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大學文學院
查理大學文學院 | |||
---|---|---|---|
Filozofická fakulta Univerzity Karlovy Faculty of Arts, Charles University | |||
老校名 | Artistická fakulta | ||
創辦時間 | 1348年 | ||
學校類型 | 學院 | ||
學生人數 | ▼ 約 6,500 人(2018年)[1] | ||
大學部人數 | ▼ 3,303 人(2018年)[1] | ||
研究生人數 | ▼ 1,908 人(2018年)[1] | ||
博士生人數 | ▼ 1,218 人(2018年)[1] | ||
校址 | 捷克布拉格 50°5′20″N 14°24′57″E / 50.08889°N 14.41583°E | ||
隸屬 | 查理大學 | ||
網站 | www | ||
|
查理大學文學院(捷克語:Filozofická fakulta Univerzity Karlovy,縮寫FF UK),舊譯哲學院,是布拉格查理大學最初的四個學院之一[2]。歷史上也叫做文學藝術學院(fakulta svobodných umění)或藝術學院(artistická fakulta)。學院涵蓋絕大多數人文學科課程,不僅是歐洲最古老的學院之一,還是目前歐洲唯一一所提供所有歐盟官方語言課程和研究的學院[2]。
歷史
[編輯]查理四世國王為了提升波希米亞的文化地位,1348年在布拉格建立了查理大學。哲學院是建立之初的四個部分之一。學生在哲學院主要學習修辭學和哲學,後來擴展到其他學科。文學院很快成為查理大學最大的一部分。1366年,查理四世將文學院提升為「卡羅萊姆學院」(Collegium Carolinum),並在學院建立了第一所圖書館,親自捐贈了王宮的手稿[3]。
到了18世紀,哲學院主要提供哲學,美學,教育學,數學,天文學,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經濟和歷史的多學科課程。19世紀又加入了東方學,考古學,宗教學和語言學等。隨着19世紀下半葉學術環境的自由化,學院於1897年開始招收女學生。
該學院於1882年分為捷克和德國兩部分。1920年,自然科學學院於從該學院獨立。1939年,納粹德國關閉了學校,並對教師和學生進行了殘酷迫害。1945年二戰勝利後,文學院再次興盛。然而1948年的二月政變迫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引入和一些教師的離職。1960年代,學院重新成為思想家的學術交流中心。1968年發生的布拉格之春民主革命與最終華約組織的武裝入侵事件,讓學院成為政治鬥爭的主要受害者之一。1969年1月,哲學系學生揚·帕拉赫在廣場自焚。此後,許多教師遭到當局清查。1989年天鵝絨革命後,共產黨政權結束了專制統治,文學院開始走向復興,重新成為捷克共和國最負盛名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4]
2023年12月21日,該校發生大規模槍擊事件,造成包括槍手在內的15人死亡,另有25人受傷,是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解體以來最嚴重的一起槍擊案。[5]
學制
[編輯]文學院的學制按照博洛尼亞標準,學位分為學士、碩士和博士三個階段。提供雙學位。本科階段的學習時間一般為3至4年,碩士階段的學習時間一般為2至3年。完成碩士學位課程後,可以申請博士學位課程。在按照要求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後即可獲得博士學位[6]。截至2008年[update],該學院學生總數超過8,000人,其中有7040人攻讀碩士或學士學位,1701人攻讀博士學位[7]。
除了學位課程以外,學院還為學生、交換生或訪問學者提供一些短期課程、暑期學校或特殊培訓課程[6]。例如,中東歐研究計劃(ECES)是一個時長為一個學期的英語教學課程,適用對象主要為學院裡的國際學生[8]。該學院還提供斯拉夫語言文化暑期研學項目(夏令營)[9][10]。
學科設置
[編輯]學院由46個系,6個特殊單位,以及兩個學術研究機構(捷克埃及學研究所和捷克國家語料庫研究所)組成。
領域 | 學科 |
---|---|
歷史 |
|
語言[2] | |
社會 | |
藝術 | |
師範 |
|
國際交流
[編輯]該學院參與了許多國際交流項目,如伊拉斯謨計劃,AKTION,維謝格拉德集團贊助的交流項目以及政府獎學金等[11]。2008年,伊拉斯謨計劃的訪問學生人數為280人[7]。
知名校友
[編輯]- 揚·胡斯:基督教思想家,哲學家
- 愛德華·貝奈斯(1884–1948):捷克斯洛伐克總統[2]
- 伯納德·波爾查諾(1781-1848):數學家[2][12]
- 卡雷爾·恰佩克(1890-1938):作家[2][13]
- 托馬斯·馬薩里克(1850-1937):捷克斯洛伐克總統[2][14]
- 雅羅斯拉夫·海羅夫斯基(1890-1967):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2][13]
- 揚·帕拉赫(1948–1969)[2]
- 雅恩·帕托什卡(1907–1977):哲學家[2]
- 約瑟夫·史克沃萊茨基(1924–2012):作家[2]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Annual Report 2018 (PDF). Faculty of Arts, 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 2019 [2014-01-22]. ISBN 978-80-7308-917-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4-19).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Faculty of Arts Today. Faculty of Arts, 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 [2019-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0).
- ^ Introducing FA Libraries: Central Library. Filozofická fakulta Univerzity Karlovy v Praze. 2016-02-24 [2016-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8).
- ^ O fakultě. [2019-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3) (捷克語).
- ^ Prague shooting: Czech police seek motive behind country's worst mass attack. BBC News. 2023-12-22 [2023-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2).
- ^ 6.0 6.1 Faculty of Arts, 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 (PDF). 2009 [2009-12-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7-18).
- ^ 7.0 7.1 Annual Report 2008 (PDF). Faculty of Arts, 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 2009 [2009-12-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7-18).
- ^ East and Central European Studies official site. Eces.ff.cuni.cz. [2014-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0).
- ^ 華如君. 也谈布拉格学派.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85, (4): 75–77.
- ^ 项目信息. [2019-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8).
- ^ Visiting Students. Faculty of Arts, 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 2009 [2009-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03).
- ^ Bernhard Bolzano.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2009 [2009-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7).
- ^ 13.0 13.1 Famous Alumni. Faculty of Arts, 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 [2017-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8).
- ^ Tomas Garrigue Masaryk.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2009 [2009-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