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院庭院
經院庭院 | |
---|---|
基本資訊 | |
位置 | 巴西聖保羅 |
座標 | 23°32′53″S 46°37′57″W / 23.548056°S 46.6325°W |
宗教 | 羅馬天主教 |
功能狀態 | 博物館 |
建築詳情 | |
建築風格 | 葡萄牙殖民建築 |
奠基 | 1554年 |
地圖 | |
經院庭院(葡萄牙語:Pátio do Colégio)是指巴西聖保羅一處歷史悠久的耶穌會教堂和學校(聖保羅經院),這個名字也用來指教堂前的廣場。經院庭院標誌着聖保羅市建於1554年創建的地點[1]。
聖保羅市最初是由耶穌會神父曼努埃爾·達·諾布雷加、何塞·安切塔等人在巴西腹地建立的耶穌會傳教站。這個村莊建立在塔曼杜阿泰河和安漢加巴河兩河之間的高原上,與沿海村莊聖維森特通過一條穿越雨林的危險的小徑相連。
標誌着聖保羅建城的日期是1554年1月25日,那一天,神父們舉行了耶穌會學校的第一場彌撒。最初,教堂建築是一間簡陋的小屋,上面覆蓋着棕櫚葉或稻草。1556年,在父親阿豐索·布雷斯神父的領導下,學校和教堂的新建築用較為堅固一些的夯土完成了。在未來的幾個世紀內,這些建築將成為殖民地精神生活和教育生活的中心。
自一開始,耶穌會向美洲土著的傳教活動就與許多殖民者的利益相衝突,他們是奴隸主,從土著的奴隸貿易中獲利。在早期的聖保羅,為了抓捕土著而到內地探險遠征,是一項重要的經濟活動。他們與耶穌會的衝突,導致在1640年耶穌會被驅逐出村莊。直到1653年,探險家費爾尼奧·迪亞斯·萊梅才允許耶穌會神父回到聖保羅。教堂和學校在1653年左右進行了大規模重建。
1759年,蓬巴爾侯爵下令在葡萄牙及其殖民地取締耶穌會,神父們不得不再次離開。耶穌會建築改為聖保羅的殖民官員駐地,巴西獨立後,直到20世紀,它們繼續履行行政職能。殖民建築完全以不同風格重建,1896年教堂倒塌。鐘樓倖存了下來,但也被大幅改建。
1953年,在建城400周年慶典期間,這片地方歸還給耶穌會。由於其相對簡單的建築,以及19世紀保存下來的大量圖像資料,教堂得以重建,鐘樓和學校的立面也恢復了殖民時期的外觀。特別是教堂和鐘樓,均為風格主義樣式,是17世紀巴西殖民地耶穌會教堂的典型風格。
安切塔博物館
[編輯]1979年,在經院庭院開設了紀念何塞·安切塔神父的博物館。館內藏有600多件藏品,包括殖民地繪畫、祭壇畫和雕塑、以及有關巴西耶穌會活動的文件和圖像。收藏的亮點,是何塞·安切塔和另一個重要的耶穌會人物、作家和神父安東尼奧·維埃拉的17世紀肖像畫。特別翔實的是聖保羅創建時期經院庭院地區的模型,以及展示這一地區數百年來發展的圖板。
參考
[編輯]- ^ Colonial history in the São Paulo State official website. [2020-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2).
- Pateo do Collegio official websi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Eduardo Bueno. Coleção Terra Brasilis Volume 4 - A Coroa, a Cruz e a Espada. Ed. Objetiva. Rio de Janeiro, 2006. (in Portugu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