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魏滅燕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魏滅燕之戰
三國戰役的一部分
日期237年七月-238年八月
地點
結果 襄平城屠城。遼東地區直接歸於魏國統治
參戰方
曹魏 燕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司馬懿 公孫淵 處決
兵力
40,000人 多於40,000人

魏滅燕之戰,為景初二年(238年),三國時期曹魏討伐公孫淵的一場戰役。

背景

[編輯]

東漢末年以來群雄割據,公孫氏一直佔領著遼東地區。隨著曹操統一北方的進程加快,一度依附於魏國。公孫淵繼業後,東南的吳國曾派使臣拉攏公孫淵,加九錫,封燕王。公孫淵擔心吳國不足以倚仗,斬殺吳國使臣,被曹魏任為大司馬,封樂浪公。但公孫淵對曹魏始終離心離德,暗中與吳國勾結。景初元年(237年)七月,公孫淵自立為王,是為燕國,並在魏國邊境進行騷擾。

戰役過程

[編輯]

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時任太尉司馬懿討伐公孫淵,公孫淵向吳帝孫權求救,並遣將軍卑衍楊祚等步騎數萬駐扎遼隧,開挖圍繞營壘的壕溝二十餘里。

因為公孫淵曾有過背離東吳的行為,東吳眾人皆主張殺死來使,唯獨太子中庶子羊衜不同意,認為應該善待使節,出兵遼東,如魏軍不利則助燕,則天下認為吳於燕有恩義,若燕軍不利,則掠奪物資以為報仇。孫權同意羊衜的意見,於是以羊衜為督軍使者,遣他和鄭胄和孫怡遠征遼東,回信稱公孫淵為弟,說司馬懿善用兵、所向無前,自己很為公孫淵擔憂。

司馬懿率先和卑衍交戰,派胡遵擊破卑衍。魏軍假裝朝東南行進,卻突然殺向西北襄平城方向,卑衍害怕襄平失守,趁夜撤離。卑衍又在首山阻擋魏軍失敗,魏軍直接來到襄平城下。此時連日大雨,魏軍船隻從遼河口順流而下來到襄平城,司馬懿建土山用投石機連弩進攻襄平城,襄平城內糧盡,人相食,楊祚等降。

八月,公孫淵和公孫脩以及數百騎兵從襄平城東南突圍,被魏軍追殺。司馬懿把襄平城內平民男子年十五以上七千餘人及公孫淵政權官員將軍等二千餘人全部殺死,並將屍體堆積起來,號稱「京觀[1]。遼東四郡為魏所據。

公孫淵敗亡後,吳軍才趕到遼東,與魏守將張持、高慮等作戰,虜其男女而還。

影響

[編輯]

自此遼東地區直接歸於魏國統治。這次戰爭也提高了司馬懿的威望,為以後的代魏埋下了伏筆[2]

重要參戰人物

[編輯]

時下引用

[編輯]

此戰在光榮遊戲《真三國無雙6》開始為晉傳最初關卡。

注釋

[編輯]
  1. ^ 《晉書》卷1: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
  2. ^ 《三國志》卷8: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曰:公孫淵自立,稱紹漢元年。聞魏人將討,復稱臣於吳,乞兵北伐以自救。吳人慾戮其使,羊衜曰:「不可,是肆匹夫之怒而捐霸王之計也。不如因而厚之,遣奇兵潛往以要其成。若魏伐淵不克,而我軍遠赴,是恩結遐夷,義蓋萬里,若兵連不解,首尾離隔,則我虜其傍郡,驅略而歸,亦足以致天之罰,報雪曩事矣。」權曰:「善」。乃勒兵大出。謂淵使曰:「請俟後問,當從簡書,必與弟同休戚,共存亡,雖隕於中原,吾所甘心也。」又曰:「司馬懿所向無前,深為弟憂也。」 淵遣將軍卑衍、楊祚等步騎數萬屯遼隧,圍塹二十餘里。宣王軍至,令衍逆戰。宣王遣將軍胡遵等擊破之。宣王令軍穿圍,引兵東南向,而急東北,即趨襄平。衍等恐襄平無守,夜走。諸軍進至首山,淵復遣衍等迎軍殊死戰。復擊,大破之,遂進軍造城下,為圍塹。會霖雨三十餘日,遼水暴長,運船自遼口徑至城下。雨霽,起土山、修櫓,為發石連弩射城中。淵窘急。糧盡,人相食,死者甚多。將軍楊祚等降。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長數十丈,從首山東北墜襄平城東南。壬午,淵眾潰,與其子脩將數百騎突圍東南走,大兵急擊之,當流星所墜處,斬淵父子。城破,斬相國以下首級以千數,傳淵首洛陽,遼東、帶方、樂浪、玄菟悉平。
  3. ^ 《晉書》(卷一):「帝令軍中敢有言徙者斬。都督令史張靜犯令,斬之,軍中乃定。」
  4. ^ 《三國志》(卷十四):「景初二年,遼東平定,以參謀之功,各進爵,封本縣,〔劉〕放方城侯,〔孫〕資中都侯。」
  5. ^ 《三國志》(卷八):「壬午,(公孫)淵眾潰,與其子(公孫)脩將數百騎突圍東南走,大兵急擊之,當流星所墜處,斬淵父子。」
  6. ^ 《晉書》(卷一):「文懿大懼,乃使其所署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乞降,請解圍面縛。不許,執建等,皆斬之。」
  7. ^ 《晉書》(卷一):「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
  8. ^ 《晉書》(卷一):「初,文懿篡其叔父恭位而囚之。及將反,將軍綸直、賈範等苦諫,文懿皆殺之。」