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制錢
外觀
北宋宣和年間,爆發方臘之亂,宋廷軍政費支出浩繁,發運使兼經制使陳遘以軍費不足,加徵賣酒、印契錢(典賣田宅)、頭子錢等雜稅七種,以充軍需。因為是經制使的建議,故稱經制錢[1]。楊萬里《轉對札子》:「民之以軍興而暫佐師旅征行之費者,因其除軍帥謂之經制使也,於是有經制之錢。既而經制使之軍已罷,而經制錢之名遂為常賦矣。」
紹興初年經制錢與經制使一度廢除,紹興九年(1139年)又復置。紹興五年,總制使翁彥國又另立名目徵稅,稱總制錢,二者合稱經總制錢。除此之外,宋朝的雜稅還有月樁錢、板帳錢、二稅鹽錢、蠶鹽錢、丁鹽錢、免夫錢、僧道免丁錢[2]、秤提錢、市例錢[3]、折估錢[4]、折布錢、布估錢、畸零絹估錢等。
注釋
[編輯]參考書目
[編輯]- 《宋史·食貨志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