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池州鎮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池州鎮
別稱:池陽、城關、貴池
 中華人民共和國
安徽省貴池縣貴池市行政建制鎮
1949年—1992年

池州鎮(紅色)在城關區公所(淺紅)及
貴池縣的位置(1987年)
坐標:30°39′14″N 117°28′53″E / 30.653803°N 117.481423°E / 30.653803; 117.481423
首府古舜居委會
幸福路1號(今秀山南路1號)
面積
 • 1988年50.436 平方千米[註 1]
人口
 • 1947年11,172 人
 • 1982年45,368 人
 • 1986年55,649 人
 • 1988年58,571 人
歷史
行政區劃代碼
郵政編碼
電話區號
34 29 01 100
247100
+86 (0)5661[註 2]
政府池州鎮人民政府
 • 類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立法機關池州鎮人民代表大會
歷史時期20世紀
• 池陽鎮更名為池州鎮
1949年5月
• 撤銷池州鎮,設立池陽、秋浦街道辦事處
1992年2月
貨幣人民幣
前身
繼承
池陽鎮
池陽街道
秋浦街道
今屬於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

池州鎮,又名池陽鎮[2]城關鎮[2],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池州地區貴池市(今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下轄的一個已撤銷。池州鎮是原貴池縣治池州府治,以及池州地區行政公署貴池縣人民政府所在地,自唐朝中期至今凡1,200年,一直是池州暨貴池的行政中心。[3]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貴池縣城,取代中華民國政府在池州的統治,原貴池縣政府所在地池陽鎮更名為池州鎮。[4]1992年2月,經中共安徽省委批准,撤銷池州鎮,設立池陽街道秋浦街道[5]原池州鎮管轄地區如今分屬貴池區池陽街道秋浦街道杏花村街道清風街道的全部範圍及清溪街道的大部分,即池州市主城區範圍。[4]

歷史

[編輯]
1967年12月,貴池縣池州鎮及周邊鄉鎮衛星圖
1973年貴池縣城衛星圖

永泰元年(765年),秋浦縣治由原秋浦縣城(今殷匯鎮石城村[6],原屬貴池縣灌口鄉[7])東遷至新建的池州州城(即今池州市主城區[6],原屬貴池縣池州鎮[7])。永泰二年(766年)始築土城牆城濠五代十國楊吳順義六年(926年),秋浦縣更名為貴池縣,以秋浦河「水好魚美」而得名,縣治仍駐此。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入池州城,城牆嚴重損壞。[8]明朝正德十七年(1517年),始築石頭墻1,428丈(約4,760米),高2.5丈,設七城門:通達門(正南門)、毓秀門、鐘英門、九華門(正東門)、秀山門(正西門)、迎恩門(正北門)、望京門。城門上各建有樓,通遠、九華、秀山、迎恩四門外還加築了月城城樓上設有警鋪[9]順治二年(1645年)閏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清軍占領貴池縣城。1853年2月26日(咸豐三年正月甲子夜)開始,太平軍和清軍屢次爭奪池州城,直至十一年八月五日(1861年9月10日),太平軍才完全撤離。因避幼天王洪天貴福諱,太平天國改貴池縣為桂池縣,屬安徽省池州郡。[9]

宣統三年九月二十五日(1911年11月15日),貴池縣宣布獨立,11月16日起,該地隸屬駐銅陵縣大通鎮的安徽軍政分府。[9]1931年,中華民國政府開始使用區、鄉制,縣城始稱池陽鎮,受第一區公所管轄。[10]1938年10月28日,池陽鎮被日軍侵占,直到1945年9月24日,駐貴池縣城日軍向中華民國貴池縣當局投降為止。[8]1949年4月22日0時30分,貴池縣城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三軍團占領。[8][4]

1949年5月1日,貴池縣人民政府成立,原池陽鎮鎮公所改制為池州鎮人民政府。[7][4]5月13日,池州專區正式成立,池州鎮為專區行政公署及縣人民政府駐地。1957年,為城區建設需要,貴池縣人民委員會上報安慶專署[註 3]批准拆毀池州城牆。[8]1965年6月21日,國務院同意安徽省再次成立池州專區,專署依然駐此。[8]

1988年8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24號(國函〔1988〕105號)同意安徽省撤銷安慶地區行政公署和原地級安慶市,實施地市合併;撤銷貴池縣,建立縣級貴池市,市政府駐池州鎮長江南路25號原貴池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同時將屬安慶地區的貴池縣、東至縣石台縣和屬蕪湖市青陽縣九華山管理處劃出成立池州地區地區行政公署駐貴池市池州鎮秋浦西路18號。[8]11月15日, 池州地區直屬機關300餘名主要幹部從安慶乘坐輪渡到貴池城區辦公。11月26日,中國共產黨池州地區委員會池州地區行政公署在貴池市池州鎮舉行掛牌儀式,時任地委書記謝永康、專員雷澍生出席。[11]1990年9月12日,第十一屆亞運會「亞運之光」火炬傳遞到貴池市區,地、市領導和3000多名各界代表參加交接儀式。[12]1991年7月1日至7日,受1991年華東水災影響,市區遭到洪水襲擊,城市交通一度中斷,翠微路以南南湖村、紅光村等地因白沙湖洪水湧入一片汪洋,工廠停工,學校停課。[13]為保護行署駐地貴池市城區的安全,自7月9日到8月15日白沙湖開閘泄洪。[13][14]7月11日,長江秋浦河河口段水位14.54米,超過警戒水位,12日達14.91米,超出警戒水位0.51米。[13][14]

1992年1月22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下發《關於認真做好撤區並鄉工作的通知》,要求該年底前撤銷全省463個區公所。[15]1992年1月27日,池州地區行政公署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各縣市撤區並鄉工作,最終決定貴池市只撤區不並鄉。[5]1992年2月25日,中共安徽省委基層組織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批准《池州地區撤區並鄉方案》[5],貴池市撤銷池州鎮,析置池陽街道辦事處、秋浦街道辦事處。[5]池陽街道管轄池州鎮所轄城區大部分居委會和部分村委會,街道辦事處駐古舜居委會幸福路1號原池州鎮人民政府所在地;[16][15]秋浦街道管轄池州鎮餘下的居委會和村委會、以及里山鄉的齊山村,街道辦事處駐南湖村湖心路9號原城關區區公所所在地。[16][15]1992年3月4日,中共貴池市委以貴發〔1992〕2號文件要求池州鎮應於當年4月上旬召開最後一屆人民代表大會[15]4月1日,池州鎮召開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宣布正式撤銷,同時成立池陽街道辦事處和秋浦街道辦事處。[15]

鎮以下行政區劃沿革

[編輯]

明朝以前,貴池縣級以下行政區劃無考。[7]時,貴池縣城(池州府城)稱為城廂,下轄圖一、圖二、圖三、圖四四圖,每圖下轄十牌,每牌稱一[6][7]其中圖一位於縣城東北部、圖二位於縣城西北部、圖三位於縣城西南部、圖四位於縣城東南部。[7]

民國初年,貴池縣縣以下政區編制仍然使用清制。[7][8][16]1939年,日偽控制下的貴池縣維持會將池陽鎮護城河以外的地區析出成立杏花村鄉,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撤銷。1948年,池陽鎮下轄8,125甲。[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底,貴池縣撤銷境內所有鄉鎮,合併為12個以序數命名的區公所,原池州鎮為貴池縣第一區區署駐地。[7]1950年下半年,第一區改為城廂區,因位於貴池縣城而得名。[7][4][17]同時,恢復池州鎮,屬城廂區。[7][4]

貴池縣第一區(城廂區)行政區劃[7][4]
區劃 駐地 轄區
第一區(城廂區) 貴池縣城 7個街人民政府:郭西、市心、孝肅、九華、古舜、牌坊、樓山
18個村人民政府:民生、長升、普慶、鳥落、同興、貴口、十里、翠微、杏花、流坡、江口、合作、三范、三沖、楊安、饅頭、金坑、江東

1958年9月,貴池縣實行人民公社制度,廢除區公所,池州鎮撤銷,改為池州大公社。[7][4][2]1960年12月,析出城北各大隊成立勝利漁業人民公社,駐勝利大隊(今清風街道東湖路社區)。[15]1961年9月27日,經縣人民委員會批准,恢復區公所建制,並恢復池州鎮,屬池州區公所。[7][4][2]1963年6月,撤銷池州鎮,改為池州公社;勝利漁業公社改名為城北漁業公社。[7][15]1965年7月1日,因國務院批覆再次成立池州專區,遂恢復池州鎮,為縣直轄鎮,同時將城北漁業公社併入。[7][4][15][18][19]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1966年9月9日,中共貴池縣委舉行常委會議,擬將境內區公所和社鎮全部更名,池州鎮更名為紅旗鎮。但該名稱未正式使用。[8][15]但池州鎮境內的街道、道路被強制更名,直到1982年才恢復。[8][17][15]1969年1月,貴池縣再次撤銷池州鎮,建立池州公社,同時將江口公社(今江口街道)併入。[2][18]1972年再次恢復池州鎮建制。[18]1974年將原屬於江口公社的部分大隊析出,再次成立江口公社。[2][18]1977年1月,池州鎮升格為區級鎮(副縣級),直接由貴池縣管轄。[7][15]

1980年1月,為開發城南沼澤地,遷移烏沙鎮部分居民成立南湖大隊(今南湖社區)。[15]1981年4月,經縣委批准,池州鎮革命委員會改為池州鎮人民政府,鎮長由選舉產生。1982年8月20日,原貴池縣人民政府貴政〔1982〕228號文件《關於池州鎮居委會、路、街、巷、弄命名更名的通知》批覆池州鎮九個居委會、八條街道、二十一條道路、一個農業大隊及三條巷、兩條弄自當年9月1日起啟用新名稱,如下表所示:[2][17]

貴池縣池州鎮標準地名(1982年9月1日起)
更名前 更名後 理由 備註
解放居委會 九華居委會 境內有九華街
紅旗居委會 樓山居委會 境內有樓山街 今已併入古舜社區居委會[20][21]
四新居委會 孝肅居委會 境內有孝肅街
團結居委會 古舜居委會 境內有古舜街
建設大隊 城北大隊 位於縣城北邊(1964年命名為建設大隊)
東風街 九華街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部攻克池州,更名為九華府
紅光街 翠微街 城東南齊山上有座翠微亭
解放街 牌坊街 歷代文人曾在此樹立大量牌坊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
紅星街 郭西街 位於舊學府西,過去居民姓 今杏村西街[21]
紅旗街 樓山街 紀念明末復社領袖吳應箕(號樓山) 今杏村東街
四新街 孝肅街 北宋池州知州包拯曾居住於此
躍進路 秋浦路 貴池縣古稱秋浦縣秋浦河流經貴池全境

1984年3月,貴池縣廢除人民公社制度,全縣轄5區公所、2鎮、26鄉,其中城關區區公所駐池州鎮南湖村。[7][19]1988年貴池撤縣建市時,因當時貴池城區人口僅5萬人左右,池州鎮建制未變直到1992年2月撤銷。[16]

地理

[編輯]

池州鎮位於貴池縣北部長江南岸,白洋秋浦二河下游,東臨城關區江口鄉(今江口街道),西接城關區雙橋鄉(今涓橋鎮)、烏沙區高脊嶺鄉(今屬秋江街道),北隔長江和樅陽縣破罡區鳳儀鄉(今屬𠙶山鎮)相望,南隔齊山、太朴山和城關區清溪鄉(今屬清溪街道)、里山鄉(今里山街道)接壤,行政區域面積50.436平方千米。[註 1][2][18]

經濟

[編輯]

1988年,全鎮鎮屬企業共27個,總產值2255萬元。全鎮有翠柏路農貿市場、城關農貿市場(位於長江路和杏村路交叉口),還有小商品市場300餘處,其中建於1987年的杏花村小商品市場,每日營業額4萬元。[18]至1991年,鎮屬企業總產值3005萬元,利潤91.76萬元。[16]

1988年,該鎮農業以種植業和漁業為主,1988年有耕地4921畝,其中旱地2294畝,水田2627畝。當年糧食產量1817噸;蔬菜種植面積1556畝,產量6001噸;養魚用水面4408畝,魚類等水產品產量332噸,產珍珠860公斤。[16][18]

城市建設

[編輯]

清末至民國時期,城內主要有府前、郭西、市心、九華四大街,用青石板麻石鋪路,寬3至5米。其餘小街小巷為沙土路。[9]1958年,當局組織民眾修建東西向的主幹道躍進路(今秋浦路[8],1959年修建南北向主幹道的長江路,形成今日池州市舊城區道路的骨架。[2][9][22]1961年,當局在秋浦路安裝路燈[9][22]1969年,躍進路、長江路鋪設柏油[9][22]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城市建設加速。1984年,時任貴池縣縣長顧國籟上任後着手貴池縣城的建設,開始組織起草貴池縣城總體規劃,池州鎮被定位為「皖南西北部的經濟、文化中心」「皖南風景區的西北門戶」「以輕工業為主的中小城市」,1990年縣城人口將達到8.5萬人,2000年將達到13萬人。[9][22]在他任內,貴池縣城市建設有了新的進展,長江路、秋浦路繼續延伸,新建建設路、九華路(今池陽路)、翠柏路等一大批道路,還修建了池州市第一個城市公園——煙柳園公園[23]1985年4月24日,安慶地區行政公署以安行發〔1985〕47號文件批覆同意執行規劃。[22][24]1987年,池州第一個居民小區——興濟小區建成。[25]1988年貴池撤縣建市,至1990年底,貴池市城區規劃面積11平方公里,建成面積約7.1平方公里,人口約6.5萬人[25][26],市區人口在安徽省所有地市駐地城市中排名倒數,城市建設、管理水平落後,[26]基本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城市功能幾乎空白;[25]東南湖圍墾滅螺工程遺留的黑臭水體問題卻遲遲未能解決,直到2000年池州撤地設市後才付諸實施。[25][27]

交通

[編輯]

陸上交通

[編輯]

公路

[編輯]

1934年,中華民國安徽省公路局籌建蕪湖大渡口公路(今318國道),經過貴池縣城。該公路路基寬7.5米,泥結碎石路面,路面寬3米。[28]貴池縣人民政府成立後,1950年,人民政府修復了縣城以東的路段。1956年修復了縣城以西的路段,使全線連通。1957年,又對全線進行大規模修復。[28]此後,路基寬7.5米,為泥結碎石路面,路面寬5米。1971年至1972年,路面開始鋪設瀝青。1978年,汽車站以東的路段開始按二級公路標準拓寬改造,路基寬12米,路面寬9米,1984年竣工。[28]

至1988年底,經過該鎮的國道有318國道全長2.7公里,自齊山到杏花村大橋,為一級公路[28][29]另有縣道杜茶公路(今池州市001縣道)、南江公路(今東湖路)、貴港公路(今長江路)、白江公路(今清溪大道)、齊石公路(今225省道),以方便縣城與周邊地區的交流。[29]

城市公共交通

[編輯]

1987年至1991年底,市區有從池州港到池州汽車站的3.5公里長的公交線路,由貴池縣客運汽車隊(今屬傑達貴池客運公司)營運,[22]派4輛上海牌大通道客車沿長江路一共設立7個站點,運營時間為上午5時40分至下午6時00分,每20分鐘一班,該線1992年1月1日即成為池州市歷史上最早的公交線路——貴池公交1路。[29]另外,還有往返於杜塢村至池州地區人民醫院的公交線路,每60分鐘一班。[22][29]

運輸

[編輯]

1949年前,縣城內設有轎行。[22]1951年,汽車引入貴池縣城,同時貴池縣汽車站(今池州汽車客運總站)成立。最初為木炭汽車,每天開往青陽一趟,隔日開往蕪湖一趟。[22]1954年,開通到東流鎮的班車。1957年,增開到屯溪鎮(今黃山市區)的班車。1958年後,客運路線開始向農村延伸。1968年,貴池至合肥班車開通。1969年,貴池縣汽車站至景德鎮開通班車,促進了皖贛兩省的交流。至1992年,池州地區汽車站最遠可以到達武漢、上海、南京、南昌、廣州、石獅,溝通了池州和長三角、珠三角的聯繫,為池州發展外向型經濟提供條件[22]

至1991年底,全鎮擁有兩座汽車站:

  • 池州地區汽車站:1951年貴池縣汽車站成立時,在南門外租用兩間民房為售票廳和候車室,總面積60平方米。1965年,池州專區第二次恢復建制,貴池縣汽車站移址長江路南端,[22]1966年擴建400平方米候車室,設有廣播室、售票廳、詢問處、寄存處、小賣部。至1987年,貴池縣汽車站下轄殷匯、池州、馬衙、梅街、牌樓分站,其中池州分站有大型客車49輛。[8]1988年底,貴池撤縣建市,貴池縣汽車站改名貴池市汽車站。[8]隨着池州經濟快速增長,人民外出務工導致交通需求日益增多,池州地區行政公署遂於1989年頒布池署發〔1989〕5號文件《關於抓落實辦30件實事的通知》,提出改建貴池市汽車站,並準備升格為池州地區汽車站。[22]1991年2月1日,池州地區汽車站建成並投入使用,主站房高12層,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日發客量可達7000人次。[22]
  • 池州地區旅遊汽車站:1984年,集體所有制下的貴池縣運輸公司(今池州傑達貴池客運公司)成立貴池縣旅遊服務公司,同時設立旅遊汽車站,擁有大客車10輛。1988年,因池州地區第三次恢復建制,升格為池州地區旅遊汽車站。[22]

水上交通

[編輯]
原池州港所在地

至1992年初,全鎮擁有池州港、池口內河貨運碼頭、「507」貨運碼頭三所港口。[30][31]

  • 池州港,為客貨兼用港口,位於秋浦河入江口,始建於1959年,1966年啟用,隸屬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1988年,最多可以停靠5000噸級貨輪,距離上游安慶港60公里、下游銅陵港37公里。每天各有一班南京至武漢、武漢至南京航班以及九江江陰、安慶到蕪湖航班停靠。[29]1992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全國二類開放口岸。[31]
  • 池口內河貨運碼頭,位於池州港沿秋浦河上游1,000米處,始建於1954年,1988年最多停靠500噸貨輪。[30]
  • 507貨運碼頭,位於池州港沿長江下游2500米處,始建於1970年,1971年6月1日投入使用,1987年7月14日由上海市國防工辦移交與貴池縣。[30]

社會

[編輯]

人口

[編輯]

1946年3月,經貴池縣政府統計,原貴池縣池陽鎮有11,172人。[18]1982年7月,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原安慶地區[註 4]貴池縣池州鎮有45,368人[8](不包括安慶地直、縣直機關109人)[32],是安慶地區當時人口最多的行政建制鎮。[2][32]1986年,原安慶地區行政公署民政局統計,池州鎮有55,649人,仍是安慶地區人口最多的鎮。[32]1988年底,池州地區恢復建制,貴池撤縣建市。據貴池市人民政府統計,池州鎮有15,100戶58,571人(不包括池州地直、貴池市直154人),其中非農業戶口47,486人,是1947年的5倍;[16][19]全鎮98%的人口屬漢族,另有回族滿族傣族苗族滿族蒙古族藏族朝鮮族彝族白族10個少數民族,300餘人。[18][16]

宗教

[編輯]

佛教

[編輯]

1988年,全鎮擁有2座佛寺,為府學巷觀音寺和永勝巷百子庵僧尼不足10人。[33]

天主教

[編輯]

1870年代,貴池縣城即有天主教活動,首任駐貴教士為法國人笪味德(法語:Victor David ,S.J.)。光緒十八年(1892年),他在城內九華街購買民宅五間作臨時宗教場所。二十五年(1899年),於古舜街新建貴池天主堂總堂(即今長江中路和秋浦中路交叉口東北側),屬於安慶教區,為羅馬式建築,臨時教堂停用。辛亥革命爆發後,笪味德離華,教士改由西班牙人接任。抗日戰爭前,天主堂創辦修道院,招收當地百餘名男青年為學生,修道生結業後成為修士,從事傳教,有的擢升司鐸。1951年貴池縣天主教革新委員會成立後,城內登記的教徒有600名左右。1957年,參加活動的教徒僅184人。1958年貴池縣天主教革新委員會更名為天主教愛國會,1961年自行解散。1984年10月,經中共安徽省委統戰部宗教處批准,正式恢復「貴池天主教愛國會」,駐秋浦西路。1987年底,有教徒35人,其中含修女1人。[33]

基督教新教

[編輯]

清光緒元年(1875年),海外基督使團派英國教士董戈登和女教士蘇淑貞、惠鳳英來貴池傳教。次年於城內雞鵝巷(今繼武巷)建立第一座教堂「福音堂」(也叫耶穌堂),招收教徒80餘人。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前後,董、蘇、惠離任,改由英國教士德廣裕,廉愛福(女)、廉德福(女)傳教。之後,教徒達數百人,嗣後還創辦了貴池縣養正小學和福音女子小學堂,由教士授英語、國語等課。[34]堂內還有貴池及池州歷史上最早的西醫設施。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貴池縣基督教新教即停止活動。1949年後,耶穌堂曾一度作為倉庫、書店、後改建為民房。1987年,全鎮無一處教堂,亦無一名教徒。[33]

教育

[編輯]

截止1991年底,全鎮有大專1所、完全中學3所、中專4所、小學[註 5]14所(含農村及廠礦教學點)、幼兒園4所。[35] 其中1所大專即池州師範專科學校(今池州學院)[36]。3所完中即安徽省貴池中學(今安徽省池州一中)、池州杏花村中學(今池州市第六中學)、貴池市第二中學(今池州市第二中學)。初中有貴池市第三中學(今池州市第三中學)、貴池市城西中學(1995年9月併入貴池二中,原校舍讓與貴池市特殊教育學校)[35]。中專有安徽省池州供銷學校(2002年併入池州師專)[36]、安徽省池州工業學校(2002年併入池州師專)[36]安徽省計劃生育學校(今安徽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安徽省池州體育運動學校(2007年併入池州市職教中心)。[35]

初等教育

[編輯]
原貴池縣城關小學所在地

1902年底,貴池縣立高等小學堂(安徽省池州一中前身,舊址駐今池州十一中東側)成立,此乃池州及貴池現代教育的開端。該校設4個班,招生105名,設修身、讀經、講經、國文、算術、英文、歷史、地理、格致和體操等課,進行分班教學,但古文仍屬必修。[34]此後,縣城基督教新教耶穌堂設立的私立養正小學和福音女子小學成立,1938年日軍占領貴池前夕停辦。[34]

1949年9月,貴池縣人民政府將城內1947年建立的池陽鎮小學和貴池縣中正小學接管,合併成立貴池縣城關第二小學(今貴池區城關小學),首任校長仍為池陽鎮小學校長胡植生。初建時設7個班。至1988年,有25個班,在校學生1469名,[註 5]教職工60名。[34][37]

1950年秋,池州師範專科學校附屬實驗小學(今池州市貴池區實驗小學,簡稱「實小」)成立,首任校長為時任師專校長霍子余,最早的一批教師為師專實習學生。1951年至1960年代初期,該校學習蘇聯教育制度,即實行五年制小學教育。至1988年,全校有2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293名,[註 5]教職工60人。[34]

中等教育

[編輯]
普通中學
[編輯]
原安徽省貴池中學所在地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池州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池州府中學堂創建於貴池縣城,由城內人馬富國、胡仲山先後任堂長。該學堂為三年制初級中學,招新生80名,設甲、乙兩班,經費由安徽巡撫衙門下撥,學生享受公費或半公費待遇,辛亥革命後停辦。1927年,原「貴池縣立高等小學校」升格為三年制初中「貴池縣立初級中學」,當年招新生110名。當地人汪鍾瑞、高清華、胡珩先後任校長。1935年,該校改為職業中學「農林中學」。日軍占領貴池縣城後,城內各中學停辦。[34][35]截至1949年4月時,城內及貴池縣全境公辦中學僅兩所,即三年制高中安徽省立貴池中學和縣立初級中學。同年7月,經池州專員公署批准,兩校合併,改稱皖南區貴池中學(簡稱「貴中」)。1952年依區劃調整,易名為安徽省貴池中學。[34]

1957年9月,根據1956年10月安徽省首次文教工作會議「鞏固成績,提高質量,在人力、財力許可範圍內積極發展文教事業」的精神,貴池縣城新建了初中貴池縣杏花村中學(簡稱「杏中」)。1969年3月18日,因文化大革命爆發,杏花村中學併入貴池中學,並將原「安徽省貴池中學」改名為「貴池縣貴池中學」,由貴池縣管轄。此後,1976年2月,「池州鎮育紅中學」成立,為池州二中的前身。[34]1977年,貴中恢復「安徽省貴池中學」校名;同時恢復「貴池縣杏花村中學」,新建校舍,設於城西秋浦西路南側,升格為完全中學。1979年4月,成立貴池縣立第三中學,為池州三中的前身。[34][35]1984年,貴池三中改為貴池縣高級職業中學,還將二中附設的一個財會班併入該校。校址在城北青楓嶺。[34]1989年3月,貴池縣高職撤銷,原址重建貴池三中。[35]

職業中學
[編輯]

1969年1月,原安徽省蕪湖衛生學校,遷至池州鎮北郊百牙山之西側(今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附近),更名為安徽省池州衛生學校,設護士、醫士和藥劑專業,面向安徽全省招收初中畢業生,1987年更名安徽省計劃生育學校。[39]

1980年1月,安徽省外貿學校(今為安徽國際商務職業學院)於池州鎮東北郊百牙山東側興建,並於當年開始招生,面向全省招收高中畢業生。1988年池州地區恢復建制之後,該校分批遷至合肥[39]1980年9月,安徽省池州體育運動學校(簡稱「池州體校」)在縣城長江中路開辦,當年設田徑、游泳兩個專業,招收初中畢業生。學生畢業後由安慶地區[註 4]當地政府分配至中小學任教。[39]1981年,安徽省供銷社(今安徽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於縣城池口街建池州供銷學校,設茶葉檢驗與加工、商業會統和農副產品經營專業,初期招收高中畢業生,1985年改招初中畢業生。1984年,貴池三中改為縣高職後,設立家用電器財會土建等班,學制兩年,校址依然駐三中原址。[34]1989年3月,縣高職撤銷併入教師進修學校,更名為「貴池市職教中心」。[35][39]

高等教育

[編輯]

1947年7月,當地教育人士李辛白高節文等徵得縣教育科同意,在縣城小東門瀟湘亭遺址建私立昭明國學專科學校(簡稱「昭明國專」),招收高中畢業生。該校以經史子集為主要課程,並涉獵詩詞歌賦,供學生選修,學制三年,完成學分後通過考試畢業發證,1948年,遷至縣城西郊西廟文選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私立昭明國學專科學校改名江南文化學院,1950年停辦。[39]

1979年4月,安徽廣播電視大學池州地區分校(今池州開放大學)成立,駐貴池縣城秋浦東路,利用縣城西郊三台山上的池州電視轉播台轉播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課程。1980年更名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安慶地區[註 4]分校貴池教學點。當時教學沒備僅有一台彩色電視機,學生僅11名。7月,經省政府批准,又更名為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安慶地區分校貴池工作站,學生按全脫產、半脫產和單科不脫產三種形式就讀,學制分別為兩年、三年和一年。1986年開始,招收高中畢業生,納入國家招生計劃,設政史專業,學制兩年。1988年底並正式改為貴池市廣播電視大學,此時在校學生402人,有38名畢業生分配在當地中學任教,翌年全部轉為正式教師。[39]

文化設施

[編輯]

截止1991年底,全鎮共有以下文化設施:貴池市文化站(今池州市文化館)、貴池市圖書館(今池州市圖書館)、池州電影院(1998年倒閉)、秋浦影劇院、貴池市工人文化宮、貴池露天溜冰場(現址為商之都)、《貴池報》社(今池州日報社)、貴池電視台、貴池人民廣播電台。[29]

圖書館

[編輯]

1935年,池州歷史上第一座現代圖書館「安徽省第八圖書館」成立,位於縣學舊址(今池陽路池州市博物館所在地),藏書萬餘,隸屬於安徽省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首任館長為王少明。1938年貴池被日軍攻陷後,遷往縣境西南部的丁香(今石台縣丁香鎮)。1942年,館內藏書交給私立潔瑩中學代管,此時已損失大半。1950年,潔瑩中學停辦,剩餘近千冊圖書移交給池州專署文教科。[40]

1949年9月,剛成立不久的貴池縣人民政府建立圖書室,隸屬縣文化館。1955年4月,室、館分設,圖書室更名為貴池縣圖書館,任傳富任館長。1958年,圖書館與文化館合併。1979年8月,正式成立貴池縣圖書館。當年9月,由省、縣兩級財政撥款,在城內秋浦東路修建館室,為二層鋼筋水泥結構樓房,於1981年10月正式對社會開放。至1988年底,在編工作人員9名,藏書達8萬餘冊,借閱者大約2,400人。[40]

大眾傳媒

[編輯]

1936年,池州城內就有名為《池州日報》的報刊,為四開四版日報,現安徽省博物館藏有第472-473期報紙。[41]

1950年,廣播技術引入貴池縣城;1970年,電視引入貴池;[8]1984年10月1日,貴池人民廣播電台(今池州市傳媒中心的廣播部門)成立,為安徽省第一個縣級廣播電台;1985年7月31日,池州歷史上第一個電視台——貴池電視台(今池州市傳媒中心新聞綜合頻道)成立。[2][8]

醫療

[編輯]

清末,貴池縣城建立第一家教會醫院「聖心醫療所」。1949年9月,貴池縣衛生院成立,接管原貴池縣天主堂的診所。1950年6月,改制為貴池縣人民衛生院。1951年4月,貴池縣人民衛生院改稱皖南池州區中心衛生院。1952年1月,因行政區劃變動,恢復貴池縣人民衛生院名稱。1955年,改名為「貴池縣人民醫院」,1989年3月隨撤縣建市更名貴池市人民醫院。[42]

1970年5月25日,經安徽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批准,池州專區人民醫院籌建。[8]1970年6月18日,成立池州專區人民醫院籌備領導小組。1971年更名為池州地區人民醫院。1972年4月20日醫院建成並正式開診。1980年1月29日,因池州地區撤銷,改名為「安徽省安慶行署[註 4]池州醫院」,隸屬安慶地區行政公署衛生局。1988年8月17日,恢復「池州地區人民醫院」名稱,隸屬池州專署衛生局。[42]

截止1991年底,全鎮共有醫院6所:池州地區人民醫院(今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貴池市人民醫院(今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貴池市中醫院暨池州鎮衛生院(今池州市中醫院總部)、貴池市衛生防疫站(今池州市貴池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貴池市婦幼保健站(今池州市兒童醫院暨婦幼保健院)、貴池市血吸蟲病防治站(今池州市貴池區血吸蟲病防治站)。[42]

通信事業

[編輯]

電報

[編輯]

清朝光緒九年(1883年),由左宗棠主持修建的滬漢長途電報幹線經過貴池,在池州鎮和殷家匯設電報局,開辦電報業務。[43][44]至1993年初,城內擁有15瓦短波發射機。[44]

電話

[編輯]

1911年,貴池縣城至安慶的電話線路開通,此乃池州及貴池首次接入電話。[43]此後至1949年,縣城沒有市內電話,僅有少數軍政機關在縣電話管理處總機上連接裝有電話。[44]1987年11月1日下午1時05分,原貴池縣郵電局開通市內自動電話,自此,貴池縣城使用手搖電話的歷史結束。當年共發展用戶749戶。[8]1988年,城內有2000門自動電話交換機1台,共956門電話,城區電話普及率為每100人1.95部。[43]1989年5月,位於秋浦西路三台山上的池州微波站建成,7月正式使用,再加上1990年8月15日,南京至武漢通信光纜投入運行,使得池州城區長途電信開始使用數字信號進行傳輸。[44]1990年9月19日,池州行署及貴池市人民政府決定集資籌建程控電話服務,至年底貴池城區電話普及率為每100人2.89部。[44]1992年3月28日0時,池州正式開通城區4000門程控電話,貴池市區電話號碼由4位升為6位。[45]至此,城區開始實現國內、國際長途直撥。[44]

行政區劃

[編輯]

撤銷前池州鎮下轄以下地區:[7][2][46]

樓山居委會、古舜居委會、孝肅居委會、九華居委會、城北居委會、秋浦居委會、清風居委會、池口居委會、港口居委會、城西居委會、城北村、勝利村(漁業村)、紅光村、新橋村、南湖村、長崗村、孔井村、十里村。

貴池市池州鎮地名表(1992年1月)[7][2][46]
行政隸屬:安徽省池州地區貴池市 鎮政府駐地:古舜居委會
居委會/村委會 下轄自然村[2] 地名由來[2] 備註
樓山居委會 境內有樓山街 貴池市和池州鎮人民政府駐地[46],今已併入古舜社區居委會[20][21]
古舜居委會 境內有古舜街 今池陽街道古舜社區[21][3]
孝肅居委會 境內有孝肅街 今秋浦街道孝肅社區[3]
九華居委會 境內有九華街 今秋浦街道九華社區[3]
城北居委會 位於縣城北部 池州地區行政公署駐地[18][16]
秋浦居委會 秋浦縣
清風居委會 境內有清風嶺
池口居委會 境內有池口街,池口街位於秋浦河長江交匯處,自唐朝即為貴池口岸
港口居委會 境內有池州港
城西居委會 位於縣城西邊
城北村 新湖、新港、黃四窯、吳大松、池口 位於縣城北邊
勝利村(漁業村) 養魚村、池口漁業隊 祝願勝利
原勝利漁業隊
紅光村 畢家沖、團結、湖心、先鋒 取「紅太陽的光輝普照大地」之意
原紅光蔬菜隊
新橋村 趙家圩、下角 1967年因圍墾滅螺修建杏花村大橋而得名
原杏花村生產大隊(今杏花村街道杏花村居委會)
南湖村 南湖 南湖自然村
當地村民多從今烏沙鎮遷來,居住在城南湖心
城關區區公所駐地[16],今清溪街道南湖社區、池陽街道南馨園社區[3]
長崗村 和放、束家沖、殷家沖、大崗、豐寨、泥灣、麻元沖、東沖、和坂、西坂、里泥灣 位於貴池縣城以西十里的山崗上 杏花村街道長崗社區[3]
孔井村 杜塢、西廟、娘橋 原有一吳姓詩書之家崇拜孔孟之道,其門前有水井,較為聞名,地名由此演變 今杏花村街道孔井社區[3]
十里村 皂沖、白果樹、程家沖、大沖、小沖、糞箕沖、小衝口、土塘沖、永紅、永久、羅家沖 境內有十里長崗 今杏花村街道十里社區[3]

名人

[編輯]

原貴池縣城出身的名人有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任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成員、世界紅卍字會南京分會副會長許傳音[47]中國社會學家及教育家、南京大學教授柯象峰[47]建築師鮑家聲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犧牲的烈士許和平等。[47]

相關條目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1.0 1.1 1994年黃山書社《貴池縣誌》稱池州鎮行政區面積為33.4平方千米。但在該書中的1987年貴池縣行政區劃圖中將白沙湖(平天湖)17平方千米水面劃入池州鎮,該湖以東屬城關區江口鄉和觀前區馬衙鄉(今馬衙街道)。[2][18]
  2. ^ 1988年12月至1992年2月之間,原池州地區貴池市有自己的區號05661直到1995年1月15日0時池州地區固定電話位數從6升至7位時,統一區號為0566,當年3月正式實行。[1]
  3. ^ 1952年撤銷池州專區,貴池縣隸屬安慶專區,1965年恢復。
  4. ^ 4.0 4.1 4.2 4.3 1980年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池州地區撤銷,貴池縣隸屬安慶地區。1988年8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安慶地區和貴池縣,設立池州地區和縣級貴池市,池州地區行政公署駐貴池市池州鎮。
  5. ^ 5.0 5.1 5.2 包含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學教育。1986年,經貴池縣人民政府教育局批准,將城關、實驗兩所小學改為六年制,同時各保留兩個五年制實驗班。但縣內其他小學(包括池州鎮境內的農村小學、各廠礦教學點)依然為五年制。[34]直到2000年12月,池州行署批轉行署教育委員會(今池州市教育和體育局)《關於池州地區小學學制改革的實施意見》,2001年上半年池州市貴池區人民政府批轉原行署教委的學制改革方案,自當年9月始,全區所有小學新生入學年齡一律提前至6周歲,原五年制小學一律廢除。[37][38]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安徽省地方志編撰委員會編. 安徽省志(1986-2005) 卷四十二 通信志 (PDF). 合肥: 黃山書社. 2020-10: 238-239. ISBN 9787546191584.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安徽省安慶地區貴池縣地名委員會編. 池州镇地名图及正文. 安徽省貴池縣地名錄 (貴池). 1985-07: 5–9.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安徽省卷.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4-10: 1918-1920. ISBN 9787508748498.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池州市地方志編撰委員會. 李建軍 , 編. 第一篇 政区建制 第三章 县下区划 第三节 皖南区池州专区辖. 池州市志(第一冊)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6-12: 221–226. ISBN 978-7-5144-1933-7. 
  5. ^ 5.0 5.1 5.2 5.3 中共池州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池州70年大事记——1992年. 池州市人民政府. 2021-07-30 [2022-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6). 
  6. ^ 6.0 6.1 6.2 池州市地方志編撰委員會. 李建軍 , 編. 第一篇 政区建制 第三章 县下区划 第一节 池州府辖. 池州市志(第一冊)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6-12: 202–212. ISBN 978-7-5144-1933-7.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貴池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總纂; 范開平 主編. 卷一 建置区划 第二章 区划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貴池縣誌 (合肥: 黃山書社). 1994-08: 79–85. ISBN 7-80535-821-4. [失效連結]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貴池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總纂; 范開平 主編. 大事记. 合肥: 黃山書社. 1994-08. ISBN 7-80535-821-4. [失效連結]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貴池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總纂; 范開平 主編. 卷十六 城乡建设 第一章 县城建设. 合肥: 黃山書社. 1994-08. ISBN 7-80535-821-4. 
  10. ^ 貴池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總纂; 范開平 主編. 卷一 建置区划 第二章 区划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貴池縣誌 (合肥: 黃山書社). 1994-08: 79–85. ISBN 7-80535-821-4. [失效連結]
  11. ^ 池州70年大事记——1988年-池州市人民政府. www.chizhou.gov.cn. [2023-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5). 
  12. ^ 池州70年大事记——1990年-池州市人民政府. www.chizhou.gov.cn. [2023-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9). 
  13. ^ 13.0 13.1 13.2 池州70年大事记——1991年-池州市人民政府. www.chizhou.gov.cn. [2023-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7). 
  14. ^ 14.0 14.1 錢征. 1991年夏贵池人民抗洪纪实. 貴池: 池州報社. 1991-09: 74–76. 
  15. ^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15.07 15.08 15.09 15.10 15.11 貴池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贵池市人民代表大会志. 池州. 2000-06: 500–502. 
  16. ^ 16.00 16.01 16.02 16.03 16.04 16.05 16.06 16.07 16.08 16.09 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地方志編撰委員會; 胡勝利 主編. 第一篇 政区 第二章 街道 第一节 池阳街道. 貴池市志(1988-2000) (合肥: 黃山書社). 2009-08: 36–37. ISBN 978-7-5461-0502-4 (中文(簡體)). 
  17. ^ 17.0 17.1 17.2 安徽省安慶地區貴池縣地名委員會編. 附录. 安徽省貴池縣地名錄 (貴池). 1985-07: 189–190. 
  18. ^ 18.00 18.01 18.02 18.03 18.04 18.05 18.06 18.07 18.08 18.09 18.10 貴池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總纂; 范開平 主編. 卷一 建置区划 第三章 乡镇 第一节 池州镇. 貴池縣誌 (合肥: 黃山書社). 1994-08: 87–88. ISBN 7-80535-821-4. [失效連結]
  19. ^ 19.0 19.1 19.2 池州市地方志編撰委員會. 李建軍 , 編. 第一篇 政区建制 第三章 县下区划 第四节 安徽省池州专(地)区、市辖. 池州市志(第一冊)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6-12: 227–247. ISBN 978-7-5144-1933-7. 
  20. ^ 20.0 20.1 旧地名问题. 池州市人民政府. 2022-04-06 [2022-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7). 
  21. ^ 21.0 21.1 21.2 21.3 王熙政. 寻找历史的记忆 (B3版:人文池州). 池州日報 (池州日報社). 2010-12-10 [2022-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6) (中文(中國大陸)). 
  22.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10 22.11 22.12 22.13 池州市地方志委員會. 李建軍 , 編. 第八篇 城乡建设 第二章 县城建设 第一节 贵池县城——池州镇. 池州市志(第二冊)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6-12: 914–917. ISBN 978-7-5144-1933-7. 
  23. ^ 記者:林清平. 顾国籁:“老县长”的第二故乡情 (A3版:專版). 池州日報 (池州日報社). 2010-07-24 [2022-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2) (中文(中國大陸)). 
  24. ^ 貴池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總纂; 范開平 主編. 附录 第一部分 文献辑存. 合肥: 黃山書社. 1994-08: 975–976. ISBN 7-80535-821-4. 
  25. ^ 25.0 25.1 25.2 25.3 記者:金立平. 古城巨变展英姿 (第A1版:頭版). 池州日報 (池州日報社). 2009-09-28 [2022-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9) (中文(中國大陸)). 
  26. ^ 26.0 26.1 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 [卷] 張英才 主編. 安徽省志 卷三十八 城乡建设志.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8-01. ISBN 9787801223081. [失效連結]
  27. ^ 記者:余永平. 画出最大同心圆 谱写更美新篇章——访池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朱永能 (第A1版:頭版). 池州日報 (池州日報社). 2018-06-14 [2022-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6) (中文(中國大陸)). 
  28. ^ 28.0 28.1 28.2 28.3 池州地區公路志編撰委員會 編. 安徽省公路志系列书之十 池州地区公路志.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8-12: 2–7. ISBN 9787801224309. 
  29. ^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陳雙奇 編著. 池州揽胜. 合肥: 黃山書社. 1992-03: 131–133. ISBN 7-80535-338-7. 
  30. ^ 30.0 30.1 30.2 貴池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總纂; 范開平 主編. 贵池县志 卷十五 交通邮电 第一章 交通 第二节 水路交通. 合肥: 黃山書社. 1994-08. ISBN 7-80535-821-4. [失效連結]
  31. ^ 31.0 31.1 池州市貴池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總纂; 胡勝利 主編. 贵池市志(1988-2000) (PDF). 合肥: 黃山書社. 2009-08. ISBN 978-7-5461-0502-4. [失效連結]
  32. ^ 32.0 32.1 32.2 黃德龍主編, 安慶市地方志編撰委員會編. 安庆地区志 第三篇 人口 第二章 人口分布与密度. 合肥: 黃山書社. 1995-01. ISBN 7-80630-046-5. [失效連結]
  33. ^ 33.0 33.1 33.2 貴池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總纂; 范開平 主編. 贵池县志 卷三十 人民生活、习俗、宗教 第三章 宗教. 合肥: 黃山書社. 1994-08. ISBN 7-80535-821-4. [失效連結]
  34. ^ 34.00 34.01 34.02 34.03 34.04 34.05 34.06 34.07 34.08 34.09 34.10 34.11 貴池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總纂; 范開平 主編. 贵池县志 卷二十二 教育 第二章 学校教育. 合肥: 黃山書社. 1994-08. ISBN 7-80535-821-4. [失效連結]
  35. ^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胡勝利主編. 第十七篇 教育、体育 第四章 教育结构 第六节 特殊教育 (PDF). 貴池市志(1988-2000) (合肥: 黃山書社). 2009-08: 485. ISBN 978-7-5461-0502-4. [失效連結]
  36. ^ 36.0 36.1 36.2 池州學院門戶網站. 学院简介. [2023-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6). 
  37. ^ 37.0 37.1 池州教育. 池州日報. 池州日報社. 2008-12-12 [2023-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2). 
  38. ^ 胡勝利主編. 第十七篇 教育、体育 第四章 教育结构 第二节 小学教育 (PDF). 貴池市志(1988-2000) (合肥: 黃山書社). 2009-08: 481. ISBN 978-7-5461-0502-4. [失效連結]
  39. ^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池州地區地方志編撰委員會. 湯良尚 , 編. 池州地区志 第十六卷 教科文卫. 方志出版社. 1996-12. ISBN 7-80122-121-4. [失效連結]
  40. ^ 40.0 40.1 貴池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總纂; 范開平 主編. 贵池县志 卷二十四 文化、艺术 第六章 图书. 合肥: 黃山書社. 1994-08. ISBN 7-80535-821-4. [失效連結]
  41. ^ 吳萃倫. 六十年前的《池州日报》. 貴池市政協文史委員會; 劉明亮 (編). 贵池文史资料 第五辑. 貴池: 池州報社. 1996-05: 61–62. 
  42. ^ 42.0 42.1 42.2 池州地區地方志編撰委員會. 湯良尚 , 編. 池州地区志 第十六卷 教科文卫 第六章 卫 生.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6-12. ISBN 7-80122-121-4. [失效連結]
  43. ^ 43.0 43.1 43.2 貴池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總纂; 范開平 主編. 贵池县志 卷十五 交通邮电 第二章 邮电 第二节 电信. 合肥: 黃山書社. 1994-08. ISBN 7-80535-821-4. [失效連結]
  44. ^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池州地區地方志編撰委員會. 湯良尚 , 編. 池州地区志 第十卷 工业、交通 第三章 邮电.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6-12. ISBN 7-80122-121-4. [失效連結]
  45. ^ 安徽省地方志編撰委員會編. 安徽省志(1986-2005) 卷四十二 通信志 (PDF). 合肥: 黃山書社. 2020-10: 95. ISBN 9787546191584. 
  46. ^ 46.0 46.1 46.2 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地方志編撰委員會; 胡勝利 主編. 第二十篇 社会 第六节 城市居委会建设. 貴池市志(1988-2000) (合肥: 黃山書社). 2009-08: 564. ISBN 978-7-5461-0502-4 (中文(簡體)). 
  47. ^ 47.0 47.1 47.2 貴池市地方志編撰委員會. 卷三十二 人物 第一章 人物传记. 貴池縣誌 (合肥: 黃山書社). 1994-08. ISBN 7-80535-821-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