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國征討方略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歷史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21年11月5日) |
清國征討方略(日語:清国征討策案/しんこくせいとうさくあん),又名「征討清國策」,由時任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第一局局長小川又次於1887年2月編寫的計劃書,旨在武力攻取中國(即當時的大清帝國)沿海地區並將其劃歸日本版圖,以進一步肢解中國,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1]1894年爆發的甲午中日戰爭即受此文件影響。
主要內容
[編輯]該計劃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清國征討方略趣旨」,第二部分為「進取方略」,分為三篇,分別是「彼我形勢」、「作戰計劃」、「善後」。[2]
小川又次在第一部分中,提出「養成忠勇果敢精神,經常取進取之術略,定巍然不動之國是,實乃維持和平之根本,伸張國威之基礎。」的論點,認為經常保持隨時能進行戰爭的態勢,才能得到和平,這與當時居於日本政治主導地位的長州派(以伊藤博文為代表)提出的「避戰輪」相對立。
第二部分「進去方略」是《清國征討方略》的主體部分,根據小川又次兩次前往中國調查所得,具體闡述採取進攻方略的理由和方法。
在「彼我形勢」一篇中,小川又次認為,為維護日本獨立,伸張日本的國威,「則不可不分割清國,使之成為數個小邦國」。他認為,「清國」雖然是大國,但是正在衰敗,需要20年才能達成再興之志,日本應「乘彼尚幼稚,斷其四肢,傷其身體,使之不能活動」。在本篇中,他還指出清國雖然軍隊人數眾多,但是戰鬥力低下。再加上英、德兩國均採取進攻之策成為強國,因而在這一豺狼世界裡,日本採取寬仁政策並非良策。
在「作戰計劃」篇中,他認為最理想的作戰就是日本海軍擊潰「清國」海軍,攻占北京,擒獲「清國」皇帝,並在「清國」各重要城市進行軍事占領,成為持久態勢。
在最後的「善後」篇中,他提出了在西方勢力介入以前,把中國中部的重要地區成為日本版圖;清政府回到東三省;明朝後裔在長江以南及長江至黃河之間建立王國;西藏和青海歸達賴喇嘛統治;蒙古以酋長為各部之長;旅順半島、山東登州府、浙江舟山群島、澎湖群島、台灣全島、揚子江沿岸左右十里之地劃入日本版圖,以此形成有利於日本的態勢。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日)山本四郎. 1887年日本小川又次《清国征讨方略》介绍. 抗日戰爭研究. 1995, (1): 205-207.
- ^ 戚, 其章. 甲午日谍秘史.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 97–106. ISBN 780696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