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臺北縣 (日治時期)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臺北縣
台語白話字Tâi-pak-kuān
台語羅馬字Tâi-pak-kuān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台北県
假名たいほくけん(現代
たいほくく𛅑ん(歷史
平文式羅馬字Taihoku-ken
日語舊字體臺北縣

臺北縣たいほくけん Taihoku ken)是臺灣日治初期1895年至1901年的一個縣級行政區劃。在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6月28日創立之際,係由清治末期的臺北府改制而成,轄區範圍涵蓋北台灣,約當今之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宜蘭縣新竹縣新竹市

1897年(明治三十年)5月3日,全臺改制為「六縣三廳」時,原臺北縣拆分出新竹縣宜蘭廳,轄區僅餘今之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桃園市東半部。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6月18日,六縣三廳整併回「三縣三廳」,轄區與前臺北府相近,但已不包含宜蘭地區。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三縣三廳改制為「二十廳」,臺北縣廢止,其轄區拆分為臺北廳基隆廳深坑廳桃仔園廳新竹廳5個廳。

沿革

[編輯]
  •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6月28日,依據臺灣總督府假條例第23條規定,制定公布「地方官假官制」,參酌清代舊制,設「三縣一廳」。清末臺北府改為臺北縣。
  •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6月5日,在官制公布前,基隆支廳先設立。
  •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6月9日,在官制公布前,臺北縣與淡水事務所先設立,並開始辦公。
  •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6月23日,在官制公布前,宜蘭支廳先設立。
  •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6月24日,在官制公布前,新竹支廳先設立。
  •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7月19日,淡水事務所改稱淡水支廳
  •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8月24日,依臺灣總督府條例制定「民政支部與出張所規程」,隔日通令頒行,將三縣一廳改制為一縣「二民政支部一廳」。臺北縣維持原體制。
  • 1896年(明治二十九年)2月18日,依臺灣總督府條例制定「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並以敕令91號公布,將一縣二民政支部一廳再改回「三縣一廳」。臺北縣維持原體制。
  • 1897年(明治三十年)5月3日,以敕令152號公布「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將三縣一廳改制為「六縣三廳」,廢除支廳,縣廳以下改設辨務署。臺北縣析分臺北縣、新竹縣、宜蘭廳。
  • 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6月18日,以敕令108號公布「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將六縣三廳改制為「三縣三廳」,縣廳以下設辨務署或出張所(臺東、澎湖廳),辨務署下得設辨務支署。前階段的臺北縣、新竹縣之竹北一堡竹北二堡竹南一堡又併為臺北縣。
  • 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11月9日,以府令202號公布「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將三縣三廳改制為「二十廳」,廳下設支廳。臺北縣裁撤,析分為臺北廳、基隆廳、深坑廳、桃仔園廳、新竹廳。

行政區劃

[編輯]

1895年6月-1897年6月

此時的臺北縣即清末的淡水縣範圍,共373方日里

  • 直轄:大加蚋堡(設臺北市出張所)、文山堡(設深坑街出張所)、擺接堡興直堡(設枋橋出張所)、海山堡(設三角湧出張所)、桃澗堡(設大嵙崁出張所)、芝蘭一堡芝蘭二堡(設士林出張所),即清末淡水縣中、南部,管轄面積124方日里。(明治二十九年9月5日,淡水支廳之八里坌堡坑仔莊改歸直轄)

1897年6月-1898年6月

此時的臺北縣即「三縣一廳」階段的臺北縣直轄、基隆支廳、淡水支廳的範圍。共273方日裡,轄13個辨務署,14個堡里,1,437個街庄社,1個外島。1897年6月10日,公告設立臺北、士林、新莊三角湧景尾桃仔園、中壢、滬尾、樹林口、基隆、水邊角(之後改稱水返腳)、頂雙溪金包里辨務署,並在7月1日開設[1]

  • 臺北辨務署:大加蚋堡
  • 士林辨務署:芝蘭一堡、芝蘭二堡
  • 新莊辨務署:興直堡、擺接堡
  • 三角湧辨務署:海山堡
  • 景尾辨務署:文山堡
  • 桃仔園辨務署:桃澗堡一部分
  • 中壢辨務署:桃澗堡一部分
  • 滬尾辨務署:芝蘭三堡
  • 樹林口辨務署:八里坌堡
  • 基隆辨務署:基隆堡
  • 水邊角辨務署:石碇堡
  • 頂雙溪辨務署:三貂堡
  • 金包里辨務署:金包里堡

1898年6月-1901年11月

此時的臺北縣即「六縣三廳」階段的臺北縣與新竹縣北半部的範圍。1898年6月28日,公告設立臺北、三角湧、景尾、桃仔園、滬尾、基隆、水邊腳、頂雙溪、新埔、新竹等10個辨務署[2]。1899年4月1日,各辨務署下的辨務支署調整[3];同年7月21日,由於官吏的經費需求增加、公學校令實施等,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逐漸增加,因此將頂雙溪辨務署併入基隆辨務署,新埔辨務署併入桃仔園、三角湧辨務署[4][5]枋橋支署、枋藔支署、新莊支署改隸臺北辨務署,新埔支署改隸新竹辨務署,頂雙溪支署改隸基隆辨務署,鹹菜硼支署改隸三角湧辨務署,楊梅壢大坵園支署改隸桃仔園辨務署,錫口支署改隸水返腳辨務署[6];同時,當局亦考量將景尾辨務署改到深坑,以配合坪林尾地區的製腦及開墾事業,且深坑街位處辨務署較中央之位置,但此變更因地方民眾請願留置景尾辨務署而暫緩[5]

1899年10月7日,台北廳的辨務署下改劃分為135個區[7]。1900年4月1日,裁撤大稻埕水上支署、枋藔支署、基隆水上支署、土地公埔支署、大坵園支署;同年8月24日,三角湧辨務署改為「大嵙崁辨務署」[8];同年9月16日,由於水返腳地區的治安已穩定,而無存在之必要,且考量石碇堡在清治時期屬基隆廳,因此將水返腳辨務署併入基隆辨務署,錫口支署改隸臺北辨務署[9][10];同年1900年12月1日,景尾辨務署改為「深坑辨務署」[11],原深坑支廳改為直轄,原直轄改為景尾支署[12]

1901年11月11日,臺北、滬尾辨務署合併為「臺北廳」,基隆辨務署改為「基隆廳」,深坑辨務署改為「深坑廳」,大嵙崁、桃仔園辨務署合併為「桃園廳」,新竹辨務署改為「新竹廳」。臺北縣在改為二十廳前的管轄如下:

  • 臺北辨務署
    • 直轄:位在臺北城內,管轄部分大加蚋堡
    • 艋舺支署:位在艋舺舊街,管轄部分大加蚋堡
    • 大稻埕支署:位在大稻埕六館街,管轄部分大加蚋堡
    • 錫口支署:位在錫口街,管轄部分大加蚋堡、部分芝蘭一堡(曾屬水返腳支署)
    • 士林支署:位在士林街,管轄芝蘭一堡、芝蘭二堡
    • 枋橋支署:位在枋橋街,管轄擺街堡(原屬於三角湧辨務署)
    • 新莊支署:位在新莊街,管轄興直堡(原屬於三角湧辨務署)
  • 滬尾辨務署
  • 基隆辨務署
    • 直轄:位在基隆街,管轄部分基隆堡
    • 瑞芳支署:位在瑞芳街,管轄部分基隆堡
    • 金包里支署:位在金包里街,管轄金包里堡
    • 頂雙溪支署:位在頂雙溪街,管轄三貂堡(原屬頂雙溪辨務署)
    • 水返腳支署:位在水返腳街:管轄石碇堡(原屬水返腳辨務署)
  • 深坑辨務署(原為景尾辨務署)
    • 直轄:位在深坑街,管轄部分文山堡
    • 景尾支署:位在景尾街,管轄部分文山堡
    • 坪林尾支署:位在坪林尾莊,管轄部分文山堡
  • 大嵙崁辨務署(原為三角湧辨務署)
    • 直轄:位在大嵙崁街,管轄部分海山堡、部分桃澗堡
    • 三角湧支署:位在三角湧街,管轄部分海山堡
    • 鹹菜硼支署:位在鹹菜硼街,管轄部分竹北二堡(原屬新埔辨務署)
  • 桃仔園辨務署
    • 直轄:位在桃仔園街,管轄部分桃澗堡
    • 中壢支署:位在中壢街,管轄部分桃澗堡、部分竹北二堡
    • 楊梅壢支署:位在楊梅壢街,管轄部分竹北二堡(原屬新埔辨務署)
  • 新竹辨務署
    • 直轄:位在新竹城內,管轄部分竹北一堡
    • 北埔支署:位在北埔街,管轄部分竹北一堡
    • 樹杞林支署:位在樹杞林街,管轄部分竹北一堡
    • 新埔支署:位在新埔街,管轄部分竹北二堡(原屬新埔辨務署)
    • 中港支署:位在中港街,管轄部分竹南一堡
    • 頭份支署:位在頭份街,管轄部分竹南一堡
    • 南莊支署:位在南莊街,管轄部分竹南一堡

歷任首長

[編輯]

臺北縣知事

[編輯]
村上義雄橋口文藏田中綱常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時間 備註
1 田中綱常
(1842–1903)
1895年6月9日 1896年4月1日
2 橋口文藏
(1853–1903)
1896年4月1日 1898年5月3日 1.1897年5月27日臺北縣分出新竹縣宜蘭廳
2.1897年6月10日臺北縣劃分為13辦務署
3 村上義雄
(1845–1919)
1898年5月3日[a] 1901年11月11日 1.1898年6月20日新竹縣北半部併入臺北縣,同時重新劃分為10辦務署
2.1900年8月24日三角湧辦務署廢除,改設大嵙崁辦務署。
3.1900年9月16日水返腳辦務署併入基隆辦務署。
4.1900年12月1日景尾辦務署廢除,改設深坑辦務署。

附註

  1. ^ 臺中縣知事。

宜蘭支廳長

[編輯]
與倉東雄河野主一郎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時間 備註
1 河野主一郎日語河野主一郎
(1847–1922)
1895年6月23日 1896年9月7日[a]
2 與倉東雄
(?–?)
1896年9月7日 1897年5月27日[b]

附註

  1. ^ 辭職。
  2. ^ 改任臺北縣財務部長。

辨務署長

[編輯]

六縣三廳時期

[編輯]
  • 臺北辨務署:七里恭三郎(1897年8月~)[13]
  • 士林辨務署:柳原保太郎(1897年8月~)[13]
  • 新莊辨務署:山下雄熊(1897年10月11日~)[14]
  • 三角湧辨務署:里見義正(1897年8月~)[13]
  • 景尾辨務署:谷信敬(1897年8月~)[13]
  • 桃仔園辨務署:加藤重任(1897年8月~)[13]
  • 中壢辨務署:大竹岩次郎(代理)、加藤重任(兼任,1898年2月25日~)[15]
  • 滬尾辨務署:田邊啓藏(1897年6月16日~1897年12月27日)[16]、笹田柾次郎(1897年12月28日~)[17]
  • 樹林口辨務署:木下賢良(1897年8月~)[13]、笹田柾次郎(兼任,1897年12月28日~)[17]
  • 基隆辨務署:笹田柾次郎(1897年6月16日~1897年12月27日)[16]、田邊啓藏(1897年12月28日~)[17]
  • 水返腳辨務署:金谷湛十郎(1897年8月~同年9月28日病逝)[13][18]、鹽津保庸(代理)
  • 頂雙溪辨務署:天野確郎
  • 金包里辨務署:高橋謙

三縣三廳時期

[編輯]
  • 臺北辨務署長:與倉東雄(1898年6月28日~1899年6月30日)[19]、岡田宜壽(兼任)[20]續彥三(1899年7月19日~)[20]山名金明(1900年~1901年)
  • 三角湧辨務署長:里見義正(~1899年6月30日)[21]、柳原保太郎(1899年6月30日~,1900年改為大嵙崁辨務署長)[21]
  • 大嵙崁辨務署長:柳原保太郎(1900年8月24日~1901年)[22]
  • 景尾辨務署長:谷信敬(~1899年6月30日)、岡田宜壽(1899年6月30日~)[21]、木下賢良(1900年9月18日~,同年底改為深坑辨務署長)[23] 
  • 深坑辨務署長:木下賢良(1900年12月1日~1901年)[24]
  • 桃仔園辨務署長:柳原保太郎(1898年6月28日~1899年6月30日)[19]、柳原保太郎(兼任,1899年6月30日~)[21]、中田直溫(1899年7月19日~1901年)[20]
  • 滬尾辨務署長:佐野友三郎日語佐野友三郎(1898年6月28日~1899年6月30日)[19]、木下賢良(兼任,1899年6月30日~)[21]、西美波(1899年7月19日~)[20]、續彥三(兼任,1899年9月28日~)[25]村上先日語村上先(1899年11月7日~1901年)[26]
  • 基隆辨務署長:七里恭三郎(1898年6月28日~1901年)[19]
  • 頂雙溪辨務署長:山本德三郎(1898年6月28日~)[19]、岡田宜壽(1899年4月6日~)[27]、七里恭三郎(兼任,1899年6月30日~1899年7月裁撤)[21]
  • 水返腳辨務署長:木下賢良(~1900年6月裁撤)
  • 新埔辨務署長:足立忠八郎(1898年6月28日~1899年6月30日)[19]、里見義正(兼任,1899年6月30日~1899年7月裁撤)[21]
  • 新竹辨務署長:桑原戒平(1898年6月28日~1899年6月30日)[19]、里見義正(1899年6月30日~1901年)[21]

資料來源

[編輯]
  1. ^ 辨務署開始月日. 臺灣總督府報. 1897-10-09. 
  2. ^ 府令第38號 辨務署名稱位置及管轄區域改定. 臺灣總督府報. 1898-06-28. 
  3. ^ 臺北縣告示第23號 各弁務署支署并ニ警察官派出所名稱及管轄區域改正. 臺北縣報. 1899-04-05. 
  4. ^ 府令第78號 辨務署名稱位置及管轄區域中臺北縣ノ部改正. 臺灣總督府報. 1899-07-21. 
  5. ^ 5.0 5.1 臺灣總督府. 臺北縣弁務署名稱位置及管轄區域中改正(府令第七八號)、同上府令中正誤. 1899. 
  6. ^ 臺北縣告示第51號 辨務署支署並警察官吏派出所名稱位置管轄區域改正. 臺北廳報. 1899-07-22. 
  7. ^ 臺北縣縣令第33號 街庄社長管轄區域改正. 臺北縣報. 1899-10-07. 
  8. ^ 府令第64號 辨務署名稱位置及管轄區域中改正. 臺灣總督府報. 1900-08-24. 
  9. ^ 府令第72號 辨務署名稱位置及管轄區域臺北縣ノ部中改正. 臺灣總督府報. 1900-09-16. 
  10. ^ 臺灣總督府. 辨務署名稱位置及管轄區域中臺北縣ノ部改正. 1900. 
  11. ^ 府令第114號 辨務署名稱位置及管轄區域臺北縣ノ部中改正. 臺灣總督府報. 1900-11-29. 
  12. ^ 臺北縣令第29號 街庄社長管轄區域中改正. 臺北縣報. 1900-12-01.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辭令. 臺灣總督府報. 1897-08-26. 
  14. ^ 辭令. 臺灣總督府報. 1897-10-14. 
  15. ^ 辭令. 臺灣總督府報. 1898-02-27. 
  16. ^ 16.0 16.1 辭令. 臺灣總督府報. 1897-07-02. 
  17. ^ 17.0 17.1 17.2 辭令. 臺灣總督府報. 1898-01-11. 
  18. ^ 彙報 官吏死去. 臺灣總督府報. 1897-10-14.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辭令. 臺灣總督府報. 1898-07-05. 
  20. ^ 20.0 20.1 20.2 20.3 辭令. 臺灣總督府報. 1899-07-22.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辭令. 臺灣總督府報. 1899-07-02. 
  22. ^ 辭令. 臺灣總督府報. 1900-08-29. 
  23. ^ 辭令. 臺灣總督府報. 1900-09-19. 
  24. ^ 辭令. 臺灣總督府報. 1900-12-04. 
  25. ^ 辭令. 臺灣總督府報. 1899-10-01. 
  26. ^ 辭令. 臺灣總督府報. 1899-11-10. 
  27. ^ 辭令. 臺灣總督府報. 1899-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