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肯尼斯·R·沙德里克

典範條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肯尼斯·R·沙德里克
Kenneth R. Shadrick
暱稱肯尼(Kenny)[1]
出生(1931-08-04)1931年8月4日
 美國肯塔基州哈倫縣
逝世1950年7月5日(1950歲—07—05)(18歲)
南韓京畿道烏山市
墓地 美國西弗吉尼亞州懷俄明縣
國籍 美國
效命 美利堅合眾國
軍種 美國陸軍
服役年份1948-1950
軍銜二等兵
軍籍號碼英語Service number15-273-308[2]
部隊第24步兵師
第34步兵團
參與戰爭朝鮮戰爭
獲得勳章戰鬥步兵徽章
紫心勳章
親屬有9個兄弟姐妹

肯尼斯·R·肯尼·沙德里克(英語:Kenneth R.Kenny Shadrick,1931年8月4日—1950年7月5日)是朝鮮戰爭期間陣亡的一名美國陸軍士兵,許多新聞報導將他誤報為首位在這場戰爭中陣亡的美國軍人。

沙德里克生於肯塔基州哈倫縣,另有9個兄弟姐妹。1948年從高中輟學後,他加入美國陸軍,先在日本服役1年,然後跟隨第24步兵師第34步兵團一起在朝鮮戰爭爆發後趕赴朝鮮半島。執行巡邏任務期間,沙德里克被朝鮮人民軍T-34坦克上機槍射出的子彈打死,他的遺體被運抵前哨站,新聞工作者瑪格麗特·希金斯當時正在這裡報導戰事發展。希金斯之後在報道中稱,沙德里克是首位在這場戰爭中為國捐軀的美軍士兵,美國各地的媒體也在報道中引述這一說法。他的生平因此得到廣泛關注,葬禮也吸引了數以百計的人前來致敬。

之後的研究認為,烏山戰役中就已經有美軍戰死,所以沙德里克並不是第一個陣亡的美軍士兵。但由於在他以前身亡的美國軍人身份已無從考證,因此仍然有許多報道錯誤地稱他是這場戰爭中犧牲的第一個美國軍人。

早年經歷和教育

[編輯]

肯尼斯·R·沙德里克於1931年8月4日在肯塔基州哈倫縣出生,他的父親叫西奧多·沙德里克(Theodore Shadrick),是煤礦工人,母親叫露西爾·沙德里克(Lucille Shadrick),兩人共有十個孩子,肯尼斯排行老三。肯尼斯年幼時,美國經濟正受大蕭條的重創,他和家人一起遷居西弗吉尼亞州懷俄明縣,然後又因爸爸找工作的需要遷至32公里外的邊遠小鎮斯金福克(Skin Fork)。據家人介紹,肯尼斯自小就是興趣廣泛的「熱心讀者」,西部片和雜誌都是他的愛好。[3]他還喜歡騎自行車,偶爾還會去打獵[1]

1947年,沙德里克進入派恩維爾高中(Pineville High School)就讀,成績在班上處於頂尖。1948年念高二時,他對美式足球產生興趣,雖然年紀偏小,但仍得以進入校隊。球隊買不起制服,沙德里克的父親給兒子五美元去買一件,但這件球服於這年10月在他的儲物櫃中被盜。[3]這件事讓沙德里克非常難過,他因此輟學,而且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回家[1]。一個月後,他和朋友加入美國陸軍[3]。沙德里克的父親之後稱,兒子就是因為那件制服被盜而參軍,還覺得自己間接導致兒子戰死沙場[1]

1948年11月10日,沙德里克前往諾克斯堡接受基本戰鬥訓練。雖然這時還只有17歲,但他說服父母簽署相關文件,准許他入伍服役。沙德里克於1949年2月完成訓練,然後前往日本加入第24步兵師第34步兵團,執行二戰後對日本的占領任務。他和第24師在九州島駐紮了一年。[3]據沙德里克的家人稱,他起初很喜歡日本,但到1950年6月時已經開始對這個國家產生厭倦,還在信中稱自己感到抑鬱[1][3]

軍旅生涯

[編輯]

1950年6月25日晚,朝鮮人民軍的10個向大韓民國發起全面入侵。89000人的兵力分為6股向大韓民國國軍發起突襲,令對方全線潰敗。韓國陸軍不但規模不及、組織混亂,而且普遍缺乏武器裝備和對突如其來戰爭的準備。[4]:1越過邊境後,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朝鮮軍隊穩步南下,38000名韓國前線軍人無法組織起有效抵抗[4]:2,大部分韓國軍隊面對侵略選擇撤退,到6月28日時,朝鮮已攻占韓國首都漢城,迫使該國政府同支離破碎的兵力進一步南撤[5]:2

與此同時,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經投票決定向韓國派出增援,美國總統哈里·S·杜魯門下令地面部隊進入朝鮮半島參戰[5]:3二戰在5年前結束後,遠東地區的美軍就開始逐漸增多,沙德里克所在師又距戰場最近。第24師由威廉·弗里希·迪安少將統領,受削減軍費影響,軍中大部分裝備都很陳舊。但部隊還是受命趕赴韓國,任務是迎接朝鮮軍隊的第一波攻勢,直到第八集團軍的其他部隊抵達。[5]:3[6]

迪安的作戰計劃是採用道格拉斯C54空中霸王運輸機將第24步兵師的一個營運抵韓國,阻止朝鮮人民軍繼續推進,同時,該師的其他部隊則乘船前往。第21步兵團被視為第24師三個團中戰鬥準備最充分的一個,同時該團第一營營長查爾斯·B·史密斯中校也是該師作戰經驗最豐富的營長,則在二戰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期間率領另一個營作戰,第一營因此入選搭軍用運輸機飛往前線。[7]7月5日,史密斯特遣部隊同朝鮮人民軍在烏山交戰,阻擋5000名朝鮮步兵前進達7小時後才戰敗撤退。共計540人的部隊中有60人陣亡,21人受傷,82人被俘,傷亡非常慘重。由於撤退期間的混亂局勢,許多屍體都未能帶走,很多失蹤人員的命運也持續數周無從知曉。[5]:4

在此期間,第34步兵團在烏山以南16公里處,平澤市多個村莊和安城市之間設立防線,準備繼續拖延朝鮮軍隊的推進[4]:62。該團同韓國軍隊類似,對戰鬥缺乏準備,其中有過實戰經驗的軍人也很少[8]。沙德里克這時是第34團第1營M9A1火箭筒分隊的一員[3]

陣亡

[編輯]
沙德里克(右)看向正發射火箭筒的戰友,他此後不久便被敵軍的機槍打死。

史密斯特遣部隊開始從烏山戰役撤退約90分鐘後,第34團派沙德里克等人組成偵察小隊北上前往烏山以南約8公里的一個小村莊偵察[3]。小隊由查爾斯·佩恩(Charles E. Payne)中尉帶隊,其中大部分都是火箭筒部隊人員和步兵,行進至村裡的一處墓地後停了下來[9]:78,但在這裡很快就被通往北面一條道路上的朝鮮T-34坦克發現。下午16點左右[9]:79,沙德里克和其他火箭筒炮兵開始從遠距離隱蔽陣地向坦克開火[3]。美國陸軍戰鬥攝影師查爾斯·R·特恩布爾(Charles R. Turnbull)上士也在現場[10]。特恩布爾希望沙德里克可以協助他拍一張火箭筒開火的照片,卡準時機,讓鏡頭拍到發射時的火焰[3][9]:78,沙德里克於是按上士的要求開火後停下來,然後從隱蔽位置起身去看自己是否擊中目標;T-34坦克這時正好用機槍還擊,兩顆子彈打中位置暴露的沙德里克胸口和手臂,他只過了片刻就已陣亡[1]

雖然坦克尚未擊毀,但佩恩的偵察隊決定撤退,並帶上沙德里克的屍體,這也是他們唯一的人員傷亡。偵察隊返回平澤的第34步兵團指揮部向司令官喬治·巴特(George B. Barth准將和哈羅德·艾爾斯(Harold B. Ayres上校報告。《紐約先驅論壇報》(New York Herald Tribune戰地記者瑪格麗特·希金斯也在場,她隨後在報導沙德里克戰死的消息時稱他是第一個在朝鮮戰爭中陣亡的美國人。[9]:78

沙德里克的家人從鄰居那裡得知兒子戰死沙場的消息,鄰居則是從電台廣播中得知,軍方的電報還要過幾天才送達。沙德里克一家很快就對各地記者和故鄉的好心人應接不瑕。[1]沙德里克的遺體送回祖國,葬禮於1951年6月17日在西弗吉尼亞州羅利縣縣城貝克利Beckley)舉行,當地有數百位居民參加[3]。葬禮是有意安排在朝鮮戰爭爆發周年紀念當天舉行,沙德里克的棺木上有國旗覆蓋,經馬車拉過城市街道[11],最終下葬在貝克利的美國退伍軍人協會墓園[3]

影響

[編輯]

希金斯對沙德里克戰死的報導被廣泛轉載[12]:270。《時代》雜誌於1950年7月17日刊發沙德里克陣亡的消息,稱他是第一個「經報道」在朝鮮半島戰死的美國人[1]。《生活》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裡都報稱沙德里克是首位在這場戰爭中陣亡的美軍士兵[11],這一說法之後還經常被其它報道採納[12]:43,甚至2011年7月4日西弗吉尼亞州亨廷頓的地方報紙《先驅郵報英語The Herald-Dispatch》都還在引述[13]

美國退伍軍人協會第133號分會在懷俄明縣法院為沙德里克立碑,碑上刻有他的部隊名稱和死亡日期,還稱他是「朝韓衝突的第一個陣亡人員」,碑上的結語寫道:「他站在愛國者組成的綿綿戰線最前線,他們敢於犧牲自己,讓自由得以在他們的祝福下生存並茁壯成長。自由得以存活,他也像其他大多數謙卑的人那樣雖死猶生」[14]:49。該法院還豎立有其它多個紀念碑,紀念多位曾參軍入伍的當地居民[14]:41

之後的多份出版物對沙德里克是否的確是首位在朝鮮戰爭中陣亡的美國軍人提出質疑。有目擊者稱,烏山戰役期間,第21步兵團的一名機槍手在上午8點30分左右陣亡,比沙德里克還要早8小時。這位軍人遇難時,他的一位戰友正用PPSh-41衝鋒鎗向另一輛T-34坦克旁邊的敵軍開火,坦克當時已被擊毀。但由於戰鬥期間的混亂局勢,美軍撤退時許多死者的遺體和傷者都未能帶走,還有相當一部分軍人被俘,導致首位陣亡美國軍人的確切身份依然成謎。[12]:270[9]:69

獎勵和勳章

[編輯]

沙德里克獲得的獎勵和勳章如下:[2]

戰鬥步兵徽章
紫心勳章
國防部服役獎章 韓國服役獎章 聯合國朝鮮獎章 朝鮮戰爭服役獎章
大韓民國總統部隊表彰
第24步兵師SSI-FWTS袖肩章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The 8 O'clock Broadcast. Time. 1950-07-17 [2015-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1). 
  2. ^ 2.0 2.1 Korean War Honor Roll listing: Kenneth R. Shadrick entry, American Battle Monuments Commission, [2015-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9)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Baston, Constance, Kenneth Shadrick Biography, West Virginia Division of Culture and History, 2011 [2015-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7) 
  4. ^ 4.0 4.1 4.2 Alexander, Bevin. Korea: The First War We Lost. New York City: Hippocrene Books. 2003. ISBN 978-0-7818-1019-7. 
  5. ^ 5.0 5.1 5.2 5.3 Varhola, Michael J. Fire and Ice: The Korean War, 1950–1953. Mason City, Iowa: Da Capo Press. 2000. ISBN 978-1-882810-44-4. 
  6. ^ Catchpole, Brian. The Korean War. London, United Kingdom: Robinson Publishing. 2001: 14. ISBN 978-1-84119-413-4. 
  7. ^ Task Force Smith Informational Paper, United States Army Japan, [2010-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24) 
  8. ^ Fehrenbach, T.R., This Kind of War: The Classic Korean War History – Fiftieth Anniversary Edition, Washington D.C.: Potomac Books: 74, 2001, ISBN 978-1-57488-334-3 
  9. ^ 9.0 9.1 9.2 9.3 9.4 Appleman, Roy E. South to the Naktong, North to the Yalu: United States Army in the Korean War.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98 [2015-10-17]. ISBN 978-0-16-001918-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2). 
  10. ^ First casualty of the Korean War. Truman Presidential Library. 2007 [2015-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1). 
  11. ^ 11.0 11.1 A Peace Move. Life. 1951-07-09, 31 (2): 22 [2015-10-18]. ISSN 0024-3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3). 
  12. ^ 12.0 12.1 12.2 Harrity, Ralph Derr. Q Clan: The First Summer of the Korean Conflict, June–September 1950, A Lieutenant's Memoir. Pittsburgh: Dorrance Publishing Co. 2005. ISBN 978-0-8059-6748-7. 
  13. ^ This Week in West Virginia History. The Herald-Dispatch. 2011-07-04 [2011-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5). JULY 5, 1950: Army Private Kenneth Shadrick of Wyoming County was the first U.S. serviceman killed in action in the Korean War. 
  14. ^ 14.0 14.1 Robinson, Ed. Images of America: Wyoming County. Mount Pleasant, South Carolina: Arcadia Publishing. 2005. ISBN 978-0-7385-4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