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距狸藻
長距狸藻 |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類植物 Asterids |
目: | 唇形目 Lamiales |
科: | 狸藻科 Lentibulariaceae |
屬: | 狸藻屬 Utricularia |
種: | 長距狸藻 U. caerulea
|
二名法 | |
Utricularia caerulea | |
異名 | |
|
長距狸藻[1][注 1](學名:Utricularia caerulea),又稱短梗挖耳草[1][2][3][4],折苞挖耳草[1],密花狸藻[1][3],藍挖耳草[3][4][6],為狸藻屬非常小型至中型食蟲植物。其種加詞「caerulea」來源於拉丁文「caeruleus」,意為「深藍色」,指其藍色的花冠。長距狸藻分布廣泛,存在於熱帶非洲、亞洲以及大洋洲。其生長於溪流附近,沼澤,潮濕草地等開闊地的石頭表面潮濕的淺層土壤中。海拔分布範圍為40米[1]至2100米處。1753年,卡爾·林奈最先描述了長距狸藻。[7]
形態特徵
[編輯]短梗狸藻的莖匍匐,絲狀,具稀疏分枝。[1][2]葉基生,呈蓮座狀或散生,呈狹倒卵狀匙形[1][4]或狹線狀倒卵形[3],長5至10毫米,寬1至1.5毫米,頂端圓,具1脈,無毛被。[1][2]葉於花前凋萎[3][4]或花期宿存。[1][2]
短梗狸藻的捕蟲囊少數散生於匍匐枝及側生於葉[2][4],卵球形[2][4],長0.7至1.5毫米,側扁[2],具柄[2][4];口頂生,邊緣密生腺毛;[4]上唇具1條龍骨狀喙,長0.3至1.5毫米,喙上疏生而下密生腺毛;下唇無附屬物。[1]
短梗狸藻的花序為總狀花序[2][3][4],直立[2],長5至44厘米,花位於中部以上,疏生或密生共1至15朵,無毛被。[1]花序軸絲狀,直徑0.3至1.2毫米,具1至12枚鱗片[2]。[1]苞片與鱗片同形[2],中部着生[2][4],呈狹長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2],頂端漸尖[2],基部漸尖、急尖或鈍尖,長2至3毫米。[1]小苞片為狹長圓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2],長1至2毫米。[1]花梗絲狀,長2至3毫米,頂端圓,下唇短,為橫橢圓形或圓形;花梗於花期直立,果期展開或反折[2]。[1]花萼2裂至基部[3][4],裂片不等,密生細小乳突,無毛;上唇為卵狀長圓形,長2至3毫米,頂端圓形;下唇短,呈橫橢圓形或圓形。[1][2]花冠為紫色[2][3][4]、藍色[2][4]、粉紅色或白色,喉部常有黃斑[2],長4至10毫米;上唇為狹卵狀長圓形[2],頂端為圓形或截形,長於上萼片;下唇近圓形[2],頂端微凹[1]或全緣[2][3][4],喉隆起[2];距為狹圓錐狀[2]或近筒狀,基部為寬圓錐狀,彎曲或直[2],通常長於下唇並與其平行或成鈍角。[1]雄蕊2枚[3][4],無毛;花絲線狀,長1毫米;藥室匯合[2],具細小乳突。雌蕊無毛;子房球形[2],上位[3][4],1室[3][4],特立中央胎座[4];花柱短[2][3];柱頭下唇為圓形,上唇極小,為正三角形[2]。[1]花期為6月至次年春。[1]
短梗狸藻的蒴果為球形或長球形,長2至3毫米,果皮堅硬且不透明,室背開裂。[1]種子為長球形或長圓狀橢圓球形,長0.25至0.3毫米,無毛[2],散生乳頭狀突起或網紋[2],網格縱向延長。果期為7月至次年春。[1]
生態關係
[編輯]棲地
[編輯]短梗狸藻生長於沼澤、潮濕草地或滴水岩壁上。海拔分布範圍為40米至2100米[7]。其存在於印度、尼泊爾、孟加拉、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老撾、泰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新幾內亞、帕勞、中國、關島、印度尼西亞、日本、朝鮮、韓國、馬達加斯加、澳大利亞。[1][2][3][4]
肉食性
[編輯]長距狸藻的生長地土壤多貧瘠呈酸性,促其特化出捕蟲機制,以攝取氮、磷等養分。其莖埋在淺土中,上有數個白色捕蟲囊,可產生吸力將土裡的昆蟲吸入,囊內有吸收毛,可分泌酵素分解吸收蟲體。
分類學
[編輯]2002年,一項基於ISSR技術的研究對狸藻屬的10個陸生物種的種間關係進行了分析。ISSR擴展共使用了6個引物,共產生了236個片段。短梗狸藻和三花狸藻(U. triflora)被確定與其他八個物種之間的種間關係較為疏離。[8]
| |||||||||||||||||||||||||||||||||||||||||||||||||||||||||||||
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李振宇. 短梗挖耳草 (PDF). 中国植物志 69. 科學出版社: 593–594. 1990.[永久失效連結]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鄭朝宗 (編). 短梗挖耳草 (PDF). 浙江植物志 6.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74. 1993. ISBN 9787534106477.[永久失效連結]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錢嘯虎 (編). 短梗挖耳草 (PDF). 安徽植物志 4. 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415. 1991.[永久失效連結]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陳漢斌 (編). 短梗挖耳草 (PDF). 山东植物志 2. 青島出版社: 1166–1167. 1990. ISBN 7-5436-0549-5 請檢查
|isbn=
值 (幫助).[永久失效連結] - ^ 夏洛特. 食蟲植物觀賞&栽培圖鑑. 商周出版. 2007: 218. ISBN 978-986-124-850-9.
- ^ Utricularia caerulea. FloraBase. 西澳政府環境保育局.
- ^ 7.0 7.1 Taylor, Peter. (1989). The genus Utricularia - a taxonomic monograph. Kew Bulletin Additional Series XIV: London.
- ^ Rahman, M. Oliur and Katsuhiko Kondo (2002) Evaluation of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for systematic relationship of some terresetrial species of Utricularia L. (Lentibulariacea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roc. 4th Intl. Carniv. Pl. Conf. 17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