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膨大彎頸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膨大彎頸霉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真菌界 Fungi
門: 子囊菌門 Ascomycota
綱: 糞殼菌綱 Sordariomycetes
目: 肉座菌目 Hypocreales
科: 線蟲草科 Ophiocordycipitaceae
屬: 彎頸霉屬 Tolypocladium
種:
膨大彎頸霉 T. inflatum
二名法
Tolypocladium inflatum
W. Gams
異名[1]
  • 多孔木霉 Trichoderma polysporum
  • 鉤狀木黴菌 Pachybasium niveum
  • 雪白彎頸霉 Tolypocladium niveum
  • 短柄鹿蟲草 Elaphocordyceps subsessilis

膨大彎頸霉Tolypocladium inflatum[2],是一種無性子囊菌,最初分離自挪威的土壤,在一定的條件下能產生免疫抑制劑環孢素。其性世代是寄生在金龜子身上,在金龜子死後形成子囊果,在無性世代是生長在土壤的白色真菌[3]

由於顯微形態的相似性,最初研究人員認為其是會產生環孢素的木黴菌屬真菌,因此將它命名為多孔木霉Trichoderma polysporum)。後來甘姆斯等人認為它是一個新屬,以它的外形取名為膨大彎頸霉Tolypocladium inflatum)。1971年,奧利地真菌學家瓦爾特·加姆斯發現一種真菌並取名為鉤狀木黴菌Pachybasium niveum)。1983年,約翰·比賽特在研究時發現鉤狀木黴菌Pachybasium niveum)其實就是膨大彎頸霉。依據《國際植物命名法規》,較早出現的命名有優先權,因此將這兩個名字合併改為雪白彎頸霉Tolypocladium niveum)。然而這種真菌在醫藥工業有很大的經濟價值,醫藥公司早就大量使用膨大彎頸霉生產的環孢素A,膨大彎頸霉的稱呼早就被廣泛使用,成為最常用的名字[1]

1996年,凱蒂·霍琪和她的同事確認膨大彎頸霉其實是有性世代的,性世代形態與無性世代不同,性世代形態取名為短柄鹿蟲草Elaphocordyceps subsessilis[1]。由於2011年《國際植物命名法規》新增了「一種真菌,一個名字」的規定,不同形態不能使用不同名字,故此短柄鹿蟲草之後也成為膨大彎頸霉的別名。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顧曉哲. 真菌改变人类文明史. 廣東: 廣東科技出版社. 2020-11-30: 23–24. ISBN 978-7535975812 (中文(簡體)). 
  2. ^ 楊曉青. 膨大弯颈霉基因组进化及交配型基因的初步研究. 中國知網. 2018 [2021-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4). 
  3. ^ Dhillion, Shivcharn S.; Svarstad, Hanne; Amundsen, Cathrine; Bugge, Hans Chr. Bioprospecting: Effects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AMBIO: A Journ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2002-09, 31 (6): 491–493. doi:10.1579/0044-7447-31.6.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