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李旭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旭旦
出生(1911-10-29)1911年10月29日
 大清江蘇江陰
逝世1985年7月8日(1985歲—07—08)(73歲)
 中國南京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母校國立中央大學
劍橋大學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人文地理
機構國立中央大學
南京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李旭旦(1911年10月29日—1985年7月8日),江蘇江陰人,中國人文地理學家和地理教育家。

生平

[編輯]

中學畢業於南菁中學。1930年,以全年級第一名的成績被保送入中央大學地理系。1934年夏畢業,留系擔任助教。1936年,考入中英庚子賠款留學生。同年9月,就讀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地理學碩士學位,主修區域地理學。畢業後,獨立遊歷德國、法國、瑞士、荷蘭,登上阿爾卑斯山。之後橫渡大西洋,橫穿美國,再從太平洋返回上海。1939年,回母校任教,同時擔任《地理學報》總主編。當時恰逢抗日戰爭,他隨校遷往重慶沙坪垻,主講英國地理、地理學思想史等[1]。1941年,參加中華自然科學社組織的西北考察團,擔任團長,在此基礎上考察了白龍江中游地區自然地貌,並提出白龍江是中國南北分界線之一,秦嶺淮河線向西延伸是中國東部農區與西部牧區的分界線。這理論成為後來中國《全國農業發展綱要》和地理界限劃分的理論依據。1943年任中央大學地理系主任[2]。1946年,他應美國馬里蘭大學擔任訪問教授,並在次年發布《中國地理區之劃分》。1947年,他返回中國,在中央大學擔任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1月,反對學校南遷計劃;同年4月23日,解放軍攻占南京。8月8日,中央大學更名為南京大學,他繼續擔任南京大學地理系教授與主任;期間編著《蘇聯經濟地理》。1950年,同施雅風吳傳鈞等創辦《地理知識》,並任雜誌主編[3]。1952年院系調整,在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基礎上創建南京師範學院。他辭任南京大學職位,擔任新組建的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首任系主任[4]。1957年被劃為右派,但仍然堅持地理學研究。1979年被平反,他當選江蘇省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常務理事。1980年代,抱病完成他最後三部著作:《大百科·人文地理學》(1984)、《人文地理學概論》(1985年)和《人文地理學論叢》(1986年)。

1985年7月8日,因病在南京病逝,享年74歲[5]

著作

[編輯]

李旭旦早在大學期間,他就與任美鍔合譯了法國地理學家白呂納著作《人地學原理》,晚年主持了《國外地理科學文獻選澤》,翻譯了普雷斯頓·詹姆斯的《地理學思想史》等著作。1940現代,他發表的《白龍江中遊人生地理觀察》一文,闡明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協調人地關係的重要性[6]。1947年發表的《中國地理區之劃分》一文,吸取了當時國外地理學區劃的理論方法,綜合考察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口、經濟、民族、文化等人文要素,進行綜合地理分區這一開創性的理論方法[7]。他強調地理學的統一論,反對割裂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8]

參考

[編輯]
  1. ^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理学编 地学卷 3.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6月: 226. ISBN 7-5046-3808-0. 
  2. ^ 束建民. 南京百年城市史 1912-2012 13 人物卷. 南京:南京出版社. 2014年9月: 181–183. ISBN 978-7-5533-0526-4. 
  3. ^ 唐濤,吳曉. 地理学家辞典. 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 2006年9月: 80. ISBN 7-80595-982-X. 
  4. ^ 《江蘇省高等學校教授錄》編委會編.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授录.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89年8月: 162. ISBN 7-305-00447-2. 
  5. ^ 孫文治主編;朱建設,徐浦偉,戴清副主編. 东南大学校友业绩丛书 第1卷.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2年5月: 562. ISBN 7-81050-963-2. 
  6. ^ 《科學家傳記大辭典》編輯組編輯.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 第6集.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4年10月: 286. ISBN 7-03-004151-8. 
  7. ^ 孫鴻烈,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地学卷 地理学分册. 2010年9月: 207. ISBN 978-7-03-023944-0. 
  8. ^ 佘之祥主編;姚應才副主編. 江苏历代名人录 科技卷.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1年9月: 174. ISBN 7-214-0641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