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攖寧
| ||||
---|---|---|---|---|
字 | 子修 | |||
號 | 圓頓子 攖寧子 | |||
出生 | 大清安徽省安慶府懷寧縣 | 1881年1月18日 (農曆1880年12月19日)|||
逝世 | 1969年5月25日 中國北京市東城區北京醫院 | (88歲)|||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種族 | 漢族 | |||
宗派 | 全真道龍門派 | |||
修行法門 | 外丹內丹雙修 | |||
教育程度 | 安徽高等政法學堂 | |||
著作 | 《黃庭經講義》 《孫不二女丹詩注》 《靈源大道歌白話註解》 《最上一乘性命雙修廿四首丹訣串述》 《論性命》 《神經衰弱靜功療養法》 《靜功總說》 《道教知識匯編》 《中國道教史提綱》 |
道教 |
---|
道教主題 |
陳攖寧(1881年1月18日—1969年5月25日),原名元善、志祥,字子修,後改名攖寧[註 1] ,道號圓頓子、攖寧子,男,安徽懷寧人,中國近代道教學者。按道教全真道龍門派系譜,他是第十九代居士。[1][2][3]
生平
[編輯]陳攖寧少年時學儒學,受到嚴格的私塾教育,熟讀儒典。十歲讀《神仙傳》,對神仙思想非常感興趣,家人卻非常反對。15歲時,由於患病從其叔父學習中醫。其間根據醫書上的仙學修養法修習,身體好轉,使他對中醫、道教煉養方法產生了研究的興趣。後考入就讀洋務大臣左宗棠在安慶開辦的安徽高等政法學堂,在這裡曾受業於嚴復。1908年開始四處遊學,遍歷道教、佛教名山,曾游訪九華山、茅山、武當山、嶗山、懷遠塗山、蘇州穹窿山、湖州金蓋山等,尋師訪友,並鑽研西方醫療科學。1912年到1914年間在上海住在姊丈喬種珊家,日往上海白雲觀通讀《道藏》。為了有所比較,他又去杭州海潮寺閱讀佛經。感到佛教修養法偏重心性,而忽略於形體,未必能達到祛病長壽的功效。於是開始深研、實踐道教丹道養生法,主張宣揚此術以濟世。[1][2][3]
1916年,陳攖寧先生偕夫人吳彝珠(西醫醫生,曾留學美國)在上海民國路自設診所行醫。陳攖寧一邊行醫,一邊繼續研習仙道修養法並從事著述。1922年開始,與他人一起從事外丹的燒煉。1932年以後,轉為內修。30年代初,他在上海先後創辦了《揚善半月刊》、 《仙道月報》及仙學院,向社會倡導仙學,得到了社會各界名流、特別是道教界的廣泛擁護。所謂「仙學」,是研究人的衛生、養生、攝生和精神境界的淨化,乃至身與意的統一、升華,直至再生、長生的學問。1933年以後,開始為《揚善半月刊》大量撰稿。被稱為「我國當代理學大師」的馬一浮教授曾多次向陳攖寧請教《周易參同契》中的疑難問題,非常佩服陳的學識,稱陳為「科學神仙家」。[1][2][3]
抗戰期間,陳攖寧在滬行醫,並積極救治傷員和難民。1945年,其夫人吳彝珠去世。[3]
1953年,陳攖寧被聘請為浙江文史館館員,並被聘請在杭州屏風山療養院授靜功療養法(「圓頓子靜功療養法」),時年已72歲。[3]
1956年參加發起籌建中國道教協會工作,翌年當選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1961年被選為中國道教協會會長。論著有《黃庭經講義》、《孫不二女丹詩注》、《靈源大道歌白話註解》、《最上一乘性命雙修廿四首丹訣串述》、《論性命》、《神經衰弱靜功療養法》、《靜功總說》、《道教知識匯編》、《中國道教史提綱》等。陳攖寧在道教衰微的困難條件下,弘揚了道教文化的精華。[1][2][3]
1959年,出任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1961年,當選為第二屆全國道協會長。1965年1月,任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全國道協中止運作。1967年12月,寫下《身後遺囑》。
1969年,其親近弟子胡海牙被下放勞改。5月25日,陳攖寧因肺癌在北京醫院病逝,享年88歲。[2][3]
思想
[編輯]陳攖寧認為道教的學術研究隨着時代的變化,將會逐漸發展、自新,並長遠流傳。陳攖寧還提出了仙學的觀念,認為仙學是一門特殊的科學,有方法可實驗,有系統可以研究,有歷史可以考證。《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且戰且學仙」。「仙學」的現實意義是「益壽延年」,其最高境界是「長生久視」。認為內丹養生是道教的精華。陳攖寧提倡科學仙學: 「宗教這個東西,在以後的世界上,若不改頭換面,他本身就立不住。無論道教、佛教、耶教、天主教,以及其他的鬼神教壇教。一概都要被科學打倒。豈但宗教如此,連空談的哲學也無存在之價值。」「仙道門中只講功夫不講福報,講福報是門外漢。 報之一字,尚不欲聞,報盡之說,更無著落矣。」[1][2][3]
陳攖寧先生的仙學思想的大綱是:「學理,重研究不重崇拜;功夫,尚實踐不尚空談;思想,要積極不要消極;精神,圖自立不圖依賴;能力,宜團結不宜分散;事業,貴創造不貴模仿;幸福,講生前不講死後;信仰,憑實驗不憑經典;住世,是長存不是速朽;出世,在超脫不在皈依。」[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