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迦納帝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迦納帝國
瓦加杜
غانا‎
約100 - 300年—約1240年
迦納帝國最盛時期的版圖
迦納帝國最盛時期的版圖
首都昆比薩利赫英語Koumbi Saleh
常用語言Soninke英語Soninke language, Malinke, 曼德語族
宗教
非洲傳統宗教英語African traditional religion, 伊斯蘭教
政府君主制
迦納帝國 
• 700年
Kaya Magan Cissé英語Kaya Magan Cissé
• 8世紀90年代
Majan Dyabe Cisse
• 1040–1062
Ghana Bassi英語Ghana Bassi
• 1203–1235
Soumaba Cisse
歷史時期中世紀
• 建立
約100 - 300年
• 終結
約1240年
面積
約10671,600平方公里
前身
繼承
Dhar Tichitt
Djenné-Djenno
馬利帝國
今屬於

迦納帝國,又稱瓦加杜(阿拉伯語:غانا‎),是西非的一個古代國家,中心約在尼日河中上游地區。「加納」是其統治者的稱號。迦納帝國的強盛時期約在9世紀-11世紀,統治著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地區,包含毛里塔尼亞東南部和馬里西部。西元前1500年,這區域便已有結構複雜的社會組織,在帝國中心區域,類似的社會結構出現於西元三百年。因為關於迦納帝國的第一筆記錄已是在帝國晚期,關於迦納帝國的統治王朝的確切時間從何時興起不得而知,不過學者普遍認為是在八世紀附近。該帝國在花剌子密的著作中首次被提及。該帝國已懂得馴養駱駝的技術,時間早於穆斯林,由此逐漸對當時的商業活動產生影響。利用駱駝運輸,商人們大規模地向北方和東方拓展活動範圍,所及達到北非、中東及歐洲等人口稠密的區域。

由於帝國本身並沒有出產重要的資源,卻掌握重要地理位置,使得商人在進行跨撒哈拉貿易之前必須停留在該地計畫,帝國得以壟斷貿易[1]。橫跨撒哈拉沙漠的商業活動為帝國帶來巨大的貿易順差,主要是輸出黃金、奴隸,輔以象牙、鴕鳥羽、皮革,主要輸入食鹽、工藝品,輔以棗椰、雜色玻璃珠(aggrey beads)。迅速增長的財富使得城市中心得以擴張,同時也導致了領土擴張,以控制那些利潤高昂的貿易路線。

關於該帝國的文字記載首見於阿拉伯文獻。穆斯林征服北非以後,地理學者開始整理編輯各種資料,內容包含當時(西元800年)伊斯蘭教徒已知的世界。儘管穆斯林學者們確實描述了迦納帝國的位置,並且提及其商業關係,但所記載的社會、政府和文化與其實際帝國情況並不相符。一位名為Al-Bakri英語Al-Bakri的學者曾對帝國有詳細的描述,但其資料來源是旅人們的口述故事。他宣稱迦納帝國可以發動二十萬人的大軍,弓箭手高達四萬人,甚至有騎兵部隊。

該帝國因為一度壟斷了西非的黃金交易(後來被馬里帝國取代),日常生活又幾乎都與黃金有關,迦納帝國又被稱為「黃金國度」。

歷史

[編輯]

300年前後,迦納帝國在塞內加爾河至尼日河上游之間建立。

7世紀後,伊斯蘭教的勢力擴張至北非,但迦納一直獨立於伊斯蘭世界之外,並進入了疆域最為遼闊的時期。

11世紀,摩洛哥地區伊斯蘭化穆拉比特王朝興起,於1062年入侵迦納,被擊退;不過到了1076年,穆拉比特王國終於攻陷迦納的首都昆比薩利赫(昆比薩利赫是否為加納帝國首都尚有爭議),逼迫當地人民改信伊斯蘭教。然而穆拉比特王朝的建設是破壞性的,它雖然征服了迦納帝國卻無法有效統治帝國原有的區域,使的各地陷入小邦林立的局面。此後雖然迦納重新獲得土地,領土卻大為縮小,僅能有效統治奧卡(Aukar)與巴西庫努(Bassikunu)[1]。最終衰微,被馬里帝國併吞。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非洲史 世界學術譯著 國立編譯館出版 1995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