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鄢郢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鄢郢之戰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對楚國發動的一場重要戰役。戰後,楚國元氣大傷,國力大幅削弱,再無力單獨對抗秦國。

鄢郢之戰
日期前279年-前278年
地點
鄧、鄢、西陵、郢至竟陵
結果 楚軍大敗,首都郢被攻陷,國力大損
參戰方
秦國 楚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白起 楚頃襄王
兵力
約十五萬人[1] 十萬人
傷亡與損失
五萬人 數十萬城中軍民[2]

前279年,白起引水灌城攻克鄢城(今湖北宜城),城中數十萬軍民遇難。

前278年,白起攻陷楚國都城(今湖北荊州),奪取了洞庭湖周圍大量水澤地帶、長江以南以及北至安陸(今湖北安陸雲夢一帶)的廣闊土地。楚國損失半數領土,被迫遷都於陳。

白起因戰功被封為「武安君」。

秦昭襄王時期的秦楚關係[3]

[編輯]

前306年,18歲的秦昭襄王即位。其母宣太后(羋八子)是楚國人[4]。昭襄王在宣太后異父弟魏冉的支持下登上王位[5],任命魏冉為將軍負責咸陽防務[6]

前305年,秦國發生權力鬥爭,庶長嬴壯與部分大臣及公子密謀叛亂,最終被魏冉鎮壓。此後,宣太后掌控朝政,任用魏冉,權勢顯赫[7]。楚系外戚宣太后、魏冉和羋戎重視與楚國的關係。

前304年,秦昭襄王與楚懷王會盟於黃棘(今河南新野),歸還上庸,改善了秦楚關係。[8][9]

前303年,齊、韓、魏三國因楚國背棄合縱同盟聯合攻打楚國。楚懷王派太子熊橫(後來的楚頃襄王)為質,向秦國求援。秦昭襄王派軍救援,三國聯軍撤退。[10]

前302年,熊橫因私鬥殺死秦國大夫後逃回楚國[11],激怒秦昭襄王,導致兩國關係惡化。

前301年,秦國聯合韓、魏、齊三國大敗楚軍,斬殺楚將唐昧及兩萬士兵,奪取重丘(今河南泌陽)[12][13]。為進一步打擊楚國,秦昭襄王派涇陽君嬴巿為質前往齊國[14]

前300年,華陽君羋戎率軍再敗楚軍,斬殺楚將景缺及兩萬士兵[15]。楚懷王恐慌,急忙將太子熊橫送至臨淄,請求齊湣王調解秦楚關係。

前299年,秦軍繼續進攻楚國,奪取八座城池並殺楚將景快[16][17]

秦昭襄王以「恢復兩國關係」為名,邀請楚懷王在武關會晤,楚懷王到達後被劫持至咸陽。昭襄王以君臣之禮接見,並要求楚懷王割讓黔中地區,遭到拒絕後將其軟禁[18]。楚國高層隨後迎回太子熊橫登基為楚頃襄王,楚國轉而與齊國結盟。

前298年,楚頃襄王派使者告知秦昭襄王「楚國已立新君」。秦昭襄王聞訊震怒,立即發兵進攻楚國,斬殺楚軍5萬,奪取15座城池。

前296年,楚懷王逃回楚國未遂,病死於咸陽。這成為一次重大外交事件。秦昭襄王出於道義,將楚懷王的靈柩送回楚國。楚國人對此哀傷不已,諸侯也因此對秦國的行徑感到不滿。自此,秦楚兩國斷絕了外交關係。[19][20]

前293年伊闕之戰秦國大勝後,秦昭襄王寫信挑戰楚頃襄王。楚頃襄王因畏懼秦國強大,謀求與秦國重新和好。

前292年,楚頃襄王派使者迎娶秦國公主,秦、楚兩國重新交好[21]

前285年,秦昭襄王與楚頃襄王在宛地(今河南南陽)會面,締結和約。

前283年,兩國君主又分別在楚國鄢城(今湖北宜城)和秦國穰地(今河南鄧州)會見。[22]

背景

[編輯]

前281年,楚頃襄王召見了一位擅長用輕弓射獵大雁的人。他告訴楚王,自己的技藝不過是雕蟲小技,作為一個擁有五千里土地和百萬士兵的強國,楚國應當像射鳥一樣進攻周邊國家,以成就霸業[23]。這讓楚頃襄王想起父親楚懷王客死秦國的屈辱,決定與秦國斷交,並派使者聯絡齊國和韓國,準備攻打秦國[24]

秦昭襄王得知楚國的計劃之後,立即調整了秦、楚關係,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開始從兩個方向大規模進攻楚國。[25]

前280年,秦昭襄王命令將領司馬錯徵發隴西郡士兵,通過蜀地東進,攻打楚國,奪取了黔中郡,楚頃襄王被迫割讓上庸(今湖北竹山縣東南)和漢江以北的土地給秦國。[26][27](此後,史料中不再提及司馬錯的任何活動和他的卒年,有人推測他可能在不久後去世。)

同時,秦昭襄王赦免了一批罪犯,把他們遷往南陽郡,為進一步進攻楚國做準備。[28]

前279年,為全力對楚國作戰,秦昭襄王與趙惠文王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會晤,修復關係,暫時休兵[29](前280年,白起曾率軍攻打趙國,奪取了光狼城)。

秦、楚關係正常化維持了十多年,秦國趁機削弱韓、趙、魏三國,而齊國在五國伐齊後元氣大傷。當秦國再次進攻楚國時,局勢對楚國更加不利。

指揮鄢郢之戰的秦國主將白起

過程

[編輯]

前279年,秦昭襄王派剛從趙國戰場歸來的大良造白起率軍南下,經武關進攻楚國。

此時,楚國政治腐敗,楚頃襄王未能修繕國政,大臣們爭權奪利,諂媚之人掌握權力,賢良忠臣遭到排擠,導致民心渙散,城池年久失修[30]

分析兩國形勢後,白起決定沿漢江直下,直接進攻楚國核心統治區域。

白起率數萬(有人估計在5-6萬左右)秦軍沿漢江東下,攻占沿岸重鎮。他下令拆毀橋梁,焚燒船隻,斷絕退路,以示決戰之決心,並沿途徵集糧食,補充軍需[31]。楚軍在本土作戰,因過於關心自身家族利益,士氣低落,面對秦軍的猛攻節節敗退。[32]

秦軍長驅直入,迅速攻占楚國漢水流域的重要據點鄧城(今湖北襄陽北),繼而越過漢水,進逼鄢城(今湖北宜城)。[33]鄢城是楚國別都,是楚國國都郢城(今湖北荊州)的北方門戶,楚國在此集結重兵,以阻止秦軍南下。

雙方在鄢城展開激戰,楚軍憑城堅守,秦軍久攻不下。白起採取了引水灌城的戰法,利用漢水支流蠻水(夷水)的地形優勢(自城西流向城東),在鄢城西百里處的夷水上修築堤壩蓄水,並建造長渠(後改建為水利工程白起渠用於蓄水引水灌溉)將水引入城內。最終,河水浸泡導致鄢城東北角崩潰,城中數十萬軍民遇難[34]

攻克鄧城和鄢城後,秦國赦免了一批罪犯,白起將他們遷往這個地區,利用移民來強化秦國在當地的統治,[33]同時率軍攻占了位於長江邊的西陵(今湖北宜昌),切斷了郢城與西面巫郡的聯繫。[35]

前278年,白起再次出兵,率軍南進,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隨後,西進至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焚燒楚國歷代先王的陵園;東進占領竟陵(今湖北省潛江市東北),肅清郢都周圍地區,深入長江以南。此戰後,秦國占領了楚國洞庭湖周邊的水澤地帶、長江以南以及北至安陸的大片土地,[36][37]並以郢城為郡府,設立南郡。楚國失去半數領土,楚頃襄王被迫遷都於陳(又稱郢陳,今河南省淮陽縣)。[38]白起因戰功被封為武安君。[39]

戰後

[編輯]

前278年6月6日,楚國貴族屈原目睹國家敗亡,憤而投身汨羅江自盡。[40]

鄢郢之戰後,楚國國力大損,秦國乘勝擴大戰果。前277年,秦國派大軍進攻楚國,再次奪取了楚國的巫郡和黔中郡,並首次設置黔中郡[註 1][41][42]

前276年,楚頃襄王趁白起轉攻魏國之機,集結東部各地十餘萬軍隊向西反攻,收復巴東長江沿岸的十五座城邑。[43]然而,南郡仍在秦國的控制之下,成為其向南進軍的基地。

華陽之戰後(前273年),韓、魏兩國被迫屈服於秦國。秦昭襄王準備命令武安君白起與韓、魏聯軍共同進攻楚國。春申君黃歇作為楚國使者來到咸陽,擔心白起會攻打楚國。他上書秦昭襄王,分析了秦、楚與韓、魏的關係,指出秦、楚交戰可能給韓、魏帶來機會。秦昭襄王認可了黃歇的觀點,命令白起停止進攻,撤回韓、魏軍隊,並派使者與楚頃襄王重新建立友好關係。黃歇接受盟約返回楚國,被楚頃襄王任命為左徒,參與朝廷事務。前272年​,楚頃襄王派太子熊完前往秦國做質子,並派黃歇隨同,秦楚關係再次得到緩和。[44]此後,秦楚兩國維持了近十年的友好關係。

注釋

[編輯]
  1. ^ 《史記·卷五·秦本紀》記載(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期間黔中郡等地可能被楚國奪回,所以才出現這種記載。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
  2. ^ 《水經注·卷二十八·沔水中》:夷水又東注於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長谷水,即是水也。舊堨去城百許里,水從城西,灌城東,入注為淵,今熨斗陂是也。水潰城東北角,百姓隨水流死於城東者,數十萬,城東皆臭,因名其陂為臭池。
  3. ^ 趙國華; 葉秋菊. 秦战争史. 西北大學出版社. 2020-12. ISBN 9787560446585. 
  4. ^ 《史記·秦本紀》:昭襄母楚人,姓羋氏,號宣太后。
  5. ^ 《史記·穰侯列傳》:武王卒,諸弟爭立,唯魏冉力為能立昭王。
  6. ^ 《史記·穰侯列傳》:昭王即位,以冉為將軍,衛咸陽。
  7. ^ 《史記·穰侯列傳》:誅季君之亂,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諸兄弟不善者皆滅之,威振秦國。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為政。
  8. ^ 《史記·秦本紀》:三年,王冠。與楚王會黃棘,與楚上庸。
  9. ^ 《史記·楚世家》:二十五年,懷王入與秦昭王盟,約於黃棘。秦復與楚上庸。
  10. ^ 《史記·楚世家》:二十六年,齊、韓、魏為楚負其從親而合於秦,三國共伐楚。楚使太子入質於秦而請救。秦乃遣客卿通將兵救楚,三國引兵去。
  11. ^ 《史記·楚世家》: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與楚太子鬬,楚太子殺之而亡歸。
  12. ^ 《史記·秦本紀》:庶長奐伐楚,斬首二萬。
  13. ^ 《史記·楚世家》:二十八年,秦乃與齊、韓、魏共攻楚,殺楚將唐眛,取我重丘而去。
  14. ^ 《史記·秦本紀》:涇陽君質於齊。
  15. ^ 《史記·楚世家》:二十九年,秦復攻楚,大破楚,楚軍死者二萬,殺我將軍景缺。
  16. ^ 《史記·秦本紀》:奐攻楚,取八城,殺其將景快。
  17. ^ 《史記·楚世家》:三十年,秦復伐楚,取八城。
  18. ^ 《史記·楚世家》:秦昭王遺楚王書曰:「始寡人與王約為弟兄,盟於黃棘,太子為質,至驩也。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今聞君王乃令太子質於齊以求平。寡人與楚接境壤界,故為婚姻,所從相親久矣。而今秦楚不驩,則無以令諸侯。寡人願與君王會武關,面相約,結盟而去,寡人之願也。敢以聞下執事。」楚懷王見秦王書,患之。欲往,恐見欺;無往,恐秦怒。昭雎曰:「王毋行,而發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並諸侯之心。」懷王子子蘭勸王行,曰:「柰何絕秦之驩心!」於是往會秦昭王。昭王詐令一將軍伏兵武關,號為秦王。楚王至,則閉武關,遂與西至咸陽,朝章台,如蕃臣,不與亢禮。楚懷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詐我而又強要我以地!」不復許秦。秦因留之。
  19. ^ 《史記·秦本紀》:楚懷王走之趙,趙不受,還之秦,即死,歸葬。
  20. ^ 《史記·楚世家》:頃襄王三年,懷王卒於秦,秦歸其喪於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絕。
  21. ^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楚頃襄王)六年,秦使白起伐韓於伊闕,大勝,斬首二十四萬。秦乃遺楚王書曰:「楚倍秦,秦且率諸侯伐楚,爭一旦之命。原王之飭士卒,得一樂戰。」楚頃襄王患之,乃謀復與秦平。七年,楚迎婦於秦,秦楚復平。
  22. ^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楚頃襄王)十四年,楚頃襄王與秦昭王好會於宛,結和親…十六年,與秦昭王好會於鄢。其秋,復與秦王會穰。
  23. ^ 《史記·楚世家》:「小臣之好射鶀雁,羅鸗,小矢之發也,何足為大王道也。且稱楚之大,因大王之賢,所弋非直此也。昔者三王以弋道德,五霸以弋戰國。故秦、魏、燕、趙者,鶀雁也;齊、魯、韓、衛者,青首也;騶、費、郯、邳者,羅鸗也。外其餘則不足射者。見鳥六雙,以王何取?王何不以聖人為弓,以勇士為繳,時張而射之?此六雙者,可得而囊載也。其樂非特朝昔之樂也,其獲非特鳧雁之實也。王朝張弓而射魏之大梁之南,加其右臂而徑屬之於韓,則中國之路絕而上蔡之郡壞矣。還射圉之東,解魏左肘而外擊定陶,則魏之東外棄而大宋、方與二郡者舉矣。且魏斷二臂,顛越矣;膺擊郯國,大梁可得而有也。王綪繳蘭台,飲馬西河,定魏大梁,此一發之樂也。若王之於弋誠好而不厭,則出寶弓,碆新繳,射噣鳥於東海,還蓋長城以為防,朝射東莒,夕發浿丘,夜加即墨,顧據午道,則長城之東收而太山之北舉矣。西結境於趙而北達於燕,三國布鶴,則從不待約而可成也。北游目於燕之遼東而南登望于越之會稽,此再發之樂也。若夫泗上十二諸侯,左縈而右拂之,可一旦而盡也。今秦破韓以為長憂,得列城而不敢守也;伐魏而無功,擊趙而顧病,則秦魏之勇力屈矣,楚之故地漢中、析、酈可得而復有也。王出寶弓,碆新繳,涉鄳塞,而待秦之倦也,山東、河內可得而一也。勞民休眾,南面稱王矣。故曰秦為大鳥,負海內而處,東面而立,左臂據趙之西南,右臂傅楚鄢郢,膺擊韓魏,垂頭中國,處既形便,勢有地利,奮翼鼓鶴,方三千里,則秦未可得獨招而夜射也。」
  24. ^ 《史記·楚世家》:於是頃襄王遣使於諸侯,復為從,欲以伐秦。
  25. ^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楚頃襄王)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繳加歸雁之上者,頃襄王聞,召而問之…襄王因召與語,遂言曰:「夫先王為秦所欺而客死於外,怨莫大焉。今以匹夫有怨,尚有報萬乘,白公、子胥是也。今楚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猶足以踴躍中野也,而坐受困,臣竊為大王弗取也。」於是頃襄王遣使於諸侯,復為從,欲以伐秦。秦聞之,發兵來伐楚。
  26. ^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二十七年,錯攻楚…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
  27. ^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楚頃襄王)十九年,秦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北地予秦。
  28. ^ 《史記·秦本紀》:赦罪人遷之南陽。
  29. ^ 《史記·卷十六·六國年表》:(趙惠文王)二十年,與秦會黽池。
  30. ^ 《戰國策·中山策》:是時楚王恃其國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諂諛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離,城池不修,既無良臣,又無守備
  31. ^ 《戰國策·中山策》: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國倍城邑,發梁焚舟以專民,以掠於郊野,以足軍食。
  32. ^ 《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繕兵》:武安君曰:「是時楚王恃其國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諂諛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離,城池不修,既無良臣,又無守備。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國倍城邑,發梁焚舟以專民,以掠於郊野,以足軍食。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秦,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戰其地,咸顧其家,各有散新,莫有鬥志。是以能有功也。」
  33. ^ 33.0 33.1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赦罪人遷之。
  34. ^ 《水經注·沔水》: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長谷水,即是水也。舊堨去城百許里,水從城西灌城東,入注為淵,今熨斗陂是也。水潰城東北角,百姓隨水流,死於城東者數十萬,城東皆臭,因名其陂為臭池。
  35. ^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楚頃襄王)二十年,秦拔鄢、西陵。
  36. ^ 《韓非子·初見秦》: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渚、江南。荊王君臣亡走,東服於陳。
  37. ^ 《睡虎地秦簡·編年紀》:(秦昭襄王)廿九年,攻安陸。
  38. ^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遂東至竟陵。楚王亡去郢,東走徙陳。
  39. ^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秦以郢為南郡。白起遷為武安君。
  40. ^ 《史記·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列傳》:(屈原)於是懷石遂自汨羅以死。
  41. ^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
  42. ^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
  43. ^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楚頃襄王)二十三年,襄王乃收東地兵,得十餘萬,復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為郡,距秦。
  44. ^ 《史記·卷七十八·春申君列傳》:歇乃上書說秦昭王曰…王破楚以肥韓、魏於中國而勁齊…昭王曰:「善。」於是乃止白起而謝韓、魏。發使賂楚,約為與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