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一月事件
一月事件 立陶宛語:Sausio įvykiai | |||||||
---|---|---|---|---|---|---|---|
冷戰、歌唱革命與蘇聯解體的一部分 | |||||||
一名手持立陶宛國旗的男子站在蘇聯陸軍的T-72主力戰車前,攝於1991年1月13日。 | |||||||
| |||||||
參戰方 | |||||||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救國委員會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維陶塔斯·藍茨伯基斯 阿爾貝塔斯·希梅納斯 格季米納斯·瓦格諾留斯 |
米哈伊爾·戈巴契夫 弗拉季斯拉夫·阿恰洛夫 米科拉斯·布羅基亞維丘斯 | ||||||
傷亡與損失 | |||||||
14名平民死亡 1名平民死於心血管疾病發作 702人受傷 | 1名KGB士兵(隊友誤擊) |
歷史系列條目 |
立陶宛歷史 |
---|
年代 |
時間軸 |
立陶宛主題 |
立陶宛一月事件(立陶宛語:Sausio įvykiai),是《立陶宛復國法案》頒布後蘇聯軍隊於1991年1月鎮壓獨立意識高漲的立陶宛人民以及殺死立陶宛抗議者的事件。此事件在歐美國家被稱為「血腥的星期日」(Bloody Sunday),在立陶宛則稱為「一月事件」。
經過
[編輯]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議會通過了《立陶宛復國法案》,決定脫離蘇聯獨立。此事件刺激了蘇聯共產黨黨內的保守派和蘇聯軍方,最終決定採用武力迫使立陶宛放棄獨立。
1991年1月8日,蘇聯軍隊被派往立陶宛,其中包括克格勃特種部隊和阿爾法小組。1月10日,戈爾巴喬夫對立陶宛最高議會下達最後通牒,聲稱立陶宛此次法案違反蘇聯憲法,要求立即撤銷,遭到立陶宛最高議會發言人維陶塔斯·藍茨伯基斯、總理阿爾貝塔斯·希梅納斯的拒絕。
1月11日,蘇聯決定進行軍事介入。11時50分,蘇聯軍隊占領維爾紐斯的立陶宛國防部。12時00分,包圍維爾紐斯出版中心,隨後占領了這棟建築物。蘇軍對市民開炮,導致數人受傷。15時00分,反獨立派的立陶宛共產黨在中央委員會建築物中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成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救國委員會」,自稱為唯一合法政府。16時40分,立陶宛外交部長阿爾吉爾達斯·紹達爾加斯致電蘇聯外交部,對蘇聯軍隊在立陶宛的暴力行為表示嚴重關切。21時00分,蘇聯軍隊控制了內門奇內的一個電視轉播中心。23時00分,蘇軍占領了維爾紐斯鐵路的調度辦公室。鐵路交通隨即中斷,但數小時後恢復。
1月12日,立陶宛最高會議舉行連夜會議。藍茨伯基斯先後三次致電戈爾巴喬夫,但未能接通。立陶宛全境的國民自發聚集,守衛最高會議大樓、廣播電台、電視塔、主要電話局等重要據點,圍成人盾。
1月13日1時50分,蘇聯軍隊向守衛電視塔的非武裝民眾開炮,導致13人被殺、1人心臟病發作死亡。一部分蘇聯軍隊倒戈向蘇聯軍隊開炮,導致一名軍人死亡。2時00分,對廣播電台和電視台進行襲擊,電視訊號中斷。大量支持獨立的民眾自發保衛最高會議大樓,夜間有2萬人,早上達到5萬人。他們在最高會議大樓內外設立臨時禮拜所並舉行祈禱,高唱民族歌曲。軍車和戰車車列近前,人群越來越多故沒有攻擊。
後果
[編輯]立陶宛政府向全蘇聯和西方世界發表聲明,對此次攻擊事件表示強烈譴責,國際上紛紛譴責蘇聯的行為是對主權國家的侵略。挪威政府向聯合國起訴蘇聯的暴行,波蘭政府也宣布支持立陶宛,對蘇聯軍隊的行為進行強烈譴責。基輔、塔林、里加等多個城市發生支持立陶宛的民眾集會。
受到國際上的壓力,戈爾巴喬夫表明自己反對使用武力,並下令蘇軍停止攻擊。1月13日以後,蘇軍的占領仍然繼續,但沒有大規模衝突。2月4日,冰島政府率先承認立陶宛獨立,並與其建立外交關係。2月9日,立陶宛舉行獨立公投,93.24%的投票者贊成獨立。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Lithuanians celebrate 20th Anniversary assault of the Vilnius television tower by the Soviet Troops.. Ukrayinska Pravda. 2011-01-13 [2017-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