動物研究所相繼成立後,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曾任中國魚類學會維基數據所列Q114929159[註 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副理事長,北京市水產局漁業顧問團顧問兼副團長、北京市水產學會理事,《中國動物志》、《動物學報》、《動物分類學報維基數據所列ISSN 1000-0739》、《中華大典·生物學典·動物分典》維基數據所列Q116229646編委等。[9][10]1992年10月,由於「為發展我國科學技術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獲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及證書。

著有學術論文至少60餘篇(及科普雜文約40篇)[9][11],涵蓋中國魚類分類區系、魚類地理分布、魚種人工移殖[12]等廣泛的領域,為中國現代魚類學的發展[4][3]、魚類中文名詞審定[註 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及知識普及做出了重要貢獻。1951年受當時河北省水產局局長楊扶青之邀,參與了河北沿海魚類和漁業的調查;其後與業師張春霖等在1952年發起、參與了中國最早的海魚普查[3][註 5],為《黃渤海魚類調查報告》維基數據所列Q119953094(1955年出版 [14])、《南海魚類志》維基數據所列Q119984669(1962年[註 6])、《南海諸島海域魚類志》維基數據所列Q118534227(1979年 [15][16])及《中國魚類系統檢索》維基數據所列Q118501772(1987年 [17])等中國現代水產基礎科學及魚類分類研究里程碑著作的主要作者之一。 曾主編《新疆魚類志》維基數據所列Q119984445(1979年)。[18][19] 由他主寫的《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 鰈形目》維基數據所列Q105404712中國動物志魚類系列最早出版的一卷。 2007年起曾負責《中華大典》魚類部分的編寫。[10]

1957年反右運動之後曾長期蒙受不白之冤[註 7][20]。他一生中幾個最為重要的工作(包括若干魚類新種的發現[註 8] 及有關中國淡水魚類動物地理的代表性專著《中國淡水魚類的分布區劃維基數據所列Q105405042[4][21][註 9])是在逆境中完成的。作家柏楊1948年11月離開瀋陽路經北平時曾暫住師範大學研究生宿舍李思忠處[22][23][6][5];1988年10月重返大陸時與李思忠在北京見面,回台後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文,記述了兩位同鄉、好友分別近四十年後的重逢[24]

部分獲獎著作、學術見解及科普寫作

[編輯]

作者親身參加的對中國水域魚類系統調查,足跡南至西沙群島海域[註 5][15],北至新疆北部[註 9]。這些野外調查,以及他對靜生生物調查所及國立北平研究院動物標本的整理、整合[1][2],為其後學術生涯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中國淡水魚類的分布區劃

[編輯]

其《中國淡水魚類的分布區劃》(1981年)[註 9]是迄今最為詳盡分析中國淡水魚類區系組成及分布特點的專著[21][4][28],首次將中國依淡水魚類自然分布英語Species distribution劃為5區(北冰洋黑龍江水系的北方區、華西區、寧蒙區、華東區和華南區)、21亞區;以自然環境和地史變化闡明各處魚類特徵及異同,有很多創新性的貢獻,1986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此書及相關論文中他認為中國淡水魚類種群動物地理南北分區大致應以廣義南嶺(南嶺山脈武夷山脈仙霞嶺天台山,即胡煥庸線以東長江水系珠江等南方沿海水系的分水嶺)為界,其南大致為東洋區(對應中國境內的華南區);此觀點接近華萊士森為三英語Tamezo Mori所提出的東洋界古北界在中國境內的分界,而有別於通常所認為劃分中國陸棲動物英語Terrestrial animal南北兩大區系的秦嶺-淮河線[7][29][30][31][32] 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劃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淡水生態區域英語Ecoregion#Freshwater時,引用了該書內容作為參考。[19] 此書被認為是1949年以後中國學者魚類學代表作之一。[33][4] 他根據淡水魚類習性及分布特點最早提出在新疆賽里木湖冰斗湖)人工引入冷水性魚類、在北京郊區引進銀魚或利用山溪養殖虹鮭等建議,自1980年代開始實施以來均獲得成功。[12][9]

他與孫儒泳及姚鴻震[註 10]三人1989年共同在《工商時報》上提出建議,通過結合農林產品種植與海魚蝦、半鹹水魚或淡水魚養殖綜合治理鹽鹼地。過去三十多年間發表的學術資料與養殖實踐[34]顯示他們的建議具有相當可行性及發展潛力。水產養殖近年已被中國農業農村部推薦為改造利用鹽鹼地的一種成功模式。[35]

中國動物志

[編輯]

鰈形目魚類的起源、演化及分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等五篇論文獲1991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36]。 專著《中國動物志, 硬骨魚綱: 鰈形目維基數據所列Q105404712》為《中國動物志 硬骨魚綱》系列最早(1995年)出版的一卷,1997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在此捲動物志和鰈形目魚類骨骼、形態比較研究基礎上,作者提出鰈形目魚類及其各科為單系群的判斷,並認為鰜科是鰈形目演化過程中最原始的一科[37][註 11]。 專著《中國動物志, 硬骨魚綱: 銀漢魚目 鱂形目 頜針魚目 蛇䲁目 鱈形目維基數據所列Q105404943》由合作者張春光維基數據所列Chun-Guang Zhang[註 12] 整理修改於2011年出版。[11] 《中國動物志》相關卷冊的編寫、出版,被認為在中國動物學研究發展的歷史上具重要意義。[8]

黃河魚類志

[編輯]

遺著《黃河魚類志維基數據所列Q24087826》於2015年11月在台灣出版,系統描述了黃河流域170多種土著魚類,從動物地理的角度探討了黃河魚類區系的組成,並收錄作者魚類學論文、序言、述評、科普雜文、回憶等共50餘篇 [7][註 13];此書修訂版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於2017年底在大陸出版。[29] 李思忠於六十多年前開始的對黃河魚類的系統調查[註 14]以及何志輝1980年代主持的黃河水系漁業資源調查,為研究半個多世紀來黃河魚類生物多樣性變化及人類活動對水生生態的深遠影響、相關環境與生態保護措施的效果評估提供了難得的歷史資料和參考。[40][41]

依據黃河魚類種群的分布特點、黃河流域地質歷史及自然地標,他認為甘肅與寧夏之交、青藏高原東北緣與衛寧平原分界的黑山峽維基數據所列Q120755528[註 1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出口可作為黃河幹流上游與中游的分界;壺口瀑布可作為黃河中游與下游的分界[註 16]。黃河上游流經青藏高原山嶺之間、高寒沼澤草原及其東北緣,屬中國淡水魚類地理分布華西區的青藏高原亞區及隴西亞區;中游呈「」形河套貫穿寧蒙高原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對應寧蒙高原區的河套亞區;下游流經汾渭盆地、晉豫峽谷等低海拔谷地及華北平原地區,為華東江河平原的河海亞區。[7][29]

現代魚類知識的系統普及

[編輯]

1950年代初曾與其導師張春霖先生以及朱元鼎先生共同編寫、審定了《脊椎動物名稱》維基數據所列Q97461220一書內有關魚類的中文名詞[註 4][13][42];1980年代曾參與寫作、審改《中國大百科全書》魚類(特別是其中鰈形目鱈形目金眼鯛目鯉形目)條目[43];1990年代與解玉浩維基數據所列Q114798181孟慶聞等共同主持了《中國脊椎動物大全維基數據所列Q116186813》(2000年)魚類部分的編寫。 加拿大學者的魚類系統分類學名著《世界魚類》(第二版)在他及合作者的努力下被譯成中文,由台灣水產出版社出版(1994年)。曾在《中國青年報》、《科學大眾》維基數據所列Q116223789《生物學通報》維基數據所列Q116221905《中國科技術語》維基數據所列Q15760961等報刊雜誌發表數十篇科普文章。[44][7]

俄羅斯魚類學家П.Ю. 施米德特英語Peter Schmidt (zoologist)的科普著作《魚類的洄游》維基數據所列Q118408859曾由李思忠翻譯成中文,於1958年出版。在他半個多世紀科學生涯中,他曾著文系統地介紹過洄游性魚類如七鰓鰻[45]鮭魚[46]鱘魚[47]香魚[48]河魨[註 17]松江鱸[註 17]日本鰻鱺[註 17]花鰻鱺[49]窄體舌鰨[註 18]等。[註 19] 在他看來,魚類為了延續後代或回歸故鄉而克服千難險阻的洄游,是在生物學層次上對生命意義的一種詮釋。

對古文獻魚類記載的發掘和傳承

[編輯]

李思忠認為中華民族喜愛魚類有兩個含義:一是很早就發展了漁獵和養殖,喜吃食用魚;二是喜愛與魚相關的習俗及文化活動英語Human uses of fish,例如在中國古文獻中有大量以魚命名的人物及有關魚類的觀察。[50] 他重視研究中國古代作品對魚類的記載,藉以考察人類活動(如引種移殖、開鑿運河[51]等)產生影響之前土著魚類的自然地理分布。[52][42][53] 他與方芳英語Fang Fang Kullander[註 2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合寫的有關四大家魚天然分布的論文,在從事歷史生物地理學水產養殖水生態保護等領域的學者中被較廣泛引用。[54][51]

作為《中華大典·生物學典·動物分典》維基數據所列Q116229646編委,他在去世前近兩年時間內查閱了有文字記錄以來的大量中國古代文獻資料(包括《詩經》、《爾雅》、《說文解字》、《本草綱目》、《閩中海錯疏》等),按照現代分類體系對古籍里有關軟骨魚綱及硬骨魚綱魚類的記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整合、分析、考察。該書魚類部分在他離世後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同事張世義維基數據所列Q28149264先生[註 21]完成。[10]

發現或命名的魚類新種亞種

[編輯]
新種名稱[註 1] 拉丁學名 模式產地英語Type (biology)#type_locality 定名人與年代
朝鮮䲗 Callionymus koreanus 青島、朝鮮黃海沿岸 Nakabo中坊徹次, Jeon & Li,1987
棕斑寬吻魨 Amblyrhynchotes rufopunctatus 南海 Li,1962 [註 6]
海南䲗 Callionymus hainanensis 海南 Li,1966
反棘美尾䲗 Calliurichthys recurvispinnis 廣東汕尾 Li,1966
小體高原鰍 Triplophysa minuta 新疆北部 Li,1966 [A]
阿爾泰杜父魚 Cottus sibiricus altaicus 新疆阿爾泰 Li & Ho,1966 [B]
秦嶺細鱗鮭 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秦嶺陝西境內) Li,1966[註 8][57][A]
祁連裸鯉(又名花斑裸鯉河西亞種 Gymnocypris chilianensis 甘肅(安西酒泉張掖 Li & Chang維基數據所列Q28149264[註 21],1974
武威高原鰍 Triplophysa wuweiensis 甘肅(武威 Li & Chang維基數據所列Q28149264[註 21],1974
絲指鰜鮃 Psettina filimana 山東 Li & Wang,1981
鱗胸紅娘魚 Lepidotrigla lepidojugulata 廣東(南海北部) Li,1981
長指紅娘魚 Lepidotrigla longimana 南海北部 Li,1981
張氏五須岩鱈 Ciliata tchangi 山東 Li,1994 [C]
岡村氏黑鱈 Melanonus okamurai 琉球海溝 Li,2011 [D]
張氏鮈維基數據所列Gobio tchangi Gobio tchangi 甘肅蘭州 Li,2015 [7][29][58][C]
  1. ^ 1.0 1.1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版)二級保護
  2. ^ 列入新疆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二級保護[56]
  3. ^ 3.0 3.1 以著者導師張春霖教授的姓命名,紀念其對中國魚類研究的先驅貢獻
  4. ^ 以此深海魚的最初採集、發現和描述者日本學者岡村收維基數據所列Osamu Okamura博士(Osamu Okamura)定名

主要學術著作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1.0 1.1 1.2 相關動物標本現存於國家動物博物館
  2. ^ 當時西安農訓班主持人為經濟部農本局駐西北辦事處主任楊亦周
  3. ^ 中國魚類學會,為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中國動物學會下屬的二級學會,由著名魚類學家伍獻文朱元鼎倡議和發起,於1979年成立於武漢,是從事魚類學研究和教學的科技工作者組成的一個全國性專業團體。
  4. ^ 4.0 4.1 4.2 195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脊椎動物名稱》維基數據所列Q9746122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第vii頁)介紹了1950年代初動物分類中文名詞的編訂經過,其中初稿魚綱部分是由張春霖朱元鼎、李思忠編就的[13]。另外,脊椎動物初稿中的兩棲綱爬行綱是由劉承釗負責,鳥綱鄭作新負責,哺乳綱是由夏武平編輯的。該版脊椎動物名稱在審定之前,經過了廣泛徵求意見、綜合整理修訂。
  5. ^ 5.0 5.1 參見:
  6. ^ 6.0 6.1 6.2 因當時李的「右派分子」帽子未摘,1962年《南海魚類志》出版時他著述的部分未能署名。參見:
  7. ^ 1957年展開的整風運動期間受領導委託不具名收集群眾意見。其後運動轉向,領導追查提意見者的身份;李認為不妥,而在反右運動中受到批判、迫害:群眾在整風當中提出的對單位工作的意見被歸罪於他,成為攻擊領導與組織的罪名,於1958年2月初在動物所全所大會上被正式劃為當時單位唯一的「右派」。1964年2月被通知「摘帽」,但直至1978年底才獲平反。參見:《黃河魚類志:黃河魚類專著及魚類學文選》,水產出版社,2015年,ISBN 9789578596771
  8. ^ 8.0 8.1 1960年代初,以「右派」身份被下放至陝西華陰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三門峽工作站期間,他意外發現了(後來劃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冰川期孑遺物種)秦嶺細鱗鮭,並採集了標本;其命名秦嶺細鱗鮭亞種的論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及黃河魚類志初稿總論部分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發表於獲摘「右派」帽子之後、文革爆發之前短暫的學術寬鬆期。 對新疆與河西走廊魚類的調查、小體高原鰍阿爾泰杜父魚等新種或新亞種的發現以及《新疆魚類志》的負責編寫,也主要完成於這一時期。
  9. ^ 9.0 9.1 9.2 9.3 作者於1958-1973年間所開展或參與的對黃河[25]新疆北部[26]、甘肅河西走廊[27]以及浙江省甌江靈江的野外魚類調查,為中國淡水魚類的分布區劃編寫提供了有代表性的淡水魚類第一手資料
  10. ^ 姚鴻震,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產部工程師,《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農學編編纂委員會委員等。1957年反右運動期間受過批判
  11. ^ 近年分子水平研究表明鰈形目中的鰜科可能是其中一個演化較早的獨立支序群,此論斷與李思忠有關鰜科最早由鰈亞目分出的結論一致。部分學者認為鰜科之外的鰈形目魚類是單系群[38] 但2017年出版的《硬骨魚系統分類》英語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bony fishes認為,儘管存在若干爭議,分子水平研究支持鰈形目總體(包括鰜科在內)是單系群的結論。[39]
  12. ^ 12.0 12.1 12.2 張春光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該所魚類學研究組組長、脊椎動物研究室副主任、動物進化與系統學中心主任等職。對中國科學院魚類數據庫的建設、海峽兩岸魚類名錄的編研、《中國動物志 硬骨魚綱》相關卷冊、其他學術專著及綜述的寫作出版亦有重要貢獻。
  13. ^ 13.0 13.1 在《黃河魚類志》出版前編輯、校勘過程里,著名魚類學家伍漢霖先生對書中一些魚類的有效或通用學名進行了標註,並提供了書中名稱與有效學名對照表。參見《黃河魚類志》編者後記
  14. ^ 1959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魚類組與無脊椎動物組署名出版了《黃河漁業生物學基礎初步調查報告》維基數據所列Q120021917。他負責其中鯉科魚類的編寫(參見《黃河魚類志》總論第二節「黃河魚類研究史」)。黃河魚類區系的探討維基數據所列Q106577699論文發表於文革爆發前一年。
  15. ^ 黑山峽,為黃河上游最後的大峽谷,參見:圖說丨「鬼門三峽」之中衛黑山峽 甘寧交界處的黃河咆哮。2022年2月農業農村部宣布對黃河禁漁期進行調整:黃河幹流青海段、四川段和甘肅段(即大致對應為李思忠所提出的黑山峽出口以上的黃河上游)和相關支流從2022年4月1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實行全年禁漁;寧夏段及以下黃河幹流、相關支流每年禁漁期設為4月1日至7月31日。
  16. ^ 原山西大學殷源洪教授亦認為壺口可作為黃河中、下游天然界線。見《黃河魚類志》總論第二節「黃河魚類研究史」。
  17. ^ 17.0 17.1 17.2 見《黃河魚類志》相關段落的論述。
  18. ^ 見《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 鰈形目》相關段落的論述。
  19. ^ 作者在中國淡水魚類的分布區劃維基數據所列Q105405042中對共22科的中國過河口或洄游魚類德語Wanderfisch做了較為系統的概括和介紹。見該書表14(第237-245頁)。
  20. ^ 方芳(Fang Fang Kullander),中國及瑞典魚類學家,曾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及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從事淡水魚類研究工作,2010年病逝於瑞典。鯉科兩魚類新種及鿕亞科英語Danionin新屬方芳屬英語Fangfangia是以她命名,以作紀念。
  21. ^ 21.0 21.1 21.2 張世義,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1960年代考察河西走廊魚類時的合作者,祁連裸鯉武威高原鰍的命名人之一。曾主編 《中國動物志 硬骨魚綱 鱘形目 海鰱目 鯡形目 鼠鱚目》(科學出版社,2001年,ISBN 9787030084873)。
  22. ^ 王惠民,本名王慧民(1922 - 2018),為李思忠妻子。她是《黃河魚類志》魚圖的主要繪圖者及手稿整理人。
  23. ^ 曾晴賢,臺灣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著有《台灣的淡水魚類》(1986)等。
  24. ^ 曾炳光,原中國水產科學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所長(1986年至1993年),研究員。
  25. ^ 鄧思明維基數據所列Si-Ming Deng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63]
  26. ^ 樂佩琦,魚類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參與主編《中國動物志 硬骨魚綱 鯉形目 (下卷)》、《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維基數據所列Q116203685(魚類卷)等,已退休。
  27. ^ 王祖望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曾任所長(1991-1999)。
  28. ^ 馮祚建維基數據所列Zuo-jian Feng(1937 - 2022),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獸類學家,青藏高原動物學研究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曾擔任脊椎動物分類與區系研究室主任,《中國動物志》編輯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大典·生物學典·動物分典》、《中國古代動物學研究》、《中國古代動物名稱考》副主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竺可桢日记1950年. 11月17日 星期五. NATIOANL CHEKIANG UNIVERSITY FORUM, www.ncku1897.net. [2020-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0). 
  2. ^ 2.0 2.1 鄭作新. 動物標本工作委員會動態 (PDF). 科學通報. 1951, (08). ISSN 0023-074X. Wikidata Q66723196 (中文). 
  3. ^ 3.0 3.1 3.2 3.3 伍漢霖. 台灣水產電子報 - 憶思忠先生. web.archive.org. 2018-10-09 [2019-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9. 
  4. ^ 4.0 4.1 4.2 4.3 4.4 4.5 《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 生物學》,錢迎倩、王亞輝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第74頁:「20世紀(中國)魚類學的發展是由伍獻文朱元鼎王以康朱樹屏張春霖倪達書劉建康成慶泰陳兼善張孝威、鄭葆珊、李思忠陳宜瑜等建立基礎」。 第237頁:「建國以來,(動物地理學)代表性的著作有《中國動物地理區劃與中國昆蟲地理區劃》(鄭作新張榮祖維基數據所列Q118744217馬世駿,1959)、《中國昆蟲生態地理概述》(馬世駿,1959)、《中國鳥類分布名錄》(鄭作新, 1976)、《中國自然地理·動物地理》(張榮祖, 1979)、《中國自然地理·海洋地理》中第五章海洋動物(曾呈奎劉瑞玉、成慶泰等, 1979)、《中國淡水魚類的分布區劃》(李思忠, 1981)和《中國哺乳動物分布》(張榮祖等, 1997)等」。
  5. ^ 5.0 5.1 5.2 5.3 5.4 台灣水產電子報 - 我所知的柏楊@ 李思忠. web.archive.org. 2018-10-09 [2019-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9. 
  6. ^ 6.0 6.1 柏楊. 柏楊全集10:家园. 遠流出版社. 2002年 [2021-09-26]. ISBN 978957324319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8. ^ 8.0 8.1 高家祥維基數據所列Q123382690; 何鳳琴. 稳健踏实、不断进取、为开创我所老科协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2012-03-22 [2022-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9. 我所離退休科技工作者這個群體,涵括了從動物研究室籌建所的一些元老,如秉志陳世驤朱弘復李思忠張廣學、王林瑤、張寶林等。…… 這些動物志的作者們,如李思忠劉友樵日語劉友樵劉月英維基數據所列Q118666651陳德牛維基數據所列De-Niu Chen、李鐵生、宋世美、方承萊維基數據所列Cheng-Lai Fang、馬文珍、王慧芙……將永遠記載在科學的史冊上。 
  9. ^ 9.0 9.1 9.2 師大校友工作簡報,2009年第2期(總第34期),2009年5月,第17–18頁
  10. ^ 10.0 10.1 10.2 10.3
  11. ^ 11.0 11.1 11.2 張春光,《中國動物志 硬骨魚綱 銀漢魚目 鱂形目 頜針魚目 蛇䲁目 鱈形目》(前言二),科學出版社,2011年,ISBN 978703020095
  12. ^ 12.0 12.1
  13. ^ 13.0 13.1 李思忠. 鱼名漫谈(二) 鳟与鲑. 中國科技術語維基數據所列Q15760961. 2000, (2) [2021-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2). 
  14. ^ 14.0 14.1 中国现代水产著作:《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 www.pwsannong.com. [2019-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15. ^ 15.0 15.1 15.2 科技成果详细信息: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 (万方学术搜索 - 详细信息). web.archive.org. 2017-03-05 [2019-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16. ^ 16.0 16.1 16.2 中国现代水产著作. www.pwsannong.com. [2020-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17. ^ 17.0 17.1 褚新洛. 《中国鱼类系统检索》评介. 動物學研究. 1987-11-22, 8 (4): 364–364 [2017-10-29]. ISSN 0254-5853. Wikidata Q111782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中文). 
  18. ^ 18.0 18.1
  19. ^ 19.0 19.1 19.2 Freshwater Ecoregions Of the World - FEOW: Bibliography. [2022-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4). 
  20. ^ 邵廣昭 讀《魚文化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2年03月(39期),20-24頁
  21. ^ 21.0 21.1 中国近、现代内陆水域鱼类系统分类学研究历史回顾. 動物學研究. 2013-08, 34 (4): 251−266 [2020-04-18]. PMID 2391388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22. ^ 郭衣洞叛亂案調查報告 監察院093國調000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監察院, 民國93年5月。第38頁,153頁。
  23. ^ 新城對:柏楊訪談錄(柏楊精選集33),柏楊╱編,遠流出版社,2003/03/01,ISBN 9573248700。第96頁。
  24. ^ 台灣水產電子報 - 臺灣:柏楊先生肺炎辭世 享壽89歲]. web.archive.org. 2018-06-12 [2019-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25. ^ 李思忠. 黄河鱼类区系的探讨. 動物學雜誌. 1965, (5): 217–222. ISSN 0250-3263. Wikidata Q106577699 (中文). 
  26. ^ 李思忠; 戴定遠; 張世義; 馬桂珍; 何振威; 高順典. 新疆北部鱼类的调查研究. 動物學報. 1966, (01): 41–56. ISSN 0001-7302. S2CID 87438576. Wikidata Q115448617 (中文、英語及英語). 
  27. ^ 李思忠; 張世義. 甘肃省河西走廊鱼类新种及新亚种 (PDF). 動物學報. 1974, 20 (4): 414–419. ISSN 0001-7302. S2CID 88066988. Wikidata Q115456469 (中文及印度英語). 
  28. ^ 28.0 28.1 鄭作新: 動物地理學. [2021-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2). 
  29. ^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30. ^ 青藏高原动物地理区的地位和东部界线问题 (PDF). 水生生物學報. 1996-06, 20 (2) [2020-06-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6-07). 
  31. ^
  32. ^ 华东中南部山区淡水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动物地理区划 (PDF). 水生生物學報. 2022-05, 46 (5) [2022-11-05]. doi:10.7541/2022.2021.0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1-05). 
  33.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鱼类学. [2022-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2). 
  34. ^ *李思忠孫儒泳、姚鴻震,《中華工商時報》,1989年11月10日。錄於《黃河魚類志:黃河魚類專著及魚類學文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水產出版社,2015年,ISBN 9789578596771;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7年,ISBN 9787567015371
  35. ^ 关于推介2022年盐碱地水产养殖典型案例的通知. 中國農業農村部. 2023-02-14 [2024-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6). 
  36. ^ 36.0 36.1 新書快訊:《中國動物誌硬骨魚綱鰈形目》出版. [2013-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37. ^
  38. ^ Flatfish monophyly refereed by the relationship of Psettodes in Carangimorphariae. [2022-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6). 
  39. ^ Betancur-R., R.; Wiley, E.O.; Arratia, G.; Acero, A.; Bailly, N.; Miya, M.; Lecointre, G. & Ortí, G. 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bony fishes.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2017, 17 (162). OCLC 7079229862. PMC 5501477可免費查閱. PMID 28683774. S2CID 26509184可免費查閱. doi:10.1186/s12862-017-0958-3可免費查閱. 
  40. ^
  41. ^ 41.0 41.1 赵亚辉等,黄河流域淡水鱼类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多样性,2020,Vol.28,Issue (12). [2021-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42. ^ 42.0 42.1 李思忠. 关于鱼类中文名称的一点建议. 水利漁業. 1987, (1). 
  43. ^
  44. ^
  45. ^ 李思忠. 我国东北的八目鳗. 生物學通報. 1954. ISSN 0006-3193. Wikidata Q114797916 (中文). 
  46. ^ 李思忠. 中国鲑科鱼类地理分布的探讨. 動物學雜誌. 1984, (01). ISSN 0250-3263. doi:10.13859/J.CJZ.1984.01.015. Wikidata Q99924239 (中文). 
  47. ^ 李思忠. 中国鲟形目鱼类地理分布的研究. 動物學雜誌. 1987, (04). ISSN 0250-3263. S2CID 132940883. doi:10.13859/J.CJZ.1987.04.015. Wikidata Q99925138 (中文). 
  48. ^ 李思忠. 香鱼的名称、习性、分布及渔业前景. 動物學雜誌. 1988, (06). ISSN 0250-3263. doi:10.13859/J.CJZ.1988.06.002. Wikidata Q99925494 (中文). 
  49. ^ 李思忠,《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卷)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樂佩琦、陳宜瑜主編),50-53頁,科學出版社,1998年,ISBN 9787030064011
  50. ^ 李思忠《魚文化錄》(賴春福等著)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李序。錄於《黃河魚類志:黃河魚類專著及魚類學文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水產出版社,2015年,ISBN 9789578596771;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7年,ISBN 9787567015371
  51. ^ 51.0 51.1 梁偉諾; 胡亮. 中国新石器时代以来淡水及河口鱼类考古遗存的地理分布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 生物多樣性. 2022 [2022-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52. ^ 李思忠. 对《诗经》所载鱼类的研究. 淡水漁業. 1990, (01) [2021-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6). 
  53. ^ 李思忠. 浅议《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中卷 ). 動物分類學報. 2001, (01): 115–118. ISSN 1000-0739. S2CID 179671627. doi:10.3969/J.ISSN.1000-0739.2001.01.022. Wikidata Q98836455 (中文). 
  54. ^ 李思忠; 方芳英語Fang Fang Kullander. 鲢、鳙、青、草鱼地理分布的研究. 動物學報. 1990, (03) [2016-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5). 
  55. ^  Li.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56. ^ 新疆阿勒泰地区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流域鱼类多样性演变和流域健康评价. [2021-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5). 
  57. ^
  58. ^ New Taxa 2015 (former-years/2015-2/2015-new-taxa). Welt der Fische / World of Fishes. [2020-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59. ^ Open Library: Books by Li, Sizhong (1921 - 2009). [2015-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 
  6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动物志》编研工作通过验收 (PDF). [2021-04-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4-17). 
  61. ^ 中國動物志出版信息
  62. ^ 李國青. 祝贺中文版《世界鱼类》的发表 (PDF). 古脊椎動物學報維基數據所列ISSN 1000-3118. 1994, 32 (3): 228–230. doi:10.19615/j.cnki.1000-3118.1994.03.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5-07). (簡體中文)
  63. ^ 63.0 63.1 科技奖励: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 [2022-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