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奧賽拉獎
外觀
金奧賽拉獎 | |
---|---|
授予原因 | 技術上具有突破之電影 |
地點 | 威尼斯 |
國家/地區 | 義大利 |
主辦單位 | 威尼斯影展 |
首次頒發 | 1947年 |
最近頒發 | 2012年 |
應屆得主 | 丹尼爾·希普立 |
官方網站 | https://prix.cst.fr/en/ |
金奧賽拉獎(義大利語:Premio Osella)是威尼斯影展的正式獎項之一,由該屆評審團自正式競賽單元中選出。該獎項十分曲折,原先是頒發給導演、編劇、攝影和技術貢獻等,然而之後各獎項獨立出去,因此奧賽拉獎成為威尼斯影展的技術大獎,並且自2012年後再無頒發。
奧賽拉源自威尼斯總督在1521年至1797年間向不同人士頒發的一枚獎章。[1]
金奧賽拉最佳劇本獎
[編輯]最佳劇本獎原先作為金奧賽拉的固定頒發獎項,然而最佳劇本獎於2013年獨立出去,成為威尼斯影展最佳劇本獎。
年份 | 編劇 (受獎者) |
電影 | 電影原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1940年代 | |||||
1947 | 格里戈里·亞歷山德羅夫 亞歷山大·拉斯金 莫里斯·斯洛博斯科伊 |
《春天》 | Весна | 格里戈里·亞歷山德羅夫 | 蘇聯 |
1948 | 格雷厄姆·格林 | 《墮落的偶像》 | The Fallen Idol | 卡洛·李 | 英國 |
1980年代 | |||||
1987 | 大衛·馬梅 | 《賭場》 | House of Games | 大衛·馬梅 | 美國 |
1988 | 佩卓·阿莫多瓦 | 《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 | Mujeres al borde de un ataque de nervios | 佩卓·阿莫多瓦 | 西班牙 |
1989 | 吉爾斯·菲佛 | 《我要回家》 | Je veux rentrer à la maison | 亞倫·雷奈 | 法國 |
1990年代 | |||||
1990 | 海利·瑞斯林格 | 《糖漿》 | Sirup | 海利·瑞斯林格 | 丹麥 |
1991 | 米拉·奈兒 蘇尼·塔拉波雷瓦拉 |
《密西西比風情畫》 | Mississippi Masala | 米拉·奈兒 | 英國 美國 |
1992-1993 | 未頒此獎項 | ||||
1994 | 比加斯·盧納 | 《乳頭與月亮》 | La Teta y la luna | 比加斯·盧納 | 西班牙 |
1995 | 未頒此獎項 | ||||
1996 | 帕斯·愛麗莎·加希亞迪亞哥 | 《深深腥紅》 | Profundo Carmesí | 阿圖洛·瑞斯坦 | 墨西哥 |
1997 | 吉多倫·托倫德 安妮·芳婷 |
《情迷乾洗店》 | Nettoyage à sec | 安妮·芳婷 | 法國 |
1998 | 艾力·侯麥 | 《秋天的故事》 | Conte d'automne | 艾力·侯麥 | 法國 |
2000年代 | |||||
1999-2004 | 未頒此獎項 | ||||
2005 | 喬治·克隆尼 葛蘭·海斯洛夫 |
《晚安,祝你好運》 |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 喬治·克隆尼 | 美國 |
2006 | 彼得·摩根 | 《黛妃與女皇》 | The Queen | 史蒂芬·佛瑞爾斯 | 英國 |
2007 | 保羅·拉弗提 | 《自由國度》 | It's a Free World... | 肯·洛區 | 英國 |
2008 | 海爾·格里瑪 | 《露水》 | ጤዛ | 海爾·格里瑪 | 衣索比亞 |
2009 | 陶德·索倫茲 | 《心靈戰火》 | Life During Wartime | 陶德·索倫茲 | 美國 |
2010年代 | |||||
2010 | 艾利克斯·德·拉·伊格萊希亞 | 《哭泣的小丑》 | Balada triste de trompeta | 艾利克斯·德·拉·伊格萊希亞 | 西班牙 |
2011 | 尤格·藍西莫 艾希米斯·菲利浦 |
《非普通服務》 | Άλπεις | 尤格·藍西莫 | 希臘 |
2012 |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 《五月風暴》 | Après mai |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 法國 |
最佳導演
[編輯]威尼斯影展曾經在1994年和1995年將最佳導演移至金奧賽拉底下,並頒發給兩部電影,隨後停止頒發,並於1998年改回最佳導演銀獅獎成為每年固定頒發的正式獎項之一。
年份 | 得獎人 | 電影 | 電影原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1990年代 | |||||
1994 | 吉安尼·阿梅利奧 | 《聯社亞美利加》 | Lamerica | 吉安尼·阿梅利奧 | 義大利 |
1995 | 肯尼斯·布萊納 | 《演藝事業》 | In the Bleak Midwinter | 肯尼斯·布萊納 | 英國 |
最佳原創音樂
[編輯]威尼斯影展曾於1996年至1998年頒發金奧賽拉最佳原創音樂獎。
年份 | 得獎人 | 電影 | 電影原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1990年代 | |||||
1996 | 大衛·曼斯費爾德 | 《深深腥紅》 | Profundo Carmesí | 阿圖洛·瑞斯坦 | 墨西哥 |
1997 | 葛拉姆·李維 | 《情人盒子》 | Chinese Box | 王穎 | 美國 |
1998 | 傑拉多·甘迪尼 | 《雲》 | La nube | 費爾南多·索拉納斯 | 阿根廷 法國 |
最佳技術大獎
[編輯]最佳技術大獎多頒發給在攝影、場景設計上具有傑出貢獻的人士或公司,該獎項於2012年停止頒發至今。
傑出技術貢獻(1988-2012)
[編輯]年份 | 得獎人 | 貢獻 | 電影 | 電影原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1980年代 | ||||||
1988 | 瓦迪姆·尤索夫 | 攝影 | 《黑修士》 | Чёрный монах | 伊萬·杜霍維奇恩伊 | 蘇聯 |
1989 | 喬治·亞爾凡尼提斯 | 《澳大利亞》 | Australia | 珍-雅克·安德林 | 法國 比利時 瑞士 | |
1990年代 | ||||||
1994 | 杜可風 | 攝影 | 《東邪西毒》 | 王家衛 | 英屬香港 | |
1995 | 中堀正夫 | 《幻之光》 | 幻の光 | 是枝裕和 | 日本 | |
1996 | 莫妮卡·奇里諾斯(西班牙語:Mónica Chirinos) 瑪麗莎·皮卡尼斯(西班牙語:Marisa Pecanins) |
場景設計 | 《深深腥紅》 | Profundo Carmesí | 阿圖洛·瑞斯坦 | 墨西哥 |
1997 | 伊曼紐爾·馬秋 | 攝影 | 《托嬰風暴》 | Ossos | 佩德羅·科斯塔 | 葡萄牙 法國 丹麥 |
1998 | 盧卡·畢格茲 | 《梨樹》 | L'albero delle pere | 法蘭西絲卡·阿爾奇布基 | 義大利 | |
《他們微笑的樣子》 | Così ridevano | 吉安尼·阿梅利奧 | ||||
2000年代 | ||||||
2004 | 吉卜力工作室 | 動畫製作 | 《霍爾的移動城堡》 | ハウルの動く城 | 宮崎駿 | 日本 |
2005 | 威廉·呂伯康斯基 | 攝影 | 《安那其戀人》 | Les Amants réguliers | 菲利普·卡黑 | 法國 |
2006 | 艾曼紐爾·盧貝茲基 | 《人類之子》 | Children of Men | 艾方索·柯朗 | 英國 美國 | |
2007 | 羅德里哥·普里托 | 《色,戒》 | 李安 | 美國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2008 | 馬克西姆·德羅茲多夫 哈米德霍賈耶夫·阿利舍爾·蘇丹諾維奇 |
《紙士兵》 | Бумажный солдат | 小阿爾克謝·蓋爾曼 | 俄羅斯 | |
2009 | 希爾維亞·歐利佛 | 場景設計 | 《倒帶人生》 | Mr. Nobody | 賈柯·凡·多梅爾 | 比利時 加拿大 法國 德國 |
2010年代 | ||||||
2010 | 米克海爾·克里屈曼 | 攝影 | 《沉默的靈魂》 | Овсянки | 阿列克謝·費多爾琴克 | 俄羅斯 |
2011 | 羅比·萊恩 | 《咆哮山莊》 | Wuthering Heights | 安德莉亞·阿諾德 | 英國 | |
2012 | 丹尼爾·希普立 | 《他的兒子》 | È stato il figlio | 丹尼爾·希普立 | 義大利 |
參考
[編輯]- ^ osella — definition, examples, related words and more at Wordnik. Wordnik.com. [2024-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