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野雙峰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野雙峰駝
野雙峰駝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駱駝科 Camelidae
屬: 駱駝屬 Camelus
種:
野雙峰駝 C. ferus
二名法
Camelus ferus
現代分布

野雙峰駝學名Camelus ferus)又名野駱駝[3],是一個瀕臨滅絕駱駝科駱駝屬物種,生存於中國西北部和蒙古南部。 與一般雙峰駝Camelus bactrianus)關係密切,兩者都是大型、具有雙峰的偶蹄類動物,都原生於中亞地區的草原。[2]直到最近,野雙峰駝一直被當作是馴養雙峰駝的野化後代。然而,遺傳研究顯示兩者的共同祖先大約在110萬年前就已經分開演化。[4][5][6][7][8][9][10]

本種目前僅存約1000頭,大多數生活在中國的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蒙古戈壁沙漠則存在一個較小的種群。

特徵

[編輯]

野雙峰駝具有長狹縫狀的鼻孔、濃密的雙行長睫毛、耳朵也有毛覆蓋以防範沙漠中的沙塵暴。它們具有堅硬的腳板、雙趾大幅度叉開、厚厚的角質層使他們能夠在炎熱的沙礫地帶行走,其厚厚且蓬鬆的毛髮會在冬天時轉為淡褐色或米色。[11]

和它的近親家養雙峰駝一樣,野雙峰駝是為數不多能在冬天吃雪以補充水分的哺乳動物。傳說駱駝能把水儲存在他們的胃裡,這是一個誤解,它們不能在長時間沒有水的情況下生存,但確實有節約用水的能力。

與雙峰駝的分別

[編輯]

野雙峰駝(Camelus ferus)與雙峰駝(Camelus bactrianus)相似,但最大的區別在於基因,兩種駱駝源自兩組不同的祖先。[12]

這兩個物種在大小和形狀上有幾處不同。野雙峰駝比雙峰駝略小一些,被描述為「柔軟,腿細,腳很細,身體看起來很扁平。」野生雙峰駝的駝峰比雙峰駝的駝峰更小、更低、更圓錐形。這些駝峰通常只有馴化雙峰駝的一半大。野生雙峰駝的頭蓋骨比較扁平(哈瓦他蓋,蒙古語對野生雙峰駝的稱呼,意思是「平頭」),腳的形狀也不同。[13]

野雙峰駝的毛通常是沙色的,比家養雙峰駝的毛短而稀疏。[14]

野生雙峰駝也能飲用比海水更鹹的水而生存,這是世界上其他哺乳動物,包括雙峰駝所不能忍受的。[1]:[1][15]

習性

[編輯]

野生雙峰駝通常以30隻為一組,不過根據可獲得的食物數量,6到20隻更為常見。它們完全是遷移性動物,分布廣泛,種群密度低至每100平方公里5隻。它們由一隻成年雄性帶領着遷移,聚集在水源附近,在那裡也可以看到更大的群體。它們的壽命約為40年,在冬季繁殖,與雨季重合。雌性從5歲開始生育後代,然後以2年為一個周期。通常情況下,我們看到獨行的野生雙峰駝都是剛剛達到性成熟的年輕個體。

分布和棲息地

[編輯]

它們的棲息地在乾旱的平原和丘陵地區,那裡水源及植被稀少,灌木是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這些棲息地有極端的溫差:夏季溫度可達40 - 50°C(104 - 122°F),冬季則低至−30°C(−22°F)。

野生雙峰駝經常長途跋涉,在靠近山泉的地方尋找水源;在冬季,覆蓋着積雪的山坡也能提供一些水分。一個駱駝群的規模可能多達100頭,但通常是2-15頭;據報道,這是由於乾旱環境和大量偷獵造成的。在蒙古和中國,野生雙峰駝被限制在三個區域;在2004年,中國西北戈壁沙漠約有600隻,蒙古沙漠約有350隻,整體數量呈下降趨勢。[1][15]

在古代,野生雙峰駝分布範圍包括了河套地區,向西延伸至蒙古南部沙漠,再向西北和哈薩克斯坦中部延伸。在19世紀,由於人們獵取它的肉和皮,它僅出現在蒙古和中國的戈壁和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偏遠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只有蒙古和中國有殘存的種群記錄。

1964年,中國開始在羅布泊進行核武器試驗。羅布泊是許多野生雙峰駝的家園。這些駱駝沒有受到輻射的明顯不良影響,仍然繼續自然繁殖。相反,它們的棲息地變成了一個軍事禁區,人類活動被限制在最低限度。1996年中國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後,駱駝被重新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從那時起,人類又進入該地區導致駱駝數量急劇下降。[16]

隨着中國生態環境法律的不斷完善和有效實施,野生雙峰駝的棲息地獲得保護和擴大。特別地,在2022年4月16日神十三返回艙着陸後的中國中央電視台直播視頻中,可以清楚地在航天員返回艙的周圍有兩隻野生駱駝,這充分地說明了中國野生雙峰駝的生存現狀不斷好轉[17]

保護狀態

[編輯]

野生雙峰駝自2002年起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據英國野生駱駝保護基金會(WCPF)估計,世界上現存的野生駱駝只有1400頭左右。[15]倫敦動物學會承認它是世界上第八大瀕危大型哺乳動物,被列在極度瀕危的名單上。野生雙峰駝在2007年被「進化獨特和全球瀕危」(EDGE)項目列為十大「重點物種」之一,該項目優先保護獨特和受威脅的物種。

John Hare和WCPF在1993年開始的五次野外考察中所做的觀察表明,在未來30年裡,倖存的種群可能面臨80%的下降。[18]根據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其地位在20世紀60年代至關重要,並在2000年至2004年逐漸下降到極度瀕危(標準:A3de + 4ade)(IUCN 2004)。

威脅

[編輯]

野生雙峰駝面臨許多威脅。最主要的威脅是狩獵:據報道,戈壁保護區每年有25至30頭駱駝被偷獵供家庭使用,羅布泊保護區大約有20頭。獵人在駱駝飲用的鹹水泉埋下地雷,以此獵殺駱駝。其他威脅包括水短缺、如綠洲稀少、狼的攻擊、與家養雙峰駝的雜交導致其特有基因流失、或不育的雜交個體可能趕走其它雄性駱駝獨占雌性群體,降低了繁衍機會;此外,非法採礦釋放有毒廢水;棲息地被劃為工業區、或者變成放牧地、被迫與家畜共享有限的資源。由於人類的人口增長,為了尋找資源而遷移的野生駱駝可能會與引進的家畜爭奪食物和水源,有時還會被農民射殺。

目前唯一經常以野生雙峰駝為攻擊目標的天敵是灰狼。當駝群在綠洲間遷移時,灰狼會乘機追逐體質較弱、飽經風霜的駱駝。[19]由於該物種生存範圍內的乾旱情況日益嚴重,據報道,在綠洲被狼獵食的案例有所增加[1]。歷史上,裏海虎也以野生雙峰駝為食,但這種亞種幾乎肯定已經滅絕。[20]

保護

[編輯]
蒙古戈壁沙漠的野駱駝群

中國和蒙古政府已採取若干行動保護這種哺乳動物,例如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管理方案;目前有兩個進行中的項目:1982年在蒙古成立「大戈壁復育計劃」(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全球環境基金在1979年資助165萬美元);和2000年在中國西藏山區與庫姆塔格沙漠邊緣建立的「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全球環境基金資助了75萬美元)。[16]

野生駱駝保護基金會(Wild Camel Protection Foundation)是進行這類復育的唯一慈善機構,其主要目標是保護野雙峰駱駝在自然沙漠環境中的生存,確保它們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中的滅絕物種名單上。各種組織採取更多行動來支持IUCN和WCPF,包括在中國和蒙古建立更多的自然保護區,讓圈養中的群體繁殖,目前有15頭被圈養的個體,如此可以讓母駝每兩年生育兩隻幼駝(這情況在野外的不太可能發生),以防止其滅絕。WCPF於2003年在蒙古的Zakhyn-Us保護區開始圈養繁殖計劃,成功讓那裡的最後一批非雜交雙峰駝產下幾頭小駝。

野生雙峰駝也被考慮在西伯利亞北部的更新世公園引入,作為已滅絕的更新世駱駝物種的代表。[21][22]如果這被證明是可行的,這將大大增加它們的地理範圍,增加它們生存的安全邊際。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Hare, J. 2008. Camelus fer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e.T63543A12689285. http://dx.doi.org/10.2305/IUCN.UK.2008.RLTS.T63543A12689285.en. Downloaded on 15 December 2018.
  2. ^ 2.0 2.1 Animal Info - Endangered Animals: Camelus bactrianus (Camelus bactrianus ferus). Animal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201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4). 
  3. ^ Wu, Yunjia; Cheng, Yun; Yuan, Lei; Zhang, Shi; Zhang, Shuo; Liu, Shaochuang. 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activity rhythm and home range of wild camels (Camelus ferus) in the Kumtag Desert. Biodiversity Science. 2021-09-20, 29 (9): 1206. doi:10.17520/biods.2021104. 
  4. ^ Silbermayr, K.; Orozco-terWengel, P.; Charruau, P.; Enkhbileg, D.; Walzer, C.; Vogl, C.; Schwarzenberger, F.; Kaczensky, P.; Burger, P. A. High mitochondrial differentiation levels between wild and domestic Bactrian camels: a basis for rapid detection of maternal hybridization. Animal Genetics. 2010-06-01, 41 (3): 315–318 [2018-12-15]. ISSN 1365-2052. doi:10.1111/j.1365-2052.2009.01993.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5) (英語). 
  5. ^ Ji, R.; Cui, P.; Ding, F.; Geng, J.; Gao, H.; Zhang, H.; Yu, J.; Hu, S.; Meng, H. Monophyletic origin of domestic bactrian camel (Camelus bactrianus) and its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with the extant wild camel (Camelus bactrianus ferus). Animal Genetics. 2009-08-01, 40 (4): 377–382 [2018-12-15]. ISSN 1365-2052. PMC 2721964可免費查閱. PMID 19292708. doi:10.1111/j.1365-2052.2008.01848.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英語). 
  6. ^ Burger, Pamela Anna. The history of Old World camelids in the light of molecular genetics. Tropical Animal Health and Production. 2016-04-05, 48 (5): 905–913 [2018-12-15]. ISSN 0049-4747. PMC 4884201可免費查閱. PMID 27048619. doi:10.1007/s11250-016-1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英語). 
  7. ^ Mohandesan, Elmira; Fitak, Robert R.; Corander, Jukka; Yadamsuren, Adiya; Chuluunbat, Battsetseg; Abdelhadi, Omer; Raziq, Abdul; Nagy, Peter; Stalder, Gabrielle. Mitogenome Sequencing in the Genus Camelus Reveals Evidence for Purifying Selection and Long-term Divergence between Wild and Domestic Bactrian Camels. Scientific Reports. 2017-08-30, 7 (1) [2018-12-15]. ISSN 2045-2322. doi:10.1038/s41598-017-08995-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30) (英語). 
  8. ^ Burger, P., Silbermayr, K., Charruau, P., Lipp, L., Dulamtseren, E., Yadmasuren, A. and Walzer, C. (in press). Genetic status of wild camels (Camelus ferus) in Mongolia.
  9. ^ Potts, D. T. Camel Hybridization and the Role of Camelus Bactrianus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2004, 47: 143–165. doi:10.1163/1568520041262314. 
  10. ^ Cui, Peng; Ji, Rimutu; Ding, Feng; Qi, Dan; Gao, Hongwei; Meng, He; Yu, Jun; Hu, Songnian; Zhang, Heping. A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sequence of the wild two-humped camel (Camelus bactrianus ferus): an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camelidae. BMC Genomics. 2007-01-01, 8: 241 [2018-12-15]. ISSN 1471-2164. PMC 1939714可免費查閱. PMID 17640355. doi:10.1186/1471-2164-8-2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30). 
  11. ^ 13. Bactrian Camel (Camelus ferus). Evolutionarily Distinct & Globally Endangered. [201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3). 
  12. ^ Yi, Li; Ai, Yisi; Ming, Liang; Hai, Le; He, Jing; Guo, Fu-Cheng; Qiao, Xiang-Yu; Ji, Rimutu. Molecular diversity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wild Bactrian camel populations based on the mitochondrial ATP8 and ATP6 genes. Livestock Science. 2017-05-01, 199 (Supplement C): 95–100 [2018-12-15]. doi:10.1016/j.livsci.2017.03.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30). 
  13. ^ Bannikov, A. G. Wild camels of the Gobi. Wildlife. 1976: 398. 
  14. ^ Schaller, George B. Wildlife of the Tibetan Stepp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07-20: 152 [2018-12-15]. ISBN 9780226736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4) (英語). 
  15. ^ 15.0 15.1 15.2 Wild Camels. Wild Camel Protection Foundation. [2016-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8). 
  16. ^ 16.0 16.1 'New' camel lives on salty water. BBC Nature. 2001-02-06 [201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3). 
  17. ^ 返回舱前意外出镜的是啥?别人只见“神十三”回家,他还看见动物回归“围观. (Posted: April 16, 2022). [2022-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9). 
  18. ^ Wild Bactrian Camels Critically Endangered, Group Says. National geographic Service News. 2002-12-03 [201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4). 
  19. ^ Kara Rogers. The Last Wild Camel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Blog. (Posted: February 18, 201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ritannica.com. Retrieved on 2012-12-19.
  20. ^ tabaristan: Caspian Tig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nmazeroni.blogspot.com. Retrieved on 2012-12-19.
  21. ^ Martin W. Lewis. Pleistocene Park: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Mammoth Steppe?. GeoCurrents. 2012-04-12 [2013-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4). 
  22. ^ Kruglova, Lidia. Pleistocene Park: so far without mammoths. Voice of Russia. 2011-05-02 [2013-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