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利薩里奧·波拉斯
貝利薩里奧·波拉斯·巴拉奧納 Belisario Porras Barahona | |
---|---|
第24任 巴拿馬總統 | |
任期 1920年10月1日—1924年10月1日 | |
前任 | 埃內斯托·蒂斯德爾 |
繼任 | 羅多爾弗·希亞里 |
任期 1918年10月12日—1920年1月30日 | |
前任 | 佩德羅·安東尼奧·迪亞斯 |
繼任 | 埃內斯托·蒂斯德爾 |
任期 1912年10月1日—1916年10月1日 | |
前任 | 巴勃羅·阿羅塞梅納 |
繼任 | 拉蒙·馬西米連諾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1856年11月28日 新格拉納達共和國拉斯塔布拉斯(今 巴拿馬拉斯塔布拉斯) |
逝世 | 1942年8月28日 巴拿馬巴拿馬城 | (85歲)
政黨 | 自由黨 |
專業 | 政治家、外交官、作家 |
貝利薩里奧·波拉斯·巴拉奧納(西班牙語:Belisario Porras Barahona;1856年11月28日—1942年8月28日),巴拿馬政治家、外交官、作家。波拉斯出生於拉斯塔布拉斯,早年加入哥倫比亞自由黨,在巴拿馬獨立前因與哥國保守派政府政府政見不合而流亡國外,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獨立後,波拉斯回到新成立的巴拿馬從政,曾三度擔任巴拿馬總統,並見證了巴拿馬運河的竣工通航。
早年生涯
[編輯]貝利薩里奧·波拉斯·巴拉奧納出生在新格拉納達共和國的拉斯塔布拉斯(今巴拿馬拉斯塔布拉斯),父母分別是德梅特里奧·波拉斯·卡維羅(西班牙語:Demetrio Porras Cavero)與胡安娜·巴拉奧納(西班牙語:Juana Gumersinda Barahona Deleón)[1]。貝利薩里奧·波拉斯曾在波哥大[2]:94-95與比利時的大學就讀,後來回到哥倫比亞[3]。
波拉斯回國後加入哥倫比亞自由黨,成為一名外交官[4]:13,後因與國內保守派政府在巴拿馬問題上發生衝突而被迫流亡到薩爾瓦多[5]以及尼加拉瓜,並得到了尼國總統何塞·桑托斯·塞拉亞的支持。千日戰爭爆發後,波拉斯在尼加拉瓜以及哥斯達黎加的默許下率軍隊從哥斯達黎加攻入巴拿馬地峽,企圖驅逐哥倫比亞官員,但均宣告失敗[6],因此,波拉斯只好回到哥斯達黎加[4]:14。
1903年,在美國的策動下,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獨立[7],波拉斯因此得以返回家鄉,但該國最高法院卻以他反對國家獨立為由,一度撤銷了他的巴拿馬國籍[8]。波拉斯隨即提出上訴,最終巴拿馬國民議會在1907年恢復了他的國籍[9]。波拉斯隨即作為巴拿馬外交代表出席了當年在荷蘭舉行的第二次海牙和平會議[10]。1910年,波拉斯轉任巴拿馬駐哥斯達黎加外交代表,期間他代表巴拿馬政府與哥斯達黎加外交官路易斯·安德森簽署了《安德森—波拉斯公約》,據此,巴、哥兩國同意接受太平洋一側的盧貝判決線作為兩國明確的國界線,並將大西洋線的解釋權提交給美國首席大法官愛德華·道格拉斯·懷特仲裁,1914年,懷特作出裁決,主張大西洋線歸屬哥國所有,但巴拿馬政府表示不接受裁決結果[11]。
擔任總統
[編輯]1912年10月1日,貝利薩里奧·波拉斯首次當選為巴拿馬總統,任期四年[12],在此期間,由美國主導修建的巴拿馬運河於1914年8月15日竣工,並於1920年正式通航,不少華工也為該運河的竣工通航做出了貢獻[13],但波拉斯政府對於華工並無好感,因此,他採取了排斥華人的政策,同時將反對該政策的中華民國駐巴拿馬總領事歐陽庚驅逐出境[14]。1915年,巴拿馬政府還在聖布拉斯群島(今庫納雅拉特區)上建立了警察部隊,對該地有效實施了管轄權[15];國內的基建設施也趨於完善,奇里基鐵路[16]、國家檔案館及聖托馬斯醫院等相繼落成[17]:237。1916年10月1日,波拉斯屆滿卸任,但隨即又於1918年10月第二度出任總統,任期至1920年1月[12]。
1920年10月1日,波拉斯第三度出任巴拿馬總統[12],在第三個任期內,巴拿馬與哥斯達黎加因領土爭端爆發了衝突[11],1921年2月,巴拿馬在具有爭議的科托地區修築了軍事堡壘,但哥斯達黎加隨即指控巴拿馬違反了1900年簽訂的《盧貝判決》以及1910年簽訂的《安德森—波拉斯公約》的內容,並決定派軍官埃克托·蘇尼加·莫拉(西班牙語:Héctor Zúñiga Mora)率師進攻科托[18]:372,但遭巴拿馬軍隊擊敗;與此同時,另一支哥軍部隊攻入巴拿馬博卡斯德爾托羅,在當地攻城略地[18]:373。而為了維護聯合果品公司在當地的利益,美國派出了賓夕法尼亞號戰艦前往巴拿馬奇里基附近的海面[18]:375,又派出薩克拉門托號巡洋艦前往哥、巴兩國在大西洋畔的海岸線,要求兩國停戰,在美國的壓力下,巴拿馬接受了1914年由愛德華·道格拉斯·懷特做出的領土裁決[19],並將科托一帶的領土移交給哥斯達黎加;而哥斯達黎加放棄了對博卡斯德爾托羅的主權聲索[18]:376-378。
此外,在第三個任期內,波拉斯政府還積極換取哥倫比亞的外交承認,自1903年脫離哥倫比亞獨立後,哥倫比亞長期拒絕承認巴拿馬的國家地位。1921年4月,美國與哥倫比亞外交代表簽署了《湯姆森—烏魯蒂亞條約》,哥倫比亞才正式承認巴拿馬的獨立,而美國也為此向哥倫比亞支付了2,500萬美元,此後巴、哥兩國的關係才逐漸地走向正常[20]:418。
卸任及逝世
[編輯]1924年10月1日,貝利薩里奧·波拉斯結束了自己的第三個任期,並淡出政壇[12]。1942年8月,波拉斯在巴拿馬城逝世,時年85歲[17]:237。巴拿馬政府決定將波拉斯出生時居住的別墅確立為歷史建築,並更名為貝利薩里奧·波拉斯博物館,以紀念他對巴拿馬做出的貢獻[21]。波拉斯的家鄉拉斯塔布拉斯還有以他命名的學校[22]。
參考資料
[編輯]- ^ J. Conte Porras. Belisario Porras: pensamiento y acción 1. Balboa, Panamá: Fundación Belisario Porras. 1996年: 18. OCLC 37620195 (西班牙語).
- ^ Sean Bellaviti. Panamanian Musical Nationalism: A Critical Historiography. Latin American Music Review (Austin, Texas, United States: 得克薩斯大學出版社). 2018年, 39 (1): 89–121 (英語).
- ^ James Howe. Chiefs, Scribes, and Ethnographers: Kuna Culture from Inside and Out. Austin, Texas: 得克薩斯大學出版社. 2010年: 57. ISBN 9780292779631 (英語).
- ^ 4.0 4.1 Ezer Vierba. The Singer's Needle: An Undisciplined History of Panamá. Chicago, Illinois,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21-02-09. ISBN 9780226342597 (英語).
- ^ Manuel Octavio Sisnett. Belisario Porras, o la Vocación de la nacionalidad. Imprenta Nacional. 1962年: 71. OCLC 792786637 (西班牙語).
- ^ Humberto E. Ricord. De Punta Burica a Chame. Panamá en la guerra de los mil días. Luis Villamarin. 2021-07-31 (西班牙語).
- ^ 金重遠. “巴拿马革命”丑史揭秘. 《探索與爭鳴》 (上海市: 上海市社會科學聯合會). 2012年, (7): 3–6. ISSN 1004-2229. CNKI TSZM201207001 (中文(中國大陸)).
- ^ Baltasar Isaza Calderón. Carlos A. Mendoza y su generación : historia de Panamá, 1821-1916. Ciudad de Panamá, Panamá: Academia Panameña de la Historia. 1982年: 313. OCLC 9650526 (西班牙語).
- ^ Enrique José Arce, Ernesto J. Castillero R. Guía histórica de Panamá. Ciudad de Panamá, Panamá: Editora Nacional. 1943年: 173. OCLC 7513653 (西班牙語).
- ^ Celestino Andrés Araúz. Panamá y sus relaciones internacionales: Estudio introductorio. Ciudad de Panamá, Panamá: Editorial Universitaria. 1994年: 227. OCLC 33664874 (西班牙語).
- ^ 11.0 11.1 韓琦、張昀辰. 哥巴边界冲突. 《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2-12-23 [2023-09-14] (中文(中國大陸)).
- ^ 12.0 12.1 12.2 12.3 Dieter Nohlen. Elections in the Americas A Data Handbook Volume 1: North America, Central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Oxford, England, United Kingd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年: 535. ISBN 9780191557934 (英語).
- ^ 張新周. 巴拿马运河. 《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3-01-05 [2023-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5).
- ^ 譚堅 著; 徐光普 譯. 《巴拿馬華僑150年移民史》. 台北市: 秀威資訊科技出版. 2004年: 117-119. ISBN 9789867614452.
- ^ Ricardo Falla. Historia kuna, historia rebelde : la articulación del archipiélago kuna, a la Nación Panameña. Ciudad de Panamá, Panamá: Ediciones Centro de Capacitación Social. 1979年: 36. OCLC 16223832 (西班牙語).
- ^ Miguel Miralles Gonzáles. Historia humana y económica de Puerto Armuelles. Ciudad de Panamá, Panamá: Editorial Mizrachi & Pujol. 2001年: 111. ISBN 9789962811336 (西班牙語).
- ^ 17.0 17.1 Thomas M. Leonard.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Panama. Lanham, Maryland, United States: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4年: 237-238. ISBN 9780810878358 (英語).
- ^ 18.0 18.1 18.2 18.3 Elbridge Col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oto Dispute between Panama and Costa Rica.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1922年1月, 12 (3): 372–378 [2023-09-14]. doi:10.2307/2973849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4) (英語).
- ^ COSTA RICA INVADES PANAMA. Current History (1916-194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21年4月, 14 (1): 148–152 [2023-09-14] (英語).
- ^ Stewart, Watt. THE RATIFICATION OF THE THOMSON-URRUTIA TREATY. The Southwestern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111 River Street, Hoboken, New Jersey, United States: Wiley). 1930年3月, 10 (4): 416–428 [2023-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1) (英語).
- ^ nac museo - belisario porras (PDF). Ministerio de Cultura de Panamá. [2023-09-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2-28) (西班牙語).
- ^ Escuela Presidente Porras. Sicultura. [2023-09-17] (西班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