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肌張力障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Dystonia
用藥所導致的肌張力障礙病患.
類型動作疾患[*]rare genetic dystonia[*]疾病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神經學
ICD-11MB47.4
ICD-10G24.9
ICD-9-CM333
OMIM[1]
DiseasesDB17912
eMedicine312648
MeSHD004421
Orphanet156159、​68363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肌張力障礙Dystonia)是由於身體的肌肉不隨意地持續收縮,造成肌肉產生變形,而無法依照自身的意思活動。[1]

分析

[編輯]

肌張力障礙是一組疾病的總稱,是骨骼肌張力的病理性改變。患者的肌張力時高時低,有時只影響局部某個肌肉或肌肉群,有時則影響全身。

大多數的肌張力障礙病因並不清楚,少數可有家族遺傳史,兒童和少年發病的扭轉痙攣可能存在基因遺傳問題。此外,很多疾病可能在臨床上導致繼發性肌張力障礙,如新生兒腦損傷,黃疸,窒息,腦炎,腦血管病,中毒性腦病等等。與原發性肌張力障礙相比,這類病人症狀更為複雜多樣,可能伴隨有偏癱,舞蹈樣動作,小腦平衡障礙,智力或情感方面的問題。CT磁共振檢查也會有一些特徵性的表現。

肌張力障礙在運動障礙病中較為多見,患病率僅次於帕金森病,約為39/10萬,中國患病人數約46萬。其中全身肌張力障礙約占17%,局限性肌張力障礙約占50%,其餘為偏身或節段性肌張力障礙。伴有軸線方向的不隨意性扭轉的肌張力障礙是最為多見的表現形式,稱為扭轉痙攣。其中尤以全身性扭轉痙攣和痙攣性斜頸最為常見。

症狀

[編輯]

肌張力障礙有如下幾種表現形式:

  1. 根據患病的部位(局限性肌張力障礙),分為眼瞼痙攣、顱面部肌張力障礙、痙攣性構音障礙、痙攣性斜頸、書寫痙攣、偏身性肌張力障礙以及全身性肌張力障礙。[2]
  2. 根據發病的原因,分為原發性(即病因不清楚的)和繼發性肌張力障礙。後者常見於中毒、外傷、腦炎、腫瘤及代謝異常導致的患者運動功能障礙。
  3. 按發病時的年齡可分為兒童型、少年型與成年型肌張力障礙。兒童期起病的往往會導致全身行性肌張力障礙。

肌張力障礙沒有根治性的藥物,鎮靜類藥物可在緩解患者緊張情緒的時候,部分地改善症狀;可供選擇的藥物有安坦氯硝安定硝基安定巴氯芬氟哌啶醇丁苯那嗪等,效果均不十分理想,有的副作用還很大。例如大劑量服用安坦會出現口乾、眼花、記憶力下降等。

治療方法

[編輯]

肌張力障礙病基本上無藥可醫,立體定向神經外科手術可能是唯一的症狀治療手段,特別是全身性的肌張力障礙、扭轉痙攣等。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