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三大電影節最高獎亞裔獲得者
外觀
歐洲三大電影節,即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與柏林電影節[1],為當前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藝術電影節。
金棕櫚獎(法語:Palme d'Or)是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從1955年起,每年頒發給正式競賽單元最佳長片的導演[2]。在1964年至1974年間,電影節最高獎曾被評審團大獎(法語:Grand Prix)取代。
金獅獎(意大利語:Leone d'oro)是威尼斯電影節的最高榮譽,從1949年起,由該屆評審團自正式競賽單元中選出[3]。
金熊獎(德語:Goldener Bär)是柏林電影節每年頒發的最高獎,從1951年起,由該屆評審團從正式競賽單元中評選而出[4]。
獲獎列表
[編輯]金棕櫚獎 | 金獅獎 | 金熊獎 | |||
---|---|---|---|---|---|
導演 | 獲獎影片 | 導演 | 獲獎影片 | 導演 | 獲獎影片 |
衣笠貞之助 | 1954年《地獄門》 | 黑澤明 | 1951年《羅生門》 | 今井正 | 1963年《武士道殘酷物語》 |
黑澤明 | 1980年《影武者》 | 薩雅吉·雷 | 1957年《大河之歌》 | 梅廷·埃爾克桑 | 1964年《乾涸的夏天》 |
伊爾瑪茲·顧內 雪利夫·果倫 |
1982年《生之旅》 | 稻垣浩 | 1958年《無法松的一生》 | 薩雅吉·雷 | 1973年《遙遠的雷聲》 |
今村昌平 | 1983年《楢山節考》 | 侯孝賢 | 1989年《悲情城市》 | 張藝謀 | 1988年《紅高粱》 |
1997年《鰻魚》 | 張藝謀 | 1992年《秋菊打官司》 | 謝飛 | 1993年《香魂女》 | |
陳凱歌 | 1993年《霸王別姬》 | 1999年《一個都不能少》 | 李安 | 1993年《囍宴》 | |
阿巴斯·奇亞羅斯塔米 | 1997年《櫻桃的滋味》 | 蔡明亮 | 1994年《愛情萬歲》 | 1996年《理性與感性》 | |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 2010年《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 | 陳英雄 | 1995年《三輪車夫》 | 宮崎駿 | 2002年《千與千尋》 |
努瑞·貝其·錫蘭 | 2014年《冬日甦醒》 | 北野武 | 1997年《花火》 | 王全安 | 2007年《圖雅的婚事》 |
是枝裕和 | 2018年《小偷家族》 | 賈法·潘納希 | 2000年《生命的圓圈》 | 森米·卡潘諾古 | 2010年《蜜》 |
奉俊昊 | 2019年《寄生蟲》 | 米拉·奈兒 | 2001年《季風婚宴》 | 阿斯哈·法哈蒂 | 2011年《分居風暴》 |
李安 | 2005年《斷背山》 | 刁亦男 | 2014年《白日焰火》 | ||
2007年《色,戒》 | 賈法·潘納希 | 2015年《計程人生》 | |||
賈樟柯 | 2006年《三峽好人》 | 那達夫·拉匹 | 2019年《出走巴黎》 | ||
賽謬爾·毛茨 | 2009年《黎巴嫩》 | 穆罕默德·拉素羅夫 | 2020年《無邪》 | ||
金基德 | 2012年《聖殤》 | ||||
拉夫·狄亞茲 | 2016年《離去的女人》 | ||||
趙婷 | 2020年《游牧人生》 |
導演 | 獲獎次數 |
---|---|
李安 | 4 |
張藝謀 | 3 |
黑澤明 | 2 |
今村昌平 | 2 |
薩雅吉·雷 | 2 |
賈法·潘納希 | 2 |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Valck, Marijke de; Kredell, Brendan; Loist, Skadi. Film Festivals: History, Theory, Method, Practice. Routledge. 2016-02-26 [2021-12-22]. ISBN 978-1-317-267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2) (英語).
- ^ Festival de Cannes. Festival de Cannes. [2021-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3) (中文).
- ^ The post-war period and the '60s. La Biennale di Venezia. 2017-04-12 [2021-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2) (英語).
- ^ The Prizes of the International Jury. www.berlinale.de. [2021-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5)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