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艾絲特·杜芙若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埃絲特·杜芙若諾貝爾獎得主
Esther Duflo
出生 (1972-10-25) 1972年10月25日52歲)
法國巴黎
國籍 法國
 美國
配偶阿比吉特·班納吉2015年結婚)
研究機構麻省理工學院
研究領域社會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
母校麻省理工學院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社會科學高等學院
巴黎經濟學院
博士導師阿比吉特·班納吉[1]
約書亞·安格里斯特[1]
博士生迪恩·卡蘭[2]
受影響於阿馬蒂亞·庫馬爾·森[3]
阿比吉特·班納吉
麥可·克雷默
影響於巴拉克·奧巴馬[4]
獎項約翰·貝茨·克拉克獎(2010)
丹·大衛獎(2013)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2015)
諾貝爾經濟學獎(2019)
IDEAS/RePEc英語Research Papers in Economics上的資訊

艾絲特·杜芙若[註 1] (法語:Esther Duflo法語:[dyflo],1972年10月25日),法裔美國經濟學家阿卜杜勒·拉蒂夫·賈米爾貧困行動實驗室英語Abdul Latif Jameel Poverty Action Lab(J-PAL)聯合創始人,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擔任發展經濟學教授。杜芙若是國家經濟研究局副研究員[5],服務於經濟分析董事會,是經濟和政策研究的發展經濟學主管[6]

生平

[編輯]

杜芙若生於巴黎的一個基督新教家庭,父親是數學家,母親是一名兒科醫生。[7]她就讀亨利四世中學時專修文科,後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主修歷史;但與時任教於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湯瑪斯·皮克提深談後,決定轉攻應用經濟學。[8]1994年獲得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歷史學碩士,論文寫的是蘇聯五年計劃;1995年獲得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經濟學碩士(DEA),同年入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研究所,1999年於印度裔教授阿比吉特·班納吉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2015年兩人結婚)。2004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終身職;2010年獲約翰·貝茨·克拉克獎。2019年以因「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而與丈夫阿比吉特·班納吉麥可·克雷默一起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她是該獎繼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後第二位女性得主,也是至今最年輕的得主(47歲)。

注釋

[編輯]
  1. ^ Esther Duflo,中國大陸譯埃絲特·迪弗洛,台灣譯艾絲特·杜芙若艾絲特·杜芙洛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Duflo, Esther (1999), Essays in empirical development economic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h.D. dissertation,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 ^ Karlan, Dean S. (2002), Social capital and microfinan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h.D. dissertation,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3. ^ "Esther Duflo, première économiste du développement honorée de la médaille Clark". [2014-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4. ^ Renowned French economist to join Obama’s team. 2013-06-01 [2014-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8). 
  5. ^ BREAD Board of Directors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03-08.
  6. ^ Program Directors in each Program of CEPR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03-11.
  7. ^ Marie-Laure Delorme, « Intellectuelle de terrain », Journal du dimanche, 23 janvier 2010
  8. ^ 存档副本. [2015-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9). 

擴展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