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無線電通信科學技術研究院
遠程無線電通信科學技術研究院 | |
---|---|
公司類型 | 上市公司 |
成立 | 1916 |
總部 | 俄羅斯莫斯科 |
產業 | 國防工業 |
母公司 | RTI Systems (Sistema) |
網站 | www |
遠程無線電通信科學技術研究院(俄語: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дальней радиосвязи,縮寫為NIIDAR)是俄羅斯一家雷達科研製造企業。
歷史
[編輯]1916年作為一家汽車修理廠創立,修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損汽車。[1]1939年改稱「以格里戈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奧爾忠尼啟則命名的第37號工廠」 。[1]在三、四十年代,該廠生產了大量輕型坦克,型號有T-37A、T-38、T-40、T-60。[1]1949年至1959年生產了大量雷達。[2]
1953年8月20日,美國首次發射紅石中程彈道導彈,計劃部署在西歐國家。同時美國還在研製射程8000公里的第一種大力神洲際彈道導彈並宣布預先訂貨。1953年8月,總參謀長索科洛夫斯基元帥、國防部第一副部長朱可夫元帥、國防部副部長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蘇聯炮兵司令涅傑林炮兵元帥、蘇聯陸軍總司令科涅夫元帥、蘇聯國土防空軍總司令韋爾希寧空軍元帥、蘇聯國土防空軍第一副總司令雅科夫列夫炮兵元帥聯名致信蘇共中央主席團,充分評估了蘇聯面對的美國戰略核導彈威脅,建議着手研製反導防禦系統:「敵人很快會擁有遠程彈道導彈,後者可作為向我國重要戰略目標投送核彈藥的主要運載工具。但我們現有的和正在研製的防空兵器不能對付彈道導彈。我們請求責成工業部開始進行反彈道導彈武器的研製工作。」1953年10月,蘇聯部長會議簽發了《關於研製反導防禦系統可能性的指示》。1953年12月蘇聯部長會議發布《關於研發與遠程導彈做鬥爭的方法的指示》,責成第1設計局和蘇聯科學院無線電技術試驗室研究具體方案,蘇聯開始了反導防禦系統的研製工作。1958年,37號工廠生產新型「多瑙河-2」雷達。В·П·索蘇里尼科夫技術博士對雷達設計方案進行了修改。1961年3月4日,「多瑙河-2」探測雷達預警與制導下,蘇聯導彈防禦系統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首次攔截彈道導彈的反導實彈射擊試驗,擊落了超過3000公里時速飛行的R-12彈道導彈的頭部。1961年夏,赫魯曉夫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蘇聯研製出了能夠命中「蒼蠅眼睛」的武器。後來,遠程無線電通信科學研究院對「多瑙河-2」探測雷達進行了技術改進,於六、七十年代相繼開發了「多瑙河-3M」和「多瑙河-3У」型遠程探測雷達,成為了莫斯科導彈防禦系統的重要成員。
1960年5月,根據蘇聯部長會議的決議,以第37號工廠為基礎組建了第37科學研究所,後來又相繼更名為「無線電技術科學研究所」、「遠程無線電通信科學技術研究所」、「遠程無線電通信科學技術研究所」無限股份公司,主要負責研發無線電遠程探測設備。
Products
[編輯]NIIDAR主要設計製造E/F波段(2至4 GHz)地基引導雷達。
雷達型號 | 北約命名 | 北約波段 | 設計年份 | 注釋 |
---|---|---|---|---|
P-20 潛望鏡 | E/F | 1949 | ||
P-50 天文台 | E/F | 1949 | P-20的固定基站型號 | |
P-30 | 大網眼 BIG MESH |
E/F | 1955 | |
P-30M | 1959 | |||
P-35 土星 | 條鎖 BAR LOCK |
E/F | 1958 | |
P-35M | 條鎖 BAR LOCK |
E/F | 1961 | P-35改進天線布局 |
Sword-35 | 條鎖 BAR LOCK |
E/F | 1971 | 更快掃描,改進天線布局,極化濾波, 脈衝持續/頻率調製 |
Podsolnukh-E | VHF | 2000 | 面波雷達[3] | |
29B6 Konteyner | VHF | 2000 | 雙基站雷達 | |
Vitim | VHF | 雙基站雷達 | ||
29B6「集裝箱」超地平線雷達 | HF | 超遠程警戒雷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