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退化
外觀
此條目論述以中國大陸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20年9月1日) |
草原退化指草原植被的產量與質量下降,其宏觀原因是草原生態系統衰退導致土壤環境惡化。既有自然原因,主要是人為,人為原因大抵是掠奪式過度放牧,恢復期不足,導致土壤物質流轉失衡,入不敷出。[1]
類型
[編輯]按區域可分為:
- 荒漠型退化:中國西北乾旱風沙地區。荒漠化與草原退化相互作用,最終成為沙漠。[1]
- 鹽漬型退化:土壤鹽漬化,中國西北的綠洲下游、河湖、灘涂。[1]
- 黑土灘型退化:青藏高原的半濕潤和濕潤的高寒草甸,主要是過度放牧,鼠類危害,加以乾旱,使植被破壞,裸露成黑土灘。[1]
- 毒雜草型退化:家畜過度放牧,加以鼠類危害,優質牧草被過度啃掉導致劣草反而增多(劣幣驅逐良幣)。華北常見毒草有棘豆、醉馬草、狼毒花,不僅沒經濟價值,被誤食還會中毒。[1]
- 水土流失型退化:黃土高原。[1]
- 石漠型退化:南方多石山區。[1]
相關條目
[編輯]- 過度放牧
- 1981年內蒙古學生運動,抗議草原退化與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