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立比戰役
外觀
腓立比戰役 | |||||||
---|---|---|---|---|---|---|---|
解放者內戰的一部分 | |||||||
腓立比戰場位置 | |||||||
| |||||||
參戰方 | |||||||
後三頭同盟(雷必達留守在意大利半島鎮住元老院) 支持 托勒密埃及(派出船隻,但過晚抵達)[1][2] |
解放者 支持 帕提亞王國(騎兵)[3]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馬克·安東尼 屋大維 |
布魯圖斯 卡西烏斯 阿利努斯 塞拉皮翁 | ||||||
兵力 | |||||||
53,000–108,000人[4] 40,000–95,000名步兵[4] 13,000名騎兵[4] |
60,000–105,000人[4] 40,000–85,000名步兵[4] 20,000名騎兵[4] | ||||||
傷亡與損失 | |||||||
16,000人死亡(10月3日) |
8,000人死亡(10月3日) 全軍投降(10月23日) |
腓立比戰役是爆發於西元前42年的羅馬共和國內戰,是解放者內戰的一部分。作戰一方是馬克·安東尼和屋大維,另一方是蓋烏斯·卡西烏斯·朗基努斯和馬爾庫斯·尤利烏斯·布魯圖斯,這場戰爭主要因為兩年半前凱撒遭後方人士刺殺,實際控制政權的後三頭同盟遂予以討伐弔罪。
在10月3日的戰役可細分為兩場對戰,都發生於古城腓立比平原西部。這次戰鬥結果各陣營都一勝一負(安東尼勝卡西烏斯,但屋大維敗給布魯圖斯),然而卡西烏斯誤信布魯圖斯戰敗自殺的假情報而自盡;後來在10月23日的第二輪戰役中,孤軍作戰的布魯圖斯終吞敗果,最後真的以自殺收場。安東尼與屋大維遂成為羅馬最有權勢的兩位統帥。
註腳
[編輯]- ^ Roller (2010),第75頁.
- ^ Burstein (2004),第22–23頁.
- ^ Bivar, H.D.H. William Bayne Fisher; Ilya Gershevitch; Ehsan Yarshater; R. N. Frye; J. A. Boyle; Peter Jackson; Laurence Lockhart; Peter Avery; Gavin Hambly; Charles Melville , 編.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8: 57. ISBN 0-521-20092-X.
- ^ 4.0 4.1 4.2 4.3 4.4 4.5 Goldsworthy 2010,第252頁.
參考文獻
[編輯]- Burstein, Stanley M. The Reign of Cleopatra.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2004. ISBN 9780313325274.
- Goldsworthy, Adrian. Antony and Cleopatra.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2010. ISBN 978-0-297-86104-1.
- Lawrence Keppie. The making of the Roman army. New York 1984
- Roller, Duane W. Cleopatra: a biogra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9780195365535.
- Ronald Syme. The Roman revolution. Oxford 1939
- Sheppard, Si. Philippi 42 BC: The death of the Roman Republic.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2008 (2008-08-10). ISBN 978-1-84603-265-3.
- Thomas Harbottle, Dictionary of Battles. New York 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