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斯特龍魚龍屬
錫斯特龍魚龍屬 化石時期:阿爾布期
~ | |
---|---|
正模標本的基顱骨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爬蟲綱 Reptilia |
目: | †魚龍目 Ichthyosauria |
科: | †大眼魚龍科 Ophthalmosauridae |
亞科: | †扁鰭魚龍亞科 Platypterygiinae |
屬: | †錫斯特龍魚龍屬 Sisteronia Fischer et al., 2014 |
模式種 | |
†西氏錫斯特龍魚龍 Sisteronia seeleyi Fischer et al., 2014
|
錫斯特龍魚龍屬(學名:Sisteronia)是魚龍目大眼魚龍科扁鰭魚龍亞科的一個已滅絕屬,生存於「中白堊世」的英國及法國東南部。屬下包括單一物種西氏錫斯特龍魚龍(Sisteronia seeleyi)。[1]
發現
[編輯]錫斯特龍魚龍由瓦倫丁·費舍(Valentin Fischer)、娜塔莉·巴爾德(Nathalie Bardet)、米耶特·格奧瑪(Myette Guiomar)與帕斯卡·戈德弗利特(Pascal Godefroit)於2014年命名,模式種是西氏錫斯特龍魚龍(Sisteronia seeleyi)。[1]屬名取自法國東南部上普羅旺斯阿爾卑斯省市鎮錫斯特龍,歸入本屬的較完整標本正收集於此,其中包括一具關節半連接的骨骼和至少三件其它關節連接標本,均保存於私人收藏中。種名seeleyi致敬為下白堊組劍橋海綠石砂段上千件破碎魚龍目標本編號的著名英國古生物學家哈里·西利。這些標本現收藏於塞奇威克地球科學博物館、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所、亨特博物館和美術館、新沃克博物館和自然史博物館,其中包括錫斯特龍魚龍正模在內的大多數標本,自1869年西利出版著作以來就未被徹底地重新研究過。[2][1]
費舍等人(2014年)將CAMSM B58257_67指定為該屬的正模標本。這具關節連接的不完整骨骼是劍橋海綠石砂段發現的最完整標本之一,包括部分基顱骨(顱骨底部)、肩胛骨、肱骨和五個椎體。[1]
描述
[編輯]本屬擁有三項自衍征將其與迄今已知所有其它扁鰭魚龍亞科區分開來。基枕骨在枕骨大孔底部有一升突。後耳骨幾乎完全沒有副枕突,該特徵此前僅在一具「南方扁鰭魚龍」幼年標本上發現過。「南方扁鰭魚龍」成熟個體則缺乏此特徵,與錫斯特龍魚龍成年標本不同。錫斯特龍魚龍牙齒橫截面呈矩形,牙冠和牙根較小,唇舌側長度通常為前後長度的一半。正如纖細無磨損的牙齒所示,錫斯特龍魚龍以柔軟的小型獵物,如小魚和新蛸下綱頭足類為食。[1]
錫斯特龍魚龍還可根據一個特徵組合與其它扁鰭魚龍亞科進行區分。上頜骨前突向前延長至鼻骨水平位置,與阿戈爾魚龍及獨特巧泳魚龍不同。基枕骨上有突出的後耳骨面,與獨特巧泳魚龍相同;後耳骨上有擴張的球囊印模,與實泳魚龍及「南方扁鰭魚龍」成體相同。錫斯特龍魚龍的上枕骨呈U形,類似「南方扁鰭魚龍」「哈茨山扁鰭魚龍」及「泅泳扁鰭魚龍」;還有一個前後向縮短的方骨髁,類似艾森尼大眼魚龍及獨特巧泳魚龍。最後,錫斯特龍魚龍的肱骨有一小型關節作為後部附屬材料,類似得克薩斯州及西北地區發現的「獨征大眼魚龍」「哈茨山扁鰭魚龍」「美洲扁鰭魚龍」和「扁鰭魚龍」未定種。費舍等人(2013年)將錫斯特龍魚龍歸入扁鰭魚龍亞科,因為其具備該演化支多項自衍征但缺乏大眼魚龍亞科的共有衍征。報道稱一項未發表的系統發育分析亦支持此結論。[1]
種系發生學
[編輯]費舍(2013年)未發表論文中的一項大規模系統發育分析發現錫斯特龍魚龍是扁鰭魚龍亞科成員。[2]儘管該分析的修訂版已正式發表,但對錫斯特龍魚龍的測評主要基於目前私人收藏的未描述歸入材料,因此該分支圖發表待定。[1]
以下分支圖來自澤維科夫與雅各(2020年)的分析,顯示了本屬在大眼魚龍科中可能的系統發育位置。[3]
大眼魚龍類 Ophthalmosauria |
| ||||||||||||||||||||||||||||||||||||||||||||||||||||||||||||||||||||||||||||||||||||||||||||||||||||||||||||||||||||||||||||||||||||||||||||||||||||||||||||||||||||||||||||||||||||||||||||||||||||||||||||||||||||||||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Fischer, V.; Bardet, N.; Guiomar, M.; Godefroit, P. Farke, Andrew A , 編. High Diversity in Cretaceous Ichthyosaurs from Europe Prior to Their Extinction. PLOS ONE. 2014, 9 (1): e84709. Bibcode:2014PLoSO...984709F. PMC 3897400 . PMID 24465427. doi:10.1371/journal.pone.0084709 .
- ^ 2.0 2.1 Valentin Fischer. Origin, biodiversity and extinction of Cretaceous ichthyosaurs. Liège, Belgium: Université de Liège (學位論文). 2013: 576 pp [2024-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Nikolay G. Zverkov & Megan L. Jacobs. Revision of Nannopterygius (Ichthyosauria: Ophthalmosauridae): reappraisal of the 'inaccessible' holotype resolves a taxonomic tangle and reveals an obscure ophthalmosaurid lineage with a wide distribution.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21, 191 (1): 228–275 [2020]. doi:10.1093/zoolinnean/zlaa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